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專訪|李濤:藝術學習中,一定要眼高手低

李濤, 1976年生於蘭州。 中國攝影家協會技術與器材委員會委員。 高高手線上教育平臺創始人。 著有《數碼攝影後期高手之路》等30餘本專著。

//////////////////////

三月, 一個明亮的上午, 陽光穿過鳳凰中心屋頂的巨大弧形框架照進來, 光線不軟不硬。 黑白格法蘭絨襯衫, 灰白色破洞牛仔褲, 加上頭上的呢子牛仔帽, 李濤看上去率性隨意, 影人氣場十足。 就像在教學視頻中一樣, 李濤的嗓音富有磁性, 談吐清晰流暢。 與李濤的對話自然從Photoshop開始。

https://v.qq.com/x/page/l03974o2qoi.html

李濤接受專訪視頻連結

李濤在鳳凰中心接受專訪

李濤工作照

“我看著Photoshop長大,

但我早已‘看透’了Photoshop”

李濤在鳳凰中心接受專訪

李濤攝影作品

90年代末, 北京西直門立交橋剛剛落成。 李濤, 一個從中國西北來的年輕“北漂”, 時常站在橋上, 看著五顏六色的車流人流, 思索著自己和這個繁華都市的聯繫。

雖然茫然, 但李濤喜歡北京。 1996年從蘭州的大學畢業後, 李濤被分配到一家報社做三版編輯。 坐著單位的班車上班下班兩年以後, 他就好像已經看到了自己餘生的路, 於是決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98年隻身闖蕩, 來到北京, 對將來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謀劃。

上大學時, 李濤為了玩遊戲而設法讓家裡為他買了第一台電腦, 正是這台電腦讓他能在90年代中期、Photoshop面世不久時即接觸到這款Adobe公司開發的影像處理軟體。 剛到北京那段時間,

閑來無事的李濤, 利用自己大學時就掌握的Photoshop知識, 寫了一本PS的書, 在當時可謂鳳毛麟角。

Photoshop從當年的Photoshop 2.0、 3.0開始, 版本在不斷更新反覆運算。 PS長大的過程, 剛好是電腦在全球蓬勃發展的時代, 各個行業對影像處理和應用的需求猛增, 對掌握這一技術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 作為中國首批掌握Photoshop影像處理技術的人, 1999年, 李濤從第一次緊張得雙腿哆嗦著走上講臺開始, 教師生涯從此發端, 蒸蒸日上。 他被無數家機構邀請去授課講學, 直到現在, 一些大專院校設計和藝術系老師仍在使用李濤當年的一些教學視頻做輔導。

“我從1999年開始講這個東西, 很多人請我去講, 我越講越熟, 但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我早已經參透了。 隨著科學的進步, 軟體會越來越簡單。今天很玄妙的東西,10個月以後可能就一文不值。純技術的東西已經是過去時了。技術給我了重要的支撐,但我要做的是超越技術的東西。雖然現在我仍然會用‘李濤PS’這個名字來介紹我自己,但對我而言,PS已經是一個符號而不是一個工具了,它是一個介於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符號。”

對話李濤

李濤在鳳凰中心接受專訪

李濤工作照

“藝術讓人脫穎而出”

“藝術讓人脫穎而出”

在長期的攝影後期教學中,李濤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和藝術感悟力以及藝術獨立思考能力,通過內外兼修,提高攝影和後期製作水準。在技術→形式→內涵三段論中,李濤的教學理念是想法先行,技術跟上,宣導“藝術讓人脫穎而出”。

對一般的Photoshop學習者來說,應該如何入手?

李濤:很多人被Photoshop平臺繁複龐大的功能嚇到了。PS最早是個圖像軟體,功能涵蓋影像處理的諸多領域,比如攝影、印刷、甚至醫學影像等等,造成平臺功能太過複雜。其實只要理解了核心的東西,PS並不難掌握。20多年前,Photoshop最早的版本其實已經解決了核心的問題,以後的版本只是在同一平臺上解決更細緻的問題。所以,應該從核心入手。

PS修圖有無通行的標準?

李濤: 我不太願意把學員的注意力放在“修圖”上面,因為那樣你就會掉進整個圖像產生環節的最末端,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圖片處理,修一些瑕疵。PS只是一個工具,有無數多的功能,這些功能是為配合你的想法、實現你的想法而存在的。所以要想法先行。處理圖像的過程,我更喜歡用一個詞“演繹”—去演繹你的想法。

那麼如何把你的想法演繹得精彩呢?

李濤: 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一個錯誤的學習方法在困擾著大家,即許多人過於關注技術環節,對工具技術研究得很深,但掌握了技術後,依然發現自己做不出什麼好作品。才想到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上的欠缺。補了表現形式,仍發現作品中還缺乏思想上的內涵。我的教學是倒過來教的。在創作作品之前,應該先確立作品內容,然後考慮用什麼形式、媒介去包裝它,最後階段再去攻克實現想法所需的技術手段。

李濤攝影作品

“多花點時間,對你的拍攝對象更多些瞭解,你拍攝出的東西絕對不一樣”

“多花點時間,對你的拍攝對象更多些瞭解,你拍攝的東西絕對不一樣。”

您如何看待當下萬眾攝影的攝影環境?

李濤: 攝影和拍照是兩個過程。攝影是個藝術門類,產生的是藝術品。如果只是簡單的“啪啪啪”,那只能叫做圖像採集。那麼圖像採集和攝影藝術品之間的界限在哪裡呢?比如你讀了一本書,聽了一首歌,看了一個劇,產生了一定感悟,你想把它表達出來。你通過一定的媒介,一些的後期演繹,把畫面呈了出來,那麼它就不是圖像採集了,而成了藝術品。

即便是旅遊,如果在採集圖像時,帶入一定的想法,就是朝著藝術的境界在接近,也會帶給人很豐富的感受。

攝影並不一定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如果不當藝術家就不行。攝影本身就是人生一大趣事,只不過這個過程我希望能多帶點個人情感進去。如果只是到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通過圖像去“佔領”這個地方,就毫無趣味。如果你帶有真情實感,可能不需要馬上按動快門。你可能靜靜地坐著,看半小時風景,體會你與自然之間的交流,然後再按動快門,把此刻這種感覺記憶下來。若干年後,看到照片,當時的感覺瞬間回味。

相機和手機技術的日新月異意味著攝影藝術的門檻越來越低了嗎?

李濤: 攝影難,難就難在太簡單。按快門變成一件觸手可得的簡單事情,每天有無數的機會,來表現你身邊的事物。但如何慢慢從圖像採集,到情感沁入,到情感表達,向藝術靠攏,這又是一個不簡單的過程。美國攝影大師韋斯頓(Edward Weston)說他的那幅著名的青椒作品“凝聚著20多年的努力和血汗”。追求物質背後的精神性,拍出萬物背後的靈性,這就是創造藝術之難。

李濤攝影作品

李濤在鳳凰中心接受專訪

“以自己為圓心,以知識面為半徑,隨著知識面越來越大,你會變得越來越小”

“以自己為圓心,以知識面為半徑,隨著知識面越來越大,

20多年過去了,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李濤不斷梳理、查證、歸納,用發現、聯繫、重組的方法教學和自我提高。李濤的攝影後期教育機構一點點做大,發展到現在的用互聯網平臺網聚更多有經驗有能力的行業佼佼者,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專門教育平臺。

您認為自己是名人嗎?是網紅嗎?

對您來說攝影與人生的關係是怎樣的?攝影及教學是如何改變了您的思想、生活和價值觀?

李濤: 歲月如流,露往霜來。20年中變化很多,但我想不變的是對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

其實我跟你們一樣,最早很多作品都看不懂。看不懂的情況下,我不妄加評論,看不懂我就去研究,有時候還是研究不通,就把它放在那兒。隨著我對攝影的瞭解慢慢深入,我發現很有意思的一個事情,就是當你對某件事情瞭解不深的情況下,你會覺得你已經知道了很多。就好比你把自己當做圓心,你的知識面做半徑,隨著知識面越來越大,你會變得越來越小。反之如果半徑很小,你就會變得很大,那就坐井觀天了。

這個擴大知識的過程非常讓人享受。我的過程是我嘗試去看攝影全貌。研究攝影史或者藝術史,是嘗試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拍攝主題的好方法。當你看到全貌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非常豐富,不僅僅是風光攝影,而是洋洋大觀,無奇不有。

李濤攝影作品

“我不在乎挫折,更喜歡從更大的維度去看待一個具體事物”

“我不在乎挫折,更喜歡從更大的維度去看待一個具體事

李濤在侃侃而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似是超脫淡然,似是傲睨自若的感覺。

您經歷過的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李濤: 我不認為自己經歷過什麼挫折,因為我不在乎,在別人看來很大的事情,我也根本不當回事。我也沒花很大心思去刻意地經營什麼。我更喜歡從更大的維度去看待一個具體的物體。比如我很喜歡天文,在拍到那些距離我們幾億光年的星系和星團時,頓覺個體存在的渺小虛無,也更加理解了莊子關於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的處世哲學。

您自己拍東西嗎?拍什麼題材?

李濤:我拍的蠻雜的。純自然景觀、人物、任何能產生想像力的事物,我都拍,只要我有感覺就去拍。

我最近在讀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莊子是很浪漫的具有非凡想像力的人。你反復閱讀後,當你行走在某個地方,看到某個畫面,你會忽然覺得與書中的某個意象對應上了。比如《逍遙遊》中描繪的大鵬鳥扶搖而上,從九萬里高空俯視人間,野馬般的雲霧和塵埃之氣以息相吹。當我坐在飛機上,看到朝霞從晨霧中間慢慢升起,日夜膠合的一瞬間,似乎就對應上了莊子描繪的場景。我計畫嘗試著花3-5年時間,去創作與莊子的故事相對應的影像表達,用影像這個具象的形式去表現莊子微妙的思想。我有個做古琴的朋友,專挑有蟲蛀的木材來做琴,為取大大小小的蟲洞所產生的美妙共振。這不就是莊子所說的眾竅之音嗎?如果能對應出一張特別美而不會產生密集恐懼症的照片,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嗎?

您對未來有什麼規劃?

李濤:並沒有所謂的十年規劃。我屬於活在當下的那種人。我的下一步是知行合一。做了多年教學理論後,也需要讓大家看到我實踐的結果。下一步計畫多出版一些畫冊、辦展覽,把我的想法更多落實到作品本身,使大家看到這並不是空中樓閣。

李濤攝影作品

李濤在鳳凰中心接受專訪

“在藝術學習中,一定要眼高手低”

“在藝術學習中,一定要眼高手”

李濤通過不同的平臺進行著藝術實踐探索。他與人聯合創辦了致力於攝影和後期教育的“高高手線上教育”網上平臺,親自講授普及攝影美學的“李濤混攝繪”。 他早期撰寫的《Photoshop CS5 中文版案例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進入了十二五規劃教材體系。

李濤認為,在追求藝術的長路中,一定要“眼高手低”,要有“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眼界。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再逐漸提升完善技術。技術和內涵是雙向的,相輔相成的。

您能談談現在所做的一些美育和藝術普及項目嗎?

李濤:審美和美育是一個大的話題。我現在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幫助大家普及藝術史和攝影史上的一些事情,這個項目叫“李濤混(hun三聲)攝繪”,就是把歷史、藝術、攝影、科學等方面的素材混和在一起,以雜談的形式,講出照片背後的故事,不僅是拍攝技巧,更有它誕生的年代、背景,或者是創作的過程。

在當今的消費年代,大家更願意通過娛樂化、簡單化的方式,去學習美,體會美。我在教學中也在慢慢削弱技術環節,因為技術已經不再神奇,再過幾年,PS可能就像基本的辦公軟體一樣,是人人掌握的了。對我來說,必須看到下半場,我要做的是告訴大家如何提升,從表現形式上,從想法和內核上。

學習審美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教育為立國之本,美育為立教之本,審美為立人之本”,這三大教育原理是古希臘博雅教育的傳統。我國的蔡元培先生一百年前也說過:一個不懂審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惡的。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歷史進程中,遇到了一個可以借此提升自己文化,提升自己審美的重要契機。以教育來興國,提高文化和審美,從而樹立一種自信心,才能更強大,才能走的更遠。

李濤攝影作品

軟體會越來越簡單。今天很玄妙的東西,10個月以後可能就一文不值。純技術的東西已經是過去時了。技術給我了重要的支撐,但我要做的是超越技術的東西。雖然現在我仍然會用‘李濤PS’這個名字來介紹我自己,但對我而言,PS已經是一個符號而不是一個工具了,它是一個介於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符號。”

對話李濤

李濤在鳳凰中心接受專訪

李濤工作照

“藝術讓人脫穎而出”

“藝術讓人脫穎而出”

在長期的攝影後期教學中,李濤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和藝術感悟力以及藝術獨立思考能力,通過內外兼修,提高攝影和後期製作水準。在技術→形式→內涵三段論中,李濤的教學理念是想法先行,技術跟上,宣導“藝術讓人脫穎而出”。

對一般的Photoshop學習者來說,應該如何入手?

李濤:很多人被Photoshop平臺繁複龐大的功能嚇到了。PS最早是個圖像軟體,功能涵蓋影像處理的諸多領域,比如攝影、印刷、甚至醫學影像等等,造成平臺功能太過複雜。其實只要理解了核心的東西,PS並不難掌握。20多年前,Photoshop最早的版本其實已經解決了核心的問題,以後的版本只是在同一平臺上解決更細緻的問題。所以,應該從核心入手。

PS修圖有無通行的標準?

李濤: 我不太願意把學員的注意力放在“修圖”上面,因為那樣你就會掉進整個圖像產生環節的最末端,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圖片處理,修一些瑕疵。PS只是一個工具,有無數多的功能,這些功能是為配合你的想法、實現你的想法而存在的。所以要想法先行。處理圖像的過程,我更喜歡用一個詞“演繹”—去演繹你的想法。

那麼如何把你的想法演繹得精彩呢?

李濤: 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一個錯誤的學習方法在困擾著大家,即許多人過於關注技術環節,對工具技術研究得很深,但掌握了技術後,依然發現自己做不出什麼好作品。才想到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上的欠缺。補了表現形式,仍發現作品中還缺乏思想上的內涵。我的教學是倒過來教的。在創作作品之前,應該先確立作品內容,然後考慮用什麼形式、媒介去包裝它,最後階段再去攻克實現想法所需的技術手段。

李濤攝影作品

“多花點時間,對你的拍攝對象更多些瞭解,你拍攝出的東西絕對不一樣”

“多花點時間,對你的拍攝對象更多些瞭解,你拍攝的東西絕對不一樣。”

您如何看待當下萬眾攝影的攝影環境?

李濤: 攝影和拍照是兩個過程。攝影是個藝術門類,產生的是藝術品。如果只是簡單的“啪啪啪”,那只能叫做圖像採集。那麼圖像採集和攝影藝術品之間的界限在哪裡呢?比如你讀了一本書,聽了一首歌,看了一個劇,產生了一定感悟,你想把它表達出來。你通過一定的媒介,一些的後期演繹,把畫面呈了出來,那麼它就不是圖像採集了,而成了藝術品。

即便是旅遊,如果在採集圖像時,帶入一定的想法,就是朝著藝術的境界在接近,也會帶給人很豐富的感受。

攝影並不一定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如果不當藝術家就不行。攝影本身就是人生一大趣事,只不過這個過程我希望能多帶點個人情感進去。如果只是到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通過圖像去“佔領”這個地方,就毫無趣味。如果你帶有真情實感,可能不需要馬上按動快門。你可能靜靜地坐著,看半小時風景,體會你與自然之間的交流,然後再按動快門,把此刻這種感覺記憶下來。若干年後,看到照片,當時的感覺瞬間回味。

相機和手機技術的日新月異意味著攝影藝術的門檻越來越低了嗎?

李濤: 攝影難,難就難在太簡單。按快門變成一件觸手可得的簡單事情,每天有無數的機會,來表現你身邊的事物。但如何慢慢從圖像採集,到情感沁入,到情感表達,向藝術靠攏,這又是一個不簡單的過程。美國攝影大師韋斯頓(Edward Weston)說他的那幅著名的青椒作品“凝聚著20多年的努力和血汗”。追求物質背後的精神性,拍出萬物背後的靈性,這就是創造藝術之難。

李濤攝影作品

李濤在鳳凰中心接受專訪

“以自己為圓心,以知識面為半徑,隨著知識面越來越大,你會變得越來越小”

“以自己為圓心,以知識面為半徑,隨著知識面越來越大,

20多年過去了,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李濤不斷梳理、查證、歸納,用發現、聯繫、重組的方法教學和自我提高。李濤的攝影後期教育機構一點點做大,發展到現在的用互聯網平臺網聚更多有經驗有能力的行業佼佼者,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專門教育平臺。

您認為自己是名人嗎?是網紅嗎?

對您來說攝影與人生的關係是怎樣的?攝影及教學是如何改變了您的思想、生活和價值觀?

李濤: 歲月如流,露往霜來。20年中變化很多,但我想不變的是對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

其實我跟你們一樣,最早很多作品都看不懂。看不懂的情況下,我不妄加評論,看不懂我就去研究,有時候還是研究不通,就把它放在那兒。隨著我對攝影的瞭解慢慢深入,我發現很有意思的一個事情,就是當你對某件事情瞭解不深的情況下,你會覺得你已經知道了很多。就好比你把自己當做圓心,你的知識面做半徑,隨著知識面越來越大,你會變得越來越小。反之如果半徑很小,你就會變得很大,那就坐井觀天了。

這個擴大知識的過程非常讓人享受。我的過程是我嘗試去看攝影全貌。研究攝影史或者藝術史,是嘗試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拍攝主題的好方法。當你看到全貌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非常豐富,不僅僅是風光攝影,而是洋洋大觀,無奇不有。

李濤攝影作品

“我不在乎挫折,更喜歡從更大的維度去看待一個具體事物”

“我不在乎挫折,更喜歡從更大的維度去看待一個具體事

李濤在侃侃而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似是超脫淡然,似是傲睨自若的感覺。

您經歷過的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李濤: 我不認為自己經歷過什麼挫折,因為我不在乎,在別人看來很大的事情,我也根本不當回事。我也沒花很大心思去刻意地經營什麼。我更喜歡從更大的維度去看待一個具體的物體。比如我很喜歡天文,在拍到那些距離我們幾億光年的星系和星團時,頓覺個體存在的渺小虛無,也更加理解了莊子關於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的處世哲學。

您自己拍東西嗎?拍什麼題材?

李濤:我拍的蠻雜的。純自然景觀、人物、任何能產生想像力的事物,我都拍,只要我有感覺就去拍。

我最近在讀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莊子是很浪漫的具有非凡想像力的人。你反復閱讀後,當你行走在某個地方,看到某個畫面,你會忽然覺得與書中的某個意象對應上了。比如《逍遙遊》中描繪的大鵬鳥扶搖而上,從九萬里高空俯視人間,野馬般的雲霧和塵埃之氣以息相吹。當我坐在飛機上,看到朝霞從晨霧中間慢慢升起,日夜膠合的一瞬間,似乎就對應上了莊子描繪的場景。我計畫嘗試著花3-5年時間,去創作與莊子的故事相對應的影像表達,用影像這個具象的形式去表現莊子微妙的思想。我有個做古琴的朋友,專挑有蟲蛀的木材來做琴,為取大大小小的蟲洞所產生的美妙共振。這不就是莊子所說的眾竅之音嗎?如果能對應出一張特別美而不會產生密集恐懼症的照片,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嗎?

您對未來有什麼規劃?

李濤:並沒有所謂的十年規劃。我屬於活在當下的那種人。我的下一步是知行合一。做了多年教學理論後,也需要讓大家看到我實踐的結果。下一步計畫多出版一些畫冊、辦展覽,把我的想法更多落實到作品本身,使大家看到這並不是空中樓閣。

李濤攝影作品

李濤在鳳凰中心接受專訪

“在藝術學習中,一定要眼高手低”

“在藝術學習中,一定要眼高手”

李濤通過不同的平臺進行著藝術實踐探索。他與人聯合創辦了致力於攝影和後期教育的“高高手線上教育”網上平臺,親自講授普及攝影美學的“李濤混攝繪”。 他早期撰寫的《Photoshop CS5 中文版案例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進入了十二五規劃教材體系。

李濤認為,在追求藝術的長路中,一定要“眼高手低”,要有“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眼界。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再逐漸提升完善技術。技術和內涵是雙向的,相輔相成的。

您能談談現在所做的一些美育和藝術普及項目嗎?

李濤:審美和美育是一個大的話題。我現在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幫助大家普及藝術史和攝影史上的一些事情,這個項目叫“李濤混(hun三聲)攝繪”,就是把歷史、藝術、攝影、科學等方面的素材混和在一起,以雜談的形式,講出照片背後的故事,不僅是拍攝技巧,更有它誕生的年代、背景,或者是創作的過程。

在當今的消費年代,大家更願意通過娛樂化、簡單化的方式,去學習美,體會美。我在教學中也在慢慢削弱技術環節,因為技術已經不再神奇,再過幾年,PS可能就像基本的辦公軟體一樣,是人人掌握的了。對我來說,必須看到下半場,我要做的是告訴大家如何提升,從表現形式上,從想法和內核上。

學習審美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教育為立國之本,美育為立教之本,審美為立人之本”,這三大教育原理是古希臘博雅教育的傳統。我國的蔡元培先生一百年前也說過:一個不懂審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惡的。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歷史進程中,遇到了一個可以借此提升自己文化,提升自己審美的重要契機。以教育來興國,提高文化和審美,從而樹立一種自信心,才能更強大,才能走的更遠。

李濤攝影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