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十年溯源,一心所得|《于丹心得》十周年新版刊行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一個人對世界的基本態度, 來自于他的原生家庭。

父親是我生命的緣起, 也是我與《論語》的緣起。

十年間, 我從“不惑”而觸及“知天命”的邊緣,

才明白《論語》中我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

唯有以敬畏謙卑的姿態,

才有幸被祖宗的智慧照亮精神世界。

聽見萬古微茫之中那一聲追問:

“仁遠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

——于丹《關於父親——我與的緣起》

《論語》之於我, 到底是怎樣的緣起?終究有怎樣的意義?

十年溯源, 一心所得

《于丹心得》十周年新版刊行

四月二十三日, 世界讀書日,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應邀來到首都圖書館, 以“十年溯源, 一心所得”為題, 與新老讀者一道, 領讀經典, 分享自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以來, 積澱十年的一心所得, 致敬歷久彌新的中華智慧。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李岩、原《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等也來到現場與讀者交流。

此前, 於丹十年前的三部重要作品《于丹心得》《於丹感悟》和《于丹心得》, 分別由三聯書店和磨鐵圖書兩家出版機構推出新版。

解讀《論語》的勵志經典

二〇〇六年歲末, 隨著央視《百家講壇》節目的熱播, 《于丹心得》出版, 一書風行, 暢銷六百多萬冊;同時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 獲得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 外文版銷量也已近四十萬冊。 這本以中華古典智慧安頓現代人精神世界的小書, 已成為解讀《論語》的勵志經典。

二零一七年, 於丹對《于丹心得》進行了全面修訂, 並將這一最新版本交由三聯書店刊行。 于丹特為新版撰寫自序, 回憶父親, 追溯自己與《論語》的緣起。 自序中,

於丹說:“十年間我從‘不惑’而觸及‘知天命’的邊緣, 浮沉于風雲際會大時代, 大惑方熾, 天命正遠, 才明白《論語》中我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 唯有以敬畏謙卑的姿態, 悟出一份帶著體溫的心得。 ”

倏忽十年, 修訂新版

“站在今天回望《論語》的價值體系, 大抵可以分為兩條脈絡:一是關於‘天地君親師’的秩序梳理。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之後, 多為歷代統治階層發揮利用。 二是以‘仁義禮智信’為價值核心的個人修養系統, 倡揚以自律頤養自尊, 建立‘修己以敬’的君子人格, 沿著‘修齊治平’的現實路徑, 以學問信仰作支撐, 找到個人與現實之間的邏輯關聯。

這樣一本語錄, 對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而言, 大概第二個系統的現實意義更大些。

”(新版《于丹心得》P9)

作者在新版《于丹心得》的開篇對《論語》的價值作了進一步的界定與闡釋, 一分為二地看待《論語》的價值:一是歷史上統治階級拿來梳理社會秩序的功用, 二是以一套思想體系指導個人提升修養、建立君子人格以達致個人價值的實現。 於丹肯定了後者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這一次新版修訂基本就是在原有版本的基礎上圍繞這個中心思想展開的。

新版的修訂, 讓《于丹心得》成為一部活潑有生命力、不斷成長的書, 它的生命力不僅在於讀者口碑不斷, 暢銷不衰;更在於作者隨著時間推移, 自身經歷、學識的不斷精進, 融入了更多自己對經典、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 如果說之前的作者讓我們帶著自身心靈的困惑走進《論語》,

讓《論語》解答我們的困惑, 從而安頓我們的身心;而修訂後的新版則更進一步地讓我們從《論語》出發, 構建一個更加廣闊的價值體系和一個更有秩序的社會, 也從而更完整地實現個人價值。

十年溯源, 家教門風

新版序言題為《關於父親——我與的緣起》, 是一篇六千字的長文, 深情回憶辭世十六年的父親, 在追憶的過程中, 作者講起自己與《論語》的緣起, 父親對她的言傳身教和幼時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

作者第一次與《論語》結緣, 是四歲那年, 父母帶她去參加一次人很多的聚會, 父親在這次聚會中, 讓羞澀的女兒觀察大人的言談舉止, 並試圖告訴她一些基本的道理——“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君子“日三省乎己”、君子“慎獨”……這些父親通過日常生活傳遞的零散的言辭道理, 年幼的作者似懂非懂,但卻一點點地留在了她的記憶中。

作者在序中感慨,“一個人對世界的基本態度,來自于他的原生家庭”。父親早年給她講古典的智慧,教她欣賞、背誦美妙的詩詞,讓她對傳統文化有了濃濃的興趣和初步的感悟;而她受惠最多的則是家庭生活中長輩的言傳身教。文中所描述的家庭生活,不論是爺爺家各種規矩中滲透著的“孝”與“悌”,還是“有事,弟子服其勞”——那些充滿儀式感的家庭勞動場景,都浸潤著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原來一直保持著的家教與門風。

家教與門風,是於丹近年來,常在文章、演講中提到的話題,她不斷呼籲“真的教育”應始于父母之心,始於家庭。在她看來,家教門風這件事情和知識水準、學歷水準並無直接關聯,而當下家教門風的缺失,則源於特殊的歷史時期。

敬畏謙卑,致敬經典

於丹在自序中寫到了在特殊的歷史年代裡父女兩代與《論語》的因緣:受過完整的傳統教育,學生時代參加革命,以“馬克思主義加儒學”為信仰的父親,有著深深的寂寞;當時唱著“你拍一,我拍一,林彪是個壞東西;你拍二,我拍二,一起批判孔老二……”的小女孩長大後卻成為《論語》和中華古典智慧的傳播者……這些故事,引人深思。

在作者看來,在經歷了整個二十世紀不斷地顛覆、破壞與鬥爭之後,我們最終需要補課,需要接續古老傳統中在當下依然有巨大價值的東西。她說,“我們這一代孩子,總會在歷史中的某個時刻,被某種方式選擇,為自己幼小無知時的無禮鞠躬致歉。有機會謙卑下去,才有幸被祖宗的智慧照亮精神世界,聽見萬古微茫之中那一聲追問:‘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十年前,《百家講壇》的演播室裡,於丹在與易中天的對話中,提出一個概念——“有溫度的孔子”。十年後,她說:“《論語》中我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謙卑的姿態,悟出一份帶著體溫的心得。”對於這本新版《于丹心得》,不管是新讀者,還是老讀者,也許都可以期待一位元——更有溫度的孔子。

| 現 | 場 |

十年溯源 致敬經典

初心 成長 感恩 閱讀

*以下文字據現場實錄整理節選,未經演講人確認,小標題系編者所擬

主講人|于丹

謝謝今天到場的各位朋友。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跟各位有約,所以有很多很多心裡話想跟大家說一說。

初心:“人本乎初心”

今天我跟大家聊四個主題詞,第一個詞就是初心。追溯過去十年,一心所得是從什麼地方開場的?初心的故事,跟今天的嘉賓有關。

第一位嘉賓,就是最早上臺的萬衛老師。他已經講到我與《百家講壇》最初的起源。在我試講當天,我都不知道以後是讓我來講《論語》單元。我還記得當時萬衛老師跟我說,反正我們找人也挺困難的,這樣吧,你就來給我們做一個示範,看看《論語》用講故事的方式怎麼講。我說那可以。我從學校下了課,直接穿著上課的衣服就去了。我到那個演播室的時候,人家還問我,于老師你西裝裡面穿的背心反光,您還帶別的衣服了嗎?我說沒有,我就穿著這身衣服來的,然後我就到洗手間把背心翻過來穿的,第一講《天地人之道》我裡面的背心就是反著穿的。

然後我們就開始了“《論語》心得”的單元。萬老師一切按我的風格來,調動我最大的積極性。如果萬老師給我提過什麼要求,我現在深深記得他提的唯一要求是,你講的內容要讓十三歲的孩子聽得懂。我說為什麼十三歲。他說十三歲的孩子上初一,我們要講的內容就是要讓上初一的孩子聽得懂,就這一個要求。

所以我當初的一心所得,就是希望千心萬心皆有所得。

| 主持人敬一丹、原《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

《百家講壇》之後,這個初心到了第二個故事。剛才上臺的李岩總,當時還是中華書局的總經理,他剛才講到了我的父親,這次的再版序言裡面也寫到“關於父親——我和《論語》的緣起”。我走到今天,想起父親的時候比以前更多,因為我總想到,哪句話是他不經意間跟我聊起的,或者哪些細節他為什麼這麼做。《論語》解釋過什麼叫作孝,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我是父親的獨生女兒,我真的懂得他的內心嗎?我真的把他沒有做的事情做完了嗎?中華書局是我父親工作的單位,而我講《論語》心得最初的藍本就是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我後來講中國經典,最初本的藍本就是我爸爸讀過的這些書,書上面還有他密密麻麻的批註,傳給我,他過世之後我又重新讀,拿著講的。

我碩士學先秦兩漢的文學和哲學,博士讀大眾傳播。我試圖用博士學到的大眾傳播,用跟大眾講故事的方式,來啟動碩士時學的古典哲學。我不希望把現在的人拉回古典,我希望越過時光的隧道,把古典的聖賢請到今天的生活裡,讓他們的智慧照亮我們的迷惑,解決我們的問題,讓我們明白中國人是從什麼地方走過來的,然後我們自然就會明白往什麼地方去。

2006年11月26號,那個蕭瑟初冬的下午,我們最早開始簽售的時候,李岩總也像今天一樣,這樣陪著我。

| 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李岩

接著要說到的第三個名字,就是剛才給我主持的敬一丹,敬大姐。敬大姐那個時候真的像閨蜜一樣來給我主持。那天敬大姐到得很早,她在樓下轉了一圈,還買了一本書,像剛才這樣跟我講,好像出事了,為什麼那麼多人?那一天敬大姐陪著我見證了最早的簽售。

我印象最深的,在簽售四個多小時的時候,有人遞紙條過來,說你的中學老師在排隊的隊伍中。我從椅子上站起來時把椅子都帶翻了。李岩總他們下去找到了我讀中學的語文老師廖老師。我看見那位蒼老的老人,距離我八十年代四中畢業已經那麼多年了,她說你的班主任趙老師去世了,教你英語的王老師去世了,教你地理的郭老師去世了,我替他們看看你,你是一個好孩子。我在當時還帶著墨香的書上寫了一句話:“這是我交給您的作文”。

| 主持人敬一丹與於丹互動

一個人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冥冥之中都是跟未來相約,約定某一個時刻的重逢。人本乎初心,今天跟我關聯最密切的,跟這本書關聯最密切的幾位都在這裡,排除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彙集在這裡。為一份初心我們一起出發,我們還會本著這樣的初心再一起往前走。

成長:“辨惑”是一生的功課

所謂不忘初心,是為了往前走得更穩定。所以我要跟大家說的第二個主題詞是成長。

從初心到今天,十年流光。十年中我一直在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個人的自我成長就是更新,一個人從喧囂浮躁中要用多大的定力安定下來,才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叩問古聖先賢,人心不定,能有自己的所得嗎?所以《大學》也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我記得有一個媒體採訪我的時候問過一個問題,人總是會隨著成長,看見很多很多的懷疑,你在這麼多年中,越來越懷疑的事情是什麼?我記得我的回答是,這麼多年我沒有越來越懷疑社會,也沒有越來越懷疑人性,我唯一越來越懷疑的是我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一個人在開始解釋一件事情的時候,少年意氣總是覺得胸有成竹。但什麼是成長呢?成長就是越來越知道,我們對世界的瞭解,不過是盲人摸象。我們每個人手中可以觸及到的都只不過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證據而已。所以我能懷疑什麼呢?我不懷疑別人,不懷疑世界,但是我會不斷懷疑我看世界的角度真的就那麼理直氣壯嗎?人是不是還有修正、調整和將心比心、瞭解別人角度的空間呢?那一頭大象,終其一生我們真能瞭解它的真相嗎?我想這就是成長吧。

《論語》中孔子跟學生有這樣的對話,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別人的想法不要加在我身上,我也不願意把我的想法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孔子跟他說了一句話,“賜也,非爾所及也。”這件事情不是你有能力就做得到的。其實在我的《論語》心得和《論語》感悟兩本書中都沒有講過這段話,因為十年前我對這段話沒有那麼多感受。但是今天我站在這裡,要補充十年成長中我的心得。人與人之間,所謂“忠恕之道”,我們不可以強加於人,但是別人的想法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做到與外部世界的溝通,以及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呢?這是一種學習與歷練,也是一種覺悟與成長。

子張曾經問孔子,怎麼叫“崇德”,怎麼叫“辨惑”?——“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我開始講《論語》心得的時候四十歲,恰好是不惑之年。走過這十年,“惑”越來越多,“辨惑”原來是一生的功課。現在有一種日子是“朋友圈的日子”,有一種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一個人對自我的評價都不穩定的時候,真的能夠評價社會嗎?我們現在看見的生活的真人秀,遠遠比任何電視劇來得更驚心動魄。我們能從中辨惑嗎?能客觀地追溯它的緣起,並且從內心帶著慈悲來看待嗎?我想這件事情也是關乎成長。

進步是一個人不斷地改變,也是在改變中堅守不變。我喜歡孟子說的,什麼樣的人格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樣在迷惑的世界裡把這顆心養大,用心托住或此或彼的選擇,這就是成長。

感恩:“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三個主題詞叫作感恩。

文化這個詞最早出自《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乎人文,就是觀察人間百態,瞭解人的生活方式,再凝聚價值觀,留化天下。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文”,但有時候缺少“化”。我們有輝煌的文明堆積在歷史裡,但是文明就意味著你今天的生活能夠幸福快樂嗎?怎樣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化育自己的行為,讓文明歷史跟當下每個中國人的取捨相關,這個過程就是化。我為什麼要提到感恩,就是因為在走過的這些年裡面,有太多太多前輩,包括身邊朋友對我的提攜,讓我深深感恩。

剛才李岩總提到了任繼愈先生、金開誠先生、湯一介先生,我腦子裡想起了更多的名字、更多的面容、更多的眼神。金開誠先生在他身患癌症的時候,讓我去到他的家裡,我記得他的房子特別小,沙發特別簡陋。我進去以後,金先生跟我說,於丹我知道你能說,但是今天你別說話,你聽我說,我沒有多少時間了。他在說的時候,我也淚流滿面。他說你現在做的是我們一直想做沒做到的事情,如果我身體條件還允許,我願意隨時去站場子,我們是要把中國文化讓中國人都瞭解,都知道。金先生給了我很多建議,很多書目的提點。在追悼會的時候,師母捧著一整套金開誠文集,她說在金先生臨終前趕出來的,金先生說,我追悼會的時候她一定會來,那個時候你把這個書給她。

包括剛才李岩總講到的湯先生,曾在未名湖邊,他的家裡,他送給我當時編出的第一套《儒藏》。他說:我不如我的父親,他們是學貫中西的人,但是我沒有走出過國門,我的眼界是有限的。然後他用所有的時光編這套書。湯先生的身體也不好,他有一次病重進醫院之前,半夜突然起來研墨。樂黛雲先生問他,半夜你幹嗎?他說我這次進去也許就出不來了,我要給於丹留一幅字:“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周易》的那段話。

如果這些事我要一一講出來,估計能講到半夜。中國文化如果僅僅是在考試的課程裡,僅僅是一些標準答案的話,它還是文而不化。所謂文化,前輩們留給我的,是他們眼神裡的熱度,他們自己用生命接續的擔當,他們篤成一生堅守的信仰,從我的父親到這些先生,他們都是這樣的人。所以我說的感恩,是我從他們身上知道了文而化之的使命,文化的化在我們的血脈當中到底有多麼多麼重要。

閱讀:人為什麼要讀書

最後一個主題詞,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閱讀。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在這個閱讀的日子裡面,我們說點什麼呢?很多人問過我,人為什麼要讀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在今天,我們能夠結緣閱讀的人,覺得閱讀是快樂的事,我們的生命就活通透了。閱讀絕不僅僅是讀書,而是讀世界,讀人心,讀到通透處,一個人就放下了。佛經裡有一句話說放不過別人,是不慈悲,放不下自己,是不智慧。為什麼我們會糾住別人放不過,為什麼我們自己會患得患失放不開呢?是因為慈悲不夠,智慧不足。所有這一切從哪裡來?我想閱讀會給我們的。所以閱讀這件事情,是給自己一個古今的通道,給自己一種寬容、一種通達,給當下一種平衡的狀態。

《論語》中魯哀公問孔子,什麼叫好學?孔子只說了兩句話,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人不去怨天尤人,“不貳過”,相似的錯誤不犯第二遍。人生會遇到很多新考驗,不能重複地栽到一個錯誤上。都說古典的智慧在今天還能幫助我們嗎?我說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話,君子“日三省乎己”,反省哪幾件事?第一個“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都出來做事,有個職業身份,那就要問問自己,我在工作上盡忠心了嗎?第二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放下職業身份,我們還有倫理身份,在家有親人,出去有朋友,跟朋友的交往有沒有不守信的地方?第三句“傳不習乎”,我今天有沒有學習和成長呢?如果職業身份、倫理身份、自我身份,我們都守了底線,盡忠、守信、學習,這就是古典社會對今天的幫助。

我曾經在四川川南一個偏遠的村落,看見富一點的大戶人家在木板上雕刻“天地君親師”,小戶人家哪怕在紙上也寫這幾個字。我看見了他們寫這幾個字的一套想法,“天”上面一橫和“大”之間分得很大,大不敢頂天。“地”的提土一筆下來,叫作地也相連,雖然田是你家的,但是別人的地你也要幫一下。“君”下面的口一定要連住,這叫不輕易開口。親人的“親”,繁體字右邊是“見”,目不能封口,指的是親不閉目。老師的“師”字一高一低,永遠不能與老師比肩。“大不頂天,地也相連,君不開口,親不閉目,師不比肩”,他們身上有中國一直傳承下來的深深的敬畏。

所以閱讀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讀世道人心是用來滋養自己,滋養自己內心的尊嚴、自由、智慧、謙卑,這一切一切會讓我們面對世界有一份更好的態度。

在這個閱讀的日子裡,我跟大家分享這些心得,祝福大家不忘初心,終身成長。像孔子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如果我的心願意做仁愛的事情,我起心動念的時候,仁就來到我身邊了。祝大家閱讀快樂,謝謝朋友們。

《于丹心得》 於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4

定價:39.80元 ISBN:9787108058485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購買)

十年,六百余萬冊,三十多個海外版本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金獎

以中華古典智慧安頓現代人的精神世界

解讀《論語》的勵志經典,十周年新版

新撰自序講述父女兩代與《論語》的不解之緣

以個人成長心路致敬經典

作者緊扣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以“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主題解讀《論語》。作者希望通過她的講解,能夠讓當代人理解《論語》中所宣導的個人修養系統,倡揚以自律頤養自尊,建立“修己以敬”的君子人格,沿著“修齊治平”的現實路徑,以學問信仰作支持,找到個人與現實之間的邏輯關聯。

十周年新版,新增作者自序講述父女兩代與《論語》的不解之緣,以個人成長心路致敬經典;書中還增配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院長管峻的《論語》書法作品欣賞。書後附《論語》原文,供讀者不時翻閱誦讀,領略《論語》的魅力。

《于丹心得》於丹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磨鐵圖書 2016-12

《于丹心得》以現代的視角來講述莊子的思想。在書中,於丹從莊子其人、人生境界、感悟與超越、認識自己、困境出路、對待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悟性、心態與狀態、大道與自然等十個方面,闡釋了《莊子》中所蘊涵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

《於丹感悟》於丹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磨鐵圖書 2016-12

《於丹感悟》從多個方面闡釋了《論語》的樸素與溫暖,《論語》的智慧不止於一兩則警句,更珍貴的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它總是用最樸素的話去點明至高的真理。“《論語》告訴我們修養身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作者簡介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 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啟動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先後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千余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 並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遊園驚夢——昆曲藝術審美之旅》《於丹〈論語〉感悟》《於丹趣品人生》《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于丹字解人生》《有夢不覺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萬物生》,其中《於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六百余萬冊,已被譯為三十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僅外文版銷量已近四十萬冊。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和友人交流,點擊右上角朋友圈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于丹心得》,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年幼的作者似懂非懂,但卻一點點地留在了她的記憶中。

作者在序中感慨,“一個人對世界的基本態度,來自于他的原生家庭”。父親早年給她講古典的智慧,教她欣賞、背誦美妙的詩詞,讓她對傳統文化有了濃濃的興趣和初步的感悟;而她受惠最多的則是家庭生活中長輩的言傳身教。文中所描述的家庭生活,不論是爺爺家各種規矩中滲透著的“孝”與“悌”,還是“有事,弟子服其勞”——那些充滿儀式感的家庭勞動場景,都浸潤著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原來一直保持著的家教與門風。

家教與門風,是於丹近年來,常在文章、演講中提到的話題,她不斷呼籲“真的教育”應始于父母之心,始於家庭。在她看來,家教門風這件事情和知識水準、學歷水準並無直接關聯,而當下家教門風的缺失,則源於特殊的歷史時期。

敬畏謙卑,致敬經典

於丹在自序中寫到了在特殊的歷史年代裡父女兩代與《論語》的因緣:受過完整的傳統教育,學生時代參加革命,以“馬克思主義加儒學”為信仰的父親,有著深深的寂寞;當時唱著“你拍一,我拍一,林彪是個壞東西;你拍二,我拍二,一起批判孔老二……”的小女孩長大後卻成為《論語》和中華古典智慧的傳播者……這些故事,引人深思。

在作者看來,在經歷了整個二十世紀不斷地顛覆、破壞與鬥爭之後,我們最終需要補課,需要接續古老傳統中在當下依然有巨大價值的東西。她說,“我們這一代孩子,總會在歷史中的某個時刻,被某種方式選擇,為自己幼小無知時的無禮鞠躬致歉。有機會謙卑下去,才有幸被祖宗的智慧照亮精神世界,聽見萬古微茫之中那一聲追問:‘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十年前,《百家講壇》的演播室裡,於丹在與易中天的對話中,提出一個概念——“有溫度的孔子”。十年後,她說:“《論語》中我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謙卑的姿態,悟出一份帶著體溫的心得。”對於這本新版《于丹心得》,不管是新讀者,還是老讀者,也許都可以期待一位元——更有溫度的孔子。

| 現 | 場 |

十年溯源 致敬經典

初心 成長 感恩 閱讀

*以下文字據現場實錄整理節選,未經演講人確認,小標題系編者所擬

主講人|于丹

謝謝今天到場的各位朋友。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跟各位有約,所以有很多很多心裡話想跟大家說一說。

初心:“人本乎初心”

今天我跟大家聊四個主題詞,第一個詞就是初心。追溯過去十年,一心所得是從什麼地方開場的?初心的故事,跟今天的嘉賓有關。

第一位嘉賓,就是最早上臺的萬衛老師。他已經講到我與《百家講壇》最初的起源。在我試講當天,我都不知道以後是讓我來講《論語》單元。我還記得當時萬衛老師跟我說,反正我們找人也挺困難的,這樣吧,你就來給我們做一個示範,看看《論語》用講故事的方式怎麼講。我說那可以。我從學校下了課,直接穿著上課的衣服就去了。我到那個演播室的時候,人家還問我,于老師你西裝裡面穿的背心反光,您還帶別的衣服了嗎?我說沒有,我就穿著這身衣服來的,然後我就到洗手間把背心翻過來穿的,第一講《天地人之道》我裡面的背心就是反著穿的。

然後我們就開始了“《論語》心得”的單元。萬老師一切按我的風格來,調動我最大的積極性。如果萬老師給我提過什麼要求,我現在深深記得他提的唯一要求是,你講的內容要讓十三歲的孩子聽得懂。我說為什麼十三歲。他說十三歲的孩子上初一,我們要講的內容就是要讓上初一的孩子聽得懂,就這一個要求。

所以我當初的一心所得,就是希望千心萬心皆有所得。

| 主持人敬一丹、原《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

《百家講壇》之後,這個初心到了第二個故事。剛才上臺的李岩總,當時還是中華書局的總經理,他剛才講到了我的父親,這次的再版序言裡面也寫到“關於父親——我和《論語》的緣起”。我走到今天,想起父親的時候比以前更多,因為我總想到,哪句話是他不經意間跟我聊起的,或者哪些細節他為什麼這麼做。《論語》解釋過什麼叫作孝,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我是父親的獨生女兒,我真的懂得他的內心嗎?我真的把他沒有做的事情做完了嗎?中華書局是我父親工作的單位,而我講《論語》心得最初的藍本就是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我後來講中國經典,最初本的藍本就是我爸爸讀過的這些書,書上面還有他密密麻麻的批註,傳給我,他過世之後我又重新讀,拿著講的。

我碩士學先秦兩漢的文學和哲學,博士讀大眾傳播。我試圖用博士學到的大眾傳播,用跟大眾講故事的方式,來啟動碩士時學的古典哲學。我不希望把現在的人拉回古典,我希望越過時光的隧道,把古典的聖賢請到今天的生活裡,讓他們的智慧照亮我們的迷惑,解決我們的問題,讓我們明白中國人是從什麼地方走過來的,然後我們自然就會明白往什麼地方去。

2006年11月26號,那個蕭瑟初冬的下午,我們最早開始簽售的時候,李岩總也像今天一樣,這樣陪著我。

| 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李岩

接著要說到的第三個名字,就是剛才給我主持的敬一丹,敬大姐。敬大姐那個時候真的像閨蜜一樣來給我主持。那天敬大姐到得很早,她在樓下轉了一圈,還買了一本書,像剛才這樣跟我講,好像出事了,為什麼那麼多人?那一天敬大姐陪著我見證了最早的簽售。

我印象最深的,在簽售四個多小時的時候,有人遞紙條過來,說你的中學老師在排隊的隊伍中。我從椅子上站起來時把椅子都帶翻了。李岩總他們下去找到了我讀中學的語文老師廖老師。我看見那位蒼老的老人,距離我八十年代四中畢業已經那麼多年了,她說你的班主任趙老師去世了,教你英語的王老師去世了,教你地理的郭老師去世了,我替他們看看你,你是一個好孩子。我在當時還帶著墨香的書上寫了一句話:“這是我交給您的作文”。

| 主持人敬一丹與於丹互動

一個人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冥冥之中都是跟未來相約,約定某一個時刻的重逢。人本乎初心,今天跟我關聯最密切的,跟這本書關聯最密切的幾位都在這裡,排除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彙集在這裡。為一份初心我們一起出發,我們還會本著這樣的初心再一起往前走。

成長:“辨惑”是一生的功課

所謂不忘初心,是為了往前走得更穩定。所以我要跟大家說的第二個主題詞是成長。

從初心到今天,十年流光。十年中我一直在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個人的自我成長就是更新,一個人從喧囂浮躁中要用多大的定力安定下來,才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叩問古聖先賢,人心不定,能有自己的所得嗎?所以《大學》也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我記得有一個媒體採訪我的時候問過一個問題,人總是會隨著成長,看見很多很多的懷疑,你在這麼多年中,越來越懷疑的事情是什麼?我記得我的回答是,這麼多年我沒有越來越懷疑社會,也沒有越來越懷疑人性,我唯一越來越懷疑的是我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一個人在開始解釋一件事情的時候,少年意氣總是覺得胸有成竹。但什麼是成長呢?成長就是越來越知道,我們對世界的瞭解,不過是盲人摸象。我們每個人手中可以觸及到的都只不過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證據而已。所以我能懷疑什麼呢?我不懷疑別人,不懷疑世界,但是我會不斷懷疑我看世界的角度真的就那麼理直氣壯嗎?人是不是還有修正、調整和將心比心、瞭解別人角度的空間呢?那一頭大象,終其一生我們真能瞭解它的真相嗎?我想這就是成長吧。

《論語》中孔子跟學生有這樣的對話,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別人的想法不要加在我身上,我也不願意把我的想法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孔子跟他說了一句話,“賜也,非爾所及也。”這件事情不是你有能力就做得到的。其實在我的《論語》心得和《論語》感悟兩本書中都沒有講過這段話,因為十年前我對這段話沒有那麼多感受。但是今天我站在這裡,要補充十年成長中我的心得。人與人之間,所謂“忠恕之道”,我們不可以強加於人,但是別人的想法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做到與外部世界的溝通,以及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呢?這是一種學習與歷練,也是一種覺悟與成長。

子張曾經問孔子,怎麼叫“崇德”,怎麼叫“辨惑”?——“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我開始講《論語》心得的時候四十歲,恰好是不惑之年。走過這十年,“惑”越來越多,“辨惑”原來是一生的功課。現在有一種日子是“朋友圈的日子”,有一種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一個人對自我的評價都不穩定的時候,真的能夠評價社會嗎?我們現在看見的生活的真人秀,遠遠比任何電視劇來得更驚心動魄。我們能從中辨惑嗎?能客觀地追溯它的緣起,並且從內心帶著慈悲來看待嗎?我想這件事情也是關乎成長。

進步是一個人不斷地改變,也是在改變中堅守不變。我喜歡孟子說的,什麼樣的人格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樣在迷惑的世界裡把這顆心養大,用心托住或此或彼的選擇,這就是成長。

感恩:“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三個主題詞叫作感恩。

文化這個詞最早出自《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乎人文,就是觀察人間百態,瞭解人的生活方式,再凝聚價值觀,留化天下。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文”,但有時候缺少“化”。我們有輝煌的文明堆積在歷史裡,但是文明就意味著你今天的生活能夠幸福快樂嗎?怎樣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化育自己的行為,讓文明歷史跟當下每個中國人的取捨相關,這個過程就是化。我為什麼要提到感恩,就是因為在走過的這些年裡面,有太多太多前輩,包括身邊朋友對我的提攜,讓我深深感恩。

剛才李岩總提到了任繼愈先生、金開誠先生、湯一介先生,我腦子裡想起了更多的名字、更多的面容、更多的眼神。金開誠先生在他身患癌症的時候,讓我去到他的家裡,我記得他的房子特別小,沙發特別簡陋。我進去以後,金先生跟我說,於丹我知道你能說,但是今天你別說話,你聽我說,我沒有多少時間了。他在說的時候,我也淚流滿面。他說你現在做的是我們一直想做沒做到的事情,如果我身體條件還允許,我願意隨時去站場子,我們是要把中國文化讓中國人都瞭解,都知道。金先生給了我很多建議,很多書目的提點。在追悼會的時候,師母捧著一整套金開誠文集,她說在金先生臨終前趕出來的,金先生說,我追悼會的時候她一定會來,那個時候你把這個書給她。

包括剛才李岩總講到的湯先生,曾在未名湖邊,他的家裡,他送給我當時編出的第一套《儒藏》。他說:我不如我的父親,他們是學貫中西的人,但是我沒有走出過國門,我的眼界是有限的。然後他用所有的時光編這套書。湯先生的身體也不好,他有一次病重進醫院之前,半夜突然起來研墨。樂黛雲先生問他,半夜你幹嗎?他說我這次進去也許就出不來了,我要給於丹留一幅字:“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周易》的那段話。

如果這些事我要一一講出來,估計能講到半夜。中國文化如果僅僅是在考試的課程裡,僅僅是一些標準答案的話,它還是文而不化。所謂文化,前輩們留給我的,是他們眼神裡的熱度,他們自己用生命接續的擔當,他們篤成一生堅守的信仰,從我的父親到這些先生,他們都是這樣的人。所以我說的感恩,是我從他們身上知道了文而化之的使命,文化的化在我們的血脈當中到底有多麼多麼重要。

閱讀:人為什麼要讀書

最後一個主題詞,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閱讀。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在這個閱讀的日子裡面,我們說點什麼呢?很多人問過我,人為什麼要讀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在今天,我們能夠結緣閱讀的人,覺得閱讀是快樂的事,我們的生命就活通透了。閱讀絕不僅僅是讀書,而是讀世界,讀人心,讀到通透處,一個人就放下了。佛經裡有一句話說放不過別人,是不慈悲,放不下自己,是不智慧。為什麼我們會糾住別人放不過,為什麼我們自己會患得患失放不開呢?是因為慈悲不夠,智慧不足。所有這一切從哪裡來?我想閱讀會給我們的。所以閱讀這件事情,是給自己一個古今的通道,給自己一種寬容、一種通達,給當下一種平衡的狀態。

《論語》中魯哀公問孔子,什麼叫好學?孔子只說了兩句話,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人不去怨天尤人,“不貳過”,相似的錯誤不犯第二遍。人生會遇到很多新考驗,不能重複地栽到一個錯誤上。都說古典的智慧在今天還能幫助我們嗎?我說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話,君子“日三省乎己”,反省哪幾件事?第一個“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都出來做事,有個職業身份,那就要問問自己,我在工作上盡忠心了嗎?第二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放下職業身份,我們還有倫理身份,在家有親人,出去有朋友,跟朋友的交往有沒有不守信的地方?第三句“傳不習乎”,我今天有沒有學習和成長呢?如果職業身份、倫理身份、自我身份,我們都守了底線,盡忠、守信、學習,這就是古典社會對今天的幫助。

我曾經在四川川南一個偏遠的村落,看見富一點的大戶人家在木板上雕刻“天地君親師”,小戶人家哪怕在紙上也寫這幾個字。我看見了他們寫這幾個字的一套想法,“天”上面一橫和“大”之間分得很大,大不敢頂天。“地”的提土一筆下來,叫作地也相連,雖然田是你家的,但是別人的地你也要幫一下。“君”下面的口一定要連住,這叫不輕易開口。親人的“親”,繁體字右邊是“見”,目不能封口,指的是親不閉目。老師的“師”字一高一低,永遠不能與老師比肩。“大不頂天,地也相連,君不開口,親不閉目,師不比肩”,他們身上有中國一直傳承下來的深深的敬畏。

所以閱讀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讀世道人心是用來滋養自己,滋養自己內心的尊嚴、自由、智慧、謙卑,這一切一切會讓我們面對世界有一份更好的態度。

在這個閱讀的日子裡,我跟大家分享這些心得,祝福大家不忘初心,終身成長。像孔子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如果我的心願意做仁愛的事情,我起心動念的時候,仁就來到我身邊了。祝大家閱讀快樂,謝謝朋友們。

《于丹心得》 於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4

定價:39.80元 ISBN:9787108058485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購買)

十年,六百余萬冊,三十多個海外版本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金獎

以中華古典智慧安頓現代人的精神世界

解讀《論語》的勵志經典,十周年新版

新撰自序講述父女兩代與《論語》的不解之緣

以個人成長心路致敬經典

作者緊扣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以“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主題解讀《論語》。作者希望通過她的講解,能夠讓當代人理解《論語》中所宣導的個人修養系統,倡揚以自律頤養自尊,建立“修己以敬”的君子人格,沿著“修齊治平”的現實路徑,以學問信仰作支持,找到個人與現實之間的邏輯關聯。

十周年新版,新增作者自序講述父女兩代與《論語》的不解之緣,以個人成長心路致敬經典;書中還增配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院長管峻的《論語》書法作品欣賞。書後附《論語》原文,供讀者不時翻閱誦讀,領略《論語》的魅力。

《于丹心得》於丹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磨鐵圖書 2016-12

《于丹心得》以現代的視角來講述莊子的思想。在書中,於丹從莊子其人、人生境界、感悟與超越、認識自己、困境出路、對待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悟性、心態與狀態、大道與自然等十個方面,闡釋了《莊子》中所蘊涵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

《於丹感悟》於丹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磨鐵圖書 2016-12

《於丹感悟》從多個方面闡釋了《論語》的樸素與溫暖,《論語》的智慧不止於一兩則警句,更珍貴的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它總是用最樸素的話去點明至高的真理。“《論語》告訴我們修養身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作者簡介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 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啟動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先後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千余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 並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遊園驚夢——昆曲藝術審美之旅》《於丹〈論語〉感悟》《於丹趣品人生》《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于丹字解人生》《有夢不覺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萬物生》,其中《於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六百余萬冊,已被譯為三十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僅外文版銷量已近四十萬冊。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和友人交流,點擊右上角朋友圈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于丹心得》,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