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胡小石與楚圖南的深厚情誼,從一封信說起

這封信在楚圖南家保存了六十多年, 即使“文革”劫難, 也冒風險將此信收藏。 到底這封信給我們展示了胡小石和楚圖南怎樣的交往故事呢?又展現了胡小石怎樣的一種心境?

胡小石致楚圖南手劄信封

胡光煒(1888-1962), 以字小石行, 祖籍浙江嘉興, 早年在南京求學, 關心時政, 同情變法, 辛亥革命前畢業于設在南京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的農博科。 1919 年, 五四運動以後, 先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在南京的金陵大學、東南大學、中央大學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從事古文字訓詁、經、史、子、集的教學和研究。 1937年, 抗戰軍興, 隨中央大學遷徙到重慶, 1938年被頒佈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國古代文學)。 1939-1944年由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聘請到任雲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 與時任文史系主任的父親楚圖南過從甚密, 成為至交。 抗戰勝利後復員到南京, 繼續任中央大學文史系主任,

1949年4 月, 南京解放, 8月, 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 任文學院院長, 為新中國的古文字、文化教學研究, 言教身教, 建樹頗多, 1962年因病逝世, 終年74 歲。

| 從一封來信說起 |

1949年6月, 南京解放後不到兩個月, 隨中共中央機關和部分民主人士進北平後的父親收到一封來自南京的信, 信封是“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史研究所”的信封, 由胡小石親筆書寫, 是:“北平 師範大學文學院 楚圖南教授 胡小石寄”, 信封的左上角寫了一個“快”, 還畫了三個圈, 足見寄信者的迫切心情!(見上圖), 信是寫在印有“國立中央大學用箋”八行紙上, 信的原件照片如下圖。

胡小石致楚圖南手劄內頁

胡小石致楚圖南手劄釋文如下:

方朋[1]吾兄台席

自昆明一別, 於今六年[2] 。

每念昔遊,不勝惘惘。

日前閱報知,

兄在北,即囑舜年[3]

代致寸忱,頃見

覆舜年書,恍如

對面。光煒亟欲為敝系

諸生專聘座師

務懇

兄惠允暑後南來,主

講史記、高爾基研究

等課。良朋懽聚,青

年進益,翹盼之

殷,曆日如歲。

寶眷本寓上海,屆

時可同來,此間宿舍

足敷寄寓,江南

風物亦可供登覽。聞

兄體近略不適,到此攝養,亦覺相宜

也,臨昏匆匆[4], 專竢

好音。順頌

旅祉不一。

弟光煒頓首六月十四日

附注:

(1)父親名圖南,字方鵬,此處“朋”通“鵬”。

(2)胡小石1943 年離開昆明,與父親一別六年矣。

(3)舜年,當是胡小石先生親屬或助手,待考。

(4)此處三字,筆者未能辨識,同窗學友任尚元

識為“臨昏匆匆”,甚是!

父親在此信信封後面注明,來信時間是1949年6月。而且一直保存在父親的重要信件夾中。此信在我家保存了六十多年,即使“文革”劫難,我母親也冒風險將此信收藏。現在,翻開此信,立即感覺到胡小石先生和父親情真意切的交往,對朋友的關愛、希望重逢的美好願望;也展現了胡小石對即將建立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熱心和嚮往。即使作為名人書法手劄,胡小石先生筆法的瀟灑、秀逸、蒼勁表露無遺,令人景仰!

| 胡小石先生和父親楚圖南交往事略 |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父親在1938年回到故鄉昆明,隨後受聘于雲南大學,1939年又擔任了文史系主任。同年,胡小石受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邀請,擔任雲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這樣,兩人有了工作關係,由於學科的接近,也有了學術和對時局的交流。胡小石先生能夠包容各種不同意見,也善於和各種有不同學術觀點、政治傾向的教授如劉文典、劉堯民、薑亮夫、吳文藻、費孝通等相處。

胡小石先生為人正直、篤實,在中國古文字、音韻學方面的造詣很深,他開設的《中國文學史》課,很受學生歡迎。父親當時雖然任文史系主任,但相當多的精力是從事抗日救亡、爭取民主、反對獨裁、反對投降的進步活動。為了更多地接觸青年學生,也是為了維持全家的生活,父親還在雲大附中、昆華師範等校兼課,並把家安在昆明郊區的碧雞關。

胡小石先生很同情和看重深得學生敬重的父親。約是1941年舊曆除夕,胡小石先生從昆明城裡趕到郊區看望父親。當時,母親在昆明市郊的惠滇醫院照看生病的孩子,父親剛從醫院回來,聽見門響,開門一看,是一襲長袍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先生看見室內冷鍋冷灶,無任何過年氣氛,於是說了一句:“早聽說楚先生生活清苦,但沒有想到竟是這樣窘迫。”父親熱情迎接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遍尋家中食物,只得一包米花,父親燒開水沖米花待客,隨即和客人談及彼此早年在北京和李守常(大釗)先生交往的故事,父親也談及早年在東北因抗日救亡身陷囹圄的經歷,談及早年遊學過浙江大禹陵,在西北臨黃河,到潼關,看壺口關瀑布的感受,繼而談到中原國土淪喪後的沉痛心情,談到大後方的抗日救亡運動,談到治學,談到雲南本地和外省知識份子的團結……胡小石先生受到父親雖然生活清苦但心憂天下的感染,也邊喝米花泡水,邊推心置腹地暢談,以致忘記歸程……

從此,胡小石視父親為知己,也受到父親的影響為大後方的抗日救亡和民主進步活動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中共中央南方局派華崗(當時用的名字是華少峰,化名叫林少候)同志到昆明做龍雲等地方實力派的工作,對龍雲及雲南地方政府的正式名義是:中共南方局代表,來雲南收容長征時流散的同志。華崗同志和父親商量,為了便於在昆明知識界開展工作,希望有職業掩護,於是父親通過胡小石以文法學院院長的身份向熊慶來校長推薦林少候和費孝通一起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同時父親也征得胡小石認可,安排父親的學生王志誠任文史系助教,協助林少候工作。在此期間,父親還安排胡小石和雲南開明和進步的實業家鄭一齋等結識,也使胡小石認識了民盟派到昆明工作的周新民、李文宜等同志。

胡小石先生在昆明期間一直和父親有深厚的友誼,也有書法和文字的交往,父親十分推崇胡小石的書法作品:佈局大器瀟灑,字體剛勁中透出秀逸,筆法的中鋒枯筆自然靈動。父親筆名高寒,胡小石先生為父親住所題名“高寒之居”,並時有書法作品見贈,其中最為父親珍視的是一副對聯:

發辰陽吊壘跡

探禹穴贊神工

這裡,辰陽是戰國時期楚國屬地,屈原:《離騷》有句雲:“朝發枉褚兮,夕宿辰陽”;“探禹穴”則是說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提及:“上會稽,探禹穴”。這裡,也是對父親給雲南大學學生所開的“《史記》及司馬遷研究”,“屈原及《離騷》”等課程的贊許和同聲同氣的理解,也飽含對祖國瑰麗山川及優秀文化傳統的讚頌。

胡小石先生還送給父親一件書法作品,是他自作的一首詩——《聽董娘鼓詞》:

弦急燈殘夢影微,淋鈴聽罷淚沾衣;

天涯又是秦淮月,留照歌人緩緩歸。

我曾經聽父親說過,這裡面有一段故事:董娘原來是南京秦淮河附近的一位唱梨花大鼓的女子,胡小石先生在南京聽過她的演唱,抗戰爆發,董娘不願做亡國奴,在南京淪陷前和丈夫一起逃離南京,流亡到重慶,依舊以賣唱為生,胡小石先生在重慶也聽過她的演唱,胡小石還去後臺看過她,頗有他鄉故知之感。1939年胡小石先生喪母,奉母至孝的胡小石先生在炎夏溽暑時著白麻布衣服穿芒鞋步行扶棺奉厝于重慶郊區的嘉陵江南岸,與董娘住所相離不遠,董娘獲悉胡小石將路過此處,與其丈夫一起在路邊設桌案路祭,對胡先生奉茶水相待。後來,董娘到了昆明,胡小石先生還約父親一起去聽過董娘的演唱,此後,還有數次寫詩提及董娘。當時昆明還演出過歐陽予倩編寫劇本的《桃花扇》,胡小石先生還對父親說過:明末,金陵即將亡國時,秦淮歌女李香君還懂得民族大義和節操,當今國難之時,重視操守和孝義的也還有董娘輩。

這兩件書法作品,論內容和書寫水準和後面的故事,恐怕現今無人可及,父親去世後,我們將父親歷年收藏的諸多名家的書法作品和繪畫一併捐贈中國革命博物館,上面提及的兩件胡小石先生的書法作品和沈尹默、郭沫若、沈雁冰、謝瑞階、趙樸初等數十幅佳作都由國家收藏保管,這是這些作品的最好歸宿。

抗戰勝利後,胡小石先生回到南京,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父親則因從事進步活動受到迫害,因而與胡小石先生失去聯繫。1949年初,父親到了已經和平解放的北京,隨即參加了對北京各大學的接管和新政協的籌備工作。1949 年6月,胡小石先生從報紙上得知父親的消息後立即給父親寫了前文提到的情詞懇切的信,傾述了昆明一別後重新獲得消息後的心情和喜悅,而且還為父親在南京的中央大學預留了教職,盼望父親“南來主講《史記》、高爾基研究等課”,信中提及希望:“良朋歡聚,青年進益。翹盼之殷,曆日如歲。”

父親因為工作已經有了安排,婉謝了胡小石先生的邀請,晚年回首往事時對此極為惋惜,對胡小石先生的深情厚誼至為感佩。在整理親友來往書信時,特別囑咐我,要保存好這封信,並記下書信中的故事。

1950年代,父親工作繁忙,但是有機會到南京,必然要去胡小石先生家中探望。1962年,胡小石先生辭世,父親曾去電致唁。1988年南京大學紀念胡小石等三位教授百年誕辰時,父親在給南京大學的信中寫道:“對三位教授為人風格和治學精神印象很深,特別對胡小石教授的深厚友誼耿耿難忘。”

1980年我去南京開會時,曾經去看望過劫後餘生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問及胡小石先生的身後,承其贈送由匡亞明題簽的《胡小石文錄》,並將此書帶回北京,由父親閱看及保存,父親對此非常珍惜,時常翻閱,還給我們做些講解。書中有一篇《書藝略論》,談到不同意將學術成就高的人或作品評價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認為這是“割斷歷史的前後關係,孤立作家存在地位”應該改為:“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展古人;後不同於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父親在這些段落加了圈點,或許是與故友討論學問,也以此教育兒孫。

| 對一些史實的訂正 |

日前見到謝建華先生所著《中國書法家全集 胡光煒》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應該說這是我見到的論述胡小石先生人品、作品非常準確全面的一本好書,在編排體例上也為給書法家立傳留下了範例。但是對其生平事略的記述,恐有微瑕,謹就所知,提出訂正意見如下:

1. 該書所附胡小石先生年表,1939 年(該書227頁)提及:

“在昆明期間與思想進步的工商業家鄭一齊相識,承其贈送馬列主義書籍多種。”

澤涵按:鄭一齊是鄭一齋的筆誤。鄭一齋先生是《英漢大詞典》編撰者鄭易裡先生的長兄,曾經資助過“生活書店”和“新華日報”1946年歿於車禍。

2. 年表,1940 年記:

“在雲南大學期間與西南教育部長,民盟會員楚圖南過往甚密。”

澤涵按:胡小石先生與家父楚圖南過往甚密確實!但“西南教育部長”是1950-1953 年,新中國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部長。父親在1943年由中共方面建議參加民盟組織。

雖然如此,《中國書法家全集 胡光煒》一書,瑕不掩瑜,謹提出上面史實的訂正。謹以此紀念家父和胡小石先生的友誼,也表述對前輩的理解和懷念。

作者簡介:

楚澤涵(1939-),楚圖南之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地球物理勘探、環境地球物理和自然災害防治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圖文/ 楚澤涵

今日編輯 / 雨葭

於今六年[2] 。

每念昔遊,不勝惘惘。

日前閱報知,

兄在北,即囑舜年[3]

代致寸忱,頃見

覆舜年書,恍如

對面。光煒亟欲為敝系

諸生專聘座師

務懇

兄惠允暑後南來,主

講史記、高爾基研究

等課。良朋懽聚,青

年進益,翹盼之

殷,曆日如歲。

寶眷本寓上海,屆

時可同來,此間宿舍

足敷寄寓,江南

風物亦可供登覽。聞

兄體近略不適,到此攝養,亦覺相宜

也,臨昏匆匆[4], 專竢

好音。順頌

旅祉不一。

弟光煒頓首六月十四日

附注:

(1)父親名圖南,字方鵬,此處“朋”通“鵬”。

(2)胡小石1943 年離開昆明,與父親一別六年矣。

(3)舜年,當是胡小石先生親屬或助手,待考。

(4)此處三字,筆者未能辨識,同窗學友任尚元

識為“臨昏匆匆”,甚是!

父親在此信信封後面注明,來信時間是1949年6月。而且一直保存在父親的重要信件夾中。此信在我家保存了六十多年,即使“文革”劫難,我母親也冒風險將此信收藏。現在,翻開此信,立即感覺到胡小石先生和父親情真意切的交往,對朋友的關愛、希望重逢的美好願望;也展現了胡小石對即將建立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熱心和嚮往。即使作為名人書法手劄,胡小石先生筆法的瀟灑、秀逸、蒼勁表露無遺,令人景仰!

| 胡小石先生和父親楚圖南交往事略 |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父親在1938年回到故鄉昆明,隨後受聘于雲南大學,1939年又擔任了文史系主任。同年,胡小石受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邀請,擔任雲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這樣,兩人有了工作關係,由於學科的接近,也有了學術和對時局的交流。胡小石先生能夠包容各種不同意見,也善於和各種有不同學術觀點、政治傾向的教授如劉文典、劉堯民、薑亮夫、吳文藻、費孝通等相處。

胡小石先生為人正直、篤實,在中國古文字、音韻學方面的造詣很深,他開設的《中國文學史》課,很受學生歡迎。父親當時雖然任文史系主任,但相當多的精力是從事抗日救亡、爭取民主、反對獨裁、反對投降的進步活動。為了更多地接觸青年學生,也是為了維持全家的生活,父親還在雲大附中、昆華師範等校兼課,並把家安在昆明郊區的碧雞關。

胡小石先生很同情和看重深得學生敬重的父親。約是1941年舊曆除夕,胡小石先生從昆明城裡趕到郊區看望父親。當時,母親在昆明市郊的惠滇醫院照看生病的孩子,父親剛從醫院回來,聽見門響,開門一看,是一襲長袍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先生看見室內冷鍋冷灶,無任何過年氣氛,於是說了一句:“早聽說楚先生生活清苦,但沒有想到竟是這樣窘迫。”父親熱情迎接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遍尋家中食物,只得一包米花,父親燒開水沖米花待客,隨即和客人談及彼此早年在北京和李守常(大釗)先生交往的故事,父親也談及早年在東北因抗日救亡身陷囹圄的經歷,談及早年遊學過浙江大禹陵,在西北臨黃河,到潼關,看壺口關瀑布的感受,繼而談到中原國土淪喪後的沉痛心情,談到大後方的抗日救亡運動,談到治學,談到雲南本地和外省知識份子的團結……胡小石先生受到父親雖然生活清苦但心憂天下的感染,也邊喝米花泡水,邊推心置腹地暢談,以致忘記歸程……

從此,胡小石視父親為知己,也受到父親的影響為大後方的抗日救亡和民主進步活動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中共中央南方局派華崗(當時用的名字是華少峰,化名叫林少候)同志到昆明做龍雲等地方實力派的工作,對龍雲及雲南地方政府的正式名義是:中共南方局代表,來雲南收容長征時流散的同志。華崗同志和父親商量,為了便於在昆明知識界開展工作,希望有職業掩護,於是父親通過胡小石以文法學院院長的身份向熊慶來校長推薦林少候和費孝通一起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同時父親也征得胡小石認可,安排父親的學生王志誠任文史系助教,協助林少候工作。在此期間,父親還安排胡小石和雲南開明和進步的實業家鄭一齋等結識,也使胡小石認識了民盟派到昆明工作的周新民、李文宜等同志。

胡小石先生在昆明期間一直和父親有深厚的友誼,也有書法和文字的交往,父親十分推崇胡小石的書法作品:佈局大器瀟灑,字體剛勁中透出秀逸,筆法的中鋒枯筆自然靈動。父親筆名高寒,胡小石先生為父親住所題名“高寒之居”,並時有書法作品見贈,其中最為父親珍視的是一副對聯:

發辰陽吊壘跡

探禹穴贊神工

這裡,辰陽是戰國時期楚國屬地,屈原:《離騷》有句雲:“朝發枉褚兮,夕宿辰陽”;“探禹穴”則是說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提及:“上會稽,探禹穴”。這裡,也是對父親給雲南大學學生所開的“《史記》及司馬遷研究”,“屈原及《離騷》”等課程的贊許和同聲同氣的理解,也飽含對祖國瑰麗山川及優秀文化傳統的讚頌。

胡小石先生還送給父親一件書法作品,是他自作的一首詩——《聽董娘鼓詞》:

弦急燈殘夢影微,淋鈴聽罷淚沾衣;

天涯又是秦淮月,留照歌人緩緩歸。

我曾經聽父親說過,這裡面有一段故事:董娘原來是南京秦淮河附近的一位唱梨花大鼓的女子,胡小石先生在南京聽過她的演唱,抗戰爆發,董娘不願做亡國奴,在南京淪陷前和丈夫一起逃離南京,流亡到重慶,依舊以賣唱為生,胡小石先生在重慶也聽過她的演唱,胡小石還去後臺看過她,頗有他鄉故知之感。1939年胡小石先生喪母,奉母至孝的胡小石先生在炎夏溽暑時著白麻布衣服穿芒鞋步行扶棺奉厝于重慶郊區的嘉陵江南岸,與董娘住所相離不遠,董娘獲悉胡小石將路過此處,與其丈夫一起在路邊設桌案路祭,對胡先生奉茶水相待。後來,董娘到了昆明,胡小石先生還約父親一起去聽過董娘的演唱,此後,還有數次寫詩提及董娘。當時昆明還演出過歐陽予倩編寫劇本的《桃花扇》,胡小石先生還對父親說過:明末,金陵即將亡國時,秦淮歌女李香君還懂得民族大義和節操,當今國難之時,重視操守和孝義的也還有董娘輩。

這兩件書法作品,論內容和書寫水準和後面的故事,恐怕現今無人可及,父親去世後,我們將父親歷年收藏的諸多名家的書法作品和繪畫一併捐贈中國革命博物館,上面提及的兩件胡小石先生的書法作品和沈尹默、郭沫若、沈雁冰、謝瑞階、趙樸初等數十幅佳作都由國家收藏保管,這是這些作品的最好歸宿。

抗戰勝利後,胡小石先生回到南京,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父親則因從事進步活動受到迫害,因而與胡小石先生失去聯繫。1949年初,父親到了已經和平解放的北京,隨即參加了對北京各大學的接管和新政協的籌備工作。1949 年6月,胡小石先生從報紙上得知父親的消息後立即給父親寫了前文提到的情詞懇切的信,傾述了昆明一別後重新獲得消息後的心情和喜悅,而且還為父親在南京的中央大學預留了教職,盼望父親“南來主講《史記》、高爾基研究等課”,信中提及希望:“良朋歡聚,青年進益。翹盼之殷,曆日如歲。”

父親因為工作已經有了安排,婉謝了胡小石先生的邀請,晚年回首往事時對此極為惋惜,對胡小石先生的深情厚誼至為感佩。在整理親友來往書信時,特別囑咐我,要保存好這封信,並記下書信中的故事。

1950年代,父親工作繁忙,但是有機會到南京,必然要去胡小石先生家中探望。1962年,胡小石先生辭世,父親曾去電致唁。1988年南京大學紀念胡小石等三位教授百年誕辰時,父親在給南京大學的信中寫道:“對三位教授為人風格和治學精神印象很深,特別對胡小石教授的深厚友誼耿耿難忘。”

1980年我去南京開會時,曾經去看望過劫後餘生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問及胡小石先生的身後,承其贈送由匡亞明題簽的《胡小石文錄》,並將此書帶回北京,由父親閱看及保存,父親對此非常珍惜,時常翻閱,還給我們做些講解。書中有一篇《書藝略論》,談到不同意將學術成就高的人或作品評價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認為這是“割斷歷史的前後關係,孤立作家存在地位”應該改為:“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展古人;後不同於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父親在這些段落加了圈點,或許是與故友討論學問,也以此教育兒孫。

| 對一些史實的訂正 |

日前見到謝建華先生所著《中國書法家全集 胡光煒》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應該說這是我見到的論述胡小石先生人品、作品非常準確全面的一本好書,在編排體例上也為給書法家立傳留下了範例。但是對其生平事略的記述,恐有微瑕,謹就所知,提出訂正意見如下:

1. 該書所附胡小石先生年表,1939 年(該書227頁)提及:

“在昆明期間與思想進步的工商業家鄭一齊相識,承其贈送馬列主義書籍多種。”

澤涵按:鄭一齊是鄭一齋的筆誤。鄭一齋先生是《英漢大詞典》編撰者鄭易裡先生的長兄,曾經資助過“生活書店”和“新華日報”1946年歿於車禍。

2. 年表,1940 年記:

“在雲南大學期間與西南教育部長,民盟會員楚圖南過往甚密。”

澤涵按:胡小石先生與家父楚圖南過往甚密確實!但“西南教育部長”是1950-1953 年,新中國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部長。父親在1943年由中共方面建議參加民盟組織。

雖然如此,《中國書法家全集 胡光煒》一書,瑕不掩瑜,謹提出上面史實的訂正。謹以此紀念家父和胡小石先生的友誼,也表述對前輩的理解和懷念。

作者簡介:

楚澤涵(1939-),楚圖南之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地球物理勘探、環境地球物理和自然災害防治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圖文/ 楚澤涵

今日編輯 / 雨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