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今日收藏」你懂養生麼?看看儒家大咖的養生哲學!收藏!轉發!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 養生從來就不是只局限於研究機體本身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 而總與道德、品性、修養、治國安邦之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 一直都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中堅學派, 也是封建社會統治了數千年的“官學“, 對我國的政治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醫學也不例外, 自古就有”醫儒不分家”的說法。

儒家學派創始于春秋末期, 後世把孔子、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提出的“知者樂, 仁者壽”(《論語·雍也》)的養生主張反映了其思想的心, 就是一個“仁”字。

“仁”是修養品德, 勤奮學習的結果。 仁德的人樂觀大度, 才能沒有憂愁。 他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亮?”( 《禮記·中崩》), 認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長壽。 其後中國的養生家基本上也依循著這一j思路, 強調養生必須與道德修養相協調。 漢代華倍的弟子矣普就說過:“善援華者, 要當先除六窯, 然後可得保性命延駐百年。 一者’薄名利. 二者禁聲色, 三者廉貨物, 四者損滋味, 五者除佞妄, 六者去妒嫉。 ”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 主張勤儉、節用、克己、複禮。 孔子曰:“欲而不貪, 黎而不驕”(《論語· 堯日》) 。 常以“修己”、“克己”約束自己, 不放縱自己的欲望, 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足常樂的效果。

孔子根據人的年齡不同, 還總結出f著名的養生“三戒”, 即“少之時, 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德”(《論語·季氏》)。

孔子對飲食衛生也十分重視, 並提出飲食的原則和宜忌, 即《論語·鄉黨》中所說:“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飲食精, 則營養豐富, 除宜細, 則味道鮮策, 增選食欲, 有利於營養的吸收。 他還提出食物一定要新鮮, 防止病從口入。

孟子則提出“養心獎善子寡欲”說和“天人之學”的養生主張, 構建了一個“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孟子·盡心上》中提出:“盡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則知其天矣。 存其心, 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 夭壽不貳, 修身以俊之, 所以立命也”。 孟子還頗有創見地提出“夫志. 氣之帥也; 氣, 體之充也”(《孟子·公孫醜上》), 即一個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 就只有“善養吾浩然之氣” 。

總之, 孟子的養生思想具有強烈的道德色彩, 強調的是通過陶冶道德情操以養生。

苟子, 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養生思想貢獻主要是提出了“動靜結合”的觀點。 “養著而動時, 則天不能使之病”、“養略而動罕, 則天不能使之全”(《苟子· 夭論》), 指出人身體的好, 壞與壽命長短, 決定於後天各種保養是否完備, 是否因時而動, 而不取決於先天的命運, 強調了運動對人體健康的意義, 與流傳至今的“動以養生”的健身養生觀念是-致的。 同時, 萄子還繼承了孔子的“六藝”思想, 指出應該獎勵善於射箭和駕禦的人才。

董仲舒, 作為兩漢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提出了天人理論。 他以陰陽五行(天)與王道政治(人) 互相一致而彼此影響的“天人感應”學說作為理論的軸心,

提出“循天之道, 以養其身;中者, 天地之所始終;和者, 天地之所生成也。 能以中和養其身著, 其壽極命”( 《春秋繁露》), 其他一切養生都是圍繞著它產生的。

“竹林七賢”中的稽康提出了建立在形神相即基礎上的養生論, 提出了養生必須形神並養的主張。 “便形神相親, 表裡俱濟”的觀點試圖以超越位的精神挽界來改造、重建社會理性。

北宋時期的周敦頤提出了“中正仁義而主靜”( 《太極圖說》)的養生主張。 他認為, 人超越萬物, 為宇宙間最為靈秀者, 並提出了人通過自我修養能達到的最高標準, 即“ 中正仁義而主靜” 。 這一標準包含內在精神狀態和道德修養兩方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