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小日子”美學?誰製造了是枝裕和在中國的流行

“最近5年, 在日本導演這個領域, 有著固定風格, 固定的製作班底, 電影產量高, 品質穩定, 整體評分都不錯。 這樣的條件下, 是枝裕和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

作者 | 馬程

編輯 | 俞斯譯

“比起跑步來說我更喜歡走路, 喜歡走路時看到的景色, 以及走路速度變化帶給我的感覺。 ”

是枝裕和穿著家常的棉襯衫, 一手拿著話筒, 同時用一貫平緩的語速給台下的中國影迷解釋, 為什麼他的作品中常用到“走路”的情節。

因為這位日本導演的到來, 位於北京當代MOMA的庫布裡克書店狹小的空間比平時更為擁擠。 這是他為期三天的北京行其中一站,

為《步履不停》小說的中文版發售月臺。

是枝裕和和止庵對談作品《步履不停》

這也是枝裕和第一次來到北京, 三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包括兩次北京電影節是枝裕和電影展的映前見面會, 一次圖書分享會, 一次大師班, 以及參加電影節閉幕式,

還附帶了一整天的媒體採訪。

面對熱情的粉絲和閃光燈, 他不斷微笑, 每次發完言都會低頭說感謝。 他仿佛誤入了一個盛大的派對, 然後驚訝地發現派對的主角竟然是自己。

今年二月, 《知日》雜誌出版了一期《是枝裕和·步履不停》的人物特輯, 為了製作這期雜誌, 出版人蘇靜和團隊在東京和這位導演待了一周。 聊天中得知自己在中國有不少粉絲時, 是枝裕和麵露驚訝。 他的電影發行方從未在中國內地做任何的宣傳, 他不明白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關注。

你也可以從另一件事上感受到他在中國不斷高漲的人氣。 今年北京電影節為他主辦了一次專題影展, 這個專題影展的套票在開票46秒就被一搶而空,

而8部電影單場次的票也很快售罄。

《幻之光》劇照

從處女作《幻之光》提名金獅獎, 到《無人知曉》和《如父如子》在坎城大放異彩, 再到《海街日記》引發了觀影熱潮, 知道並喜歡上是枝裕和的人群從最早的專業影人、影迷, 一步步擴大到更大範圍的對日本電影和文化好奇的人。

他的作品中對家庭生活細節和情感的描寫細膩而生動, 這也讓他成為了日式生活美學的代名詞。 《海街日記》裡的服飾、美食都受到了國人的追捧。 是枝裕和也逐漸成為了更多的人瞭解日本的一個視窗, 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為什麼是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

電影資料館館長沙丹是是枝裕和的老影迷之一, 他說這位日本導演最早在中國引起關注, 是因為《下一站, 天國》的DVD。

那時是2000年, 他還在大學讀書, 這部“偽記錄片”, 有些實驗風格的電影, 在專業電影人的群體裡評價很高, 大家都把他看成是“日本的新星”。

是枝裕和是日本新生代導演裡影響力最大的人之一, 這主要得益於他不斷捧回的國際電影獎項。

紀錄片導演出身的他第一部作品《幻之光》就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 嘗試了不同類型的風格, 多次入圍坎城、威尼斯電影節。

百老匯影院節目策劃及推廣經理楊洋參與組織了這次北影節“是枝裕和”電影展。 她第一次注意到是枝裕和就是在2004年的坎城電影節。 那時,他的電影《無人知曉》入圍了金棕櫚,裡面的小演員成為坎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在這部關注社會話題的電影裡,人性的善惡在平靜如水的鏡頭下被無限放大。

《如父如子》

2008年的《步履不停》和2013年的《如父如子》對是枝裕和來說是里程碑意義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他把創作重心轉向了對家庭生活和親情的探討,確立了自己風格獨特的電影;後者則通過與日本當紅明星福山雅治合作,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如父如子》日本票房高達30億日元,而此前他沒有一部作品票房超過10億日元。

明星的效應是讓是枝裕和從小眾向大眾過渡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三聲》記者現場隨機採訪的觀眾裡,不少人都是通過福山雅治,或者長澤雅美等影星,進而瞭解到是枝裕和的作品,然後開始喜歡上這個日本老頭。

2015年,《知日》雜誌開始策劃一期人物特輯,蘇靜和編輯部在幾個人物備選中挑中了是枝裕和。“放眼到日本的話,21世紀之後,在世界上嶄露頭角的日本導演,有三個人特別出眾,和瀨直美、黑澤清和是枝裕和。最近5年,在導演這個領域,有著固定風格,固定的製作班底,然後品質比較穩定,產量高,而大部分電影評分都不錯。是枝裕和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蘇靜告訴《三聲》。

從《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到《海街日記》、《比海更深》,是枝裕和的產量從四年一部增加到了近兩年一部,而作品品質卻一直穩定。豆瓣上這四部電影的打分均超過了8分。

是枝裕和在中國知名度的爆發,歸功於2015年的作品《海街日記》。這部同樣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通過清新的日式風格,四姐妹感情的細膩表達,以及當紅影星長澤雅美、綾瀨遙等人的加盟,吸引了不少日劇和喜歡日本文化的觀眾。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極具變識度的作品風格。是枝裕和導演在國內的幾個見面會上,有不同觀眾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他的電影裡有那麼多美食,甚至放大美食的聲音?

是枝裕和給出的答案是,他喜歡做飯的過程和對話,以及在吃完收拾桌子時候的對話,家庭人物之間在不經意間會產生很多的碰撞,這是很有意思。

是枝裕和電影裡的日式生活

“最真實的生活反而是影響很難表達的。”是枝裕和深有體會。在拍一個關於家庭或者四姐妹的電影前,他都會去實地找人採訪,他會去一個喪子的家庭,瞭解他們每一年生活和心態的變化,在這裡他知道了到寄託亡靈的黃蝴蝶,他也會和四姐妹交談,細緻到她們每天泡澡的次序,會因為什麼小事吵架,這些也後來成了《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的素材。

作品中許多關於家庭和人生的感悟來自他本人的經歷。在圖書《步履不停》的扉頁,他寫下了“人生總是來不及”,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沙丹印象最深的,也是他寫在隨筆集序中的一段話,“一次拍完《奇跡》,很久沒有回家看女兒,女兒送他出門的時候說‘下次再來’。我苦笑一下,心裡很狼狽也很受傷”。

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是是枝裕和的電影和很多日劇裡吸引觀眾的重點。而蘇靜認為,這種迷戀,正是源於缺失。

“日本國內的人口流動性小,家庭氛圍濃厚是自然的。在國內北上廣都是漂流不定的人群,對這樣的生活更加嚮往。”蘇靜告訴《三聲》。同時,國內的影視劇作品都在走IP和高大上的路子,真實的生活場景也是芳蹤難覓,這讓很多人都愛上了日式的生活節奏。

是枝裕和也趕上了好時候。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對日式生活方式產生更多的興趣和消費欲望。出版過一系列東野歸吾作品的新經典出版社這兩年出版了更多關於日本家居、設計、鑒賞的圖冊和書籍,

圖書《步履不停》的編輯趙菁的話或許能夠解釋是枝裕和逐漸走向大眾的過程: “很多人可能是因為明星,或者是日式的小日子美學來看他的電影。看完之,就會被是枝裕和的風格吸引。”

誰把是枝裕和帶向中國觀眾?

坎城獲獎作品《無人知曉》

大師班上,有人向是枝裕和提問,如何推廣藝術電影,是枝裕和給出一個有些意外的答案,“我從不認為電影有商業與藝術之分,電影只有趣和無趣之分吧。”他說。他一直強調,電影本身是與世界的交流,而不是用來表現自我的。因此,每一部電影都要對觀眾負責。

在日本的電影市場,也並沒有藝術和商業院線之分,但是卻也有大眾和小眾的區別,觀眾的選擇更加垂直細分化。

“日本的電影市場和出版市場很像,每種類型會有固定的產量,固定的人群,但每年也會有幾部爆款。”蘇靜說,但是枝裕和仍然是一個小眾領域。真正大眾的導演,是像宮崎駿、新海誠等票房能達到100億日元以上的導演,這在日本不會超過十個人。 “即使在《你的名字》之前,新海誠也從未想過會一躍成為爆款”。

從小眾走上大眾,需要各方面的資源配備和一些運氣。即使《如父如子》拿下了30億日元的票房,最近三部影片也都超過了10億。這並不能說明是枝裕和的商業價值提升到了大眾的範疇。

然而,在把是枝裕和帶到中國的這些人眼裡,他在國內的商業價值已經顯現出來。

2016年,新經典出版了國內第一部是枝裕和的作品,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

新經典從成立以來就一直在積累日本文學和出版的資源,也多次成功向國內引入了之前在國內鮮為人知的日本作家,比如東野圭吾、奧田英朗等。早在2014年,新經典就和是枝裕和的事務所簽下了兩本他的作品版權,除了隨筆集之外,還有根據《下一站,天國》改編的電影小說。

在這本書的責任編輯褚芳葉的記憶裡,2014年時是枝裕和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整個編輯部都喜歡他的電影,於是決定先出版一本隨筆集,這是一個羽量級的讀物,也是導演自己的作品,“這本隨筆非常耐讀,我拿給周圍不瞭解導演的朋友,他們也很快就讀完,回饋不錯。” 褚芳葉說。

新經典沒有為這本書做太多的宣傳推廣活動,但讓褚芳葉沒想到的是,出版後很多知名影評人都自發推廣這本書,影評人木衛二還曾在文章裡說,“感謝有人會出版這樣小眾的書。”

2015年,蘇靜帶著整個團隊去到東京,對是枝裕和進行更深入的採訪和拍攝。與他和他的工作夥伴,合作演員聊天。蘇靜充滿自信地說,國內關於是枝裕和的採訪和科普,沒有比這本雜誌更好的。

磨鐵圖書也買下了是枝裕和兩本電影圖書的版權,《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磨鐵團隊在為書設計封面時,特意用了一張油畫式的電影海報,而非台版、港版裡的劇照。“這本書裡有很多電影裡沒有的情節,也可以看到導演的文筆。我們不單純要蹭導演本人的熱點,而是想讓讀者關注到書中所體現的家庭、親情和死亡本身的探索。”編輯趙菁說。

《知日·是枝裕和·步履不停》特輯

但團隊最後還是成功“蹭”了熱點,《步履不停》的見面會就是這次導演來華參加的第一項活動,在狹小的書店裡,他和作家止庵分享了在這本為紀念母親而創作的書投入的精力和情感。

從2016年9月開始,楊洋和百老匯院線所屬的安樂影業,就已經開始與北影節官方合作,籌畫是枝裕和的電影展。楊洋一直在關注北影節的動向。因為地緣相近,文化相通,日韓的電影作品在中國的展映一直很受歡迎。去年,北影節的日本電影是所有海外電影中銷售最好的,包括已故導演森田芳光的特展。到了今年,他們選定是枝裕和,也和他在國內的影響力增加有關。

香港安樂影業從多年前就一直是是枝裕和在香港的發行代理方,他們和導演溝通之後促成了中國之行,也從日本和法國,找到了8部是枝裕和職業生涯裡重要的作品版權,並逐一談判,拿到了影展期間放映的版權。

“很多人可能只瞭解是枝裕和關於家庭的幾部電影,這次展覽找到了他早年的實驗性質的影片,我們希望讓中國的觀眾對是枝裕和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楊陽說。

現在,是枝裕和的大部分作品也可以在網路管道找到合法資源。愛奇藝買下了《比海更深》和《海街日記》的版權,VIP會員可以付費觀看,優酷的VIP可以觀看《如父如子》。

真實厚重的影像和故事,是很多人喜歡上他作品的真正原因。在他的書則是影像在轉化成文字的過程中,加上創作者本人的思考,也具備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魅力。

蘇靜的朋友圈被這樣興奮的粉絲刷屏,他認為, 這是一種小眾的傳播效應,通過小眾的口碑積累,向大眾推廣。

《知日》和是枝裕和都有這樣的傳播路徑。“最開始你看到一個大V在推,他的粉絲又會不斷地推廣下去,受眾的半徑在不斷擴大。”同時,高頻和高品質的作品又能夠留住這一批粉絲,從而在之後形成更廣的效應。

而隨著電影、雜誌、書籍在中國的出現,這個原本只存活在作品中的日本電影人形象,開始與中國觀眾產生了更多聯繫。

是枝裕和想要什麼?

《海街日記》

有影評人把是枝裕和比作《海街日記》裡的大姐。他既有著被傳統大和精神和島國文化束縛的一面,也有嚮往年輕瀟灑的生活和海外多彩世界的一面。

楊洋在百老匯舉行的《步履不停》映後談裡問是枝裕和,為什麼會去拍這部和以往不太一樣的作品。是枝裕和回答說:“這是我最任性的一部作品,當時母親剛剛去世,我想用一部電影來懷念她。只拍一家人一天的小事。”

母親去世,女兒出生,是枝裕和把這10年稱作人生經歷最多變化的十年,也讓他更多地關注家庭生活。然而在10年之後,過了天命之年的是枝裕和也有想嘗試更多的風格。他的新片《第三個人》就是一部法庭懸疑題材,這樣的嘗試讓人期待。

蘇靜也認為,很多人對是枝裕和的看法, 過於簡單和類型化。在與導演短短一周的接觸中,蘇靜印象最深的是,他從沒有把自己圈定在一個框架裡。“當你覺得他會沿著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賢的路子走下去的時候,他卻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想法。”

是枝裕和在很多場合提到,希望拍攝一個關於“滿映”的作品。“滿映” 是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是日據時期偽滿洲國下屬的機構,由中日韓三國人員組成的電影培訓和製作的公司。他很想去瞭解當時人們在特殊政治環境下的藝術創作和教學。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題材,也並不受投資方的青睞,但是這些年我一直在做積累,也確定一定會把這部作品拍完,”他說。

多年來,是枝裕和的投資方包括了電影公司Bandai Visual、廣告公司AOI,發行公司FAFA、東寶,還有演員所屬的事務所,和出版社小學館等等,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3-4家投資方。

而他最近的三部影片《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和《比海更深》都是由富士電視臺出資。是枝裕和不想被以往的路線限制住,但在資方看來,這樣的題材是票房和口碑的雙保險。

枝裕和也承認,除了近期的幾部作品,他此前的作品都沒有太好的票房表現。《如父如子》之前,甚至沒有影片沒有超過10億日元。

但他並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高冷藝術家,他擔心想拍的電影能否找到合適的投資,也擔心電影是否能不讓資方賠錢。他關心新一代的影人能否有發展的空間,他也控訴過日本的政治環境,他認為現在混亂的政局,是幾十年間最差的局面。

不論是他這樣的成熟影人,還是年輕的影人,在尋找投資時都會面臨各種碰壁。同時,在日本電影的分賬制度下,40%的票房收入進入院線,50%歸入發行方,留給製作方和導演的是杯水車薪。蘇靜也提到,是枝裕和在早稻田大學擔任教師,出版電影書籍,也是擴大收入的方式。

新經典出版的是枝裕和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

在是枝裕和的好友,影評人樋口尚文眼中,是枝裕和一直保持著與日本主流文化不近不遠的距離。就像“輕盈裡包裹著沉重”。

就像他的電影裡,不僅有漂亮的四姐妹,也有永遠邋裡邋遢,“喪”到家的男主角良多,性格古怪的媽媽,由於生活經歷有早熟的小孩子;他表現家長里短的瑣事,也探討死亡、棄子等殘酷的社會倫理問題。

蘇靜不贊同國內把是枝裕和以及相關的日本美學,簡單稱為“小日子美學”。相比表面上的生活方式,是枝裕和真正帶給觀眾的是,是表向之下暗流湧動的真實的生活。

與狂飆突進的中國市場不同,日本的電影市場成熟卻進展緩慢。同時,日本電影仍然相對封閉,基本靠本國市場自給自足。即使是最大的製作公司,也沒有野心把影片大規模推向海外。

是枝裕和擔心,日本電影有一種“加拉帕戈斯化”傾向,孤立的環境下,獨自進行“最適化”,而喪失和區域外的互換性。

他反對日本在海外單純宣傳文化“面子工程”。覺得 “應該給年輕人更多支援,還有進軍海外時的幫助。而不是搞什麼‘COOL JAPAN*’,用公家的錢,在坎城電影節和熊本熊一起拍照。”

他更希望像在北京的三天那樣,和陌生人討論他的電影,他的美學,他對於生活和行業的理解。

在短暫而熱烈的碰撞之後,一個人拖著行李,坐上返回日本的航班。

那時,他的電影《無人知曉》入圍了金棕櫚,裡面的小演員成為坎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在這部關注社會話題的電影裡,人性的善惡在平靜如水的鏡頭下被無限放大。

《如父如子》

2008年的《步履不停》和2013年的《如父如子》對是枝裕和來說是里程碑意義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他把創作重心轉向了對家庭生活和親情的探討,確立了自己風格獨特的電影;後者則通過與日本當紅明星福山雅治合作,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如父如子》日本票房高達30億日元,而此前他沒有一部作品票房超過10億日元。

明星的效應是讓是枝裕和從小眾向大眾過渡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三聲》記者現場隨機採訪的觀眾裡,不少人都是通過福山雅治,或者長澤雅美等影星,進而瞭解到是枝裕和的作品,然後開始喜歡上這個日本老頭。

2015年,《知日》雜誌開始策劃一期人物特輯,蘇靜和編輯部在幾個人物備選中挑中了是枝裕和。“放眼到日本的話,21世紀之後,在世界上嶄露頭角的日本導演,有三個人特別出眾,和瀨直美、黑澤清和是枝裕和。最近5年,在導演這個領域,有著固定風格,固定的製作班底,然後品質比較穩定,產量高,而大部分電影評分都不錯。是枝裕和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蘇靜告訴《三聲》。

從《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到《海街日記》、《比海更深》,是枝裕和的產量從四年一部增加到了近兩年一部,而作品品質卻一直穩定。豆瓣上這四部電影的打分均超過了8分。

是枝裕和在中國知名度的爆發,歸功於2015年的作品《海街日記》。這部同樣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通過清新的日式風格,四姐妹感情的細膩表達,以及當紅影星長澤雅美、綾瀨遙等人的加盟,吸引了不少日劇和喜歡日本文化的觀眾。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極具變識度的作品風格。是枝裕和導演在國內的幾個見面會上,有不同觀眾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他的電影裡有那麼多美食,甚至放大美食的聲音?

是枝裕和給出的答案是,他喜歡做飯的過程和對話,以及在吃完收拾桌子時候的對話,家庭人物之間在不經意間會產生很多的碰撞,這是很有意思。

是枝裕和電影裡的日式生活

“最真實的生活反而是影響很難表達的。”是枝裕和深有體會。在拍一個關於家庭或者四姐妹的電影前,他都會去實地找人採訪,他會去一個喪子的家庭,瞭解他們每一年生活和心態的變化,在這裡他知道了到寄託亡靈的黃蝴蝶,他也會和四姐妹交談,細緻到她們每天泡澡的次序,會因為什麼小事吵架,這些也後來成了《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的素材。

作品中許多關於家庭和人生的感悟來自他本人的經歷。在圖書《步履不停》的扉頁,他寫下了“人生總是來不及”,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沙丹印象最深的,也是他寫在隨筆集序中的一段話,“一次拍完《奇跡》,很久沒有回家看女兒,女兒送他出門的時候說‘下次再來’。我苦笑一下,心裡很狼狽也很受傷”。

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是是枝裕和的電影和很多日劇裡吸引觀眾的重點。而蘇靜認為,這種迷戀,正是源於缺失。

“日本國內的人口流動性小,家庭氛圍濃厚是自然的。在國內北上廣都是漂流不定的人群,對這樣的生活更加嚮往。”蘇靜告訴《三聲》。同時,國內的影視劇作品都在走IP和高大上的路子,真實的生活場景也是芳蹤難覓,這讓很多人都愛上了日式的生活節奏。

是枝裕和也趕上了好時候。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對日式生活方式產生更多的興趣和消費欲望。出版過一系列東野歸吾作品的新經典出版社這兩年出版了更多關於日本家居、設計、鑒賞的圖冊和書籍,

圖書《步履不停》的編輯趙菁的話或許能夠解釋是枝裕和逐漸走向大眾的過程: “很多人可能是因為明星,或者是日式的小日子美學來看他的電影。看完之,就會被是枝裕和的風格吸引。”

誰把是枝裕和帶向中國觀眾?

坎城獲獎作品《無人知曉》

大師班上,有人向是枝裕和提問,如何推廣藝術電影,是枝裕和給出一個有些意外的答案,“我從不認為電影有商業與藝術之分,電影只有趣和無趣之分吧。”他說。他一直強調,電影本身是與世界的交流,而不是用來表現自我的。因此,每一部電影都要對觀眾負責。

在日本的電影市場,也並沒有藝術和商業院線之分,但是卻也有大眾和小眾的區別,觀眾的選擇更加垂直細分化。

“日本的電影市場和出版市場很像,每種類型會有固定的產量,固定的人群,但每年也會有幾部爆款。”蘇靜說,但是枝裕和仍然是一個小眾領域。真正大眾的導演,是像宮崎駿、新海誠等票房能達到100億日元以上的導演,這在日本不會超過十個人。 “即使在《你的名字》之前,新海誠也從未想過會一躍成為爆款”。

從小眾走上大眾,需要各方面的資源配備和一些運氣。即使《如父如子》拿下了30億日元的票房,最近三部影片也都超過了10億。這並不能說明是枝裕和的商業價值提升到了大眾的範疇。

然而,在把是枝裕和帶到中國的這些人眼裡,他在國內的商業價值已經顯現出來。

2016年,新經典出版了國內第一部是枝裕和的作品,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

新經典從成立以來就一直在積累日本文學和出版的資源,也多次成功向國內引入了之前在國內鮮為人知的日本作家,比如東野圭吾、奧田英朗等。早在2014年,新經典就和是枝裕和的事務所簽下了兩本他的作品版權,除了隨筆集之外,還有根據《下一站,天國》改編的電影小說。

在這本書的責任編輯褚芳葉的記憶裡,2014年時是枝裕和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整個編輯部都喜歡他的電影,於是決定先出版一本隨筆集,這是一個羽量級的讀物,也是導演自己的作品,“這本隨筆非常耐讀,我拿給周圍不瞭解導演的朋友,他們也很快就讀完,回饋不錯。” 褚芳葉說。

新經典沒有為這本書做太多的宣傳推廣活動,但讓褚芳葉沒想到的是,出版後很多知名影評人都自發推廣這本書,影評人木衛二還曾在文章裡說,“感謝有人會出版這樣小眾的書。”

2015年,蘇靜帶著整個團隊去到東京,對是枝裕和進行更深入的採訪和拍攝。與他和他的工作夥伴,合作演員聊天。蘇靜充滿自信地說,國內關於是枝裕和的採訪和科普,沒有比這本雜誌更好的。

磨鐵圖書也買下了是枝裕和兩本電影圖書的版權,《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磨鐵團隊在為書設計封面時,特意用了一張油畫式的電影海報,而非台版、港版裡的劇照。“這本書裡有很多電影裡沒有的情節,也可以看到導演的文筆。我們不單純要蹭導演本人的熱點,而是想讓讀者關注到書中所體現的家庭、親情和死亡本身的探索。”編輯趙菁說。

《知日·是枝裕和·步履不停》特輯

但團隊最後還是成功“蹭”了熱點,《步履不停》的見面會就是這次導演來華參加的第一項活動,在狹小的書店裡,他和作家止庵分享了在這本為紀念母親而創作的書投入的精力和情感。

從2016年9月開始,楊洋和百老匯院線所屬的安樂影業,就已經開始與北影節官方合作,籌畫是枝裕和的電影展。楊洋一直在關注北影節的動向。因為地緣相近,文化相通,日韓的電影作品在中國的展映一直很受歡迎。去年,北影節的日本電影是所有海外電影中銷售最好的,包括已故導演森田芳光的特展。到了今年,他們選定是枝裕和,也和他在國內的影響力增加有關。

香港安樂影業從多年前就一直是是枝裕和在香港的發行代理方,他們和導演溝通之後促成了中國之行,也從日本和法國,找到了8部是枝裕和職業生涯裡重要的作品版權,並逐一談判,拿到了影展期間放映的版權。

“很多人可能只瞭解是枝裕和關於家庭的幾部電影,這次展覽找到了他早年的實驗性質的影片,我們希望讓中國的觀眾對是枝裕和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楊陽說。

現在,是枝裕和的大部分作品也可以在網路管道找到合法資源。愛奇藝買下了《比海更深》和《海街日記》的版權,VIP會員可以付費觀看,優酷的VIP可以觀看《如父如子》。

真實厚重的影像和故事,是很多人喜歡上他作品的真正原因。在他的書則是影像在轉化成文字的過程中,加上創作者本人的思考,也具備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魅力。

蘇靜的朋友圈被這樣興奮的粉絲刷屏,他認為, 這是一種小眾的傳播效應,通過小眾的口碑積累,向大眾推廣。

《知日》和是枝裕和都有這樣的傳播路徑。“最開始你看到一個大V在推,他的粉絲又會不斷地推廣下去,受眾的半徑在不斷擴大。”同時,高頻和高品質的作品又能夠留住這一批粉絲,從而在之後形成更廣的效應。

而隨著電影、雜誌、書籍在中國的出現,這個原本只存活在作品中的日本電影人形象,開始與中國觀眾產生了更多聯繫。

是枝裕和想要什麼?

《海街日記》

有影評人把是枝裕和比作《海街日記》裡的大姐。他既有著被傳統大和精神和島國文化束縛的一面,也有嚮往年輕瀟灑的生活和海外多彩世界的一面。

楊洋在百老匯舉行的《步履不停》映後談裡問是枝裕和,為什麼會去拍這部和以往不太一樣的作品。是枝裕和回答說:“這是我最任性的一部作品,當時母親剛剛去世,我想用一部電影來懷念她。只拍一家人一天的小事。”

母親去世,女兒出生,是枝裕和把這10年稱作人生經歷最多變化的十年,也讓他更多地關注家庭生活。然而在10年之後,過了天命之年的是枝裕和也有想嘗試更多的風格。他的新片《第三個人》就是一部法庭懸疑題材,這樣的嘗試讓人期待。

蘇靜也認為,很多人對是枝裕和的看法, 過於簡單和類型化。在與導演短短一周的接觸中,蘇靜印象最深的是,他從沒有把自己圈定在一個框架裡。“當你覺得他會沿著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賢的路子走下去的時候,他卻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想法。”

是枝裕和在很多場合提到,希望拍攝一個關於“滿映”的作品。“滿映” 是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是日據時期偽滿洲國下屬的機構,由中日韓三國人員組成的電影培訓和製作的公司。他很想去瞭解當時人們在特殊政治環境下的藝術創作和教學。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題材,也並不受投資方的青睞,但是這些年我一直在做積累,也確定一定會把這部作品拍完,”他說。

多年來,是枝裕和的投資方包括了電影公司Bandai Visual、廣告公司AOI,發行公司FAFA、東寶,還有演員所屬的事務所,和出版社小學館等等,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3-4家投資方。

而他最近的三部影片《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和《比海更深》都是由富士電視臺出資。是枝裕和不想被以往的路線限制住,但在資方看來,這樣的題材是票房和口碑的雙保險。

枝裕和也承認,除了近期的幾部作品,他此前的作品都沒有太好的票房表現。《如父如子》之前,甚至沒有影片沒有超過10億日元。

但他並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高冷藝術家,他擔心想拍的電影能否找到合適的投資,也擔心電影是否能不讓資方賠錢。他關心新一代的影人能否有發展的空間,他也控訴過日本的政治環境,他認為現在混亂的政局,是幾十年間最差的局面。

不論是他這樣的成熟影人,還是年輕的影人,在尋找投資時都會面臨各種碰壁。同時,在日本電影的分賬制度下,40%的票房收入進入院線,50%歸入發行方,留給製作方和導演的是杯水車薪。蘇靜也提到,是枝裕和在早稻田大學擔任教師,出版電影書籍,也是擴大收入的方式。

新經典出版的是枝裕和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

在是枝裕和的好友,影評人樋口尚文眼中,是枝裕和一直保持著與日本主流文化不近不遠的距離。就像“輕盈裡包裹著沉重”。

就像他的電影裡,不僅有漂亮的四姐妹,也有永遠邋裡邋遢,“喪”到家的男主角良多,性格古怪的媽媽,由於生活經歷有早熟的小孩子;他表現家長里短的瑣事,也探討死亡、棄子等殘酷的社會倫理問題。

蘇靜不贊同國內把是枝裕和以及相關的日本美學,簡單稱為“小日子美學”。相比表面上的生活方式,是枝裕和真正帶給觀眾的是,是表向之下暗流湧動的真實的生活。

與狂飆突進的中國市場不同,日本的電影市場成熟卻進展緩慢。同時,日本電影仍然相對封閉,基本靠本國市場自給自足。即使是最大的製作公司,也沒有野心把影片大規模推向海外。

是枝裕和擔心,日本電影有一種“加拉帕戈斯化”傾向,孤立的環境下,獨自進行“最適化”,而喪失和區域外的互換性。

他反對日本在海外單純宣傳文化“面子工程”。覺得 “應該給年輕人更多支援,還有進軍海外時的幫助。而不是搞什麼‘COOL JAPAN*’,用公家的錢,在坎城電影節和熊本熊一起拍照。”

他更希望像在北京的三天那樣,和陌生人討論他的電影,他的美學,他對於生活和行業的理解。

在短暫而熱烈的碰撞之後,一個人拖著行李,坐上返回日本的航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