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沙漠之花”花開敦煌

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人民大會堂是北京的象徵之一, 而曾經參與了大會堂內飾設計的藝術設計家常沙娜,

在二十幾歲的時候, 也因為從敦煌壁畫得來的靈感設計出的“圓形浮雕花燈”一舉成名。 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中, 無論是壁畫臨摹、花卉寫生還是應用設計作品, 也都帶有濃濃的“敦煌印記”。 如今, 86歲高齡的常沙娜先生仍堅守著這座散落在沙漠中的藝術寶庫, “是敦煌的風土培育了我做人應有的淳厚, 是敦煌的藝術給予了我學習傳統藝術的功底。 ”

名字註定敦煌情緣

1931年3月26日, 常沙娜生於法國里昂, 父親常書鴻、母親陳芝秀都是中國20世紀早期的留法藝術家。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這樣評價常沙娜在敦煌藝術中的獨特地位, “如果說常書鴻在敦煌看到了傳統藝術的崇高,

張大千在敦煌收穫了青綠山水的畫境, 董希文悟得了民族繪畫的韻味, 那麼, 常沙娜則在其中發現了古典藝術的優雅與莊重、裝飾世界的豐富與多姿。 她隨父親由西方的古羅馬舊地歸來, 回到這曾經輝煌的藝術聖地, 對於她來說, 父輩的選擇奠定了她的一生。 ”

裝飾圖案帶入設計

1945年至1948年, 跟隨父親臨摹敦煌歷代壁畫。 除了父親常書鴻, 邵芳、董希文等都是她在敦煌日子的老師。 常沙娜從少女時代就有個夢想, 把那些美麗的裝飾圖案, 帶到千里之外的世俗生活中去。 “真正的藝術品, 應該在人們衣食住行中再獲新生, 讓美的感受在人們的生活裡滋生、成長。 ”20世紀50年代末, 身為年輕教師的常沙娜參加了首都“十大建築”的建築裝飾設計。

其中,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頂由於空間跨度過大, 一直沒有找尋到合適的設計, 她從敦煌壁畫中的藻井圖案獲得靈感, 設計出有唐代風範的圓形浮雕花燈, 得到全票通過。

年過80仍追求“真實的臨摹”

在敦煌大漠的時光, 生活雖然困苦, 卻因此使常沙娜學會欣賞事物美好的一面。 在展覽的第三部分“傳承”中, 靈動的黃鳶尾、婀娜的鳳眼蓮, 還有溫婉可人的向日葵作品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

展覽開幕當天, 常沙娜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24件個人藝術作品, 其中包括5幅以《觀無量壽經變》為代表的早年敦煌臨摹代表作, 18件花卉寫生作品, 以及1件特意為此次展覽重新繪製的《文殊變》。 為了達到“真實的臨摹”境界,

也為了“銘記歷史, 不忘初心”, 86歲高齡的常沙娜在2016年末再提畫筆, 歷時兩個月工筆細作, 並在作品完成後, 將一早一晚兩幅《文殊變》一併捐贈。 而面對眾人的讚揚, 86歲的常沙娜顯得有點“不自在”, 她笑著說, “年紀大了能幹什麼儘量幹什麼, 不要說我老了我走不動了我不幹了, ‘老牛已知黃昏暖, 不待揚鞭自奮蹄’, 我能幹多少就幹多少。 ”

北京晨報記者 張碩/文

史春陽/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