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何必迷信大馬士革和日本刀?中國也有好鋼

眾所周知, 鑌鐵在我國古代是優質鋼材的代稱, 鑌鐵打造的刀劍一直被認為是最優質的。 在鑌鐵的眾多描述中, 唐慧琳(西元737~820年)《一切經音義》的記載很值得注意,

他說鑌鐵是“以諸鐵和合, 或極精利, 鐵中之上者也”。 “諸鐵”即各種鐵, 指不同含碳量的鐵碳合金, “和合”即鍛合, 也就是說鑌鐵是用不同含碳量的鋼鐵鍛合而成, 這實際就指明了鑌鐵一詞除了指源自印度和中亞的坩堝鋼, 還有一類是指中國古代的鍛造型花紋鋼也被視為鑌鐵。 經過唐宋元的發展, 到了明末清初時期, 我國花紋鋼工藝越趨成熟, 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花紋鋼工藝。

根據記載, 我國古代主要有以下類型的花紋鋼:

1.灌煉花紋鋼:把生熟鐵在一起冶煉、鍛煉而得到。 文獻記載始見於晉張協《七命》。

2.調畫花紋鋼:把一些含碳物質做出膏狀滲碳劑, 並調畫到刀劍表面, 然後入爐加熱滲碳。 文獻記載見於明代唐順之的《武編前編》。

▲現代條件下模擬折花鋼原理製作的北平折花劍

3.折花鋼:把兩種或以上含碳量相差較大的鋼料鐵料加工為較為短小的條狀或塊狀, 然後一塊鋼料和一塊鐵料配對, 擰成麻花或積疊到一起後經過多次折疊鍛打鍛合而成。 在保證焊合的情況下, 加熱溫度適當低一些, 只要操作得當, 就可以得到花紋優美的花紋鋼。 製作出來的刀劍剛柔並濟, 鋒利異常, 且具備難以銹蝕的特性。 民間也將其稱作旋焊花紋鋼, 是最為常見的一類古法花紋鋼。 這種花紋鋼工藝在民國仍有保留,

如著名的北平折花劍。

▲利用不同含碳量鋼鐵料反復折疊鍛打形成的花紋鋼劍

4.銼花鋼:把刀劍刃部表層金屬相間銼去一部分, 使夾於刃部的鋼露出來, 然後鍛平, 其花紋如鋸齒狀, 故民間也叫馬牙鋼或馬齒嵌鋼, 製作工藝至今仍有流傳。

▲馬齒嵌鋼刀

理論上,明代人認為正品鑌鐵是“出西蕃”,即來自西域,而對通過折疊鍛打等方式獲得的花紋鋼並不認可是真正的鑌鐵,認為其是“假造”。但即便是“假造”,因為使用了疊鍛和熱處理等特殊工藝製造,使刀劍肌體能顯露出非常精美的花紋,其刀品也為上承。從明初到明末這類工藝也越來越成熟,如下圖左為明初馬牙鋼,右為明末的馬牙鋼,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區別,明末的馬牙鋼紋路更加清晰。另外,隨著真正傳自西域的鑌鐵越來越難尋,到明末清初已經絕跡,所以明末清初盛行以疊鍛、輔以熱處理做出的花紋鋼打造寶刀利劍。於是這些花紋鋼最終也被中國人所認可,並冠以鑌鐵之名。

另外,明末清初時日本刀在中國民間武人之間很流行。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也稱廣東一帶流行的“日本刀”使用了鑌鐵,或許在屈大均心目中這種“日本刀”的堅利程度也堪比傳說中的鑌鐵了。但是日本刀所呈現的花紋明顯與中國傳統的花紋鋼和鑄造型大馬士革鋼刀的花紋不同,日本刀所呈現的花紋(地肌)是通過對皮鐵(塊練鐵冶煉後挑揀出的高碳鋼部分)的折疊鍛打後,再結合覆土燒刃這種局部熱處理技術所形成,其本質只是中國漢代的百煉鋼。皮鐵這種單一成分的鋼,與使用不同含碳量鋼鐵料折疊鍛打形成的花紋鋼區別很大,更不要說形成“龍虎細紋,或旋螺花,或芝麻雪花”這種紋路了。而且此時日本國內已經進入德川幕府統治,實行了閉關鎖國令,中斷對外貿易,不太可能向外繼續大量出口日本刀了。

▲日本古刀期和新刀期刀紋對比

屈大均文中也提到這種被他冠以鑌鐵之名的“日本刀”是“以金銀雜純鋼煉之”,使用雜、純不同的鋼料,甚至“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前文提到,馬牙鋼就是一種中國流行的嵌鋼技術。因此,被屈大均所推崇的廣東一帶的“日本刀”實際是廣東人利用中國本土技術仿製日本刀外形的一類刀,也即現代常說的“仿倭刀”或“戚家刀”。現存防倭刀也多為嵌鋼製造。

▲明晚期仿倭式刀,典型中國嵌鋼結構,表層貼鋼使用不同含碳量的鐵料折疊鍛打形成流水刀紋

目前民間收藏仍有許多明清流傳下來的花紋鋼刀劍,這些刀劍所呈現肌體花紋發於內,露於外,打磨掉一層,立即又會顯示出另一層來。花紋自然流暢、旋曲無方,毫無做作呆板之感。並且這些花紋基本都是平面紋,只可以看見,但無法通過觸摸感覺到。有些花紋呈銀白色、黃金色、淺灰色,顏色各異。

▲民間收藏的傳世重圈紋半圈紋劍

更加讓人驚歎的是,這些傳世花紋刀劍,多數難鏽難蝕,雖然常年未經打磨,但花紋卻依然醒目、稍加打磨浮鏽即去,本色就可以顯露無遺。劍身較厚者極為堅固,較薄者稍一彎曲即可彈回,經歷幾百年仍然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真無愧為傳說中的神兵利器。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

▲馬齒嵌鋼刀

理論上,明代人認為正品鑌鐵是“出西蕃”,即來自西域,而對通過折疊鍛打等方式獲得的花紋鋼並不認可是真正的鑌鐵,認為其是“假造”。但即便是“假造”,因為使用了疊鍛和熱處理等特殊工藝製造,使刀劍肌體能顯露出非常精美的花紋,其刀品也為上承。從明初到明末這類工藝也越來越成熟,如下圖左為明初馬牙鋼,右為明末的馬牙鋼,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區別,明末的馬牙鋼紋路更加清晰。另外,隨著真正傳自西域的鑌鐵越來越難尋,到明末清初已經絕跡,所以明末清初盛行以疊鍛、輔以熱處理做出的花紋鋼打造寶刀利劍。於是這些花紋鋼最終也被中國人所認可,並冠以鑌鐵之名。

另外,明末清初時日本刀在中國民間武人之間很流行。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也稱廣東一帶流行的“日本刀”使用了鑌鐵,或許在屈大均心目中這種“日本刀”的堅利程度也堪比傳說中的鑌鐵了。但是日本刀所呈現的花紋明顯與中國傳統的花紋鋼和鑄造型大馬士革鋼刀的花紋不同,日本刀所呈現的花紋(地肌)是通過對皮鐵(塊練鐵冶煉後挑揀出的高碳鋼部分)的折疊鍛打後,再結合覆土燒刃這種局部熱處理技術所形成,其本質只是中國漢代的百煉鋼。皮鐵這種單一成分的鋼,與使用不同含碳量鋼鐵料折疊鍛打形成的花紋鋼區別很大,更不要說形成“龍虎細紋,或旋螺花,或芝麻雪花”這種紋路了。而且此時日本國內已經進入德川幕府統治,實行了閉關鎖國令,中斷對外貿易,不太可能向外繼續大量出口日本刀了。

▲日本古刀期和新刀期刀紋對比

屈大均文中也提到這種被他冠以鑌鐵之名的“日本刀”是“以金銀雜純鋼煉之”,使用雜、純不同的鋼料,甚至“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前文提到,馬牙鋼就是一種中國流行的嵌鋼技術。因此,被屈大均所推崇的廣東一帶的“日本刀”實際是廣東人利用中國本土技術仿製日本刀外形的一類刀,也即現代常說的“仿倭刀”或“戚家刀”。現存防倭刀也多為嵌鋼製造。

▲明晚期仿倭式刀,典型中國嵌鋼結構,表層貼鋼使用不同含碳量的鐵料折疊鍛打形成流水刀紋

目前民間收藏仍有許多明清流傳下來的花紋鋼刀劍,這些刀劍所呈現肌體花紋發於內,露於外,打磨掉一層,立即又會顯示出另一層來。花紋自然流暢、旋曲無方,毫無做作呆板之感。並且這些花紋基本都是平面紋,只可以看見,但無法通過觸摸感覺到。有些花紋呈銀白色、黃金色、淺灰色,顏色各異。

▲民間收藏的傳世重圈紋半圈紋劍

更加讓人驚歎的是,這些傳世花紋刀劍,多數難鏽難蝕,雖然常年未經打磨,但花紋卻依然醒目、稍加打磨浮鏽即去,本色就可以顯露無遺。劍身較厚者極為堅固,較薄者稍一彎曲即可彈回,經歷幾百年仍然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真無愧為傳說中的神兵利器。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