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電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成功要素探析

文丨王豔玲 吳靜

近年來, 電視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到觀眾們的喜愛, 如中央電視臺接連推出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

2017年2月18日, 中央電視臺又推出一檔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 由董卿首次擔當節目製作人, 邀請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等擔當文學顧問。 該節目從醞釀到完成, 歷時整整一年的時間。 它猶如電視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播出後的第一時間便獲得好評如潮。

那麼, 作為一檔電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何以在一夜走紅?其空前的火爆背後主要得力于哪些成功要素呢?

一、獨具匠心的主題設置

《朗讀者》節目在策劃之初, 最先考慮的就是如何打破文化類節目曲高和寡的魔咒, 且由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 董卿在廣電總局的宣傳例會上曾坦言,要有創新的勇氣、把文化節目辦成精品節目的決心。 《朗讀者》不應該是傳統的朗誦會,

名家朗誦這種形式在劇場已經存在了很多年, 很多主題晚會上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詩朗誦, 但是往往比較難以引發強烈的共鳴, 大部分時間“技巧”多於“感情”, 不符合現代受眾的審美習慣。 我覺得作為電視的製作一定要把朗讀者的情感、寫作者的思想和觀眾的理解和諧統一起來, 所以我們設計了“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 將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完整地構建起來, 讓故事的情緒提升到一個需要借文抒懷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 經典文字的傳播便實現了最大化。 於是, 《朗讀者》每一期都設定一個各不相同的主題詞, 將文字、情感和人巧妙地結合起來, 使得《朗讀者》在相似的文化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別具特色。

例如第一期主題詞是“遇見”, 董卿的開場白便緊緊圍繞“遇見”, 引出了《朗讀者》與觀眾們的第一次“遇見”:古往今來, 有太多太多的文字, 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 我曾經見過,

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 今晚你還好嗎?這是《羅馬假日》裡安妮公主糊裡糊塗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 遇到你之後、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 這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 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 它是一切的開始。 也希望從今天開始, 《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 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朗讀者第一季第一期, 我們的主題詞是遇見。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世間一切, 都是遇見, 就像冷遇見了暖, 就有了雨;冬遇到春, 有了歲月;天遇見地, 有了永恆;人遇見了人, 有了生命。 那麼, 《朗讀者》遇見了你們, 又會怎樣呢?

之後的每一期開場白都是運用名篇裡的文字展現節目主題。

諸如第二期“陪伴”, 引用了顧城的詩“草, 在結它的種子, 風, 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倆站著不說話”;第三期“選擇”的開場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恆的選擇題。 以至於我們到最後, 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可能不在能力, 而在於我們的選擇。 選擇無處不在。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 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 或重於泰山, 或輕於鴻毛, 是司馬遷的選擇。 ”即每一期的主題詞都給節目賦予了詩書氣息, 增添了節目的亮點, 也吸引了受眾的關注。 用總導演劉欣的話說:“朗讀是分享的過程。 我們通過每一個人真摯的故事, 傳遞出來的是一種共情的東西, 如親情、友情、愛情、同學情、夫妻情、母子情。 所有人間的這種共同的情感會幫助我們去瞭解和理解。”因之,《朗讀者》在觀眾的選擇上是廣闊的,它的主題意蘊是深刻的,它跳出了小範圍的自娛自樂,是在為大眾尋找普世之情。它可以是為電視機前的觀眾讀,為朗讀嘉賓心裡最在乎的那個人讀,為過去的歲月讀。這種各有側重的主題表達及作品背後珍藏的故事,總有一個細微之處能夠觸動你的情感心弦。

二、閱歷豐富的朗讀嘉賓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即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更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這是該節目的創作定位與理念。《朗讀者》對於朗讀嘉賓的選擇,非常用心,是經過層層篩選、精心選擇的。《朗讀者》每期節目都根據主題詞來選擇嘉賓,朗讀的文字有的是嘉賓自己寫的文章,有的是曾打動自己、影響自己人生的文學名著。節目製作人董卿認為,要選擇觀眾感興趣的人。朗讀者一定是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有了人生閱歷他才會有精彩的人生故事,有精彩的人生故事之後他還要有一種很真實的、很平實的情緒的表達和感染力。於是,《朗讀者》朗讀嘉賓的選擇並不局限於跟文字相關的作家作者,而是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種職業。朗讀嘉賓中有翻譯大師許淵沖、作家鄭淵潔、著名演員斯琴高娃、濮存昕、蔣雯麗、航太英雄楊利偉、還有不乏平凡卻偉大的普通人諸如“鮮花山谷”夫婦等等。這些朗讀嘉賓的共同特點都具有一定的引導力和說服性,而這樣不同層次的嘉賓選擇能讓更多的觀眾找到歸屬感。

《朗讀者》中嘉賓自述板塊的設計也頗具匠心,朗讀嘉賓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回憶和講述著自己相似的故事,並深情地融入到朗讀當中。即嘉賓坦言自己的“靈魂”推己及人地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繼而趁熱打鐵地通過朗讀的情緒外化形式把這種理念與情感推上高點。例如斯琴高娃在第六期節目中朗讀賈平凹的作品《寫給母親》時,就曾回憶起了自己的母親:“戲中我演了這麼多母親的眼淚,其實都來源於戲外我母親的眼淚,所以我演繹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媽媽的影子。”在她心中,母親對自己的人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母親對她的影響也讓斯琴高娃在她的演藝生涯中扮演的種種角色都淋漓盡致。在朗讀中,斯琴高娃正是憑藉多年的藝術家功底和對母親深沉的懷念,一下子就為整個朗讀鋪墊了一種傷感壓抑的基調,“人活著的時候,只是事情多,不計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來: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媽就三周年了”;隨著朗讀感情的層層遞進,到最後“現實告訴著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斯琴高娃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董卿和觀眾也熱淚盈眶。恰如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所言,這個節目不是個讀書節目,但它又是個讀書節目,它是一個一方面講述人生故事,然後把這個故事講到了情感的高潮點之後,他才來用文藝作品抒發當事人的情懷一個節目,他是不講究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是講究參與者的真情實感。Y 因此,《朗讀者》採用名著名篇和朗讀嘉賓的完美結合,能夠感染觀眾並帶領觀眾走近藝術,達到了情感的享受和心靈的洗禮。既加大了藝術作品的傳播效果,更增強了文化類節目本身的影響力。

三、簡約大氣的舞臺設計

《朗讀者》的舞臺設計簡約大氣,又充滿了藝術氣息,符合《朗讀者》節目的風格定位。舞臺以歐式風格為主,舞臺和觀眾席的造型設計渾然一體,全部採用實景搭建,舞臺背景是上下兩層書架,書架裡面碼放的是一本本仿製真書的道具書,數量多達5500本,呈現出氣勢磅礴的圖書館的視覺效果;書架前面有一個塊可升降的LED大屏,用於現場觀眾觀看第二現場的訪談。舞臺燈光的設計比較柔和,與舞臺的色彩、圖案相呼應,呈現出高雅而溫馨的感覺;舞臺上還設有鋼琴,並邀請鋼琴家李雲迪來為節目彈琴伴奏,提升了節目整體的藝術氛圍。在舞臺中間有一個主持人和嘉賓進場的門,正門後面是訪談區,也就是節目的第二現場。嘉賓進入訪談區後,房門會關閉,開始接受董卿的訪談。這種設計能使嘉賓進入到一個安安靜靜的談話氛圍中,且區別於站在舞臺中央的第一現場方式,更多的是溫馨、和諧以及舒適為主,營造出家庭式的輕鬆的談話氛圍,為嘉賓們解讀詩詞美文、分享人生故事營造了一個富有美學意義的藝術場所。

同時,在嘉賓朗讀的過程中,道具的設置也別出心裁,沒有簡單的重複,而是根據朗讀的內容情景的區別,選擇與主題相符合的道具進行襯托和輔佐,以提升整個節目的舞臺效果。在第一期節目“遇見”中,“鮮花山谷”夫婦朗讀朱生豪的情詩時,節目就特別安排了讓妻子從閣樓上緩緩走下,邊朗讀邊走向丈夫,最後兩人牽手一起朗讀,精心的細節安排讓人們體會到了夫妻兩人間的溫馨和浪漫;世界小姐張梓琳為女兒朗讀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時,現場的佈置是兩把椅子,張梓琳坐在左邊的椅子上,右邊的椅子則坐著一隻毛絨小熊。這樣的現場佈置顯得童真童趣,切合主題,給人一種祥和美好的感覺;在著名藝術家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先生的《寫給母親時》,現場佈置是一個書房的場景,斯琴高娃坐在一張紅木的桌椅前,桌子上擺著一盞老式的檯燈,她輕輕地翻開書本進行講述。賈平凹先生在文中寫到“我常在寫作時,突然能聽到我媽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聽到叫聲我便習慣地朝右邊扭過頭去。從前我媽坐在右邊那個房間的床頭上……”斯琴高娃在朗讀這一段時,也很自然地朝右邊扭過頭去,指著右邊舞臺佈置的床頭,仿佛真實的場景一般深情地望著自己的母親。這些非常切合文字內容的現場佈置能夠迅速把觀眾帶入作品的情境當中,更加真切地領會作品的意蘊與內涵。

四、知性魅力的主持人董卿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者之一的卡爾·霍夫蘭曾有言:“最可能改變一次傳播的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變傳播物件對傳播者的印象。傳播者有威望嗎?可愛嗎?是同我一樣的人嗎?”對於一檔電視文化類節目,主持人的選擇要比一般綜藝節目的要求更加嚴格。

董卿一直以來以她深厚的主持功力、豐富的學識和勤奮努力的工作態度在央視眾多主持人中獨當一面。即用“秀外慧中”這四個字來形容董卿再恰當不過了。許多董卿迷們甚至以“傾國傾城”為網站名,為董卿創建了一個專屬於她的粉絲網站。董卿端莊美麗的容貌和優雅大氣的氣質,是深受觀眾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董卿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內涵更成就了她作為《朗讀者》主持人的獨一無二之人選。《朗讀者》熱播後,董卿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道,“《朗讀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過去一年準備的結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國學習的結果,它是二十年的積澱。”董卿出生在一個知識氛圍濃郁的家庭,父母都是傳統的知識份子。她的父母告訴她,我們不能只靠吃飯活著,還有一些別的東西可以滋養我們。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求她大量讀書,使她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論是中國古典詩詞、外國經典名著,還是當代小說,董卿都有所涉獵。作為央視的當家女主持人,平時的工作已經非常辛苦,但無論工作再忙再累,董卿每天都要保證一到兩個小時的閱讀。她曾表示,如果讓她到一個荒涼的島上,只讓帶一樣東西,她會選擇帶書。只有學習才能讓你有一個緩衝,讓你有時間反思自己,進行能量補充。

因之,董卿能夠在每一期的《朗讀者》中,與嘉賓的對話引經據典,將符合情景的描述文字脫口而出、信手拈來。一些網友不禁評論,“董卿到底讀了多少書啊!這張口就來的功力太可怕了!”、“董卿才是真女神!”等等。諸如第一期《朗讀者》的嘉賓張梓琳也是不吝稱讚:我稱董卿老師為卿姐,因為她更像一個姐姐,是一個完美的存在。卿姐一定是一個讀過很多書的人。從和她的交談中就能感受得到她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當然她也是一個非常具有個人魅力的女性,而且她的個人風格也是我很欣賞的,是那種落落大方、端莊又得體。簡言之,《朗讀者》的成功除了節目策劃、團隊合作、創新模式、製作理念之外,董卿作為主持人的學識與知性魅力同樣功不可沒。

五、感受文化的節目理念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與推廣,國民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董卿曾在廣電總局宣傳例會的發言中說道,一個國家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作為媒體特別是國家媒體,旗幟鮮明地傳播弘揚優秀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來到我們舞臺,我們都會把他們還原成一個平實的朗讀者的面貌,不去強調“我會讀”,而是突出“我要讀”,許多東西方的經典被朗讀的時候,觀眾沒有產生任何距離感,文字所創造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眾的精神世界遙相呼應,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給予我們力量,震撼我們的內心。《朗讀者》便旨在以嘉賓們的個人經歷與美文佳作相結合,且用真摯的感情朗讀出來,實現傳統文化傳承、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積極作用。即通過一位位嘉賓的朗讀,一個人一個故事,配合以舒緩的音樂,帶給受眾情感的洗滌,既可以放鬆心情、緩解壓力,又能夠從中汲取知識文化的營養,豐富自己。

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真正的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受眾在觀看《朗讀者》的過程中,無論是遇見詩詞,還是感受美好,亦或是被嘉賓的故事所吸引,都觸動了受眾的真實情感,引起了或大或小的情感共鳴。相比中央電視臺前期的系列熱播文化節目,《朗讀者》的題材更廣,作品更多,範圍更大,參與更靈活,藝術效果更強。《朗讀者》的入選作品有古風詩歌、手寫情書、原創獨白、典禮祝詞、名篇選段、譯文摘抄等多種門類。從體裁而言,多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記敘文。從題材上看,各有千秋,有“大愛”也有“小情”,有“西方經典”也有“東方神韻”。受眾在一篇篇美文佳作中、在嘉賓們娓娓道來的講述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滿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情緒的宣洩與內心的昇華。既豐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又滿足了個人的文化需求。記得在《南方週末》對董卿的專訪中,記者問道:我始終有個疑惑,大家對知識類節目的這種熱情,有多少會轉化為對知識本身的渴求?董卿: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其實很難去做一個統計,但如果說喚醒了觀眾的一種新的認知,就成功了一部分。所謂的知識點是沒有太大用處的,我知道一百首詩、一千首詩,這些數字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你從中認識到了什麼,或是跟你的人生體驗是否有所結合,幫助你成長,重新去審視周邊。

從這個意義上講,央視創作《朗讀者》節目,並非只是想為人們讀幾篇美文,而是透過朗讀文本引領人們重新進入一個有意義、有溫度、有情感的世界,重新感受文化的魅力,從而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讓內心可以得到一絲寧靜和溫和,真正給觀眾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即在這樣一個娛樂節目層出不窮的時代,《朗讀者》似一股超凡脫俗的文藝清流映入受眾的眼簾,以朗讀這樣一個高雅卻不寡眾的方式傾訴情感。甚至可以看成是改變文化萎縮的嘗試性努力,是用印刷文化來救贖讀圖時代的圖像文化,用精英文化來救贖已經普遍娛樂化的電視大眾文化;用朗讀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語言文字所具有的直擊人心、引人思考的審美力量。或許這才是《朗讀者》的不忘初心與價值魅力之所在。

[作者簡介] 王豔玲,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吳靜,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孫文芳. 讓節目回到原點、回歸初心——《朗讀者》欄目給地方台節目製作帶來的啟示[J]. 新媒體研究,2017,06:94-95.

轉引自鹿馨. 董卿的主持人形象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3.

李邑蘭.董卿:別因為節目火爆,就把人神化了[N].南方週末2017-02-23

王紀人.娛樂至死能否用文化救贖——初觀電視節目《朗讀者》有感[N].解放日報2017-03-02

所有人間的這種共同的情感會幫助我們去瞭解和理解。”因之,《朗讀者》在觀眾的選擇上是廣闊的,它的主題意蘊是深刻的,它跳出了小範圍的自娛自樂,是在為大眾尋找普世之情。它可以是為電視機前的觀眾讀,為朗讀嘉賓心裡最在乎的那個人讀,為過去的歲月讀。這種各有側重的主題表達及作品背後珍藏的故事,總有一個細微之處能夠觸動你的情感心弦。

二、閱歷豐富的朗讀嘉賓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即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更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這是該節目的創作定位與理念。《朗讀者》對於朗讀嘉賓的選擇,非常用心,是經過層層篩選、精心選擇的。《朗讀者》每期節目都根據主題詞來選擇嘉賓,朗讀的文字有的是嘉賓自己寫的文章,有的是曾打動自己、影響自己人生的文學名著。節目製作人董卿認為,要選擇觀眾感興趣的人。朗讀者一定是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有了人生閱歷他才會有精彩的人生故事,有精彩的人生故事之後他還要有一種很真實的、很平實的情緒的表達和感染力。於是,《朗讀者》朗讀嘉賓的選擇並不局限於跟文字相關的作家作者,而是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種職業。朗讀嘉賓中有翻譯大師許淵沖、作家鄭淵潔、著名演員斯琴高娃、濮存昕、蔣雯麗、航太英雄楊利偉、還有不乏平凡卻偉大的普通人諸如“鮮花山谷”夫婦等等。這些朗讀嘉賓的共同特點都具有一定的引導力和說服性,而這樣不同層次的嘉賓選擇能讓更多的觀眾找到歸屬感。

《朗讀者》中嘉賓自述板塊的設計也頗具匠心,朗讀嘉賓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回憶和講述著自己相似的故事,並深情地融入到朗讀當中。即嘉賓坦言自己的“靈魂”推己及人地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繼而趁熱打鐵地通過朗讀的情緒外化形式把這種理念與情感推上高點。例如斯琴高娃在第六期節目中朗讀賈平凹的作品《寫給母親》時,就曾回憶起了自己的母親:“戲中我演了這麼多母親的眼淚,其實都來源於戲外我母親的眼淚,所以我演繹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媽媽的影子。”在她心中,母親對自己的人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母親對她的影響也讓斯琴高娃在她的演藝生涯中扮演的種種角色都淋漓盡致。在朗讀中,斯琴高娃正是憑藉多年的藝術家功底和對母親深沉的懷念,一下子就為整個朗讀鋪墊了一種傷感壓抑的基調,“人活著的時候,只是事情多,不計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來: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媽就三周年了”;隨著朗讀感情的層層遞進,到最後“現實告訴著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斯琴高娃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董卿和觀眾也熱淚盈眶。恰如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所言,這個節目不是個讀書節目,但它又是個讀書節目,它是一個一方面講述人生故事,然後把這個故事講到了情感的高潮點之後,他才來用文藝作品抒發當事人的情懷一個節目,他是不講究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是講究參與者的真情實感。Y 因此,《朗讀者》採用名著名篇和朗讀嘉賓的完美結合,能夠感染觀眾並帶領觀眾走近藝術,達到了情感的享受和心靈的洗禮。既加大了藝術作品的傳播效果,更增強了文化類節目本身的影響力。

三、簡約大氣的舞臺設計

《朗讀者》的舞臺設計簡約大氣,又充滿了藝術氣息,符合《朗讀者》節目的風格定位。舞臺以歐式風格為主,舞臺和觀眾席的造型設計渾然一體,全部採用實景搭建,舞臺背景是上下兩層書架,書架裡面碼放的是一本本仿製真書的道具書,數量多達5500本,呈現出氣勢磅礴的圖書館的視覺效果;書架前面有一個塊可升降的LED大屏,用於現場觀眾觀看第二現場的訪談。舞臺燈光的設計比較柔和,與舞臺的色彩、圖案相呼應,呈現出高雅而溫馨的感覺;舞臺上還設有鋼琴,並邀請鋼琴家李雲迪來為節目彈琴伴奏,提升了節目整體的藝術氛圍。在舞臺中間有一個主持人和嘉賓進場的門,正門後面是訪談區,也就是節目的第二現場。嘉賓進入訪談區後,房門會關閉,開始接受董卿的訪談。這種設計能使嘉賓進入到一個安安靜靜的談話氛圍中,且區別於站在舞臺中央的第一現場方式,更多的是溫馨、和諧以及舒適為主,營造出家庭式的輕鬆的談話氛圍,為嘉賓們解讀詩詞美文、分享人生故事營造了一個富有美學意義的藝術場所。

同時,在嘉賓朗讀的過程中,道具的設置也別出心裁,沒有簡單的重複,而是根據朗讀的內容情景的區別,選擇與主題相符合的道具進行襯托和輔佐,以提升整個節目的舞臺效果。在第一期節目“遇見”中,“鮮花山谷”夫婦朗讀朱生豪的情詩時,節目就特別安排了讓妻子從閣樓上緩緩走下,邊朗讀邊走向丈夫,最後兩人牽手一起朗讀,精心的細節安排讓人們體會到了夫妻兩人間的溫馨和浪漫;世界小姐張梓琳為女兒朗讀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時,現場的佈置是兩把椅子,張梓琳坐在左邊的椅子上,右邊的椅子則坐著一隻毛絨小熊。這樣的現場佈置顯得童真童趣,切合主題,給人一種祥和美好的感覺;在著名藝術家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先生的《寫給母親時》,現場佈置是一個書房的場景,斯琴高娃坐在一張紅木的桌椅前,桌子上擺著一盞老式的檯燈,她輕輕地翻開書本進行講述。賈平凹先生在文中寫到“我常在寫作時,突然能聽到我媽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聽到叫聲我便習慣地朝右邊扭過頭去。從前我媽坐在右邊那個房間的床頭上……”斯琴高娃在朗讀這一段時,也很自然地朝右邊扭過頭去,指著右邊舞臺佈置的床頭,仿佛真實的場景一般深情地望著自己的母親。這些非常切合文字內容的現場佈置能夠迅速把觀眾帶入作品的情境當中,更加真切地領會作品的意蘊與內涵。

四、知性魅力的主持人董卿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者之一的卡爾·霍夫蘭曾有言:“最可能改變一次傳播的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變傳播物件對傳播者的印象。傳播者有威望嗎?可愛嗎?是同我一樣的人嗎?”對於一檔電視文化類節目,主持人的選擇要比一般綜藝節目的要求更加嚴格。

董卿一直以來以她深厚的主持功力、豐富的學識和勤奮努力的工作態度在央視眾多主持人中獨當一面。即用“秀外慧中”這四個字來形容董卿再恰當不過了。許多董卿迷們甚至以“傾國傾城”為網站名,為董卿創建了一個專屬於她的粉絲網站。董卿端莊美麗的容貌和優雅大氣的氣質,是深受觀眾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董卿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內涵更成就了她作為《朗讀者》主持人的獨一無二之人選。《朗讀者》熱播後,董卿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道,“《朗讀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過去一年準備的結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國學習的結果,它是二十年的積澱。”董卿出生在一個知識氛圍濃郁的家庭,父母都是傳統的知識份子。她的父母告訴她,我們不能只靠吃飯活著,還有一些別的東西可以滋養我們。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求她大量讀書,使她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論是中國古典詩詞、外國經典名著,還是當代小說,董卿都有所涉獵。作為央視的當家女主持人,平時的工作已經非常辛苦,但無論工作再忙再累,董卿每天都要保證一到兩個小時的閱讀。她曾表示,如果讓她到一個荒涼的島上,只讓帶一樣東西,她會選擇帶書。只有學習才能讓你有一個緩衝,讓你有時間反思自己,進行能量補充。

因之,董卿能夠在每一期的《朗讀者》中,與嘉賓的對話引經據典,將符合情景的描述文字脫口而出、信手拈來。一些網友不禁評論,“董卿到底讀了多少書啊!這張口就來的功力太可怕了!”、“董卿才是真女神!”等等。諸如第一期《朗讀者》的嘉賓張梓琳也是不吝稱讚:我稱董卿老師為卿姐,因為她更像一個姐姐,是一個完美的存在。卿姐一定是一個讀過很多書的人。從和她的交談中就能感受得到她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當然她也是一個非常具有個人魅力的女性,而且她的個人風格也是我很欣賞的,是那種落落大方、端莊又得體。簡言之,《朗讀者》的成功除了節目策劃、團隊合作、創新模式、製作理念之外,董卿作為主持人的學識與知性魅力同樣功不可沒。

五、感受文化的節目理念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與推廣,國民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董卿曾在廣電總局宣傳例會的發言中說道,一個國家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作為媒體特別是國家媒體,旗幟鮮明地傳播弘揚優秀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來到我們舞臺,我們都會把他們還原成一個平實的朗讀者的面貌,不去強調“我會讀”,而是突出“我要讀”,許多東西方的經典被朗讀的時候,觀眾沒有產生任何距離感,文字所創造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眾的精神世界遙相呼應,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給予我們力量,震撼我們的內心。《朗讀者》便旨在以嘉賓們的個人經歷與美文佳作相結合,且用真摯的感情朗讀出來,實現傳統文化傳承、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積極作用。即通過一位位嘉賓的朗讀,一個人一個故事,配合以舒緩的音樂,帶給受眾情感的洗滌,既可以放鬆心情、緩解壓力,又能夠從中汲取知識文化的營養,豐富自己。

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真正的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受眾在觀看《朗讀者》的過程中,無論是遇見詩詞,還是感受美好,亦或是被嘉賓的故事所吸引,都觸動了受眾的真實情感,引起了或大或小的情感共鳴。相比中央電視臺前期的系列熱播文化節目,《朗讀者》的題材更廣,作品更多,範圍更大,參與更靈活,藝術效果更強。《朗讀者》的入選作品有古風詩歌、手寫情書、原創獨白、典禮祝詞、名篇選段、譯文摘抄等多種門類。從體裁而言,多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記敘文。從題材上看,各有千秋,有“大愛”也有“小情”,有“西方經典”也有“東方神韻”。受眾在一篇篇美文佳作中、在嘉賓們娓娓道來的講述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滿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情緒的宣洩與內心的昇華。既豐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又滿足了個人的文化需求。記得在《南方週末》對董卿的專訪中,記者問道:我始終有個疑惑,大家對知識類節目的這種熱情,有多少會轉化為對知識本身的渴求?董卿: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其實很難去做一個統計,但如果說喚醒了觀眾的一種新的認知,就成功了一部分。所謂的知識點是沒有太大用處的,我知道一百首詩、一千首詩,這些數字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你從中認識到了什麼,或是跟你的人生體驗是否有所結合,幫助你成長,重新去審視周邊。

從這個意義上講,央視創作《朗讀者》節目,並非只是想為人們讀幾篇美文,而是透過朗讀文本引領人們重新進入一個有意義、有溫度、有情感的世界,重新感受文化的魅力,從而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讓內心可以得到一絲寧靜和溫和,真正給觀眾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即在這樣一個娛樂節目層出不窮的時代,《朗讀者》似一股超凡脫俗的文藝清流映入受眾的眼簾,以朗讀這樣一個高雅卻不寡眾的方式傾訴情感。甚至可以看成是改變文化萎縮的嘗試性努力,是用印刷文化來救贖讀圖時代的圖像文化,用精英文化來救贖已經普遍娛樂化的電視大眾文化;用朗讀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語言文字所具有的直擊人心、引人思考的審美力量。或許這才是《朗讀者》的不忘初心與價值魅力之所在。

[作者簡介] 王豔玲,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吳靜,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孫文芳. 讓節目回到原點、回歸初心——《朗讀者》欄目給地方台節目製作帶來的啟示[J]. 新媒體研究,2017,06:94-95.

轉引自鹿馨. 董卿的主持人形象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3.

李邑蘭.董卿:別因為節目火爆,就把人神化了[N].南方週末2017-02-23

王紀人.娛樂至死能否用文化救贖——初觀電視節目《朗讀者》有感[N].解放日報2017-03-0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