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山西古代戲臺,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活化石”

山西地方劇種多達52個, 至今流傳著四大梆子和各種樸實古拙的地方小戲, 保留著元代雜劇的遺音。 因為戲曲文化繁榮, 山西各地有了星羅棋佈的鄉間戲臺。

山西又是北雜劇的主要形成和流行的地區之一, 湧現出關漢卿、白朴、鄭光祖、喬吉為代表的一大批山西籍劇作家, 因此戲臺的大量興建自然在情理之中, 而戲臺建築的普遍性又促進了山西戲劇的繁榮。

全國僅存的8座元代戲臺全部集中于山西,

尚存的明代戲臺山西多達30餘座。 也許是地處黃土高原, 氣候乾燥, 大量的木構建築得以更好地保存。 也許是淳樸的民風和有村必有廟, 有廟必有戲臺的迎神賽社的祭祀頻繁。 或是娘子關內的平安富庶, 很少遭遇大規模戰爭的侵擾, 致使大量的戲臺在山西留存。

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的湯帝廟戲臺至今還延續著每年一度的廟會傳統。 廟會上, 人們在祭祀神靈的同時, 少不了要請戲班在古戲臺上演出幾場大戲。

位於山西臨汾魏村牛王廟的元代古戲臺就是這樣的一座戲臺,

是元代戲臺的典型代表, 經典之作。

高平市王報村的二郎廟戲臺是目前存世的金代戲臺中格局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一座。 該戲臺於2003年被發現, 年代被文物專家確定為1183年, 比山西臨汾牛王廟的元代戲臺早了110年。

這是上天賜予山西人的寶貴財富, 因為它是見證鄉村歷史、百姓生活的“活化石”。 遍數山西的古戲臺, 無一例外都與古廟宇有著必然的聯繫。 建廟不忘搭台, 戲臺總與寺廟相伴, 通常都是山門、戲臺、過殿和主殿在一條中軸線上縱向排開, 因為是給神獻戲, 所以戲臺都坐南朝北, 台口恭而敬之地面向神殿, 表示對神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間,村村的戲臺都按這個規矩搭建,形成一個模式。這些耐人尋味的現象直接說明歌舞戲劇與祭祀儀式的合二為一。百姓為求神賜雨,祈望平安,總會求助於神靈,敬歌獻舞,解除天災。

山西戲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文化的象徵,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意義。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表示對神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間,村村的戲臺都按這個規矩搭建,形成一個模式。這些耐人尋味的現象直接說明歌舞戲劇與祭祀儀式的合二為一。百姓為求神賜雨,祈望平安,總會求助於神靈,敬歌獻舞,解除天災。

山西戲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文化的象徵,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意義。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