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南大教授杜駿飛:七問七答《人民的名義》

1、杜老師, 《人民的名義》已經刷屏多日, 這部電視劇到底為什麼會這麼成功?

杜駿飛:

《人民的名義》雖然藝術性一般, 但社會效應非常熱。 本質上說, 它不是創作的成功, 而是創作許可令的成功。

你在餐館可以吃到兩種絕頂美食, 一種是黃蓉做的“二十四橋明月夜”, 白玉般的豆腐, 經蘭花拂穴手剜成月亮, 放在火腿中蒸熟, 這是絕無僅有的好手藝;還有一種呢, 是吃到絕無僅有的食材, 譬如熊掌、象鼻、鹿筋、猩唇, 吃時會倍感震驚。

反腐劇被禁絕十多年, 現在重現銀屏, 已經是政策開明、政策變革的勝利了。 所以, 雖然就敘事、剪輯、對話、導演功力上來看,

《人民的名義》疏漏不少, 但誰在乎呢?

重要的是它拍了什麼, 而不是怎麼拍。

2、您如何看待這部戲裡主旋律的走紅?

杜駿飛:

什麼叫主旋律?以我之見, 旋律首先是有真假, 然後才分主次。 你拍個電影, 總得講點真事, 說點真話吧?那就是真作品了。

在傳播學上, 格伯納認為傳播媒介的培養效果能塑造社會觀和現實觀的主流, 而電視媒介在這種過程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廣泛培養人們關於社會現實的態度, 這就是所謂的“第二級信念”。

那麼, 我們的電影電視界是怎麼培養我們的呢?

你看看現在影視界天天演宮鬥、玄幻, 帝王、穿越, 從不睜眼看社會生活, 一個比一個怯懦;還有胡編亂造的抗日,

假模假式的奢華, 鮮廉寡恥的耽美, 毫無藝術家的良知, 一個比一個可鄙。 電影界大多如此, 以金錢為行業信仰, 電視界就別提了, 打開每一個頻道, 大都是娛樂立台。

再來看看《人民的名義》, 它真的在反映社會現實, 直擊國家治理的痛點, 這種良心劇, 是真正的作品, 不管它怎麼拍, 誰來拍, 公眾都會叫它主旋律。

結果, 連我這種只看“動物世界”的人都坐下來看了。 而且, 我很高興, 江蘇省委宣傳部也是此劇出品人之一。

這就是紅, 這是真紅。 這是帶有血色和體溫的真實的紅, 不是塗脂抹粉的化妝的紅。

3、很多人都在討論它的大尺度, 您是如何看待這部劇的空前尺度呢?

杜駿飛:

尺度, 要看跟誰比, 跟從前的反腐劇比, 尺度空前;跟現實的生活比, 並不超前;跟思想界的討論比, 停滯不前。

我們說的尺度大小, 可不是論揭露腐敗官員的級別大小, 而是要看立意, 是捨本逐末還是正本清源?是緣木求魚還是得魚忘筌?如果停留在好看、精彩、驚悚上, 那不叫尺度大, 那叫雷聲大。

國家現在是猛藥去屙、重典治亂,

從中央反腐倡廉的決心和力度看, 這部戲是拍了刮骨療毒, 還沒拍出壯士斷腕。

當然, 我們現如今並沒有一個十九世紀的歐洲文學界, 你很難要求一個作家思想深刻到引領體制改革, 你也很難要求一部戲能走在中紀委和深改組的前面。 是不是?

所以, 先好好看劇學習一下, 然後再認真思考。

4、有一個話題是劇中的員警形象, 有觀眾發現播出至今還沒出現一個正面形象, 員警叔叔們也覺得很委屈。 您怎麼看待劇中員警多以負面形象存在的問題?

杜駿飛:

這幾年的員警負面新聞多過城管, 到底什麼原因?大家都知道。 這部電視劇寫一個城市員警界幹部體系的沉淪, 也算是迎合輿情。

我前幾天在杜課裡說過,

記者實際上從事的是發現事實的工作, 而且是探索性的事實, 目的是呈現個案的完整性和深度性, 而不是推及總體的普遍性。

我覺得對文藝作品來說, 也是如此。 如果現實中有過這樣敗壞的員警界, 那就別怪藝術再現了。

話說回來, 電視劇裡也不都是壞員警, 那個京州市公安局長趙東來不是挺正面的嗎?還有一些基層幹警, 可都是正派人。 可惜他們, 在戲裡往往不足以成事。

為什麼好員警會成事不足呢?是因為那個省的公安界從公安廳長開始, 從政法委開始, 已經將敗壞黨風體制化了。

好員警成事不足, 再加上他身邊那些壞員警敗事有餘, 終於成就了一個系統的腐敗傳奇, 這難道不是我們見過的現實嗎?

你自己臉上長了疤痕, 不會抱怨鏡子不平整。你會去治療。

5、《人民的名義》接連出現農民家庭出身的貪官,這是不是在抹黑貧苦出身的人,強化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杜駿飛:

好人壞人,不是一出生就決定的。壞人一開始都是好人,包括《人民的名義》裡那些貪官污吏,哪一個不是我本良善。

論貧苦出身,我看,往上數三代,個個都是貧苦出身。看人不能只看貧苦,看戲也別盯著出身。《人民的名義》裡那個老革命陳岩石,不是出身也很貧苦嗎,怎麼沒腐化?還有很多基層幹部、下崗工人,也都算是苦出身。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呢,剛好相反,沒這些敬畏。一個人在成長路上,是不是懂得敬畏,事關重大。家境好與不好,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懂敬畏。出身貧富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家教的重要性。

家教在這裡,不是文化課,而是價值觀。

兩個貧寒子弟,兩個富家子,分別由家教好、家教不好中長大,然後,如果都升了官,他們四個人的人格、命運,完全不一樣。

雖然從成長心理學的角度看,出身貧寒,更難抗拒金錢的吸引力,猶如久餓之人,見到盛宴更容易吃得過飽;但一個人是不是變壞,跟家庭貧富關係不大,跟他的朋友圈關係卻會很大。

那個丁副市長和祁廳長平常都交什麼朋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他們成天泡在唯利是圖的朋友圈裡,想要不墮落就難了;他們成天喜歡待在奸商群裡,想要不貪就難了。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我們辨別一個人好壞優劣,有一個方便法門:看他喜歡什麼人。我們自己做人,修煉的捷徑也是擇友。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剛才說過,很多我本良善的官員,為什麼一個一個墮落下去?一個貪官,由善到惡,由廉到貪,這裡的機制是什麼?和官場風氣、政治生態大有關係。

這個政治生態,也是朋友圈,這個朋友圈更為廣義、也更為致命,這就是所謂認同的力量。

6、如何看待《人民的名義》裡的角色成為人民的“網紅”?現在網上可是有很多李達康的表情包。

杜駿飛:

成為人民的“網紅”好啊,這總比人民的“腹黑”好。周圍那些只關注偶像肉身明星臉的人,現在也追起了《人民的名義》這種政治劇,這算是文化的進步吧。

網紅是個什麼概念呢?大多是因為一件事而被線民集體關注的人。這些年我們見過不少網紅,正面的不多,負面的不少,深刻的不多,膚淺的不少,出彩的不多,出醜的不少。

更悲劇的是,如同全民向成功看齊一樣,很多青少年也向走紅看齊,不管是因為出乖露醜紅,還是因為百無聊賴紅,能紅就好。

把“被人關注”錯認為是“受人尊重”,這是中國社會的文化認同高度鄙俗化的一個最深切的表徵。

如今,難得官場正面人物李達康成了網紅,這很好。在網上,這種正氣之紅,總比那些由審醜、娛樂、刺激、偷窺而捧起來的網紅好。

話又說回來,在達康粉的陣營之外,育良粉也不在少數,趙德漢、祁廳長的粉絲們也所在多有。這就需要文化學者好好研究一下了。

更重要的是,李達康紅了,不是更為正面的檢察官侯亮平、陸亦可,你回答我,這是為什麼?

還有,作為反腐劇的主角之一,最後居然是李達康的表情包紅了,是他的水杯、長腿之類紅了,而不是某種英雄觀、價值觀紅了,你想想,這又是為什麼?網上有一篇粉絲的妙文“達康書記到底是好人壞人?他已是我的心上人!歐式雙眼皮和GDP都由我守護。”這篇文章能刷屏,大致說明了,我們這個娛樂時代,其主流還是話語的狂歡,而不是精神的皈依。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滑稽戲雖然比監獄快樂一些,但你的靈魂並沒有得到更多的自由。

7、朋友圈裡都被刷屏了,我還是沒擠出時間看這部劇,我是不是被時代拋棄了?

杜駿飛:

你沒有被時代拋棄,你是拋棄了時代。

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溝通政治意願、制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這種參與性,其實也是一個政治系統穩定運行的保證。

而政治參與的基準是關心政治,如果你不關心政治,有很多可能,可能是你缺乏公民素養,也可能是你太忙,例如有韓劇、美容、飯局、找工作之類更大的事要操心。

當然,還有一種很大的可能:你在潛意識裡抗議。政治參與有很多表現,其中有一種稱為“政治不參與”,漠視政治是為了以排斥來抗議政治。理政者應該注意,你這樣的人群中,蘊藏著更大的政治動能。

所以,我還是以人民的名義,邀請你多關心政治,例如最近可以看一眼這部電視劇。

當然,今後如果你們關心國家大事,應該爭取寫一部更好的。我看,拉紮斯菲爾德的“人民的選擇”,作為劇名就挺好。

不會抱怨鏡子不平整。你會去治療。

5、《人民的名義》接連出現農民家庭出身的貪官,這是不是在抹黑貧苦出身的人,強化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杜駿飛:

好人壞人,不是一出生就決定的。壞人一開始都是好人,包括《人民的名義》裡那些貪官污吏,哪一個不是我本良善。

論貧苦出身,我看,往上數三代,個個都是貧苦出身。看人不能只看貧苦,看戲也別盯著出身。《人民的名義》裡那個老革命陳岩石,不是出身也很貧苦嗎,怎麼沒腐化?還有很多基層幹部、下崗工人,也都算是苦出身。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呢,剛好相反,沒這些敬畏。一個人在成長路上,是不是懂得敬畏,事關重大。家境好與不好,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懂敬畏。出身貧富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家教的重要性。

家教在這裡,不是文化課,而是價值觀。

兩個貧寒子弟,兩個富家子,分別由家教好、家教不好中長大,然後,如果都升了官,他們四個人的人格、命運,完全不一樣。

雖然從成長心理學的角度看,出身貧寒,更難抗拒金錢的吸引力,猶如久餓之人,見到盛宴更容易吃得過飽;但一個人是不是變壞,跟家庭貧富關係不大,跟他的朋友圈關係卻會很大。

那個丁副市長和祁廳長平常都交什麼朋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他們成天泡在唯利是圖的朋友圈裡,想要不墮落就難了;他們成天喜歡待在奸商群裡,想要不貪就難了。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我們辨別一個人好壞優劣,有一個方便法門:看他喜歡什麼人。我們自己做人,修煉的捷徑也是擇友。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剛才說過,很多我本良善的官員,為什麼一個一個墮落下去?一個貪官,由善到惡,由廉到貪,這裡的機制是什麼?和官場風氣、政治生態大有關係。

這個政治生態,也是朋友圈,這個朋友圈更為廣義、也更為致命,這就是所謂認同的力量。

6、如何看待《人民的名義》裡的角色成為人民的“網紅”?現在網上可是有很多李達康的表情包。

杜駿飛:

成為人民的“網紅”好啊,這總比人民的“腹黑”好。周圍那些只關注偶像肉身明星臉的人,現在也追起了《人民的名義》這種政治劇,這算是文化的進步吧。

網紅是個什麼概念呢?大多是因為一件事而被線民集體關注的人。這些年我們見過不少網紅,正面的不多,負面的不少,深刻的不多,膚淺的不少,出彩的不多,出醜的不少。

更悲劇的是,如同全民向成功看齊一樣,很多青少年也向走紅看齊,不管是因為出乖露醜紅,還是因為百無聊賴紅,能紅就好。

把“被人關注”錯認為是“受人尊重”,這是中國社會的文化認同高度鄙俗化的一個最深切的表徵。

如今,難得官場正面人物李達康成了網紅,這很好。在網上,這種正氣之紅,總比那些由審醜、娛樂、刺激、偷窺而捧起來的網紅好。

話又說回來,在達康粉的陣營之外,育良粉也不在少數,趙德漢、祁廳長的粉絲們也所在多有。這就需要文化學者好好研究一下了。

更重要的是,李達康紅了,不是更為正面的檢察官侯亮平、陸亦可,你回答我,這是為什麼?

還有,作為反腐劇的主角之一,最後居然是李達康的表情包紅了,是他的水杯、長腿之類紅了,而不是某種英雄觀、價值觀紅了,你想想,這又是為什麼?網上有一篇粉絲的妙文“達康書記到底是好人壞人?他已是我的心上人!歐式雙眼皮和GDP都由我守護。”這篇文章能刷屏,大致說明了,我們這個娛樂時代,其主流還是話語的狂歡,而不是精神的皈依。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滑稽戲雖然比監獄快樂一些,但你的靈魂並沒有得到更多的自由。

7、朋友圈裡都被刷屏了,我還是沒擠出時間看這部劇,我是不是被時代拋棄了?

杜駿飛:

你沒有被時代拋棄,你是拋棄了時代。

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溝通政治意願、制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這種參與性,其實也是一個政治系統穩定運行的保證。

而政治參與的基準是關心政治,如果你不關心政治,有很多可能,可能是你缺乏公民素養,也可能是你太忙,例如有韓劇、美容、飯局、找工作之類更大的事要操心。

當然,還有一種很大的可能:你在潛意識裡抗議。政治參與有很多表現,其中有一種稱為“政治不參與”,漠視政治是為了以排斥來抗議政治。理政者應該注意,你這樣的人群中,蘊藏著更大的政治動能。

所以,我還是以人民的名義,邀請你多關心政治,例如最近可以看一眼這部電視劇。

當然,今後如果你們關心國家大事,應該爭取寫一部更好的。我看,拉紮斯菲爾德的“人民的選擇”,作為劇名就挺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