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明清時期我國中醫的兔唇修復術已接近現代整形水準

兔唇, 顧名思義就是像兔子的嘴唇那樣中間開了一條縫, 又名兔缺, 缺唇, 俗稱三瓣嘴。 兔唇是一種先天性畸形, 它不但影響容貌, 給日後成長帶來心理障礙, 而且在哺乳期時, 由於嬰兒兔唇會影響正常哺乳而引發營養不良及各種營養障礙, 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 對兔唇患兒應適時進行修補手術。 讀中國古代歷史, 瞭解更多歷史真相——

一般認為, 世界上最早的兔唇修補術是歐洲新醫學派創始者法國名醫安布洛茲·巴雷(1510年—1590年)所創的“8”字式縫合線修補唇裂。 其實, 我國早在西元4-5世紀時就已經掌握了兔唇修補術,

比歐洲的兔唇修補術至少要早一千年。

中醫外科

據《晉書·魏詠之傳》八十五卷記載:“魏詠之, 生而缺唇, 年十八……醫曰:可割而補之, 但須百日進粥, 不得笑語……”當時經吏部尚書殷仲堪門下的醫生給魏詠之做了缺唇修補手術, 術後卒獲痊癒。

這一記載是史籍中關於兔唇修補術的最早記載。

到了唐代, 中醫外科已經出現專職的整形外科醫生, 兔唇的修補也更為普遍。 唐代政府所編的《新修本草》以及南宋時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都記載有缺唇修補術。

到了明代, 對兔唇的修補方法及步驟有了具體論述。 明代醫家王肯堂在其所著《瘍醫證治準繩》(1608年)卷之六“舌唇口喉齒傷”條下記載:“若缺唇缺耳, 先用麻藥塗之, 卻以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絹線縫合……以雞子黃油塗, 次以金毛狗脊毛薄摻些於上, 次以封口藥塗之, 次日以茶輕洗……八日剪去線”。

清代著名外科學家顧世澄所撰《瘍醫大全》(1760年)對於兔唇的修補記載更為具體:“整修缺唇, 先將麻藥塗缺唇上, 以一鋒刀刺唇缺處皮,

即以繡花針穿絲釘住兩邊皮, 然後接上調血之藥, 三五日之內不可哭泣及大笑, 又怕冒風打嚏, 每日吃稀粥, 肌肉生滿, 去其絲, 即合一唇矣。 ”

顯然, 明清時代的中醫對兔唇的修補術已經近乎現代外科整形的水準。

——摘自 歷史上的今天 www.51lishi.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