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原創:與君世世為兄弟——蘇軾蘇轍兄弟情

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不僅以才華著稱於世, 也以兄弟情深昭示後人。 兄弟倆從小在一起讀書, 未曾一日分離。 蘇轍曾說:“昔余少年,

從子瞻遊, 有山可登, 有水可浮, 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提起衣褲先趟過去)。 ”“自信老兄憐弱弟, 豈關天下無良朋。 ”他更在《東坡墓誌銘》上說:“扶我則兄, 誨我則師。 ”蘇軾亦在寫給好友李常的一首詩中說:“嗟余寡兄弟, 四海一子由。 ”“吾少知子由, 天資和且清。 豈是吾兄弟, 更是賢友生。 ”這樣的兄弟情誼, 誰能比肩?

蘇軾與蘇轍是同科進士, 同年步入仕途。 兩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 在變法鬥爭中共同進退, 晚年又同樣被貶到南方的蠻荒地帶。 蘇軾個性鮮明, 曠達灑脫, 蘇轍則沉穩內斂, 慮事周全。 兄弟倆形成明顯的互補。 所以他們的仕途雖然坎坷有異, 而相知相親, 始終如一。

熙寧四年(1071年), 因為得罪王安石, 又受到禦使誣奏, 蘇軾請求外任回避,

於是到杭州任通判。 此時蘇轍升官至尚書右丞, 連上四劄, 也請求外任。 三年後, 因為蘇轍在濟南任掌書記, 蘇軾請求去距離濟南較近的東州太守未得, 後來被批准去了山東密州做太守。 兩地相距並不遙遠, 而別離六載仍無法相聚。 熙寧九年(1076年)的中秋之夜, 蘇軾舉杯邀月, 神遊飛天, 起舞徘徊, 心潮起伏, 頓時湧出難以排遣的悲歡離合之情。 於是乘酒興正酣, 揮筆寫下了千古名句: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元豐二年(1079)三月八月十八日, 由於政治上的派別鬥爭, 蘇軾被關進了當時的中央監獄。 這一關就是103天。 蘇軾在獄中幾度欲自殺, 可是料想弟弟蘇轍亦必不肯獨生, 只得放棄了念頭。 一天, 平時給他送飯的大兒子蘇邁去籌錢,

臨時代為送飯的人不知父子倆事先暗中“若有不測, 則送魚”的約定, 送了一條熏魚。 蘇軾見狀大哭, 自料必死, 馬上為其弟蘇轍寫下兩首訣別詩。 宋神宗讀了, 也為其深情和才華感動, 其中一首的最後兩句是:

與君世世為兄弟,

更結來生未了因。

蘇轍讀罷,

也放聲大哭, 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 不准, 還遭牽連被貶官。 蘇轍不僅沒有絲毫怨言, 還將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頓。 蘇軾出獄後, 蘇轍前去接獄, 特捂其口, 意思是勸他以後少說話。

此後的蘇軾進入了文學創作的高峰時期。 正是兄弟情誼使得他這個兄長從來不感到孤獨飄渺, 而能盡展他的人格和才華。

西元1097年, 蘇軾第三次被貶于海南的儋州, 而蘇轍也因為哥哥而受牽連被貶雷州。 兄弟二人相遇於廣西藤州, 弟弟送哥哥出海, 訣別于海濱, 從此一南一北, 隔海相望。 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五月, 蘇軾被赦北還, 因旅途勞頓早已染病在身, 七月二十八日, 蘇軾在常州逝世, 一代才子就此隕落, 死時六十六歲。 次年, 蘇轍遵其“即死,

葬我嵩山下, 予我為銘(寫碑文)”的遺願, 遵照蘇軾的遺願, 將兄長葬于河南郟縣。 11年以後, 蘇轍卒於許昌, 也葬於此。

對照“三曹”中曹丕、曹植的《七步詩》, 人們更覺“三蘇”中蘇軾、蘇轍的兄弟情誼真是感天動地, 流芳千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