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壁畫修復師的“工匠”情:一代代人呵護的歷史記憶

中新社石家莊4月27日電 題:中國壁畫修復師的“工匠”情:一代代人呵護的歷史記憶

作者 楊夢潔 俱凝搏

河北省隆興寺摩尼殿昏暗的殿堂裡, 來自敦煌研究院的壁畫修復師劉濤和他的兒子劉吉鵬坐在簡易的高架子上, 小心翼翼地用素泥填補著裂紋。 在他們的耐心與巧手之下, 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壁畫正一點一點洗去塵埃露出真顏。

與大多數中國傳統的手藝人一樣, 53歲的劉濤與25歲的劉吉鵬既是父子, 也是師徒。 2016年, 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路上熱播, 這些素有“工匠”之稱的文物修復師受到關注,

中國大量的歷史文化正是在一代代修復師的呵護中留存千百年。

隆興寺位於河北省正定縣, 創建于隋開皇六年(西元586年)。 其主要宮殿之一的摩尼殿現存壁畫大部分為明代作品, 面積近400平方米。 由於長期受自然侵害, 壁畫存在較嚴重的起甲、酥堿、顏料層脫落等病害。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透露, 由敦煌研究院承擔的摩尼殿壁畫保護工程, 近日正式恢復修復。 這也是劉濤、劉吉鵬父子修復的第五個專案。

自1983年進入敦煌研究院, 與壁畫“打交道”已30多年的高級修復師劉濤稱, 每個時代的壁畫都代表著當時中國頂級的繪畫工藝水準, 價值連城卻十分脆弱, 修復工序十分繁雜。

據劉濤介紹, 壁畫上一個細小裂痕的修復, 需要經過除塵、針管注膠、配泥填補、滾壓等多道工序,

“一處乒乓球大小的病害, 往往要用多半天才能完成修復。 ”

與每一名剛入行的學徒一樣, 劉吉鵬經歷了兩年的學徒期才開始做一些簡單的修復工作。 他說:“剛開始是做‘和泥’這樣的體力活, 粗泥層是草泥, 細泥層為麻泥, 歷史加固層則是白灰, 一天下來體力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

不同於館藏文物修復師, 壁畫修復師因工作地點經常變換, 常年漂泊在外。 劉吉鵬說, 自從跟著父親幹起這行, 除了每年的農曆春節, 其他節假日幾乎都和父親在外地度過, “說不想家是假的, 但一忙起來就顧不上了。 ”

劉濤父子的家鄉甘肅敦煌市, 以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有著“牆上博物館”美譽的敦煌壁畫而聞名於世。

“我的師父祖輩三代都是做壁畫修復的, 在老一輩人的思想裡, 這是一種責任。 ”劉濤表示, 壁畫就和人一樣, 現在“痊癒”了, 幾十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病症。 自己能做的就是用最小的干預祛除它的病害, 讓它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 等待著下一代人來修復、傳承。

或許與工作環境有關, 劉吉鵬總是壓低音量、語速緩慢地講話, 他有著異於一般同齡人的沉穩。

“每看到一幅滄桑感很重的壁畫經過修復重現光彩, 我就覺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 ”談及壁畫修復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 劉吉鵬語氣中帶著一絲興奮。

在劉吉鵬看來, 每一次修復都是“歷史與現實的穿越”。 他說, 這種沉下心來與歷史直接對話的過程是其他工作無法給予的。

劉吉鵬坦言, 現在傳承壁畫修復手藝的人相較以前少了很多, 但留在這行的人都是因為熱愛。

如今, 隨著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的走紅, 劉吉鵬身邊的朋友都好奇地問他, 是否過著如僧侶般的生活。 “那倒不至於, 幹這一行總會對家人有些虧欠。 但歷史的傳承總要有人來做, 得自己去找一個平衡點。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