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日韓在華電池企業近況盤點:停擺閒置為哪般?

無論從產銷量還是從保有量,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動力電池需求也隨之日益增加。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

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佈局動力電池, 同樣, 巨大的市場蛋糕也吸引了日韓電池企業來中國建廠佈局。 那麼近期這些日韓電池企業在華狀況又如何呢?

日韓在華電池企業近況盤點:

三星SDI:

2013年, 三星SDI看到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前途, 制定了在華戰略計畫, 投資約36億元人民幣在中國建設生產基地。 根據相關規劃, 該工廠將被打造成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據瞭解, 該專案已於2014年下半年開工, 2015年10月, 位於中國西安的首條電動汽車電池生產線已正式投入運營。

2016年9月, 曙光股份發佈公告稱, 決定與東軟睿馳和三星SDI在大連市共同投資設立公司, 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包與充電機。

據瞭解, 三星SDI原計劃到2020年斥資6億美元, 為其在西安工廠安裝更多電池生產線, 但是據消息人士透露, “三星SDI在中國西安的生產線已閒置了幾個月, 該公司最近決定重新考慮中國西安電池工廠的擴建計畫。 ”

LG化學:

2015年10月27日, 韓國LG化學南京開發區新能源汽車電池工廠竣工, 建成的LG化學新能源電池專案(一期)工廠總建築面積達8萬平方米, 具備年產10萬輛以上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生產規模。 工廠生產從單體電芯、電池組到電池包的一體化電池產品。 據瞭解, 該工廠已於2016年正式投入量產。

2017年2月14日, 韓國《首爾經濟報》報導, LG化學計畫對其在中國南京的電池工廠進行擴建, 規劃增建一個汽車電池工廠和一個小型電池工廠。

近日, LG化學位於中國南京的動力電池工廠傳出停擺傳聞,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 其生產線已基本處於閒置狀態, 並正在計畫將該專案打包賣給上汽。 對此, LG化學相關負責人表示, 其南京工廠目前運行正常, 並沒有相關出售計畫。 但多位元不願透露姓名的LG化學國內材料供應商和相關銷售商透露, 其南京工廠的軟包動力電池業務確實受到一定影響。

韓國SK Innovation:

2013年7月, 北汽集團與北京電控結成戰略聯盟, 共同與韓國SKI合資, 新合資公司為“北京電控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 總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 其中北京電控持股41%, 北汽集團持股19%, SKI持股40%。 據瞭解該工廠具有全自動的模組生產線和半自動的電池包裝配線。

2017年3月30日, 韓國《中央日報》報導, SKI方面已於3月29日宣佈,

中國當地法人北京電控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 已於去年年底以電池訂購量減少為由停止生產。

松下:

2015年, 松下曾計畫在中國大連興建一座汽車鋰電池工廠, 投資500億日元(約4.12億美元)。 工廠位於大連東北部, 主要生產電動汽車和插入式混合動力車使用的方形電池。

2016年8月, 松下電池廠房租賃合同在大連保稅區管委會正式簽約, 標誌著松下電池廠房正式交付大連松下汽車能源有限公司使用。 根據公司的相關規劃, 該專案一期工程規劃於2017年竣工投產, 但是在事實上, 截至目前, 松下電池廠並沒有相關的投產消息曝出。

日韓電池企業停擺閒置為哪般?

為了引導規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業的健康發展, 國家工信部於2015年3月制定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

業內普遍認為, 符合《規範條件》是獲得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的前提條件, 因此動力電池企業都在加緊申報目錄。 截止到目前, 工信部已累計發佈了四批《規範條件》目錄, 共計57家動力電池企業入圍, 而三星SDI、LG化學、SKI、松下等日韓電池巨頭至今仍未進入目錄, 導致上述企業在華的動力電池業務開拓受到了極大影響。

而在2016年年底工信部公佈第五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時, 起初顯示總數為498款車型, 但僅過了一秒鐘時間, 總數變為了493款車型, 其中5款被“秒刪”。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被秒刪的原因正是裡面含有外資電池品牌。 這也是如今國內車企不敢冒險選用外資品牌電池的主要原因。 除了政策的影響,前不久鬧的沸沸揚揚的“薩德事件”,也給韓資電池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儘管一些政策因素確實造成了日韓電池企業在華的“水土不服”,但我們也該看到,國內的電池企業在技術、管理等方面與日韓企業相比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面對強大的對手,國內鋰電行業不必妄自菲薄,也不應該自亂陣腳,因為我們也具有其他方面的許多優勢。從資金、市場、客戶關係等方面來講,國內鋰電池企業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趁現在日韓巨頭還未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國內企業須著力解決技術、成本、管理、全球合作、產業聯盟等關鍵問題,變壓力為動力,在與海外巨頭的競爭中取長補短,實現質的突破,才能早日實現趕超。

除了政策的影響,前不久鬧的沸沸揚揚的“薩德事件”,也給韓資電池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儘管一些政策因素確實造成了日韓電池企業在華的“水土不服”,但我們也該看到,國內的電池企業在技術、管理等方面與日韓企業相比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面對強大的對手,國內鋰電行業不必妄自菲薄,也不應該自亂陣腳,因為我們也具有其他方面的許多優勢。從資金、市場、客戶關係等方面來講,國內鋰電池企業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趁現在日韓巨頭還未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國內企業須著力解決技術、成本、管理、全球合作、產業聯盟等關鍵問題,變壓力為動力,在與海外巨頭的競爭中取長補短,實現質的突破,才能早日實現趕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