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哪個省文物最多,歷史厚重,歷時四年的文物排查結果出來了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 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 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是覆蓋我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全部國有單位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項目。 該項工作從2012年開始, 由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 劉延東副總理親自提出並擔任普查領導小組組長, 15個部委參加。

普查2016年結束, 普查統計的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4,907件/套。

接下來就看下各省數量排名

第31名:海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08856件

代表文物:越王亓北古劍

越王亓北古劍, 又稱“盲姑”劍、“不壽”劍, 系越王勾踐之孫王不壽的自用劍, 距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 目前發現存世僅三柄, 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館的這柄最為完整, 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 品相極佳。

第30名:西藏省自治區

可移動文物數量:148355

代表文物:雙體陶罐

雙體陶罐出土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卡若遺址, 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 因器形為兩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連接而成, 故名“雙體陶罐”。 雙體陶罐無論從器形還是紋飾, 都體現出與西藏同時期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與眾不同的特點:整體造型洗練優美、飽滿豐盈,

構思巧妙, 製作工藝純熟, 紋飾精美, 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準, 而且體現出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 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結晶, 是新石器時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 被譽為西藏博物館的館標和鎮館之寶。

第29名:寧夏回族自治區

可移動文物數量:276331

代表文物:古蘭經

寧夏中華回鄉文化園回族博物館鎮館之寶“ 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 經文博專家鑒定為明代《古蘭經》, 是目前國內收藏的最珍貴的《古蘭經》珍善本之一, 對於研究回族歷史、宗教和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第28名:青海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312793

代表文物:銅鎏金觀音造像

由明朝皇帝踢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 像高146釐米, 身姿婀娜, 站立在蓮花座上, 衣飾線條飄逸, 面含微笑, 表情慈和, 遍體鎏金。 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準。

第27名:貴州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398290

代表文物:開元投龍銅簡

銅簡是西元783年,53歲的唐玄宗派遣內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專程從京師來到南嶽朱陵洞投放的銅簡。除了祈求自己長生不老外,玄宗還將至愛楊玉環的名號—道真,寫在祈請人一欄。可見其癡情。

第26名:上海市

可移動文物數量:560063

代表文物:王羲之上虞帖

王羲之上虞帖,是書法史上稱為"書聖"的東晉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劄,名為"上虞帖"。雖是唐代摹本,它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後蓋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歷代收藏印記,同時保留著北宋內府的裝裱格式,是一件難得的藝苑瑰寶。

第25名:黑龍江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610353件

代表文物:金代銅坐龍

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是黑龍江省最具分量的國寶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

第24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可移動文物數量:616074件

代表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收藏于新疆博物館。

第23名:江西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641550件

代表文物: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1989年江西新幹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通高105釐米,重78.5千克。該件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是最大的青銅甗,有“甗王”之譽。

第22名:福建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769364件

代表文物:雲紋青銅大鐃

雲紋青銅大鐃通高77.8釐米,銑間56.6釐米,重100.35千克。西周。樂器。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釐米,高2釐米。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雲雷紋。甬亦飾變形獸面紋。大鐃雙範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表現出很高的鑄造工藝水準,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21名:雲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784196件

代表文物: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種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物件。

第20名:廣西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961654件

代表文物:翔鷺紋銅鼓

翔鷺紋銅鼓1976年出土于貴縣羅泊灣1號墓。這是一座西漢前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墓葬。出土銅器、鐵器、漆木器、陶器、玉石器、紡織物等1000多件。墓主人可能是西漢初年南越國的高級將領,也有的人認為墓主人是當時的西甌君。翔鷺紋銅鼓,經國家文物局全國一級藏品專家確認組研究,確認為“國寶”級藏品。

第19名:吉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981094件

代表文物:青花雲龍紋高足碗

元代青花雲龍紋高足碗,該器物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紋,呈竹節狀。口沿為青花唐草紋。內壁暗花印行龍二條。外壁用青花繪一游龍,並襯以火焰紋。青花色澤青翠濃豔,線條流暢有力,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第18名:安徽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158334 件

代表文物:戰國 楚大鼎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收藏於安徽博物院。

第17名:河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402448件

代表文物: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一種極其奢侈的葬具,比如劉勝那套玉衣就耗費玉片2498枚,金絲1.1公斤!有專家認為,其製作成本相當於漢代100戶中等收入家庭的家產總和,按當今中國家庭平均財產計算,接近1億元人民幣。

第16名:重慶市

可移動文物數量:1482489件

代表文物:西漢偏將軍印章

此印系龜紐方形金印,通高2釐米,紐高1.2釐米,邊長2.4釐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將軍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為第一行,中間2字為第二行,後1字為第三行,是一方漢代官印。據文獻記載,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此官制始設於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將軍拜授的。偏將軍印沿襲了兩漢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紐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稀罕之物,至為珍貴。

第15名:內蒙古自治區

可移動文物數量:1506421件

代表文物:匈奴王冠

金冠通高7.3釐米、帶長30釐米、重1394克。由鷹形冠飾、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處動物紋飾。于1972年在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鷹頂金冠有“草原瑰寶”之譽,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匈奴酋長金冠飾,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準。

第14名:遼寧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618095件

代表文物: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全名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全高52.2釐米,上為一直徑12.9釐米的大球,鏤雕祥雲繚繞,十余條健龍或藏頭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於雲層之間。大球內分層透雕二十一個小球,球球相套,層層能轉,滿地紋飾。三節台柱,上為六層透雕小象牙球,紋飾同頂上之大象牙球;下為透雕卷草雲龍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頂柱狀承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令人歎為觀止。

第13名:廣東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714122 件

代表文物:千金猴王硯

清光緒千金猴王硯是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硯為扁長方體,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硯為扁長方體,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石色紫藍稍帶青蒼,石質緻密、堅實、細膩,嫩如小兒肌膚,有魚腦凍、火捺、青花與金線等石品。硯堂有天然魚腦凍形似獼猴,並有胭脂火捺環繞四周,在火捺的烘托下,獼猴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硯額、硯唇、硯背、硯側均以薄意、淺雕手法,因材施藝、精雕出崇山峻嶺、流泉飛瀑,桃樹碩實等紋飾。硯兩側刻隸書銘,右側銘:“千金猴王硯,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閑叟珍藏”,左側銘:“郭蘭祥作硯,項信南刊字”。

第12名:天津市

可移動文物數量:1775845件

代表文物: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國家一級文物。

第11名:湖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817056件

代表文物:素紗襌衣

素紗襌衣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為國家一級文物。產地為西漢陳留郡襄邑縣

第10名:甘肅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958351件

代表文物: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第9名:四川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2029342件

代表文物: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第8名:湖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2187192 件

代表文物: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第7名:浙江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2492661件

代表文物: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第6名:江蘇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2812571件

代表文物: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

為紀念乾隆皇帝“東巡狩獵”,由景德鎮官窯專門製作的。瓶身畫面再現了乾隆皇帝盛年時期出巡騎馬射獵時的場景。乾隆官窯生產了二三十對轉旋瓶,但是結構如此巧妙的只有這一件,且僅此一件的製作就用了13年的時間。可以想見,如此精巧華美、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與時間的極品瓷器,在清代,大概也就安於享受天朝上國美夢的乾隆時代能夠製作。現為南京博物院一級藏品,它是流傳有序的官窯器,也是眾多古瓷中。

第5名:山西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3220550件

代表文物:晉侯鳥尊

西周晉侯鳥尊出土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晉侯鳥尊的器物形象是一個鳳鳥,周人對鳳鳥的崇敬和喜愛還有一個鳳鳴岐山的典故。相傳周武王在伐紂的征途中路徑岐山,此時山上有金鳳鳴叫,人們認為這是天降祥瑞,是周武王的文才武德招致而來的祥兆,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氛圍之下伐紂大業最終成功,於是更加深了人們對鳳鳥的圖騰崇拜之情。

第4名:河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4783457件

代表文物: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第3名:山東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5580463 件

代表文物:東平漢墓壁畫

2007年發現于山東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準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第2名:陝西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7748750件

代表文物:鑲金獸首瑪瑙杯、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舞馬銜杯紋銀壺,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這只唐代的舞馬銜杯紋銀壺,通高14.4釐米,口徑2.2釐米,底徑8.9-9.2釐米,重547克。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其次,此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獨特。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釐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將兩端黏壓焊接,反復打磨致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陝西的文物是在太多,國家首批禁止對外展覽的64件國寶陝西出土的就達到17件,除了國家博物院拿走5件,上海1件外,陝西目前還有12件之多,真是文物大省。

第1名:北京市

可移動文物數量:11615758件

代表文物:後母戊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清明上河圖

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Ji Zibai Plate of the Guo State),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名是北京,陝西第二,山東第三。

銅簡是西元783年,53歲的唐玄宗派遣內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專程從京師來到南嶽朱陵洞投放的銅簡。除了祈求自己長生不老外,玄宗還將至愛楊玉環的名號—道真,寫在祈請人一欄。可見其癡情。

第26名:上海市

可移動文物數量:560063

代表文物:王羲之上虞帖

王羲之上虞帖,是書法史上稱為"書聖"的東晉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劄,名為"上虞帖"。雖是唐代摹本,它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後蓋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歷代收藏印記,同時保留著北宋內府的裝裱格式,是一件難得的藝苑瑰寶。

第25名:黑龍江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610353件

代表文物:金代銅坐龍

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是黑龍江省最具分量的國寶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

第24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可移動文物數量:616074件

代表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收藏于新疆博物館。

第23名:江西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641550件

代表文物: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1989年江西新幹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通高105釐米,重78.5千克。該件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是最大的青銅甗,有“甗王”之譽。

第22名:福建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769364件

代表文物:雲紋青銅大鐃

雲紋青銅大鐃通高77.8釐米,銑間56.6釐米,重100.35千克。西周。樂器。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釐米,高2釐米。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雲雷紋。甬亦飾變形獸面紋。大鐃雙範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表現出很高的鑄造工藝水準,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21名:雲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784196件

代表文物: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種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物件。

第20名:廣西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961654件

代表文物:翔鷺紋銅鼓

翔鷺紋銅鼓1976年出土于貴縣羅泊灣1號墓。這是一座西漢前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墓葬。出土銅器、鐵器、漆木器、陶器、玉石器、紡織物等1000多件。墓主人可能是西漢初年南越國的高級將領,也有的人認為墓主人是當時的西甌君。翔鷺紋銅鼓,經國家文物局全國一級藏品專家確認組研究,確認為“國寶”級藏品。

第19名:吉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981094件

代表文物:青花雲龍紋高足碗

元代青花雲龍紋高足碗,該器物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紋,呈竹節狀。口沿為青花唐草紋。內壁暗花印行龍二條。外壁用青花繪一游龍,並襯以火焰紋。青花色澤青翠濃豔,線條流暢有力,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第18名:安徽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158334 件

代表文物:戰國 楚大鼎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收藏於安徽博物院。

第17名:河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402448件

代表文物: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一種極其奢侈的葬具,比如劉勝那套玉衣就耗費玉片2498枚,金絲1.1公斤!有專家認為,其製作成本相當於漢代100戶中等收入家庭的家產總和,按當今中國家庭平均財產計算,接近1億元人民幣。

第16名:重慶市

可移動文物數量:1482489件

代表文物:西漢偏將軍印章

此印系龜紐方形金印,通高2釐米,紐高1.2釐米,邊長2.4釐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將軍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為第一行,中間2字為第二行,後1字為第三行,是一方漢代官印。據文獻記載,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此官制始設於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將軍拜授的。偏將軍印沿襲了兩漢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紐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稀罕之物,至為珍貴。

第15名:內蒙古自治區

可移動文物數量:1506421件

代表文物:匈奴王冠

金冠通高7.3釐米、帶長30釐米、重1394克。由鷹形冠飾、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處動物紋飾。于1972年在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鷹頂金冠有“草原瑰寶”之譽,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匈奴酋長金冠飾,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準。

第14名:遼寧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618095件

代表文物: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全名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全高52.2釐米,上為一直徑12.9釐米的大球,鏤雕祥雲繚繞,十余條健龍或藏頭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於雲層之間。大球內分層透雕二十一個小球,球球相套,層層能轉,滿地紋飾。三節台柱,上為六層透雕小象牙球,紋飾同頂上之大象牙球;下為透雕卷草雲龍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頂柱狀承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令人歎為觀止。

第13名:廣東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714122 件

代表文物:千金猴王硯

清光緒千金猴王硯是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硯為扁長方體,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硯為扁長方體,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石色紫藍稍帶青蒼,石質緻密、堅實、細膩,嫩如小兒肌膚,有魚腦凍、火捺、青花與金線等石品。硯堂有天然魚腦凍形似獼猴,並有胭脂火捺環繞四周,在火捺的烘托下,獼猴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硯額、硯唇、硯背、硯側均以薄意、淺雕手法,因材施藝、精雕出崇山峻嶺、流泉飛瀑,桃樹碩實等紋飾。硯兩側刻隸書銘,右側銘:“千金猴王硯,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閑叟珍藏”,左側銘:“郭蘭祥作硯,項信南刊字”。

第12名:天津市

可移動文物數量:1775845件

代表文物: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國家一級文物。

第11名:湖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817056件

代表文物:素紗襌衣

素紗襌衣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為國家一級文物。產地為西漢陳留郡襄邑縣

第10名:甘肅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1958351件

代表文物: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第9名:四川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2029342件

代表文物: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第8名:湖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2187192 件

代表文物: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第7名:浙江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2492661件

代表文物: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第6名:江蘇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2812571件

代表文物: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

為紀念乾隆皇帝“東巡狩獵”,由景德鎮官窯專門製作的。瓶身畫面再現了乾隆皇帝盛年時期出巡騎馬射獵時的場景。乾隆官窯生產了二三十對轉旋瓶,但是結構如此巧妙的只有這一件,且僅此一件的製作就用了13年的時間。可以想見,如此精巧華美、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與時間的極品瓷器,在清代,大概也就安於享受天朝上國美夢的乾隆時代能夠製作。現為南京博物院一級藏品,它是流傳有序的官窯器,也是眾多古瓷中。

第5名:山西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3220550件

代表文物:晉侯鳥尊

西周晉侯鳥尊出土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晉侯鳥尊的器物形象是一個鳳鳥,周人對鳳鳥的崇敬和喜愛還有一個鳳鳴岐山的典故。相傳周武王在伐紂的征途中路徑岐山,此時山上有金鳳鳴叫,人們認為這是天降祥瑞,是周武王的文才武德招致而來的祥兆,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氛圍之下伐紂大業最終成功,於是更加深了人們對鳳鳥的圖騰崇拜之情。

第4名:河南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4783457件

代表文物: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第3名:山東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5580463 件

代表文物:東平漢墓壁畫

2007年發現于山東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準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第2名:陝西省

可移動文物數量:7748750件

代表文物:鑲金獸首瑪瑙杯、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舞馬銜杯紋銀壺,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這只唐代的舞馬銜杯紋銀壺,通高14.4釐米,口徑2.2釐米,底徑8.9-9.2釐米,重547克。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其次,此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獨特。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釐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將兩端黏壓焊接,反復打磨致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陝西的文物是在太多,國家首批禁止對外展覽的64件國寶陝西出土的就達到17件,除了國家博物院拿走5件,上海1件外,陝西目前還有12件之多,真是文物大省。

第1名:北京市

可移動文物數量:11615758件

代表文物:後母戊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清明上河圖

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Ji Zibai Plate of the Guo State),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名是北京,陝西第二,山東第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