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陳正道談《記憶大師》:我愛用喜劇演員演正劇|專訪

文 | 林 琳

編輯 | 姬政鵬

導演陳正道執導的院線電影《記憶大師》, 以及網路大電影《床3:他和她的關係》將陸續在院線和網路平臺公映。

在陳正道的計畫中, 他希望自己能每年拍攝一部網大, 每兩年拍攝一部院線電影。

在他看來, 院線電影為人們提供了藝術欣賞, 而網大更像人們身邊的朋友, 未來兩者都是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他還提到, 內地電影市場包容性很強, 這點他非常感恩, 因此也暗下決心, 要持續拓展華語影片的新類型。

偏愛用喜劇演員演正劇因為他們最懂生活

從前些年的《催眠大師》, 再到如今的《記憶大師》, 陳正道無不都是在懸疑的包裝下, 講述了一個關於情感的正劇。 而他在這三部作品中所選用的男主演—徐崢、黃渤和包貝爾, 又都是地地道道的喜劇演員。

“用喜劇演員演正劇算是我個人的一個偏好吧。 ”陳正道說他對於喜劇演員演繹嚴肅題材的作品有一種說不清的癡迷。

而他的這種癡迷,來源於諸如《愛情雞尾酒》、《月亮上的男人》、《狐狸捕手》這些由喜劇演員主演的劇情片。

“喜劇演員之所以能夠逗笑別人, 是因為他們更瞭解什麼是嚴肅。 ”而這正是陳正道癡迷於此的原因。 前不久陳正道和賈玲的一次接觸更堅定了他的看法。

“賈玲生活中和臺上完全不同。 她在生活中是一個敏感、細膩、敏銳的人。 所以我更堅定了喜劇演員更瞭解生活中情感的想法。 ”

“《記憶大師》和《床 3》的內核都是講述情感, 這一點黃渤和包貝爾詮釋得都很好。 ”陳正道說。

決戰最後 5 分鐘

雖然網大近幾年成長迅速, 但知名電影導演去拍攝一部網大仍不多見。 當記者拋出為何要去拍攝一部網 大時, 陳正道說, 每年拍攝一部網大或網劇, 每兩年拍攝一部院線電影是給自己定的目標。

陳正道認為, 未來院線電影和網大會長期並存, 互有補充。 陳正道說, 未來院線電影會成為人們在假期內固定消費的一種藝術形式。 “當你走進影廳的那個‘黑箱子’時 ,

要麼被商業大片的視覺特效、娛樂性吸引, 要麼被藝術片所講述的情感震撼。 你會感到自己的情感被作者牽著走, 審美需求會被滿足。 ”

相比而言, 陳正道把網劇和網大定義為“朋友”。 他說, 網路作品能夠帶著我們體現不同城市的生活、不同的朋友和人生。

陳正道

作為導演, 陳正道也從製作角度表達了院線電影和網大的不同。 “對於導演而言, 院線電影是決戰最後5分鐘, 網大是決戰前面5分鐘” 陳正道說, 《催眠大師》上映前, 有發行部門的工作人員問他, 電影中徐崢和莫文蔚一直在聊天, 要聊到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而影片全部的情感和謎底就是最後5分鐘說清的。 “最後5分鐘對於一部院線電影的成敗很關鍵。 ”

陳正道還拿《愛樂之城》舉例, “《愛樂之城》前面一小時雖然有很多細膩的鋪墊, 但多少讓人感到有些無聊。 在最後5分鐘的蒙太奇才是真正展示了導演的才華和電影的魅力。 ”

另外, 陳正道還認為, 院線電影即便有續集, 也要給觀眾一個完整的結局, 而網大可以嘗試更加開放性的結局。

市場對我很寬容,我最大責任是開拓新類型

陳正道23歲在臺北開始做導演,那時他唯一的投資人就是他父親。陳正道說,那時臺灣電影的當地市場中的份額不到1%,競爭非常激烈。後來他來到內地尋求發展,2013年,一部愛情片《101次求婚》取得了2億的票房,這也讓陳正道真正成為一名以拍電影為生的電影人。

“《101次求婚》拍的並不好,但市場對我非常包容,依舊給了我2億票房的回報,讓我也有了繼續拍電影的機會。”

從那時起,陳正道就給自己定了新目標,那就是不斷拍攝新的華語類型片。而後的《催眠大師》、《重返20歲》、《記憶大師》也印證了陳正道正在踐行他的目標。

“我的使命不是一直接拍會賺錢的電影,而是拍攝更多的類型片,每年都嘗試拍攝不一樣的類型。”陳正道笑著說這麼說好像有點不要臉,但這是他的真實想法。

陳正道告訴記者,在拍《記憶大師》之 前 ,有很多影片找到他,但他都回絕了。“青春片、盜墓題材、甚至是只要15天工期真人秀電影,都找到過我,但我感恩這個市場給我的包容,我只會不斷拓展新類型片。”

陳正道很高興在《記憶大師》之後,內地市場有愈來愈多成功的懸疑片出現。而此次在《催眠大師》中加入軟科幻、穿越等元素,也是一種新的嘗試。

目前,《催眠大師》已經進行了多場點映。陳正道得到的回饋是口碑上有爭議,褒和貶的聲音都有。

他最後告訴記者:“這部兩個小時《記憶大師》,有80稿劇本,是內地市場中沒有的類型 ,世界觀 、故事、道具沒有在任何電影中出現過。劇本中確實有一些對經典影片的借鑒,但是請承認我的勇氣。導演不要完全跟著投資方走,要想著如何把市場擴大,現在的華語電影市場已經大到足以容下所有類型的電影。”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獲取授權請點擊“閱讀原文”

市場對我很寬容,我最大責任是開拓新類型

陳正道23歲在臺北開始做導演,那時他唯一的投資人就是他父親。陳正道說,那時臺灣電影的當地市場中的份額不到1%,競爭非常激烈。後來他來到內地尋求發展,2013年,一部愛情片《101次求婚》取得了2億的票房,這也讓陳正道真正成為一名以拍電影為生的電影人。

“《101次求婚》拍的並不好,但市場對我非常包容,依舊給了我2億票房的回報,讓我也有了繼續拍電影的機會。”

從那時起,陳正道就給自己定了新目標,那就是不斷拍攝新的華語類型片。而後的《催眠大師》、《重返20歲》、《記憶大師》也印證了陳正道正在踐行他的目標。

“我的使命不是一直接拍會賺錢的電影,而是拍攝更多的類型片,每年都嘗試拍攝不一樣的類型。”陳正道笑著說這麼說好像有點不要臉,但這是他的真實想法。

陳正道告訴記者,在拍《記憶大師》之 前 ,有很多影片找到他,但他都回絕了。“青春片、盜墓題材、甚至是只要15天工期真人秀電影,都找到過我,但我感恩這個市場給我的包容,我只會不斷拓展新類型片。”

陳正道很高興在《記憶大師》之後,內地市場有愈來愈多成功的懸疑片出現。而此次在《催眠大師》中加入軟科幻、穿越等元素,也是一種新的嘗試。

目前,《催眠大師》已經進行了多場點映。陳正道得到的回饋是口碑上有爭議,褒和貶的聲音都有。

他最後告訴記者:“這部兩個小時《記憶大師》,有80稿劇本,是內地市場中沒有的類型 ,世界觀 、故事、道具沒有在任何電影中出現過。劇本中確實有一些對經典影片的借鑒,但是請承認我的勇氣。導演不要完全跟著投資方走,要想著如何把市場擴大,現在的華語電影市場已經大到足以容下所有類型的電影。”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獲取授權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