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馬曉河:制度供給是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引擎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表示, 中國正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間區域, 要進入高收入階段, 必須推動新舊增長動力有序轉換。 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關鍵在於體制機制改革, 他呼籲放鬆對市場的直接干預, 同時減少買方賣方壟斷, 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他在“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發文指出, 制度供給是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引擎。 實施消費引領、供給創新, 離不開體制機制改革。 放鬆對市場的直接干預,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決定性作用, 包括進一步減少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

進一步減稅降費, 以及減少買方賣方壟斷, 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減少壟斷要從國企改革做起, 競爭性領域和競爭性環節必須退足退夠, 純公共性領域要進足進夠, 同時純公共性領域也要按市場原則引入社會資本, 進行有限競爭。 ”馬曉河在文章中說。

實現消費引領經濟增長, 他認為, 關鍵也在改革。 一方面, 政府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 壓縮公共投資規模, 更要禁止投資一些不切實際的項目。 另一方面, 對中產階層實行免稅減負政策, 比如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

至於國民收入結構調整帶來的財政減收增資問題, 馬曉河說, 可以通過壓縮公共投資帶來的結餘、提高國有企業上繳財政的利潤比例、提高資源環境稅稅率等來化解。

2015年, 按照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中國人均GDP達到8026美元, 距離世界銀行2014年確定的12736美元的高收入標準門檻還有一定差距。

馬曉河說,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供需兩側結構性失衡, 新舊增長動力難以有效接續。 中國經濟在進入新常態後, 需求側的結構性矛盾焦點是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優質和高端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要, 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焦點是傳統產業改造滯後、新興產業成長緩慢。

此外, 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產業供給能力的轉換和企業微觀創新活力的提升。 社會民間科技創新不足,

影響新增長動力的形成進程。

他說, 隨著越向高收入階段邁進, 消費結構越會出現細分化、中高端化傾向。 而這種變化就要求供給側必須全面創新, 為市場提供有效、安全、優質、高效的商品或服務。

馬曉河強調今後要著力淘汰落後產業, 改造傳統產業, 培育發展空天海洋、生命科學等新產業, 推出一批新優勢產品, 包括新型飛行器和航行器、新一代作業平臺和空天一體化觀測系統、量子通信技術、合成生物和再生醫學技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