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經濟網記者回憶:我與梅葆玖先生的5日之緣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2016年4月25日,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逝世。 時光飛逝, 轉眼間, 梅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一年的時間了。 梅先生的一生都在致力於傳播京劇藝術, 甚至希望將京劇推廣到國外。 正因如此, 中國經濟網記者有幸在一次赴英國的活動中與梅先生同行。 短短五天時間, 梅先生的氣度、涵養都一一展現出來, 令人心生敬佩。 如今, 斯人已逝, 我們只能通過文字來表達對梅先生的懷念。

梅葆玖和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的合影

我和梅葆玖先生曾經有5天的緣分。

那是2015年9月份, 我受邀赴英國倫敦參加 “中英創意產業及文化貿易論壇2015”, 有幸和梅葆玖先生一起相處了5天。 我不是戲迷, 但是對梅先生的大名還是很熟悉的。 當聽說同行有梅葆玖先生時很是興奮。 那時候他已經是81歲高齡的老人了, 可是還是不辭辛苦地做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去英國,

不遺餘力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傳播中國京劇藝術, 而我也得以親耳聆聽到他的演講。

那次交流活動有主題論壇, 有分享會, 有學術交流, 行程安排的比較滿。 但是梅先生不需要任何人説明, 始終保持優雅的狀態, 步履輕盈, 聲音是溫柔的, 和你說話時始終面帶微笑。 當有人和他聊京劇時, 他總是非常耐心地給大家講京劇的歷史, 京劇的發展, 京劇的藝術。

在5天的時間裡, 梅葆玖先生做了兩場主題演講, 題目是《我眼中的父親梅蘭芳》, 第一場81歲的梅先生一直站著把演講說完, 著實讓我佩服他的體力。 他提到了梅蘭芳藝術是一種規範式的美, 同時在現場還親自示範講解什麼是規範式的美, 如何理解中國京劇的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表演藝術,

京劇是抽象的現實主義。 說來慚愧, 我雖然也聽過京劇, 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研究過, 也不知道京劇中蘊含著這麼深厚的中國文化。

一次冷餐會的間隙, 我插空簡短的採訪了梅葆玖先生, 請他談談怎麼理解“京劇”。 梅先生告訴我, 他認為京劇是中國國劇, 京劇雖然在北京形成, 但是它的前身包括漢劇、楚劇、梆子、徽調、粵劇等各種地方戲的元素, 京劇是在徽班進京後形成的。 “現在臺灣地區還是把京劇叫做國劇, 中國國劇。 我覺得叫國劇更好, 因為它代表了中國的戲曲, 當然叫京劇我們也不反對。 ”

短短的幾分鐘採訪, 梅葆玖先生還親自給我演示了京劇中抽象的藝術美。 一顰一笑, 一舉手一投足, 是那樣的信手拈來,

是那樣的生動優美。 可以說京劇已經融入到他的血液中了。

在梅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裡, 忍不住想起了那短短的幾天相處。 把它記錄下來, 表達自己的一份懷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