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不只文化高,醫學造詣也頗高,來看看孔子的養生觀

孔子在《論語·季氏》中論述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

”這段話, 很多文人雅士多從人文社科的角度解讀, 指導人們修身養性, 但其實從中醫角度解讀, 指導人們養生保健才更貼切。 這幾句其實談論的是小時候、長大後、老了這三個階段的氣血狀態和養生綱領。

“少之時, 血氣未定”, 言簡意賅的指出小時候氣血入多出少, 充養形體的生理狀態, 此階段重在氣血的積累, 不妄消耗, “戒之在色”。 色是什麼, 是縱欲, 是氣血的過度消耗, 是強行擴大容器的出口。 少時放縱, 容器如何積攢氣血, 如何升級強化?想一想整天沉溺網路遊戲的小孩是不是大多無精打采, 一副病怏怏的樣子?

青壯年的“血氣方剛”, 恰如其分的點出此階段容器氣血充盛, 處於巔峰狀態。 孔子強調“戒之在鬥”, 鬥即打鬥、爭鬥。

鬥對氣血的進出影響不大, 但是最傷身體, 是直接破壞容器的惡行。 仔細想想, 在青壯年時期, 對身體傷害為甚的, 也的確是打架鬥毆、車禍事故等一些外傷行為。 孔子所言戒之在鬥, 其實是良言相勸規避外傷行為。

老年階段, 孔子也囑咐“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 此時期容器內氣血進少出多, 已經禁受不起像青壯年那般的消耗, 當有所節制。 得, 是不舍, 是貪圖, 是繼續“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最終只會加速氣血的流逝, 快速步入死亡。

孔子不愧是聖人, 不但文化教育搞得好, 醫學造詣也頗高。 “未定”“方剛”“既衰”六個字, 將人生少、壯、老三階段的氣血狀態歸納總結的精妙絕倫。 “戒色”“戒鬥”“戒得”六個字, 又道出背後的養生奧秘, 即開源節流, 強化容器。

開源節流, 是從氣血的角度而言, 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指開源, 即增加氣血的補給, 使進入容器的氣血越多越好。 進入的越多, 容器儲備的才可能越多, 越經得起消耗。 二是指節流, 即減少氣血的消耗, 使容器內的氣血流出的越慢越好。

流出的越慢, 流逝的時間才會越持久。

比如上文提及的杯子, 單論倒水, 同樣的時間暖水瓶肯定比茶壺倒的水多, 所以在會場, 禮儀小姐總是提著一個暖水瓶在倒水, 而很少端著一個茶壺;單論漏水, 杯子下面的小孔越少, 水漏的越慢, 持續的時間才會越長。 孔子所言“戒色”“戒得”, 強調的就是氣血的節流。 至於為何未提及氣血的開源, 想想孔子的經歷也就了然。 孔子周遊列國, “累累若喪家之狗”, 飽餐一頓想來也是稀少, 否則也不會欣然接受“喪家之犬”這種毒辣的稱呼了, 其生活之饑寒交迫, 可見一斑。 這般窘迫, 如何再敢奢望氣血的開源

強化容器, 是從容器的角度而言, 主要是指優化容器, 使容器更結實, 在受外傷時傷害才會更小。

試想一個塑膠杯和一個不銹鋼杯摔砸在地上, 哪個更容易摔壞?強化容器, 就是通過頤養調護, 將一個塑膠的容器升級改造成一個不銹鋼的, 這樣才能更經得起摔打。 孔子所言“戒鬥”, 其實就是基於保護容器本身的勸誡, 強壯的身體才能在爭鬥、打鬥中更有保障。

在那個醫學極不發達、人均年齡不超過四十歲的春秋時期, 一位大半輩子顛沛流離的老人竟然活了七十多歲, 其令人羡慕的長壽背後是對氣血和容器的深刻洞悉和理解:開源節流, 強化容器。 那麼這簡單的八個字該如何指導我們的養生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