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本草綱目》中的鼻腔用藥你瞭解多少?

導讀:江湖傳言, 歌手陳坤曾用紙捲入白芷、冰片、細辛, 點燃後煙熏, 治好了黃曉明的偏頭痛。 鼻腔用藥法, 自古有之, 有作用迅速、方法便捷、易學易用、使用安全等優點。 《本草綱目》作為中醫藥學的百科全書, 對各種內外治法搜羅賅備。 本文便就其中的鼻腔用藥法, 作一簡要探討。

《本草綱目》中的鼻腔用藥

《本草綱目》中, 通過鼻腔用藥的方式主要有吹、灌、滴、注、插、納、嗅、熏、㗜、吸、塞等十餘種。

1、吹

將藥物研成極細的粉末, 吹入鼻腔中, 用以治療鼻腔本身或全身性的疾患, 尤其是通過吹鼻取嚏, 達到開竅醒神的目的, 故用於急救者尤多。 在《本草綱目》中, 吹法的應用主要有:

諸風:各種風證, 無論是中髒、中腑、中經, 還是痛風、破傷風, 用皂莢末、細辛末、半夏末吹鼻。

卒厥:包括屍厥、氣厥、火厥、痰厥、血厥、中惡、驚死等, 常用半夏末、菖蒲末、皂莢末、雄黃末吹鼻。

五絕死, 但心頭尚溫者:半夏末或皂莢末吹鼻。

鼻衄:鼻衄是以鼻腔局部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所以, 用於衄血的吹鼻方法更多, 其中既有單用, 又有複方。 如活血化瘀的血竭、水蛭、虻蟲, 止血的百草霜、發灰、爪甲末, 斂瘡止血的白礬、珊瑚、龍骨、烏賊骨等, 都是單用研細末吹鼻;複方吹鼻者, 如蝸牛焙研, 和烏賊骨同用;虻蟲、水蛭, 五倍子末吹鼻並配合內服, 則不僅用複方吹鼻, 而且注意了內外治法的配合應用。

鼻淵:單味吹方有蓽茇或石綠吹鼻;複方如白芷同硫磺、黃丹吹鼻治流涕濁臭者。

鼻窒:最常用的藥物是細辛, 如用於治療鼻窒不聞香臭, 可與麝香、狗頭灰或分別與瓜蒂、皂莢、礬石組成複方吹鼻。

咽喉痛:先以皂莢末吹鼻, 並用李根皮磨水塗頂。

牙痛:山奈加入麝香,

一則擦牙, 一則吹鼻。

小兒初生目閉:用川芎同樸硝、薄荷末, 吹鼻中。

2、灌、注、滴

將藥物製成藥液, 或取其汁, 點滴或灌注於鼻腔內, 以治療鼻腔局部或全身性疾病的方法。 本法最早見於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救卒死方, 以韭搗汁灌鼻中”。

因為本法可使藥液直接作用於患部, 能夠迅速有效的發揮清熱解毒、祛邪通竅、收斂止血、活血化瘀等作用, 除局部病變外, 還可以使藥液通過鼻腔皮膚、粘膜吸收, 產生一定的全身藥理效能, 達到治療某些全身性疾病的目的。

《本草綱目》中運用灌, 注、滴法, 一是用生藥的汁液, 二是用藥物浸膏, 三是油、醋、酒等, 四是動物的血、膽汁之類。 其主治病證和常用藥物如下。

癲癇:皂莢水浸, 取汁熬膏, 入麝香少量, 攤曬, 備用。 每用一片, 化漿水, 灌鼻取涎。

卒厥:薤汁, 韭汁或醋、酒灌少許入鼻。

吐衄血:根據吐衄血病機的不同, 選用不同的藥物, 或涼血止血, 或化瘀通竅。 如麻油注鼻以散瘀血, 止衄血;萊菔汁注鼻中, “止吐血大衄”;藕汁“散瘀血, 止口鼻諸血, 亦注鼻止衄”;鱔血、薑汁滴鼻等。

鼻窒:蒺藜同黃連煎汁, 灌入鼻中;苦瓠汁、地膽汁、狗膽滴鼻;亦可用青蒿灰、龍腦香、硇碥砂等藥滴鼻。

3、嗅

吸嗅法是患者用鼻嗅取藥氣或藥煙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吸法即鼻吸入法, 是採用有芳香開竅、祛風散瘀、清熱解毒等作用的藥物製成粉末, 置於鼻孔前吸入, 並通過口呼氣, 反復呼吸, 以達到治療目的。

嗅、吸可使藥物通過鼻粘膜和肺部迅速吸收, 發揮藥理效用, 對不便服藥的嬰幼兒及一些難以服藥之病證常用此法。 本法不僅流行於民間, 而且也為許多名醫所應用和發展。

在《本草綱目》之後, 葉天士常用嗅法治瘧, 吳尚先用鼻嗅法治頭痛、呃逆、瘧疾、產後血暈等, 使之應用更加廣泛。 《本草綱目》中對嗅、吸等法的應用主要有:

呃逆:屬於虛寒證者,“麻黃燒煙,嗅之立止”;對陰症呃逆,亦可用乳香同硫磺“燒煙熏之,或煎酒嗅”。

咳嗽:木鱉子是常用藥物,對肺虛久嗽者,本品同款冬花燒煙,筒吸之;鐘乳粉善治“一切勞嗽”,常同雄黃、款冬、佛耳草燒煙吸之。

瘧疾:野狐糞同夜明砂,醋糊為丸,把嗅之。

頭痛:艾葉“揉丸嗅之,取出黃水”。

4、煙熏

煙熏是用藥物燃燒生煙,或用煆炭、燒熱的鐵器淬取煙熏於鼻竅,以醫治某些疾病。亦有用揮發性較強的藥物如酒泡藥取熏者。

本法與吸、嗅之法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吸、嗅之法須用力吸取至肺,而熏法則不儘然。

《嶺南采藥錄》記載的熏法,或是用藥末撒於紙上作捲筒狀,或將藥末與艾絨拌勻,點火燃後吹熄,以煙熏之;富含油脂的藥物,則可壓油於紙上,然後點燃熏之。在《本草綱目》中,熏法主要有以下應用:

呃逆:屬陰證者,用乳香同硫磺燒煙熏之;亦可用黃醋燒煙熏之。

咳嗽:熏黃同木通、茛菪子燒煙,筒熏之,用治“三十年呷嗽”。

瘧疾:以燕屎泡酒,熏鼻。

頭痛:半夏煙、木槿子煙、龍腦煙熏鼻皆可。

產後血暈:米醋,鍛炭淬熏;韭菜沃熏。

咽喉痛:雄黃入瓶燒煙熏鼻,追涎。

5、㗜

又稱㗜鼻法,是將一定的藥物製成粉末,㗜入鼻內,以治療疾病。元代倪維德《原機啟微》中首載用㗜鼻碧雲散治療目赤紅腫,昏暗羞明等證;用拔萃方㗜藥治療偏頭痛眼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應用也非常廣泛。但對本法有較詳細的理論敘述的,則是清代吳師機的《理瀹駢文》:“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㗜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急救,用聞藥也。連嚏數十次,則腠理自松,則解肌也;涕淚痰涎並出,胸中悶惡也寬,即吐法也。蓋一嚏實兼汗吐二法。”《本草綱目》中,㗜法主要有以下應用:

瘧疾:鬼箭羽同鯪鯉甲末,發病時㗜鼻。

轉筋:皂莢末㗜鼻。

頭痛:穀精草為末㗜鼻並同時調糊貼腦、或燒煙熏鼻;旱蓮汁、蘿蔔汁或大蒜汁、苦瓠汁㗜鼻。

眩暈,頭中鳴響:茶子為末㗜鼻。

鼻淵:皂莢汁熬膏㗜之。

牙痛:蓽茇同木鱉子㗜鼻,其效“如神”;紅豆蔻、酸草或鵝不食草㗜鼻亦可;若屬風熱牙痛,可用蘿蔔子或蒔蘿㗜鼻或用雄黃同乾薑㗜鼻;若屬蟲䘌牙痛,用蓽茇同木鱉子㗜鼻。

臍風:獨蒜安臍上,灸至口出蒜氣,並以汁㗜鼻。

驚癇:陽證,用蜥蜴同蜈蚣、螳螂㗜鼻,可以定搐;陰證,用獨頭蒜,一則灸臍,一則以汁㗜鼻。

6、塞(納、插)

塞法是將藥物研細,加賦形劑做成栓子塞入鼻腔,或是將藥物汁液蘸到紙或砂布上塞入鼻腔,以達到治療目的的用藥方法。尤其是鼻腔局部的出血性疾病,應用本法既可通過壓迫局部而止血,又能促使藥物迅速直接地發揮作用,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本草綱目》中,塞法主要用於以下幾類病症:

衄血:常用藥物有榴花、蔥汁、桑耳、壁錢窠、馬通汁等。榴花有散血之功,為末服可止吐衄,同黃葵花煎服或為末服均可,同時配合藥汁或煎液塞鼻止衄,效果更好。

鼻窒:常用藥有桂心、丁香、蕤核、藜蘆、石胡荽、薰草、雄黃等;菖蒲同皂莢末塞鼻也有效;蓖麻子同棗塞,“一日聞香臭”;蝟皮炙,研,塞鼻亦可。

咽喉痛:巴豆燒煙熏淬,紙卷塞鼻。

頭痛:蓖麻仁同棗肉紙卷,插入鼻中。

從以上內容看,《本草綱目》的鼻腔用藥法,應用範圍甚廣,除了鼻腔局部的病變之外,還廣泛用於上部的疾病和急證的復蘇,從其涉及的病證來看,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均可通過鼻腔用藥來治療,而且有些病證鼻腔用藥獲效非常迅速,而作用也十分確切;其鼻腔用藥的劑型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丸、散、膏、湯液等常用劑型,又有餅、汁、酒、醋、動物血、膽作、燒煙等特殊形式,充分體現了中醫外治古法的豐富多彩。

《本草綱目》還強調鼻腔用藥必須貫徹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如牙痛的㗜鼻法,鼻衄的塞鼻,咳嗽的吹鼻法等,都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本草綱目》中的鼻腔用藥方法,為後世中醫外治法特別是鼻腔用藥法的發展和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清代著名的中醫外治學家吳師機全面總結了中醫學外治療法,著成一代外治名著——《理瀹駢文》,其中對鼻腔用藥的理論、內容和方法多有新的發展,使中醫外治方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可以說正是繼承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外治療法的成果。

呃逆:屬於虛寒證者,“麻黃燒煙,嗅之立止”;對陰症呃逆,亦可用乳香同硫磺“燒煙熏之,或煎酒嗅”。

咳嗽:木鱉子是常用藥物,對肺虛久嗽者,本品同款冬花燒煙,筒吸之;鐘乳粉善治“一切勞嗽”,常同雄黃、款冬、佛耳草燒煙吸之。

瘧疾:野狐糞同夜明砂,醋糊為丸,把嗅之。

頭痛:艾葉“揉丸嗅之,取出黃水”。

4、煙熏

煙熏是用藥物燃燒生煙,或用煆炭、燒熱的鐵器淬取煙熏於鼻竅,以醫治某些疾病。亦有用揮發性較強的藥物如酒泡藥取熏者。

本法與吸、嗅之法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吸、嗅之法須用力吸取至肺,而熏法則不儘然。

《嶺南采藥錄》記載的熏法,或是用藥末撒於紙上作捲筒狀,或將藥末與艾絨拌勻,點火燃後吹熄,以煙熏之;富含油脂的藥物,則可壓油於紙上,然後點燃熏之。在《本草綱目》中,熏法主要有以下應用:

呃逆:屬陰證者,用乳香同硫磺燒煙熏之;亦可用黃醋燒煙熏之。

咳嗽:熏黃同木通、茛菪子燒煙,筒熏之,用治“三十年呷嗽”。

瘧疾:以燕屎泡酒,熏鼻。

頭痛:半夏煙、木槿子煙、龍腦煙熏鼻皆可。

產後血暈:米醋,鍛炭淬熏;韭菜沃熏。

咽喉痛:雄黃入瓶燒煙熏鼻,追涎。

5、㗜

又稱㗜鼻法,是將一定的藥物製成粉末,㗜入鼻內,以治療疾病。元代倪維德《原機啟微》中首載用㗜鼻碧雲散治療目赤紅腫,昏暗羞明等證;用拔萃方㗜藥治療偏頭痛眼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應用也非常廣泛。但對本法有較詳細的理論敘述的,則是清代吳師機的《理瀹駢文》:“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㗜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急救,用聞藥也。連嚏數十次,則腠理自松,則解肌也;涕淚痰涎並出,胸中悶惡也寬,即吐法也。蓋一嚏實兼汗吐二法。”《本草綱目》中,㗜法主要有以下應用:

瘧疾:鬼箭羽同鯪鯉甲末,發病時㗜鼻。

轉筋:皂莢末㗜鼻。

頭痛:穀精草為末㗜鼻並同時調糊貼腦、或燒煙熏鼻;旱蓮汁、蘿蔔汁或大蒜汁、苦瓠汁㗜鼻。

眩暈,頭中鳴響:茶子為末㗜鼻。

鼻淵:皂莢汁熬膏㗜之。

牙痛:蓽茇同木鱉子㗜鼻,其效“如神”;紅豆蔻、酸草或鵝不食草㗜鼻亦可;若屬風熱牙痛,可用蘿蔔子或蒔蘿㗜鼻或用雄黃同乾薑㗜鼻;若屬蟲䘌牙痛,用蓽茇同木鱉子㗜鼻。

臍風:獨蒜安臍上,灸至口出蒜氣,並以汁㗜鼻。

驚癇:陽證,用蜥蜴同蜈蚣、螳螂㗜鼻,可以定搐;陰證,用獨頭蒜,一則灸臍,一則以汁㗜鼻。

6、塞(納、插)

塞法是將藥物研細,加賦形劑做成栓子塞入鼻腔,或是將藥物汁液蘸到紙或砂布上塞入鼻腔,以達到治療目的的用藥方法。尤其是鼻腔局部的出血性疾病,應用本法既可通過壓迫局部而止血,又能促使藥物迅速直接地發揮作用,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本草綱目》中,塞法主要用於以下幾類病症:

衄血:常用藥物有榴花、蔥汁、桑耳、壁錢窠、馬通汁等。榴花有散血之功,為末服可止吐衄,同黃葵花煎服或為末服均可,同時配合藥汁或煎液塞鼻止衄,效果更好。

鼻窒:常用藥有桂心、丁香、蕤核、藜蘆、石胡荽、薰草、雄黃等;菖蒲同皂莢末塞鼻也有效;蓖麻子同棗塞,“一日聞香臭”;蝟皮炙,研,塞鼻亦可。

咽喉痛:巴豆燒煙熏淬,紙卷塞鼻。

頭痛:蓖麻仁同棗肉紙卷,插入鼻中。

從以上內容看,《本草綱目》的鼻腔用藥法,應用範圍甚廣,除了鼻腔局部的病變之外,還廣泛用於上部的疾病和急證的復蘇,從其涉及的病證來看,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均可通過鼻腔用藥來治療,而且有些病證鼻腔用藥獲效非常迅速,而作用也十分確切;其鼻腔用藥的劑型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丸、散、膏、湯液等常用劑型,又有餅、汁、酒、醋、動物血、膽作、燒煙等特殊形式,充分體現了中醫外治古法的豐富多彩。

《本草綱目》還強調鼻腔用藥必須貫徹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如牙痛的㗜鼻法,鼻衄的塞鼻,咳嗽的吹鼻法等,都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本草綱目》中的鼻腔用藥方法,為後世中醫外治法特別是鼻腔用藥法的發展和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清代著名的中醫外治學家吳師機全面總結了中醫學外治療法,著成一代外治名著——《理瀹駢文》,其中對鼻腔用藥的理論、內容和方法多有新的發展,使中醫外治方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可以說正是繼承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外治療法的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