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池州首屆(2017)羅城民歌文化藝術節將於5月4日開幕

羅城民歌主要流行池州市貴池區墩上街道渚湖、許橋一帶, 是富有地域鄉土特色的漢族民間音樂文化。 以全國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同志為代表的老一代民歌手, 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將羅城民歌唱到中南海, 使其逐漸享譽全國, 五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初, 羅城民歌在縣城和鄉村前後舉辦了30多場次的賽歌會。 成為祖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朵爭豔的奇葩。 羅城民歌作為池州市不可多得的閃亮的文化品牌。 但是, 隨著老一代歌手的逐年衰老或相繼離世, 羅城民歌面臨歌手後繼乏人、歌聲不再響亮,

甚至斷層失傳的窘境。 首屆羅城民歌文化藝術節的舉辦, 對這一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傳承, 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豐富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內涵, 擴大池州對外影響, 提高池州對外知名度, 具有一定的意義。

羅城民歌源流

羅城民歌在明朝可能就已經相當興盛了。 據史料記載, 池州儺戲在明嘉隆年間已盛行, 而儺戲的主要腔調之一儺腔就是根據當地的民歌小調發展而成。 徐渭在《南詞敘錄》中提及南戲聲腔時說:“夫南曲本市里之談”;“以村坊小曲而為之”;“取其畸農, 市女順口可歌而已”。 現存池州儺戲也有戲聯曰:“村歌, 社舞”。 這些都說明, 延續了六百多年的池州各宗族的儺戲多吸收了當地的民歌作為自己的主要聲腔即儺腔, 渚湖薑的儺戲聲腔亦應如此。 據民歌手姜秀珍回憶, 她從小就喜歡看家鄉的儺戲, 至今, 她仍能唱一些儺戲腔調, 這些腔調, 應該就是脫胎于羅城民歌。

明末貴池名士吳應箕在其《卷園詩集序》中說:“予邑民歌,

誦之十年如一日。 ”民清以降, 民歌方興未艾, 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 由於政治原因, 民歌在全國又掀起一陣熱潮。 安徽省文化局 音樂工作組曾編印出版了新中國建國後《安徽民間 音樂》三集, 貴池民歌有30餘首收錄其中。 五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初, 羅城民歌在縣城和鄉村前後舉辦了30多場次的賽歌會。 而今, 膾炙人口的羅城民歌傳承有人, 新作迭出, 習陳納新, 薪火相傳。

羅城, 地處沿江江南, 九華山麓, 在池州市貴池區墩上街道東南的許橋、童溪、渚湖一帶。 從其許橋之“橋”, 童溪之“溪”, 渚湖之“渚”之“湖”的字義上來看, 該地乃山水相依的美麗鄉村。 因蝴蝶山、金雞山、船峰山、蓮花山羅列如城, 環屏四圍, 故名羅城。 聚居此地的薑姓氏族乃境內旺族,

明清之際渚湖姜為貴池四大姓之一。 在農耕文明的古代, 這麼一處四面環山又碧水環繞的寶地, 確實是難得的人間福地。 渚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繼翁橋、萃寶橋兩座古橋, 距今500餘年了。 從流傳至今的“女兒橋”歌謠與“薑百擔買碗”故事, 可以看出, 當地除男耕女織的農事外, 也有徽州販茶和景德鎮販瓷器的商事活動。 至今在羅城的山野、田畈、溪邊、村居, 不僅能隨處聽到悅耳的民歌, 也仍然能尋覓到無數的美麗傳說和神奇故事的蹤跡。 當地民風淳樸, 村民性格爽朗, 民歌小調隨口能唱, 世代相傳。 羅城人愛唱, 犁田栽秧忙時唱;十冬臘月閒時唱。 曲調世代傳, 唱詞隨口編。 唱歷史傳說、唱生產生活、唱男歡女愛等等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獨唱、對唱、合唱、一領眾和, 各種形式的唱法應有盡有。 這些, 從我們如今收集整理的唱詞中完全可以看出羅城先輩們的生活蹤跡。 這樣一個有著濃厚鄉土地域特色的民歌之鄉, 其數百年沉積下來的民俗文化土壤, 使其後來勃發出生機盎然的新民歌奇葩, 一度從羅城的田間地頭唱到中南海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 唱遍全國, 甚至走出了國門, 流傳至海外。

貴池羅城民歌, 在安徽民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是漢族民歌的代表之一, 是中國民間 音樂的組成部分。 在當今時代, 羅城民歌作為一種富有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 正面臨著整理、挖掘、傳承和弘揚的問題。

散發著泥土芳香的羅城民歌在新民歌運動中大放異彩, 以薑秀珍為代表的新一代翻身農民激情放歌,優美動聽的民歌曲調,加上鮮活的民間語言歌詞,十分切合當時新中國建設的政治語境。民歌手姜秀珍也從此名揚四海。薑秀珍,女,1935年10月生,全國著名民歌手,國家二級歌唱演員。曾任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藝術系兼職教師,全國第四屆文聯委員,中國民協第二、三屆理事及常任理事,中國 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歌謠協會理事,安徽省第二屆文聯常委,省 作協第二屆常務理事,省民協第二屆副主席,安徽省第五屆人民代表,文藝界省級勞模。曾出席全國第三、四、五次文代會。1965年出席全國青年業餘創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79年9月30日應國家民委特邀出席全國少數民族民間詩人、歌手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聽葉劍英元帥作建國三十周年大慶報告會,並參加少數民族歌手向建國三十周年大慶獻禮演出。

在羅城,男女老少都喜歡唱民歌。他們是鋤頭不離手,山歌不離口:“一天要是不唱歌,三歲小孩急白頭……”薑秀珍就是出生在羅城歌鄉,成長在羅城歌海的牛背上。她放牛、砍柴、討野菜,跟著大人學唱上百種山歌小調。1949年家鄉解放後,她參加了羅城業餘劇團、並任副團長,白天生產、晚上唱歌演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頌揚新人新事,受到群眾歡迎和好評。1958年8月她將羅城民歌唱到省城合肥江淮大戲院,參加安徽省第一屆 音樂周會演。因她嗓子好,一炮打響!省電臺請她錄音向全省播放。匯演結束後還將她留下參加全省巡迴演出,從此羅城民歌響徹江淮兩岸。1959年3月,她參加安徽省 音樂舞蹈匯演,她不但獨唱、領唱、還幫省藝校演員們和唱。農民歌手姜秀珍引起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各級領導重視,他們同安慶地區文化局等部門多次到羅城采風、開賽歌會。1960年7月18日,薑秀珍被推薦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三次文代會。被譽為“安徽的劉三姐”。

首屆羅城民歌文化藝術節期間,還j有更多的地方民俗文化表演。

以薑秀珍為代表的新一代翻身農民激情放歌,優美動聽的民歌曲調,加上鮮活的民間語言歌詞,十分切合當時新中國建設的政治語境。民歌手姜秀珍也從此名揚四海。薑秀珍,女,1935年10月生,全國著名民歌手,國家二級歌唱演員。曾任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藝術系兼職教師,全國第四屆文聯委員,中國民協第二、三屆理事及常任理事,中國 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歌謠協會理事,安徽省第二屆文聯常委,省 作協第二屆常務理事,省民協第二屆副主席,安徽省第五屆人民代表,文藝界省級勞模。曾出席全國第三、四、五次文代會。1965年出席全國青年業餘創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79年9月30日應國家民委特邀出席全國少數民族民間詩人、歌手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聽葉劍英元帥作建國三十周年大慶報告會,並參加少數民族歌手向建國三十周年大慶獻禮演出。

在羅城,男女老少都喜歡唱民歌。他們是鋤頭不離手,山歌不離口:“一天要是不唱歌,三歲小孩急白頭……”薑秀珍就是出生在羅城歌鄉,成長在羅城歌海的牛背上。她放牛、砍柴、討野菜,跟著大人學唱上百種山歌小調。1949年家鄉解放後,她參加了羅城業餘劇團、並任副團長,白天生產、晚上唱歌演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頌揚新人新事,受到群眾歡迎和好評。1958年8月她將羅城民歌唱到省城合肥江淮大戲院,參加安徽省第一屆 音樂周會演。因她嗓子好,一炮打響!省電臺請她錄音向全省播放。匯演結束後還將她留下參加全省巡迴演出,從此羅城民歌響徹江淮兩岸。1959年3月,她參加安徽省 音樂舞蹈匯演,她不但獨唱、領唱、還幫省藝校演員們和唱。農民歌手姜秀珍引起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各級領導重視,他們同安慶地區文化局等部門多次到羅城采風、開賽歌會。1960年7月18日,薑秀珍被推薦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三次文代會。被譽為“安徽的劉三姐”。

首屆羅城民歌文化藝術節期間,還j有更多的地方民俗文化表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