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塊玻璃的轉型路——記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

新華社合肥4月27日電 題:一塊玻璃的轉型路——記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楊玉華、張紫贇

在位於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 以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為代表的“新玻璃”產業, 依靠自主創新, 打破國外在超薄玻璃基板、光伏玻璃等領域內多項技術壟斷, 取得系列世界領先科技成果, 實現玻璃越做越“薄”, 產業愈來愈強。

如今, 其量產化項目年產值約20億元, 帶動了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

小玻璃“大變身”:助力“光變成電”“電變成光”

由各種矽基材料製成的“新玻璃”,

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中應用廣泛。 過去, 材料須依賴進口, 價格居高不下。

安徽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憑藉技術創新, 逐步實現0.3毫米、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穩定量產。 2016年5月, 該院又成功拉引0.15毫米玻璃, 再次刷新我國超薄電子玻璃生產紀錄, 實現從“超薄”到“極薄”的跨越。

在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生產車間內, 記者看見這款0.15毫米薄如蟬翼的透明“新玻璃”。 它能像普通塑膠薄膜一樣彎曲,甚至柔韌性更強。 其誕生, 解決了電子資訊產業的上游材料問題。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 意味著以後買電子產品更便宜。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說。

超薄電子玻璃助力“電變成光”, 光伏玻璃則能助力“光變成電”。 這項技術過去同樣長期依賴進口。

經多年研發攻關,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突破技術壁壘, 光伏玻璃良品率達到89%, 迫使進口光伏玻璃大幅降價, 國內太陽能電池產業得以壯大, 並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依靠創新闖新路:從科研院所到百億元產業園

15年前,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只是個收入不到1億元的國家級甲級科研設計院所, 經過狠抓創新和矽基新材料研製, 實現了向全國綜合型領軍企業的成功嬗變, 成立了凱盛集團。 2016年, 凱盛集團收入突破160億元。

研究院依靠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 不僅啟動了本體產業, 還投資建設了國家級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 吸引了一大批主攻電子顯示玻璃的上下游企業集聚。

中國玻璃行業在國際上邁入“領跑”階段, 迎來巨大市場。

入駐產業園的中航三鑫太陽能光電玻璃有限公司, 是當前國內品種最全、品質領先、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光伏玻璃生產企業之一。 普通玻璃的透光率約為80%, 這家公司生產的光伏玻璃產品透光率高達94%以上, 去年銷售收入增長35%。

記者瞭解, 這裡生產的ITO導電膜玻璃占全球約25%的市場份額, 光伏玻璃占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

依託核心技術優勢, 蚌埠市近年建立了矽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基地產值年均增長25%, 去年產值突破400億元, 預計2020年突破1000億元。

人才、技術彙聚:激發創新效應

為鼓勵創新,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建立了首席科學家和首席研究員制度,

每個科學家帶領一個科研團隊攻關, 形成了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核心的研發體系。 課題成果實現產業化, 加之期權和股權的激勵, 5年內設計院人才總量增長2.5倍。

截至目前, 已經構建了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玻璃節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創新平臺, 吸引了包括中組部“千人計畫”在內的一批高科技人才。 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美籍華裔徐根保博士, 目前擔任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專家。

蚌埠市還在高校院所、科技園區、孵化器、重點企業中設立國家創新驛站蚌埠基層網站22家, 常年徵集企業技術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優秀科技成果, 為雙方合作搭建便捷高效的通道,

大大提高了技術轉移成功率。

人才與技術的加速集聚, 令創新在共用下產生乘法效應。 如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研發提供的生產線自動化方案, 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中航三鑫太陽能光電玻璃有限公司人員由1400多人減至700人, 人均產值超百萬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