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科協事」電影電視是很好的科學普及手段

2017上海科技電影展上週六開幕, 同日下午, 主題為“科教影視的社會責任與科普效應”的論壇在上海科技影城舉辦。 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首席專家、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原局長劉建中,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賈磊磊, 國家地理亞太及中東區製作副總裁李美儀, 探索亞太電視網製作與開發兼商業合作副總裁魏克然分別在論壇上作了題為《科教影視要努力營造觀賞和科普效應》《以科學的精神關注電影》《國家地理》與科學》《在數字時代探索科學》的精彩報告,

為中國科教影視的發展建言獻策, 並與現場公眾進行了交流互動。

劉建中指出, 影視直觀的視聽效果、自由的時空轉換敘事等特性決定了電影、電視是很好的科學普及手段, 這也是他本人作為一個非環保領域人士受邀參加巴黎氣候大會並在會上作題為《科教影視是宣傳普及氣侯變化的重要手段》的報告之原因。

他介紹說, 我國第1個專業的科教影視製片單位——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在上海成立, 這在全國範圍內是領先的。 科教影視作品拍攝、傳播過程艱難, 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市場化程度定位造成的。 現在有些兩三分鐘時長的科普影視節目, 在網路上播出, 受眾在等車或者坐地鐵的時候可以通過手機直接觀看, 這是值得探索的一個很好的模式。

賈磊磊也認為, 數字電影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力和播出管道。 據他介紹, 在當代中國電影史上, 真正將電影推上數位化生存道路、又將數位電影引上主流電影道路的, 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張建亞導演團隊。 張建亞導演的電影《緊急迫降》中有9分多鐘的數字鏡頭, 正是從這部電影開始, 中國的電影夢開啟了一種新的探索。 但賈磊磊也特別指出, 電影借助科學的力量不斷向前發展是一回事, 能否體現科學精神則是另一回事。 如果一部電影僅僅採用一種影像的包裝術,

而將科學精神置之一旁, 顯然不是科教電影。 在他看來, 科教影視作品應該尊重歷史、尊重客觀自然。

李美儀向大家介紹了國家地理頻道創作的科學類節目, 以及其團隊如何創作此類節目以滿足全球觀眾的需要。

魏克然認為, 在多屏化、分屏化的時代, 觀眾群體越來越分眾化。 一種好的畫外音配一個美麗的主持人就能吸引觀眾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必須用觀眾熟悉的語彙與他們交流, 要有高能量的牽引, 在163秒的觀眾舒適時長裡把問題講透。 他現場播放了探索頻道一個關於“掉在地上5秒鐘之內的餅乾是否可以吃”的“科學快答旋風”節目視頻, 並結合節目介紹了他和他的同事在新技術條件和新媒體環境下對科技類節目創作方向的新探索和新思路。

在為期5天的影展期間, 主辦方安排了多部科教大片在上海科技影城集中展映。 據悉, 《變暖的地球》《史前大冒險》《熊貓故事》等為全球首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