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宏橋兩度停牌的背後:複雜的政企關係與難測的發電成本

全文2126字, 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做空, 先後兩度停牌的消息在有色金屬和資本圈不斷發酵。 Emerson對其一大質疑是虛報用電成本。

根據目前陸續出臺的各省增量配網改革方案, 如湖南前不久明確提到, “由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聯合成立專案公司”, 加上此前6家電力大用戶申報成為105個試點項目的投資主體, 未來很可能出現“大用戶+園區政府”的供電配置, 而eo記者通過查閱資訊資料及多方諮詢後發現, 中國宏橋與電相關的經營模式對現今準備發展“煤-電-鋁一體化”甚至“發-配-售一體化”項目的市場主體有所啟示,

對監管者則有所警示。

“大用戶+園區政府”當中的“+”號頗有深意。 根據中國巨集橋的案例, 兩者並非只在電力方面有所聯繫, 而是深度參與生產, 上下游聯動, 這可能成為考慮參與增量配電業務的市場主體的“套路”之一;

被譽為“現行電力體制鬥士”的魏橋, 電力成本是一筆糊塗賬。 據eo記者瞭解, 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增量配電價格核定辦法, 而同時擁有自備電廠、電網的魏橋經過多年的發展, 電力成本測算迷霧重重。 有序放開增量配電業務的初衷之一是讓電力成本透明化, 由魏橋的案例來看, 一體化能源供應主體裡的“局域網”甚至“孤網”成本難測, 將極大增加監管壓力。

錯綜複雜的政企合作

電量較大且供應穩定的電力是電解鋁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選擇自發自用往往被認為可以更好地控制用電成本, 提高企業利潤。

此前多家媒體報導, 中國巨集橋也興建使用自己的熱電廠, 逐年加大裝機容量, 但仍有部分外購電力, 最開始由魏橋創業提供, 但從2010年初開始, 高新鋁電成為唯一的外部電力供應商。 與此同時, 也是宏橋的氧化鋁供應商。

高新鋁電是何方神聖?

eo記者在全國企業信用資訊系統中查證, 其全名為濱州高新鋁電股份有限公司, 於2007年1月24日註冊成立, 註冊資本7億人民幣, 法定代表人劉春猛, 發起人包括山東鄒平開達房地產有限公司和山東鄒平運達投資經營有限公司。

這似乎看不出有何玄妙之處。

再查一層:山東鄒平開達房地產有限公司和山東鄒平運達投資經營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均為山東魯中運達物流有限公司, 前者2005年8月5日註冊成立, 後者2006年6月5日註冊成立。 而山東魯中運達物流有限公司唯一股東為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有資產運營管理中心, 法人代表劉福星。

至此, 公司股東由企業法人變為事業法人。

這家唯一的外部電力供應商是否為獨立協力廠商公司?

進一步查證發現, 高新鋁電的法人代表劉春猛是濱州市北海信和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監事, 唯一股東是濱州北海匯宏新材料有限公司, 而這家公司的則是山東魏橋鋁電有限公司。

(附關係圖)

難以捉摸的電力成本

除了剪不斷, 理還亂的股權人事關係外,

“自備電”模式下的電力成本更是難以捉摸。 其中, 高新鋁電長期向中國宏橋提供低於市場價格的電力就曾遭受過質疑。

中國宏橋曾經披露, 高新鋁電從2008年開始供應給中國宏橋的基準電價為0.34元/千瓦時, 比同期從魏橋創業採購的價格便宜9分錢, 自高新鋁電成為唯一外部電力供應商後, 中國宏橋的電力採購均價由2009年的0.442元/千瓦時大幅下降至2010年的0.291元/千瓦時。

對於電力成本突然下降, 中國宏橋解釋稱, 由於先前修建的連接高新鋁電的發電機電網系統成本已經在2009年度攤銷完畢, 而高新鋁電是按價格較低的網外定價(即不使用高新鋁電的電網系統)供電, 並由雙方協商達成。

在這次做空事件中, Emerson認為, 中國宏橋和高新鋁電的關聯交易不可持續,

因為高新鋁電會因此而破產。

有業內人士認為, 其電力成本是否真實, 還要看上游煤炭價格, 如果和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或電煤價格相比, 宏橋差距太大, 如果與山西煤價加上運費相比, 呈現的成本價格是合理的。

中債資信有色金屬行業研究團隊近日發佈山東宏橋披露價格與中債資信估計的煤炭採購成本及發電成本對比, 引述其結論如下:

(1)公司為熱電聯產設備, 蒸汽生產可分攤部分成本, 若公司將蒸汽生產成本從發電成本中扣除, 實際發電成本將低於估算值;

(2)公司公佈的供電煤耗及發電成本或存在一定資料口徑不一致情形, 導致其發電供電煤耗相差20克/千瓦時(由於該公司主要是熱電聯產機組, 因此差額較高),影響發電成本約0.01-0.02元/千瓦時;

(3)公司在建發電機組規模很大,未轉固定資產影響低於0.01元/千瓦時等不確定性因素,可認為公司2013-2015年發電成本符合行業規律。但2010-2012年,公司公佈值與中債資信測算差值超過0.1元/千瓦時,即使考慮上述不確定因素影響,其發電成本依然偏低。

針對第一點,eo記者曾向山東當地相關政府部門諮詢,自備電廠機組多為熱電聯產,一次性投入較低,確實能夠拉低生產成本,但供電、供熱的成本恐怕只有企業自己清楚。

因此差額較高),影響發電成本約0.01-0.02元/千瓦時;

(3)公司在建發電機組規模很大,未轉固定資產影響低於0.01元/千瓦時等不確定性因素,可認為公司2013-2015年發電成本符合行業規律。但2010-2012年,公司公佈值與中債資信測算差值超過0.1元/千瓦時,即使考慮上述不確定因素影響,其發電成本依然偏低。

針對第一點,eo記者曾向山東當地相關政府部門諮詢,自備電廠機組多為熱電聯產,一次性投入較低,確實能夠拉低生產成本,但供電、供熱的成本恐怕只有企業自己清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