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家味道丨白菜與豬肉,千金難換的樸實之味……

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豐富, 我們能吃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廣泛。 然而, 不知怎的, 就算有怎樣的珍饈美味, 這白菜配著豬肉的美味, 卻是讓人百吃不厭。

今天的老家味道, 就帶大家重溫這道本真樸實的美味。

本期的老家味道, 來自咱的好朋友“浙江新聞用戶端”金華頻道的一檔特色欄目風物志。 這是一檔專門介紹金華風物的欄目, 有特約作家坐鎮, 文筆優美, 所描繪之物無不讓人垂涎三尺!當然, 也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稿到風物志欄目(投稿郵箱:zhejiangxinwen@qq.com), 把自己身邊好吃的, 好玩的寫出來哦~

豬肉與白菜, 一素一葷,

是金華人的普通滋養。 但見過臺北故宮博物館中的豬肉與白菜, 你會從心底裡驚歎造物主的神奇。

北京故宮去過不止一次。 每一次, 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 企盼自己能儘早去臺灣走一走看一看。 不為別的, 就沖著豬肉與白菜都值得。

每個金華人都離不開的:焐肉饅頭

金華人頗愛吃肉。 時至今日, 焐肉饅頭依然是金華餐桌的絕配。 臺北故宮的那塊豬肉, 被文博專家稱作“肉形石”。 倘若讓金華人來命名, 篤定會脫口而出:“焐肉!”

金華焐肉大約三寸見方, 連皮帶肉, 肥瘦相間, 是用五花肉經文火焐成的, 香氣撲鼻, 入口即化。 而臺北“肉形石”之色澤, 雖無新鮮金華焐肉潤油亮, 但肥瘦層次分明, 肌理紋路清晰, 毛孔細小宛然, 活脫脫就是金華焐肉的翻版。

兩頭烏的肉做成的焐肉, 那滋味, 絕妙!

如果說“肉形石”還有些許人工痕跡的話, 那麼“翠玉白菜”就完全出自天然, 極像婺城湯溪人用來醃制爛菘菜的“高腳白”, 滋潤新鮮, 仿佛菜農剛從菜地割來。

“翠玉”的前身或許只是一塊半灰白、半翠綠的璞石, 是工匠的巧妙雕鑿, 才讓它變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綠色部位被雕成了菜葉, 灰白部位雕成菜幫, 菜葉上的兩點小紅色, 則被雕成了兩隻蟈蟈。 蟈蟈有一個文雅的名字, 叫斯螽, 2500多年前的《詩經》就有記載。

臺北故宮所藏的豬肉, 當真以假亂真。

聞名世界的翡翠白菜。

據說, 清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當年被選入宮, 娘家便把“翠玉白菜”作了陪嫁, 擺放在瑾妃寓所──永和宮中。 其意不言自明:白菜象徵家世清白, 新娘純潔;蟈蟈則是子子孫孫綿延不絕之意。 由此可見, “翠玉”不僅是件稀世珍品, 更寄託著親人深摯的情感和美好的祝福。

再普通不過的白菜,卻是老百姓離不開的美味。

民以食為天。白菜與豬肉,一素一葷,老百姓自種自養,既是基本的生活給養,也是一種高雅的審美意趣。特別是白菜,“食之可忘肉味”。(《閒情偶寄》)

鄉賢李漁的說辭或許有些誇張,但未必不是飽食之後的真實思想。特別是在農人的眼裡,一棵現實的白菜真的要比一張字畫實在得多。

白菜與豬肉,一葷一素,堪稱絕配。

半個世紀前,北京每到冬天就有菜農推著板車大街小巷地叫賣大白菜。有一回,菜車經過齊白石先生的家門,先生向菜農“吹噓”自己的畫作能值大錢,之後表示願意給賣菜人畫幅白菜圖,以換他的一車大白菜。不料,賣菜人生氣地說:“你這老頭好沒道理,想要拿你的假白菜換我的真白菜。”

記錄齊先生這段軼事的版本很多,想來不會無中生有。倘以世俗眼光視之,我們有理由嘲笑菜農“不解風雅”,甚至“鼠目寸光”。但退一步說,菜農果真慧眼設畫,珍之藏之,他還會覺得地裡的白菜鮮嫩養人嗎?

更多金華風物,掃掃二維碼就知道~

再普通不過的白菜,卻是老百姓離不開的美味。

民以食為天。白菜與豬肉,一素一葷,老百姓自種自養,既是基本的生活給養,也是一種高雅的審美意趣。特別是白菜,“食之可忘肉味”。(《閒情偶寄》)

鄉賢李漁的說辭或許有些誇張,但未必不是飽食之後的真實思想。特別是在農人的眼裡,一棵現實的白菜真的要比一張字畫實在得多。

白菜與豬肉,一葷一素,堪稱絕配。

半個世紀前,北京每到冬天就有菜農推著板車大街小巷地叫賣大白菜。有一回,菜車經過齊白石先生的家門,先生向菜農“吹噓”自己的畫作能值大錢,之後表示願意給賣菜人畫幅白菜圖,以換他的一車大白菜。不料,賣菜人生氣地說:“你這老頭好沒道理,想要拿你的假白菜換我的真白菜。”

記錄齊先生這段軼事的版本很多,想來不會無中生有。倘以世俗眼光視之,我們有理由嘲笑菜農“不解風雅”,甚至“鼠目寸光”。但退一步說,菜農果真慧眼設畫,珍之藏之,他還會覺得地裡的白菜鮮嫩養人嗎?

更多金華風物,掃掃二維碼就知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