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一條狗四生四世的感悟不該“太像人”

這是著名瑞典籍好萊塢導演拉斯·霍爾斯道姆第三次拍有關狗的電影, 前兩次分別是浪漫童年的《狗臉的歲月》和煽情催淚的《忠犬八公的故事》。 這一次是《一條狗的使命》, 開篇從畫外音起, 即提出問題:生命的意義究竟如何?提出這個問題的, 是一條狗的靈魂。

於是跟隨小狗貝利的視線, 影片著重描繪了一個小男孩伊森的成長, 不小心搞砸了父母招待上司的升職晚宴, 伊森與女孩漢娜的浪漫邂逅, 朋友口角引發的火災和家庭的變故, 一直到伊森灰心與漢娜分手, 小狗貝利全程參與, 直到自己老去。 然後, 其靈魂來到下一世, 成為陪伴孤獨員警並且忠心救主的警犬;下一世, 幫助宅女吃貨主人找到真愛;再下一世, 又經歷窮困潦倒情侶的遺棄, 直到念念不忘前世記憶, 重新尋回到老年伊森的身邊, 並且撮合了他和老年漢娜的未了情緣, 而老年伊森也終於認出了它就是當年的小狗貝利。

全篇鏡頭語言成熟準確、資訊豐富, 從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變換, 到藍天綠地黃草冷灰的色彩轉換, 再到經歷幾世主人身份各自蘊含的背景命運, 時間跨度縱橫數十年, 通過小狗的靈魂勾連儼然建立起一幅二戰後美國社會的成長史和世俗風景畫。 而小狗的品種也從金毛尋回犬、牧羊犬、柯基犬到聖伯納犬, 保證總有一款敲到觀眾的萌點。

導演拉斯·霍爾斯道姆區別於自己以往動物電影的表達, 採用了輪回轉世的概念。 開篇幾個鏡頭就完成了對於輪回轉世的交代, 清晰地建立起全篇的世界觀, 讓觀眾迅速理解重生概念, 這是一個成熟導演的老辣。 不過套路已然有跡可循, 一條狗的靈魂歷練幾世重新回到了主人身邊, 完成了觀眾的預判, 也因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的情感, 打動了觀眾。

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非常喜歡輪回轉世這一概念中的詩意。 這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來自其過往作品, 如《狗臉的歲月》、《不一樣的天空》、《總有驕陽》、《濃情巧克力》、《忠犬八公的故事》,

一脈相承的詩意。 電影即是詩。 輪回轉世這個概念本身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 它不僅僅是詩意的, 在東方文化的語境下, 它還天然地帶有嚴肅的宗教和哲學意境。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 這種設定接受起來是再自在不過的事情:開頭的遇見到結尾的再次遇見, 電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 而第二次遇見已然多了一層“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 見水還是水”的了悟境界。 或許導演本人並不在意, 但畢竟多出了些“說者無意, 聽者有心”的小趣味。 而閉環也未必結束, 生命不止靈魂不息, 豈不知小狗的靈魂之旅還在繼續。

影片在結尾處, 明確總結出了“Be here”, 即所謂活在當下、伴在身邊的主題語, 呼應開篇提出的問題。 然而如此回應, 至少帶來兩個問題。 其一, 顯得說教氣息太重, 電影全篇講述狗的遭遇要比總結出諸如“活在當下”的道理真實得多, 總結出的主題顯得過於輕易和牽強;其二, 尋找生存的意義本身就是人類才有的思考, 儘管全篇試圖採用小狗視角,但仍然摻雜人類方式思考,多少有點越俎代庖的擰巴。

狗終究要活成一條老狗,人也會活成一個老人,遵從本性就好。電影本身暗含更加耐人尋味的母題——活下去。然而這種母題被導演有意無意地弱化或者掩蓋。可以理解的是,“活下去”在本片的情境下,顯然缺少一些行動力。尋找生存意義的人為思考被作為狗生的動力進行下去,然而這樣做缺少貫穿始終的內在力量和戲劇性。影片一會兒狗一會兒人的思考角度,似乎也影響了電影的表達。主題的不連貫,也影響了電影的觀賞性。

《一條狗的使命》作品的文學屬性上,可以算作是蘇聯名作《白比姆黑耳朵》的溫情版本,沒有了蒼涼,多了緩緩的治癒。狗情動人,但內在稍欠,這大概是本片口碑評分不低,但不會爆款的原因。導演自己也說“儘量不要落入煽情的俗套”,或許我們更願意把這些看成是過了古稀之年的導演的返璞歸真和善意的妥協。

動物類電影因為其萌系力量,讓人實在難以抵抗,日本和美國的這類作品多得數不勝數,該種題材在國內的電影市場排片率也是不斷攀升,票房一再取得好成績。但說來奇怪,我們自己關於狗類或其他動物類的小說影視等作品,幾乎少得可憐。國人對人犬情誼的記憶,似乎還停留在遙遠的《北洋水師》裡面鄧世昌和他的忠犬“太陽”投海共沉的悲壯裡,還有《卡拉是條狗》裡草民老二對小狗卡拉不放棄的窘迫中。其實動物們的天然萌治癒功能非常適合全年齡層觀賞,由此開發出的作品自帶商業和闔家歡屬性,能夠大大贏得市場,這一點老外比我們意識得早,創作也放鬆得多。無論如何,我們也期待自己的萌寵片。

文:王陽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儘管全篇試圖採用小狗視角,但仍然摻雜人類方式思考,多少有點越俎代庖的擰巴。

狗終究要活成一條老狗,人也會活成一個老人,遵從本性就好。電影本身暗含更加耐人尋味的母題——活下去。然而這種母題被導演有意無意地弱化或者掩蓋。可以理解的是,“活下去”在本片的情境下,顯然缺少一些行動力。尋找生存意義的人為思考被作為狗生的動力進行下去,然而這樣做缺少貫穿始終的內在力量和戲劇性。影片一會兒狗一會兒人的思考角度,似乎也影響了電影的表達。主題的不連貫,也影響了電影的觀賞性。

《一條狗的使命》作品的文學屬性上,可以算作是蘇聯名作《白比姆黑耳朵》的溫情版本,沒有了蒼涼,多了緩緩的治癒。狗情動人,但內在稍欠,這大概是本片口碑評分不低,但不會爆款的原因。導演自己也說“儘量不要落入煽情的俗套”,或許我們更願意把這些看成是過了古稀之年的導演的返璞歸真和善意的妥協。

動物類電影因為其萌系力量,讓人實在難以抵抗,日本和美國的這類作品多得數不勝數,該種題材在國內的電影市場排片率也是不斷攀升,票房一再取得好成績。但說來奇怪,我們自己關於狗類或其他動物類的小說影視等作品,幾乎少得可憐。國人對人犬情誼的記憶,似乎還停留在遙遠的《北洋水師》裡面鄧世昌和他的忠犬“太陽”投海共沉的悲壯裡,還有《卡拉是條狗》裡草民老二對小狗卡拉不放棄的窘迫中。其實動物們的天然萌治癒功能非常適合全年齡層觀賞,由此開發出的作品自帶商業和闔家歡屬性,能夠大大贏得市場,這一點老外比我們意識得早,創作也放鬆得多。無論如何,我們也期待自己的萌寵片。

文:王陽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