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的付出感,會溫柔地毀掉孩子

作者:馮塵(爸媽內參主筆)

對門十歲的小女孩叮噹, 昨天嚴肅地給我上了一課。

她以自己的經歷為例, 苦口婆心地勸我不要強迫兒子去上幼稚園。

小女孩堅定地看著我的眼睛, 說, “阿姨, 我喜歡弟弟, 所以我不希望她過和我一樣的人生。 ”

這麼小的孩子用到“人生”這樣的字眼, 讓我心裡咯噔一下。

她說自己當初上幼稚園, 一點都不開心。 常常一個人坐在角落, 不參與班裡的活動, 也不與同學們交流。

“可你當時看起來很開心的樣子啊!”她陳述的事實讓我驚訝。

叮噹垂下眼睛, “裝的。 我媽媽帶我太辛苦了, 不想傷她的心。 ”

“那麼你現在快樂嗎?”我問她。

“有一些是快樂的, 有一些不是。 ”一個十歲女孩的真實, 讓我非常無力。

“為什麼要去做那些不快樂的事呢?”

“媽媽為了我放棄工作, 每天全心全意陪伴我, 我總得為她做些什麼。 ”

我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這個總把“媽媽的付出”掛在嘴上的小姑娘,

太讓人心疼了。

原本, 叮噹媽媽是我的育兒偶像。

因為她把叮噹教育得很好, 優秀上進懂禮貌, 還總是很快樂的樣子。

叮噹媽媽原本的工作單位是很好的, 可有了叮噹後, 她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大家都覺得放棄了可惜, 可她說, “為了孩子,

一切都值得。 ”

她帶孩子很用心, 查閱資料、總結經驗, 還寫了很多育兒文章。 每次遇到育兒難題, 大家都會去請教她。

然而, 叮噹的話讓我的偶像崩塌了。 一個十歲的孩子, 內心竟有那麼多不為人知的苦衷, 一定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仔細回憶了一下, 叮噹媽媽確實經常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這樣的話。

只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意識到, 原來這句話會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

利用孩子的懂事, 讓孩子用順從和自我犧牲, 來回報父母的付出, 這是一種強烈的付出感。

付出感, 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所付出和犧牲的補償心理。 說簡單些, 就是“我不能白為你付出這麼多, 你得有所回報才行!”

付出感越強, 就越希望能收到相應的回報。

而父母的付出感, 對孩子來說, 就是一種無形的束縛。

我們看到多少父母為孩子的生長和教育操碎心, 哪怕吃再多苦, 也要讓孩子更好的。

這一切原本是出於天性偉大付出, 可家長往往用一句話毀掉它自帶的光輝。

“含辛茹苦把你帶這麼大, 你就這樣對我?”

“背井離鄉跑來這裡讀書, 你考不上大學對得起誰?”

“你爸外出打工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你?你這樣對得起他的辛苦嗎?”

這樣的句式, 把父母心甘情願的付出, 變成功利性的行為。 然而用它來束縛一個孩子, 絕對有效。

只是這句式中包藏著的父母的付出感, 是鎖住孩子“自我”的枷鎖, 付出感越強, 鎖得越緊。

父母的付出感越強,孩子越不快樂。

而蘊藏在孩子身體內的負能量,足以毀掉一個孩子。

“你這樣對得起我的付出嗎?”

“對不起。”這句對不起也許沒說出來,卻在孩子心裡回蕩了千百遍。

孩子知道自己沒能力回報父母沉重的付出,就會變得消極、沉默,對自己充滿失望,變得沉默,不願與父母溝通。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那些自認為對不起父母的孩子,有些索性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有些甚至會走上絕路。近年來,關於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而自殺的報導越來越多,他們的

遺書裡通常寫著,“爸媽,對不起,孩子不爭氣,給你們丟臉了。”

更多的孩子有幸安全地長大成人,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終其一生,都擺不脫內心的自卑和歉疚。

父母的付出感,會溫柔地毀掉孩子,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

自己的希求放在第二,父母的感受才是第一。

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出於天性。嘴上說著“你這樣對不起我”的父母,心裡其實是不圖回報的。

把付出感作為工具,用來換取孩子的順從,效果立竿見影,後患卻無窮無盡。

所幸這只是方法上的錯誤,而方法上的錯誤是很容易改正的。

一, 多點真心,少點套路。

愛和陪伴,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愛和陪伴中長大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很親密,交流起來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套路”。

說教有多麼強大的毀滅力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早有領會。它總是掩蓋住父母對孩子的愛,也常常激發出孩子的逆反心,毀掉孩子的自尊心。

太多的方法論,往往會讓我們忘記初心。

一小時的說教,比不過一句“沒關係”;每天絮絮叨叨的灌輸,不如一個寬容的擁抱;一萬句指責的話,不如一句“爸媽相信你搞得定”。

二,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很多時候,孩子做不好是因為在做自己不喜歡、不情願做的事情。

孩子的人生是屬於他自己的,應該由他自己來期待,來規劃。不要對孩子有太過具體的安排,把選擇人生的權利還給孩子。

給孩子自由,讓他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你希望他成為的人。

自己選擇的路,孩子會走得更加堅定,也更加用力。

三, 減少對孩子的付出。

有些父母行動上對孩子大包大攬,語言上卻對孩子各種嘴炮攻擊:懶惰、沒有生活能力、不獨立,對不起父母的辛苦。

這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

中國的父母,很多有一種苦情的情結,認為自己為孩子犧牲得足夠多,才算得上是好父母。

並不是。

好父母總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錘煉,而不是用自己的付出綁架孩子。

收回那些不該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自己的生活。

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對孩子最漂亮的引領。

作者簡介,馮塵,佛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水瓶座女神,經。婚姻、親子深度研究者,傾聽愛好者。簡書:馮塵

父母的付出感越強,孩子越不快樂。

而蘊藏在孩子身體內的負能量,足以毀掉一個孩子。

“你這樣對得起我的付出嗎?”

“對不起。”這句對不起也許沒說出來,卻在孩子心裡回蕩了千百遍。

孩子知道自己沒能力回報父母沉重的付出,就會變得消極、沉默,對自己充滿失望,變得沉默,不願與父母溝通。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那些自認為對不起父母的孩子,有些索性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有些甚至會走上絕路。近年來,關於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而自殺的報導越來越多,他們的

遺書裡通常寫著,“爸媽,對不起,孩子不爭氣,給你們丟臉了。”

更多的孩子有幸安全地長大成人,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終其一生,都擺不脫內心的自卑和歉疚。

父母的付出感,會溫柔地毀掉孩子,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

自己的希求放在第二,父母的感受才是第一。

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出於天性。嘴上說著“你這樣對不起我”的父母,心裡其實是不圖回報的。

把付出感作為工具,用來換取孩子的順從,效果立竿見影,後患卻無窮無盡。

所幸這只是方法上的錯誤,而方法上的錯誤是很容易改正的。

一, 多點真心,少點套路。

愛和陪伴,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愛和陪伴中長大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很親密,交流起來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套路”。

說教有多麼強大的毀滅力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早有領會。它總是掩蓋住父母對孩子的愛,也常常激發出孩子的逆反心,毀掉孩子的自尊心。

太多的方法論,往往會讓我們忘記初心。

一小時的說教,比不過一句“沒關係”;每天絮絮叨叨的灌輸,不如一個寬容的擁抱;一萬句指責的話,不如一句“爸媽相信你搞得定”。

二,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很多時候,孩子做不好是因為在做自己不喜歡、不情願做的事情。

孩子的人生是屬於他自己的,應該由他自己來期待,來規劃。不要對孩子有太過具體的安排,把選擇人生的權利還給孩子。

給孩子自由,讓他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你希望他成為的人。

自己選擇的路,孩子會走得更加堅定,也更加用力。

三, 減少對孩子的付出。

有些父母行動上對孩子大包大攬,語言上卻對孩子各種嘴炮攻擊:懶惰、沒有生活能力、不獨立,對不起父母的辛苦。

這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

中國的父母,很多有一種苦情的情結,認為自己為孩子犧牲得足夠多,才算得上是好父母。

並不是。

好父母總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錘煉,而不是用自己的付出綁架孩子。

收回那些不該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自己的生活。

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對孩子最漂亮的引領。

作者簡介,馮塵,佛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水瓶座女神,經。婚姻、親子深度研究者,傾聽愛好者。簡書:馮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