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名作家寫章丘——錦屏山頂上的戲臺

爬山常聽到喊山聲。 居高聲自遠, 只是聽起來有的聲嘶力竭, 顯然累得夠嗆;有的底氣尚足、音質圓潤。

在山頂亮亮嗓子, 放縱地呼吸吐納,

傾聽千山萬壑的回聲, 也是一種不常有的人生體驗。

三十年前, 我曾有一次客宿山村的經歷。 山村坐落在章丘胡山腳下。 那是一個秋日清晨, 曙光初照, 山路旁的牽牛花還托著瀼瀼露珠。 我在山腳下就聽到了一個男高音, 先是斷續的“啊啊啊”的練聲, 然後傳來完整的歌詞:“啊, 牡丹, 眾香國裡最壯觀……”我循著聲音攀援而上, 那時腳力足, 不一霎已來到一座小山頭, 見一穿紅秋衣的矮壯青年, 背倚一塊巨石, 兩腳岔開穩立, 目視前方, 在一株大松樹下, 引吭高歌……

站在這裡, 能望見灰黑色的山村, 能望見黃燦燦的大片莊稼, 還能望見更遠處的河流, 閃爍著銀光。

他正在以整座山為舞臺, 以松柏、巉岩當作演出團隊, 以更遠更高處的山峰和藍天白雲為背景, 以風聲蟲鳴為伴奏, 把山村、莊稼、河流認作聽眾, 忘情地歌唱。

我瞭解到, 這位紅衣青年是個懷揣夢想的人, 他堅持每日晨起練聲, 已有兩個春秋。

不知道這位歌者的夢想實現了沒, 他有沒有大衣哥朱之文的運氣, 從而獲得一個屬於自己的舞臺?

2

我們那兒不說“舞臺”說“戲臺”。 我見過不少戲臺。 在山東蓬萊、聊城, 在浙江烏鎮, 我都見過保存完整的明、清風格的老戲臺。 斗拱飛簷, 仿佛還在訴說著昔日的風流喧嘩。 北京、山西、江西、廣西等等都存有老戲臺, 但我沒有親見。 深山裡、山頂上的戲臺, 以前沒有注意到。 今夏端午節, 我用遊山的方式紀念;在章丘錦屏山接近山頂的地方, 被一座老戲臺吸引。

錦屏山, 這三個字音韻好聽, 而且老早就灌入了我的耳朵。 我小時候, 聽父親講他的閱歷見聞和本地的山川風物, 其中就有關於錦屏山的。 他說, 要論章丘這些山, 山景好的, 頂數錦屏山了。 我年輕時逛過, 和幾個人榨過葡萄汁, 拿乾淨白毛巾包一嘟嚕葡萄, 使勁擰, 汁淌在白瓷缸子裡, 咕咚一大口, 又酸又甜。

父親說得起勁, 我聽著口舌生津, 口水沒咽好, 嗆得直咳嗽……

然而這座山, 卻沒有多少名頭。 即使“章丘八景”這樣的地方性“名錄”, 也沒將其納入。 比此山更低、更小的女郎山、危山卻赫然在列, 這倒也沒什麼可駭怪的, 猶如各種各樣的選集, 遺珠之憾是常會發生的。

昨日周遭地區降雨, 山風潔淨而涼爽, 攀登時出一身汗, 只要停下腳步、迎風而立, 就會汗消。 一路上見到幾道紅綢橫幅, 上書“祝賀《諜戰錦屏山》劇組成功拍攝外景”。 看來前不久有個電影或電視劇劇組來到此地拍戲。

這裡植被豐茂、古樹參天,峰迴路轉、溝壑縱橫,又有碧霞祠、文昌閣、老君堂等等老建築,確是個拍攝外景的好去處。重修於清代的碧霞祠,雖說比起泰山的,面積小了些,但隱藏幾個間諜、擱兩部電臺,那還是綽綽有餘。老君堂裡深邃的朝陽洞,朝陽洞口三十米高的“趕山柏”(又名“萬丈柏”,其勢欲與山崖爭雄,故名“趕山”),大殿前挺立數百年的銀杏樹,都可以滿足劇情的需要。叢林中、洞穴裡(甚至在那些漢柏、老松的樹洞裡)、山石下藏匿些寶物也是不難辦到的事情。

3

就在碧霞祠的東南方向,也就相隔幾十米的距離吧,有一處台基,一米來高,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方形,四周砌石,中間夯土,地面鋪青磚。這是一處老戲臺的遺址。這處景點現在叫“情緣樹”。

台下豎著一塊方牌,隸書印刷體介紹了這一景點:清嘉慶元年(1706),農曆四月十八日,山上開廟會,公演“西廂記”。三個藝人演藝十分高超,唱腔娓婉,舉止飄逸,動人心弦,不但贏得了觀眾的拍手叫絕,而且博得了眾神仙的歡心,執意將藝人帶走(眾神仙夠“任性”),一陣狂風過後,三藝人早已無影無蹤。次年在這戲臺上生出三株同根異幹的山楂樹來。據說他們就是張生、瑛瑛(應寫為“鶯鶯”)、紅娘的化身。是三藝人的化譜(標點和句意都有些問題),故名情緣樹。多有善男信女來此瞻拜以求婚姻美滿幸福,無不靈驗。

這三株同根異幹的山楂樹生於戲臺南端,枝繁葉茂,果實累累。若時在秋天,青果變紅果,閃閃地亮在枝頭,則會是另一番美景。一對三四十歲的男女在樹下久久徘徊,不忍離去。他們是夫妻,還是戀人?他們也想在樹上紮一條紅絲帶嗎?枝椏處已飄著若干紅絲帶了。有的位置很高,快到樹梢了,該是年輕人所為。

從景點介紹詞來看,史實與傳說混雜,透露出氤氳的歷史資訊:

——清代嘉慶年間的錦屏山有廟會。山上舉辦廟會,這倒也不稀奇。濟南千佛山有廟會,藥山也曾有廟會,只是錦屏山海拔近六百米,是海拔比較高的廟會而已。也許廟會上的各種物品交易是在山下,只這戲臺搭建在山頂?因這碧霞祠位於山頂的緣故?農曆四月十八,這個日子與兩位道教神明有關。它是紫薇大帝和泰山娘娘的誕日。紫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及日月星辰以率山川諸神及四時節氣,地位顯赫,僅次於玉皇大帝;泰山娘娘的尊稱是碧霞元君,俗稱還有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也是了不得。道教認為,泰山娘娘“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民間認為泰山娘娘是掌管生育問題的女神。

選在四月十八日辦廟會,是為著紫薇大帝還是為著泰山娘娘,或者二者兼顧?我猜度,為著泰山娘娘是順理成章的。一是這位女性的知名度在民間甚大,有著“廣泛、良好”的群眾基礎;二是錦屏山的碧霞祠是泰山碧霞祠的縮小版,是“泰山行宮”。三是泰山碧霞祠曾設有歌舞樓,泰山娘娘也愛看看歌舞,消遣消遣。那麼在錦屏山行宮旁,搭個戲臺子唱個曲兒,也是全真教的開山者如韓陽成們會考慮的事體。

——當時有一批好演員,在廟會上大顯身手。他們唱給趕廟會的百姓聽、香客聽、士紳聽,也唱給群山聽、流泉聽、松柏聽,也唱給道士聽、神仙聽、上天聽。在這塊長方形的磚鋪地上,他們灑汗水、灑淚水,拋長袖、撩青衫,明眸善睞,悲欣交集,把元雜劇中的《西廂記》演繹得讓人唏噓、讓人長歎!把民間的愛情演繹得感天地、泣鬼神!他們是藝人,已與戲合二為一了,成為戲之子,結局是化成了壽命更長的樹、愛情化身的樹,供數百年後的人們憑弔、瞻仰。

還讓我喜歡猜想的是,他們演西廂,用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曲種呢?是昆曲、京劇、黃梅戲、越劇、豫劇、秦腔?還是章丘五音戲、山東呂劇?演員是章丘當地人,還是來自外縣外省?

章丘的地方性劇種是五音戲,又稱周姑子戲。清康熙年間起源于文祖鎮青野村一帶(但也有始于清道光、咸豐年間的說法),經雍正、乾隆朝的發展,嘉慶元年的五音戲應該處在活躍期了。而錦屏山恰位於章丘市文祖鎮與垛莊鎮交界處,也許演員們正是用五音戲演唱的章丘版西廂記。

章丘人愛唱戲、愛聽戲、愛演戲,也不乏擅長寫戲的作家,比如明代的李開先。他一生醉心戲曲,他的藏書也以戲曲和散曲為多,號稱“詞山曲海”,他曾從自己收藏的千餘種元人雜劇中精選16種,整理校訂為《改定元賢傳奇》。而建國後影印出版的《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所收的《元刊雜劇三十種》也正是當年李開元的舊藏。《元刊雜劇三十種》不僅保存了元人所刊雜劇的本來面目,而且使得14種元雜劇依賴此本存續于世,成為祖國文化遺產中的奇珍。《寶劍記》是李開先戲曲的代表作;院本《一笑散》中的《園林午夢》寫到了崔鶯鶯和紅娘。他還醉心於戲劇藝術的實踐,自己家養的戲班子就有四十多人。

李開先壯年罷官歸隱後,曾入胡山中麓洞讀書、創作,號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胡山在錦屏山東北方向,兩山相距不過數裡。那年我看到的紅衣歌者,他就是在胡山的一座山頭引吭高歌的。

當年的李開先有沒有來過錦屏山探幽尋奇、遣散懷抱呢?這山也有洞,朝陽洞、仙人洞,都有可觀,都可做閉關修行之所。

4

在老戲臺上、“情緣樹”前,我想起前些年張藝謀拍的一部電影《山楂樹之戀》,那是一部又純又萌的愛情片。

前蘇聯有支歌曲叫《山楂樹》,一個姑娘被兩個小夥追求,姑娘彷徨無措,就向山楂樹討主意:“最勇敢,最可愛呀,到底是哪一個?”

現實中,數百年前,錦屏山山頂戲臺上的三位演員,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感糾葛、愛的波瀾?

我在上下山的路上,留意的植物不是山楂,是葡萄。葡萄藤、葡萄葉、一顆顆一串串翠玉色的葡萄粒。山路兩旁,無論是近年新開的北路,還是年歲更久些的南路,都只生長野葡萄,它們所結的果實是沒法吃的;但藤蔓攀纏、碧葉紛披,平添山趣。山頂,高壓線鐵塔以東,可能因改造辦公區的緣故,地上鋪了層水泥,在水泥的縫隙中倒是生長出幾株葡萄嫩枝,不像是野生葡萄,也許水泥之下多少年前的一棵、數棵老葡萄藤,其根系還頑強地保持了生命力?山腳下,多是莊稼地,地瓜、芝麻,也有杏園、核桃園、花椒園,仍沒見到葡萄園。

父親所說榨葡萄汁的事,那葡萄應該是產自當地的,而且量大。他們不會從外地買來幾串葡萄,拿到錦屏山去榨汁玩兒。想必錦屏山區,曾經有段時間是大量種植葡萄的。父親仙逝多年,屬於他的人生戲碼早已謝幕,我的猜想已無從求證;這算是家族史的小秘密,我也懶得以治史的態度,去做求諸史志求諸山民野老的事了。

也許在錦屏山的哪條山麓,哪個山坳,仍有大片大片的葡萄生長著呢?!它們只是在我此行的視野之外。而父親年輕時代與夥伴們登上錦屏山,他們不會僅僅喝些葡萄汁以享口福,他們應該歡笑過,喊叫過,甚至歌唱過,唱的什麼,是當代歌曲,還是傳統戲曲?這只能在我的想像之中了。

父親的京戲,是唱得有板有眼的。

(張永)

這裡植被豐茂、古樹參天,峰迴路轉、溝壑縱橫,又有碧霞祠、文昌閣、老君堂等等老建築,確是個拍攝外景的好去處。重修於清代的碧霞祠,雖說比起泰山的,面積小了些,但隱藏幾個間諜、擱兩部電臺,那還是綽綽有餘。老君堂裡深邃的朝陽洞,朝陽洞口三十米高的“趕山柏”(又名“萬丈柏”,其勢欲與山崖爭雄,故名“趕山”),大殿前挺立數百年的銀杏樹,都可以滿足劇情的需要。叢林中、洞穴裡(甚至在那些漢柏、老松的樹洞裡)、山石下藏匿些寶物也是不難辦到的事情。

3

就在碧霞祠的東南方向,也就相隔幾十米的距離吧,有一處台基,一米來高,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方形,四周砌石,中間夯土,地面鋪青磚。這是一處老戲臺的遺址。這處景點現在叫“情緣樹”。

台下豎著一塊方牌,隸書印刷體介紹了這一景點:清嘉慶元年(1706),農曆四月十八日,山上開廟會,公演“西廂記”。三個藝人演藝十分高超,唱腔娓婉,舉止飄逸,動人心弦,不但贏得了觀眾的拍手叫絕,而且博得了眾神仙的歡心,執意將藝人帶走(眾神仙夠“任性”),一陣狂風過後,三藝人早已無影無蹤。次年在這戲臺上生出三株同根異幹的山楂樹來。據說他們就是張生、瑛瑛(應寫為“鶯鶯”)、紅娘的化身。是三藝人的化譜(標點和句意都有些問題),故名情緣樹。多有善男信女來此瞻拜以求婚姻美滿幸福,無不靈驗。

這三株同根異幹的山楂樹生於戲臺南端,枝繁葉茂,果實累累。若時在秋天,青果變紅果,閃閃地亮在枝頭,則會是另一番美景。一對三四十歲的男女在樹下久久徘徊,不忍離去。他們是夫妻,還是戀人?他們也想在樹上紮一條紅絲帶嗎?枝椏處已飄著若干紅絲帶了。有的位置很高,快到樹梢了,該是年輕人所為。

從景點介紹詞來看,史實與傳說混雜,透露出氤氳的歷史資訊:

——清代嘉慶年間的錦屏山有廟會。山上舉辦廟會,這倒也不稀奇。濟南千佛山有廟會,藥山也曾有廟會,只是錦屏山海拔近六百米,是海拔比較高的廟會而已。也許廟會上的各種物品交易是在山下,只這戲臺搭建在山頂?因這碧霞祠位於山頂的緣故?農曆四月十八,這個日子與兩位道教神明有關。它是紫薇大帝和泰山娘娘的誕日。紫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及日月星辰以率山川諸神及四時節氣,地位顯赫,僅次於玉皇大帝;泰山娘娘的尊稱是碧霞元君,俗稱還有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也是了不得。道教認為,泰山娘娘“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民間認為泰山娘娘是掌管生育問題的女神。

選在四月十八日辦廟會,是為著紫薇大帝還是為著泰山娘娘,或者二者兼顧?我猜度,為著泰山娘娘是順理成章的。一是這位女性的知名度在民間甚大,有著“廣泛、良好”的群眾基礎;二是錦屏山的碧霞祠是泰山碧霞祠的縮小版,是“泰山行宮”。三是泰山碧霞祠曾設有歌舞樓,泰山娘娘也愛看看歌舞,消遣消遣。那麼在錦屏山行宮旁,搭個戲臺子唱個曲兒,也是全真教的開山者如韓陽成們會考慮的事體。

——當時有一批好演員,在廟會上大顯身手。他們唱給趕廟會的百姓聽、香客聽、士紳聽,也唱給群山聽、流泉聽、松柏聽,也唱給道士聽、神仙聽、上天聽。在這塊長方形的磚鋪地上,他們灑汗水、灑淚水,拋長袖、撩青衫,明眸善睞,悲欣交集,把元雜劇中的《西廂記》演繹得讓人唏噓、讓人長歎!把民間的愛情演繹得感天地、泣鬼神!他們是藝人,已與戲合二為一了,成為戲之子,結局是化成了壽命更長的樹、愛情化身的樹,供數百年後的人們憑弔、瞻仰。

還讓我喜歡猜想的是,他們演西廂,用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曲種呢?是昆曲、京劇、黃梅戲、越劇、豫劇、秦腔?還是章丘五音戲、山東呂劇?演員是章丘當地人,還是來自外縣外省?

章丘的地方性劇種是五音戲,又稱周姑子戲。清康熙年間起源于文祖鎮青野村一帶(但也有始于清道光、咸豐年間的說法),經雍正、乾隆朝的發展,嘉慶元年的五音戲應該處在活躍期了。而錦屏山恰位於章丘市文祖鎮與垛莊鎮交界處,也許演員們正是用五音戲演唱的章丘版西廂記。

章丘人愛唱戲、愛聽戲、愛演戲,也不乏擅長寫戲的作家,比如明代的李開先。他一生醉心戲曲,他的藏書也以戲曲和散曲為多,號稱“詞山曲海”,他曾從自己收藏的千餘種元人雜劇中精選16種,整理校訂為《改定元賢傳奇》。而建國後影印出版的《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所收的《元刊雜劇三十種》也正是當年李開元的舊藏。《元刊雜劇三十種》不僅保存了元人所刊雜劇的本來面目,而且使得14種元雜劇依賴此本存續于世,成為祖國文化遺產中的奇珍。《寶劍記》是李開先戲曲的代表作;院本《一笑散》中的《園林午夢》寫到了崔鶯鶯和紅娘。他還醉心於戲劇藝術的實踐,自己家養的戲班子就有四十多人。

李開先壯年罷官歸隱後,曾入胡山中麓洞讀書、創作,號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胡山在錦屏山東北方向,兩山相距不過數裡。那年我看到的紅衣歌者,他就是在胡山的一座山頭引吭高歌的。

當年的李開先有沒有來過錦屏山探幽尋奇、遣散懷抱呢?這山也有洞,朝陽洞、仙人洞,都有可觀,都可做閉關修行之所。

4

在老戲臺上、“情緣樹”前,我想起前些年張藝謀拍的一部電影《山楂樹之戀》,那是一部又純又萌的愛情片。

前蘇聯有支歌曲叫《山楂樹》,一個姑娘被兩個小夥追求,姑娘彷徨無措,就向山楂樹討主意:“最勇敢,最可愛呀,到底是哪一個?”

現實中,數百年前,錦屏山山頂戲臺上的三位演員,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感糾葛、愛的波瀾?

我在上下山的路上,留意的植物不是山楂,是葡萄。葡萄藤、葡萄葉、一顆顆一串串翠玉色的葡萄粒。山路兩旁,無論是近年新開的北路,還是年歲更久些的南路,都只生長野葡萄,它們所結的果實是沒法吃的;但藤蔓攀纏、碧葉紛披,平添山趣。山頂,高壓線鐵塔以東,可能因改造辦公區的緣故,地上鋪了層水泥,在水泥的縫隙中倒是生長出幾株葡萄嫩枝,不像是野生葡萄,也許水泥之下多少年前的一棵、數棵老葡萄藤,其根系還頑強地保持了生命力?山腳下,多是莊稼地,地瓜、芝麻,也有杏園、核桃園、花椒園,仍沒見到葡萄園。

父親所說榨葡萄汁的事,那葡萄應該是產自當地的,而且量大。他們不會從外地買來幾串葡萄,拿到錦屏山去榨汁玩兒。想必錦屏山區,曾經有段時間是大量種植葡萄的。父親仙逝多年,屬於他的人生戲碼早已謝幕,我的猜想已無從求證;這算是家族史的小秘密,我也懶得以治史的態度,去做求諸史志求諸山民野老的事了。

也許在錦屏山的哪條山麓,哪個山坳,仍有大片大片的葡萄生長著呢?!它們只是在我此行的視野之外。而父親年輕時代與夥伴們登上錦屏山,他們不會僅僅喝些葡萄汁以享口福,他們應該歡笑過,喊叫過,甚至歌唱過,唱的什麼,是當代歌曲,還是傳統戲曲?這只能在我的想像之中了。

父親的京戲,是唱得有板有眼的。

(張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