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散文:一生要經歷多少古文物

往期推薦:散文:我想去你的城市流浪

【作者簡介】徐驥, 安徽樅陽人, 在《思維與智慧》《精品故事會》《精選小小說》等雜誌刊發《棋殺》《勝負手》《棄子》等作品200多篇。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梁實秋名作《雅舍菁華》中說:居小山之上, 得月較先。 這當然是作家的風趣, 我曾在一座小山上生活了十多年, 除了戀愛時與戀人分手難以入睡, 在大院裡在月光下徘徊過, 很少對月亮作過長久的觀望。 倒是雨天, 尤其是夜裡回家, 拾階而上, 常常被山上流下的髒水弄得狼狽不堪。

小山處在樅陽縣城的中心, 山腳下是老縣委大院子, 現在開發成了商品樓, 我的童年便在此度過。 從小山向西走二三百米, 爬過百十級臺階, 推開一扇輕的院門, 便來到了射蛟台, 白天到此, 迎眸舒展獵獵作響的, 不是漢武帝南巡時的十萬旌旗, 而是陽光下晾曬的幾十件衣裳, 昔武帝射蛟的地方, 而今已成為十幾戶人家和住宅,

只有一塊石碑立在院牆的一角, 無言地記錄著這段歷史, 碑文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字跡斑駁, 似坦白著過往歲月的滄桑。

與射蛟台為鄰, 從蹣跚學步到為人之父, 我沒有寫過片言隻字, 只是在戀愛時, 曾攜女友的纖纖之手數次登臨過。 站在射蛟臺上, 夏夜的風聲從耳旁吹過, 呼呼的, 如海上湧動的潮汐。 我對女友說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時, 我們兩個便坐在石碑上, 我想九泉下的武帝也不會責怪我們——千年後的深夜, 還有人想著他的豐功偉績, 他當可告慰了。

從小山向東前行四五百米, 便是父親常常激勵我的“惜陰亭”、“洗墨池”, 晉陶侃在此當縣令時, 曾留下愛惜光陰的千古美談。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 這個景點是我必經之路, 我常常投以尊敬的目光, 一個熱愛時間的人是應該被人們留在記憶之中的。 我還知道陶侃的另一趣事:他任廣州刺史時, 每天早晨搬一百塊磚到齋外, 傍晚再搬回來, 以此警策自己。 這段故事被我的父親一再的演說, 在十幾年的求學生涯裡,

聽得我的耳膜都起繭, 但讓父親失望的是, 我並沒有好好珍惜光陰, 以致現在靠寫些文章度日, 想來真是愧對陶侃先生了。

2001年7月, 我搬到縣城一個叫陸家灣的地方, 二樓的新房剛裝潢, 母親說樓梯正對著石碑, 為避忌諱, 移門的打算就此作罷。 其實在我看來, 也沒有什麼, 畢竟是宰相母親的墳——她的兒子是明萬曆年間武英殿大學士何如寵, 與名臣左光鬥共一個朝庭和時代。 我曾在我老家青山拜謁過他少時讀書的場所“相國書廬”, 山青竹翠, 嵐潔霧清, 確是讀書的好地方。 母親說她讀小學的校舍便是何家祠堂, 離“相國書廬“也不遠, 母親姓何, 說來與相國同宗, 我對母親說:老人家, 你還怕什麼呢?都是一家人!但老人有她自己的經驗,

我還是順從了母親的觀點。

據附近的村民說, 這一帶只有一棺墳, 古時修造的墓葬建築, 在“文革”中毀於“破四舊”運動。 從廚房小窗探頭東望, 在蓮湖邊昂首挺立著, 讓人想起昔日的榮華;而正面看這一半已埋入泥土中的石碑, 墳的一側已塌陷露出鬆軟的黃泥, 令人不禁感歎富貴真如過往雲煙。古人雲:身後功名一張紙,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放不下這一張紙呢?

我每天回家,即使是深夜,也要朝這座墳看看,有時停下腳步靜靜注視,這荒碑冷塚,可以平息我內心的憂傷——是的,不管我白天裡怎樣辛勤奔波、受了多少氣,此時,想想幾十年後還能記得這些嗎?而幾百年後,又有誰能記得我呢?不知造此住宅樓的人是誰,真該感謝他,為我留下這一別致的景點,使我可以時時反省自己。在某個節日,我買些黃裱紙向相國母親拜祭——有幸為鄰,卻不知我是否打擾了她老人家的清靜,在此謝過。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姚小紅、洪與、鄒舟

令人不禁感歎富貴真如過往雲煙。古人雲:身後功名一張紙,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放不下這一張紙呢?

我每天回家,即使是深夜,也要朝這座墳看看,有時停下腳步靜靜注視,這荒碑冷塚,可以平息我內心的憂傷——是的,不管我白天裡怎樣辛勤奔波、受了多少氣,此時,想想幾十年後還能記得這些嗎?而幾百年後,又有誰能記得我呢?不知造此住宅樓的人是誰,真該感謝他,為我留下這一別致的景點,使我可以時時反省自己。在某個節日,我買些黃裱紙向相國母親拜祭——有幸為鄰,卻不知我是否打擾了她老人家的清靜,在此謝過。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姚小紅、洪與、鄒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