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瘋狂擴張帶來戰略迷失 鞋王百麗走下神壇

於2007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百麗國際, 市值曾高達670億港元, 其上市後瘋狂擴張, 甚至每隔兩天就有一家百麗專櫃“誕生”。 然而, 在遇到電商和消費者個性化歷年的等等變故之下,

百麗業績不斷下滑, 直至今日, 昔日“鞋王”已走下神壇。

據彭博引述消息人士稱, 鼎暉投資正牽頭57億美元(約合442億港幣)商討收購“鞋王”百麗國際 , 相關決定最快在本周內公佈。 而百麗國際也在4月18日公佈一則為“性質屬股價敏感”的暫停買賣公告。

消息雖未被證實, 但一代鞋王慘遭賤賣的重磅炸彈卻因此炸開——一個千億身價的鞋業王國, 傳出被57億美元收購。 從所有百麗被收購的論點中, 不約而同集中在產品缺乏創新、電商衝擊管道兩大因素。 而百麗的問題或許並不在於重實體零售、輕電子商務的失敗, 而在於瘋狂擴張所帶來的戰略迷失。

擁有百麗、思加圖和真美詩等約10個鞋類品牌及耐克、愛迪達、彪馬和匡威等國際運動、戶外品牌代理權的百麗集團,

是中國最大的時尚品牌零售集團。 據百麗官網資料顯示, 百麗是中國鞋業規模最大的公司, 年銷售額超過230億元;同時也是國內市值最大的消費零售股, 香港恒生指數成分股, 世界鞋類上市公司市值排名第二。 可近年來, 百麗業績欠佳, 股價也一路走下坡路。 停牌前百麗國際每股票股5.27港元, 較上市價下滑近一港元。

早在2012年百麗的財報顯示, 百麗營收增幅就持續下滑, 到2015財年更是下滑至2%。 不僅沒有上漲, 還下降了很多。 截至2017年2月28日, 百麗集團在中國共設20716間門店, 季度淨增86間, 其中鞋類業務13062間。 在經歷了一輪跑馬圈地後, 2015財年成為百麗集團業績的拐點,

該集團錄得上市9年首次利潤下滑, 從2014財年的47.639億元跌至29.341億元。

對此, 百麗方面解釋稱, 由於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 導致業務虧損。 和君諮詢合夥人丁昀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百麗、達芙妮等鞋企的衰敗主要由三大原因造成:首先是品牌自身的定位跟不上消費人群的消費升級需求, 早期發展著力點在於簡單粗暴的管道擴張, 產品無法完成反覆運算更新;其次是受中國百貨業發展不佳的影響, 百貨店並沒有基於自己的人群定位去甄選品牌, 導致無法將商場銷售的資訊有效及時地回饋給商家, 造成銷售終端管道的效率損失;第三則是人才培養梯隊沒有升級, 缺乏深耕管道的運營人才。

這幾年最厲害的當屬運動休閒風,

它徹底改變了運動鞋在女性鞋櫃中的位置:她們不再只是運動時穿穿, 逛街甚至是上班和約會的場合, 穿運動鞋的女性也越來越多了。 運動鞋也突破了固有的搭配, 它被穿著搭配裙子, 甚至是西服。

另一方面公司對員工的著裝要求也越來越“松”了。 百麗國際首席執行官盛柏椒也在業績報告會上曾提到, 他在上海公司的電梯內發現, 20個人裡只有兩個人穿著正裝鞋, 其中一個是他自己。

但運動鞋並不是百麗擅長設計和包裝的鞋款。 百麗旗下的12個品牌都以更正式的鞋款為主, 這些品牌中很少有運動鞋(尤其是帶一定運動功能)的身影。 按照財報的語言就是“時尚鞋、正裝鞋過度覆蓋, 運動休閒風格占比相對不足。

業績遇挫後, 百麗這一年也在調整品牌戰略, 其中運動、服飾品牌銷售額持續增長, 正在取代鞋類產品成為核心盈利點。 據公開資料顯示, 百麗鞋類業務門店季度淨減少83間, 年度淨減少700間, 而運動、服飾業務門店季度淨增169間至7654間, 年度淨增543間至7111間。 運動零售的業務帶來了利好:在財報上它的貢獻在擴大。 不過經銷的毛利率始終低於百麗的自有品牌。 根據2016/17年年中期財報, 鞋類毛利率為62%, 而運動及服飾品牌只有40%左右。

百麗也並非不懂得自救, 不過再多的自救方式也無法彌補瘋狂擴張所遺留的漏洞。

對於百麗來說, 隨著鞋類業務的衰落, 通過服飾進行轉型或者可以成為一種出路。 在鼎暉的幫助下, 百麗更傾向於時尚類服飾品牌, 而且投資的品牌均已獲得成功。而如果和鼎暉投資的交易最終實現,可能其在服飾業務轉型上會更加深入。這對於百麗來說也是一個契機,新血液的注入對其日後的發展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不過國內的服裝市場競爭同樣激烈,各個細分領域基本都有大批品牌佈局,百麗如果想要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xinran)

而且投資的品牌均已獲得成功。而如果和鼎暉投資的交易最終實現,可能其在服飾業務轉型上會更加深入。這對於百麗來說也是一個契機,新血液的注入對其日後的發展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不過國內的服裝市場競爭同樣激烈,各個細分領域基本都有大批品牌佈局,百麗如果想要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xinra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