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專訪唐寧:擁抱全球資產配置的黃金時代

宜信創始人、CEO 唐甯

“作為宜信, 我們的追求是做引領者、創新者、開拓者, 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也吃得了很多苦, 但是我們仍然保持著初心,

我們堅信我們有能力做得更好, 有毅力繼續堅持。 ”

文│《中國經濟資訊》記者 張興軍

唐寧很忙, 尤其是在這個即將過去的4月。 作為宜信創始人、CEO, 在創建宜信之後的近十一年來, 幾乎都是在與時間賽跑的快節奏中度過的。 如果非要給唐寧提煉一個核心關鍵字的話, 那麼“普惠金融”無疑應該是首選。

4月14日的早晨時, 唐寧還在與世界著名管理大師拉姆·查蘭還在與來自碧桂園、伊利、高通等各行各業的領軍企業高管共同分享著發展的洞見;4月15日的上午, 唐甯在海南三亞艾迪遜酒店的“宜信財富尊享年會”上, 又奉上了一場以“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尋找確定性”為主題的演講, 獲得在場數以千計的高淨值人群的共鳴。

緊接著的4月18日, 旨在通過普惠金融服務三農的海南海金宜創在海口隆重開業, 唐寧親往致辭, 與海南省金融辦副主任劉國鑫、海南金控董事長李曉剛、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等共同見證支持海南特色農業的又一普惠金融創新實踐的落地。

唐寧坦言, 過去他演講從來都不用PPT, 但是在三亞尊享年會上, 他在同事的建議之下第一次用PPT進行演講, 和在場數以千計的高淨值人群分享他對未來的洞見。

值得一提的是, 中國金融過去十年的發展, 和唐寧當初創建宜信時的預判出奇地一致。 不論是今天被高淨值人群所推崇的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 還是宜信通過宜人貸所引領的P2P浪潮, 亦或是當下方興未艾的普惠金融的國家戰略,

唐寧及其創建的宜信公司, 都是集洞窺者、預見者和實踐者於一身的引領者。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 過去的十年宜信從P2P起家, 引領著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狂飆突進。 某種程度上亦可以稱, 正是以宜信為代表的開拓者們, 才讓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實踐步入了“普惠”的階段。

回顧宜信十餘年的發展史, 同時也是一部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史。 P2P網貸、眾籌、智慧投顧、保險科技、區塊鏈, 宜信將金融與科技加以融合、創新, 開創了諸多全新的業務板塊和商業模式。 而當宜信新十年啟幕之後, 唐甯對未來的聲音自然也不會缺席。

由宜信財富出品的資產配置白皮書和策略指引, 已經成為其保留節目,

每一問世就能引起熱議;尤其是宜信財富通過兼收並蓄而提出的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 即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以FOF的方式超配另類資產, 更是成為財富管理領域的科學指南。

“整個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已有萬億(元)市場規模, 未來10年、50年都會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唐甯對未來十年市場也提出了五大研判, 即從固定收益到權益類, 從短期投機到長期投資, 從中國到全球, 從單一產品投資到資產配置, 以及從一代創富到二代創富。

實際上, 這五大研判, 也幾乎涵蓋了中國當下財富管理的方方面面。

宜信創始人、CEO唐寧和國際著名管理大師拉姆·查蘭等縱論資產配置與財富傳承。

“中國金融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中國經濟資訊:宜信財富將未來十年的小目標確定為“全球華人財富管理的首選品牌”, 今年恰好是第十一年, 一個新十年開啟的第一年, 請問宜信財富未來從戰略上將如何踐行這一目標?

唐寧:宜信財富過去一直服務著中國的高淨值、超高淨值人士, 和中國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現在我們也要面向海外的華人,這是一個客群方面的延展。過去是中國籍的,但是我們發覺很多在海外的華人都有財富管理的客觀需求,而且對於海外財富管理機構的服務、產品來講,沒有對這群客群形成有效的覆蓋,從他們的財富管理、資產配置的需求來講,和我們能夠提供給他們的基於資產配置打造的產品線、服務線是非常匹配的。其實很多海外華人的家人都在國外,他們是宜信財富的重要客戶。他們或者通過我們好望角,也就是宜信財富旗下的移民機構移民海外的,對於我們非常熟悉。

對於這些我們已經建立了很多聯繫的人群,我們去給他們提供服務就順理成章。另外我們團隊的很多成員都是海歸,過去在海外學習、生活的時候,身邊也有很多同學、同事,他們都表達了強烈的願望,說宜信財富做得這麼好,產品很好,服務很好,我們怎麼去享受這種服務?對於過去而言,這種需求可能實現不了,但現在就有了這種可能。

當然,我們首先在美國市場進行了覆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也需要我們逐漸去開拓。在未來十年,能夠面對全球的華人提供財富管理服務,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誌,財富管理領軍機構是我們全球佈局的一個定位。

中國經濟資訊:您在2017年宜信財富尊享年會上演講的時候提到一句話,您說“宜信最不缺的是情懷”,對於一家財富管理公司的情懷您是怎樣理解和定義的?

唐寧:探討情懷時就不得不談一談我和我的同事們所經歷的事情。作為行業的領先者、創新者,我們經歷的是與追隨者非常不同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因為大家都理解,作為創新者、領先者,其實在市場、教育、客戶啟蒙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甚至要面對一些約定俗成的認知,或者說是客戶的顯性、但是是短視和錯誤的需求,這樣一個過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需要很強的心理承受力,需要堅韌不拔和長線的邏輯。與此同時,作為行業的引領者和領導者,通過領先推動逐漸成為不爭的老大,我覺得這是通過辛苦努力最終帶來的結果。而且通過這樣的金融創新,為了理想、目標和行業的發展——這已經不單單是企業自身的發展了——所做的努力,其實也是公司寶貴的財富。我們整個團隊的勁頭非常不一樣,行業引領者通過艱苦的努力最終達到了這樣一個目標,跟作為一個追隨者看到了別人做得好而尋求從中分一杯羹是是不一樣的。

作為宜信,我們的追求是做引領者、創新者、開拓者,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也吃得了很多苦,但是我們仍然保持著初心,我們堅信我們有能力做得更好,有毅力繼續堅持。

中國經濟資訊:宜信最早從P2P做起,現在把財富管理的各個鏈條打通了。眾所周知,最早開拓市場的也是最難的,而中國財富管理的傳統又是非常青睞於房產和儲蓄這些單一的方式的。

唐寧:我覺得哪個市場一開始都不容易,當時我們在國內開創了P2P網貸模式,其實那時候對於模式的質疑,主要是因為在中國從事個人信用工作風險太高;另外一個質疑,是所謂的資質、模式的合法性。雖然說P2P模式與當時的法律法規沒有任何的衝突,但是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大家從銀行提供服務為主的時代走過來,對於新生事物必然會有一些問號,我覺得也是具有合理性的。一直到今天中國的信用體系都還在不斷發展之中,依然有不成熟的地方。

今天我們談的資產配置,也有很大的阻力,大家都說過去買的是單一產品,資產配置有什麼用?或者說我現在所展示的趨勢,大家從行動上要改變自己的行為然後擁抱趨勢,這也不是容易的行為。我們怎麼做?當你創新的方向代表著整個社會、整個市場、客戶的未來,它的生命力就是強大的,因為它從根本上代表著正確的未來,終究會實現。所以,作為趨勢的引領者,做這樣的事情一定是艱難的,但我們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這種生命力是極為強大的。

而且我們在創新過程之中有自己的方法論,不是光拍拍腦袋決定的。我們看到了海外先進市場過去幾十年走過的路,是不是對我們有直接的啟發借鑒?我們同時又結合中國市場所在的發展階段進行創新。當我們創新的時候,雖然挑戰特別大,困難特別多,但是宜信的所有人都不困惑,因為我們知道方向在哪,要往哪裡走,就是這樣的邏輯。

圖說:早在今年3月,宜信就與全球領先的基金管理公司鐵獅門確定了未來在基金合作、並投業務、聯合開發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全球化的合作,共用戰略資源。

中國經濟資訊:您提到宜信財富的差異化能力之一是科技能力,作為一家財富管理企業,宜信財富通過智慧投顧投米RA的應用,可以說是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金融的典範。但我們也看到,很多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也已經加入其中,包括BAT也都在做類似的事情,未來宜信又將如何保持科技上的優勢?

唐寧:科技是一個非常好的點,它跟我們的戰略直接相關。其實宜信從根本上來講是金融科技的基因優勢,金融科技領域、支付、網貸都得到了十年以上的發展,有較為成熟的監管框架。在金融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很多技術的細分領域還在發展之中,例如眾籌就是我們非常看好的方向。“宜天使”是我們眾籌平臺,幫助天使投資人、創業企業更好第對接,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像智慧投資顧問,它可以幫助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做好資產配置。

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用機器演算法、大資料,把諸多的保險公司的諸多保險產品加以分析、識別,然後把這些產品的特點呈現給我們的客戶,通過資料和技術,更好地對需求進行匹配,這是我們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其實保險科技的發展使保險產品的選擇變得非常便利和高效,最後的結果也非常精確,最有代表性的是宜信博誠,它也是新三板掛牌公司,正在從事保險科技方面的突破。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細分領域,包括區塊鏈等等,我們在部門協同和具體運營中,都在積極地推動區塊鏈的技術的落地化。

我認為,這些細分領域還沒有到支付、網貸的成熟階段,還處在成長之中,我對這些細分領域的未來非常看好。並且,我們已經有了一套創新成功的方法論,知曉如何在創新的過程之中把科技的、商業模式的關鍵點把握好,把金融與科技人才之間的合作把握好,把監管、互動的關係把握好,通過把握好這些關係,以讓金融科技的諸多細分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是我們的初衷。而且我們也有志於在所有領域中都佔有主導性。

中國經濟資訊:宜信是國際化走得最早的企業之一,這和很多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企業只聚焦國內市場有很大的不同,您怎樣評價宜信業務的出海和擴張的路徑?

唐寧:其實金融科技是非常大的領域,有很多的細分領域,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稟賦,不同的方向,互聯網公司在大資料方面都還在不斷地實驗。最近我也轉發了一篇文章,就是征信管理局的萬局長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互聯網+大資料是不是等於征信。大家對於過往的認知,現在也在進行反思,我之前也談到了互聯網金融過往的務虛,追求極致的體驗,也包括金融方面防風險,不光是流暢,如果你的資產不管用,再流暢也沒用。所以,我覺得是缺少金融底蘊,或者組織是不是有相應的稟賦做不同的事。

互金企業各自可以有自己的特點,走自己的路,我並不覺得贏家通吃的情況一定會出現。

中國經濟資訊:宜信財富在2016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頒獎典禮上,獲得了亞太地區金融服務行業最具權威性的戰略商業資訊提供機構——亞洲銀行家所頒發的“中國最佳非銀行私人財富產品大獎”,您認為這意味著什麼?

唐寧:有幾個認識,什麼是“非銀行類”,其實把銀行類算上,宜信財富也值得稱道。具體來講,銀行其實也有引領的嘗試,但是整體上從資產配置的理念、產品線、服務線的落地,我覺得宜信財富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從獎項來講,就像我跟大家分享的,亞洲銀行家很長時間在關注中國的資管市場,他們不認為中國有真正財富管理機構,真正的財富管理市場,什麼意思?這個市場之中的參與者,他做的事兒,一定是理財,但並不是資產配置,並不是財富管理,什麼公司吆喝什麼產品,沒有機構站在客戶的角度說你應該把您的投資資產怎樣配置。一直到2016年,2016年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大幕開啟,是財富管理行業元年,原因在於我們非常明確地用黃金三原則指出了到底資產配置應該怎麼做,跨地域國別配、跨資產類別配和用母基金的方式,行業中從來沒有如此清晰指出過。基於這樣的原則,我們對高淨值客戶說你的資產應該是什麼比例,這些是非常明確,非常具體的,之前不落地。

還有一個標誌,就是我們通過科技和人工智慧(投米RA)等方式,在中產階級中使科學的資產配置落地,這雖然不屬於亞洲銀行家評獎的範疇,卻是我們面對高淨值、超高淨值客戶所能提供的獨特服務。我們看到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大幕開啟的標誌事件是提出了黃金三原則,對於中產階層則是通過機器人進行資產配置,這也是去年是“中國財富管理大幕開啟之時”的核心要義。亞洲銀行家看到了這些,他們認為原來中國也已經有了財富管理市場,值得他們去研究和評介。

中國經濟資訊: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是宜信財富根據中國市場而提出的嗎?

唐寧:其實是國際最佳實踐,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很多引領的機構投資人已經在實踐之中,也根據市場變化而不斷地演變。像三十年前,所謂的杠杆收購還沒有,後來有了,或者二十年前還沒有所謂的量化對沖,後來有了。像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養老金、國家的主權基金也在不斷學習探索,對於私募股權的配置,從過去不是那麼多,現在到了30%,這也是一個階段的積累產物,而且今後也會不斷隨著市場的變化有所調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年都推出資產配置指引,繼2016年推出的三原則之後,2017年有了資產配置策略指引,但是我不期待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挑戰資產配置的根本邏輯,或者對於資產類別有什麼180度的轉變,短期之內是不可能的。

中國經濟資訊:今年兩會期間,從政府到行業再到民間,“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被多次提及,作為“金融科技”的優秀實踐者,宜信對此怎樣看,未來金融科技將如何更好的作用於實體經濟?

唐寧:我們所做的普惠金融跟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成長一直是緊密結合的,通過解決他們的借款、保險、支付、理財等相關需求,或者提供能力建設的雲平臺和雲服務,都是我們在實踐的。過去是體現在企業軟體和服務的提供上,現在市體現在“雲”上,這也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非常好的案例。

從財富管理的角度上來講,我們也在做很多創新的嘗試。像剛剛發佈(4月15日)的宜信財富IDG天使投資母基金,就是支持天使投資母基金的,這也是切入創新創業的關鍵點。一開始創業的時候都需要啟動資金,像我們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的母基金,就是通過支持頂級的VC實現的。參加論壇的很多客戶過去是從事舊經濟的,他們的財富得到積累,然後通過母基金的方式,把舊經濟所得投入到新經濟中,他們從中受益的同時,也促使新經濟之中的企業受益,創業者能夠有更多的資源發展自己的企業,這是多贏的格局。可以說,這也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直接例子。

和中國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現在我們也要面向海外的華人,這是一個客群方面的延展。過去是中國籍的,但是我們發覺很多在海外的華人都有財富管理的客觀需求,而且對於海外財富管理機構的服務、產品來講,沒有對這群客群形成有效的覆蓋,從他們的財富管理、資產配置的需求來講,和我們能夠提供給他們的基於資產配置打造的產品線、服務線是非常匹配的。其實很多海外華人的家人都在國外,他們是宜信財富的重要客戶。他們或者通過我們好望角,也就是宜信財富旗下的移民機構移民海外的,對於我們非常熟悉。

對於這些我們已經建立了很多聯繫的人群,我們去給他們提供服務就順理成章。另外我們團隊的很多成員都是海歸,過去在海外學習、生活的時候,身邊也有很多同學、同事,他們都表達了強烈的願望,說宜信財富做得這麼好,產品很好,服務很好,我們怎麼去享受這種服務?對於過去而言,這種需求可能實現不了,但現在就有了這種可能。

當然,我們首先在美國市場進行了覆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也需要我們逐漸去開拓。在未來十年,能夠面對全球的華人提供財富管理服務,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誌,財富管理領軍機構是我們全球佈局的一個定位。

中國經濟資訊:您在2017年宜信財富尊享年會上演講的時候提到一句話,您說“宜信最不缺的是情懷”,對於一家財富管理公司的情懷您是怎樣理解和定義的?

唐寧:探討情懷時就不得不談一談我和我的同事們所經歷的事情。作為行業的領先者、創新者,我們經歷的是與追隨者非常不同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因為大家都理解,作為創新者、領先者,其實在市場、教育、客戶啟蒙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甚至要面對一些約定俗成的認知,或者說是客戶的顯性、但是是短視和錯誤的需求,這樣一個過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需要很強的心理承受力,需要堅韌不拔和長線的邏輯。與此同時,作為行業的引領者和領導者,通過領先推動逐漸成為不爭的老大,我覺得這是通過辛苦努力最終帶來的結果。而且通過這樣的金融創新,為了理想、目標和行業的發展——這已經不單單是企業自身的發展了——所做的努力,其實也是公司寶貴的財富。我們整個團隊的勁頭非常不一樣,行業引領者通過艱苦的努力最終達到了這樣一個目標,跟作為一個追隨者看到了別人做得好而尋求從中分一杯羹是是不一樣的。

作為宜信,我們的追求是做引領者、創新者、開拓者,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也吃得了很多苦,但是我們仍然保持著初心,我們堅信我們有能力做得更好,有毅力繼續堅持。

中國經濟資訊:宜信最早從P2P做起,現在把財富管理的各個鏈條打通了。眾所周知,最早開拓市場的也是最難的,而中國財富管理的傳統又是非常青睞於房產和儲蓄這些單一的方式的。

唐寧:我覺得哪個市場一開始都不容易,當時我們在國內開創了P2P網貸模式,其實那時候對於模式的質疑,主要是因為在中國從事個人信用工作風險太高;另外一個質疑,是所謂的資質、模式的合法性。雖然說P2P模式與當時的法律法規沒有任何的衝突,但是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大家從銀行提供服務為主的時代走過來,對於新生事物必然會有一些問號,我覺得也是具有合理性的。一直到今天中國的信用體系都還在不斷發展之中,依然有不成熟的地方。

今天我們談的資產配置,也有很大的阻力,大家都說過去買的是單一產品,資產配置有什麼用?或者說我現在所展示的趨勢,大家從行動上要改變自己的行為然後擁抱趨勢,這也不是容易的行為。我們怎麼做?當你創新的方向代表著整個社會、整個市場、客戶的未來,它的生命力就是強大的,因為它從根本上代表著正確的未來,終究會實現。所以,作為趨勢的引領者,做這樣的事情一定是艱難的,但我們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這種生命力是極為強大的。

而且我們在創新過程之中有自己的方法論,不是光拍拍腦袋決定的。我們看到了海外先進市場過去幾十年走過的路,是不是對我們有直接的啟發借鑒?我們同時又結合中國市場所在的發展階段進行創新。當我們創新的時候,雖然挑戰特別大,困難特別多,但是宜信的所有人都不困惑,因為我們知道方向在哪,要往哪裡走,就是這樣的邏輯。

圖說:早在今年3月,宜信就與全球領先的基金管理公司鐵獅門確定了未來在基金合作、並投業務、聯合開發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全球化的合作,共用戰略資源。

中國經濟資訊:您提到宜信財富的差異化能力之一是科技能力,作為一家財富管理企業,宜信財富通過智慧投顧投米RA的應用,可以說是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金融的典範。但我們也看到,很多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也已經加入其中,包括BAT也都在做類似的事情,未來宜信又將如何保持科技上的優勢?

唐寧:科技是一個非常好的點,它跟我們的戰略直接相關。其實宜信從根本上來講是金融科技的基因優勢,金融科技領域、支付、網貸都得到了十年以上的發展,有較為成熟的監管框架。在金融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很多技術的細分領域還在發展之中,例如眾籌就是我們非常看好的方向。“宜天使”是我們眾籌平臺,幫助天使投資人、創業企業更好第對接,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像智慧投資顧問,它可以幫助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做好資產配置。

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用機器演算法、大資料,把諸多的保險公司的諸多保險產品加以分析、識別,然後把這些產品的特點呈現給我們的客戶,通過資料和技術,更好地對需求進行匹配,這是我們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其實保險科技的發展使保險產品的選擇變得非常便利和高效,最後的結果也非常精確,最有代表性的是宜信博誠,它也是新三板掛牌公司,正在從事保險科技方面的突破。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細分領域,包括區塊鏈等等,我們在部門協同和具體運營中,都在積極地推動區塊鏈的技術的落地化。

我認為,這些細分領域還沒有到支付、網貸的成熟階段,還處在成長之中,我對這些細分領域的未來非常看好。並且,我們已經有了一套創新成功的方法論,知曉如何在創新的過程之中把科技的、商業模式的關鍵點把握好,把金融與科技人才之間的合作把握好,把監管、互動的關係把握好,通過把握好這些關係,以讓金融科技的諸多細分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是我們的初衷。而且我們也有志於在所有領域中都佔有主導性。

中國經濟資訊:宜信是國際化走得最早的企業之一,這和很多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企業只聚焦國內市場有很大的不同,您怎樣評價宜信業務的出海和擴張的路徑?

唐寧:其實金融科技是非常大的領域,有很多的細分領域,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稟賦,不同的方向,互聯網公司在大資料方面都還在不斷地實驗。最近我也轉發了一篇文章,就是征信管理局的萬局長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互聯網+大資料是不是等於征信。大家對於過往的認知,現在也在進行反思,我之前也談到了互聯網金融過往的務虛,追求極致的體驗,也包括金融方面防風險,不光是流暢,如果你的資產不管用,再流暢也沒用。所以,我覺得是缺少金融底蘊,或者組織是不是有相應的稟賦做不同的事。

互金企業各自可以有自己的特點,走自己的路,我並不覺得贏家通吃的情況一定會出現。

中國經濟資訊:宜信財富在2016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頒獎典禮上,獲得了亞太地區金融服務行業最具權威性的戰略商業資訊提供機構——亞洲銀行家所頒發的“中國最佳非銀行私人財富產品大獎”,您認為這意味著什麼?

唐寧:有幾個認識,什麼是“非銀行類”,其實把銀行類算上,宜信財富也值得稱道。具體來講,銀行其實也有引領的嘗試,但是整體上從資產配置的理念、產品線、服務線的落地,我覺得宜信財富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從獎項來講,就像我跟大家分享的,亞洲銀行家很長時間在關注中國的資管市場,他們不認為中國有真正財富管理機構,真正的財富管理市場,什麼意思?這個市場之中的參與者,他做的事兒,一定是理財,但並不是資產配置,並不是財富管理,什麼公司吆喝什麼產品,沒有機構站在客戶的角度說你應該把您的投資資產怎樣配置。一直到2016年,2016年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大幕開啟,是財富管理行業元年,原因在於我們非常明確地用黃金三原則指出了到底資產配置應該怎麼做,跨地域國別配、跨資產類別配和用母基金的方式,行業中從來沒有如此清晰指出過。基於這樣的原則,我們對高淨值客戶說你的資產應該是什麼比例,這些是非常明確,非常具體的,之前不落地。

還有一個標誌,就是我們通過科技和人工智慧(投米RA)等方式,在中產階級中使科學的資產配置落地,這雖然不屬於亞洲銀行家評獎的範疇,卻是我們面對高淨值、超高淨值客戶所能提供的獨特服務。我們看到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大幕開啟的標誌事件是提出了黃金三原則,對於中產階層則是通過機器人進行資產配置,這也是去年是“中國財富管理大幕開啟之時”的核心要義。亞洲銀行家看到了這些,他們認為原來中國也已經有了財富管理市場,值得他們去研究和評介。

中國經濟資訊: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是宜信財富根據中國市場而提出的嗎?

唐寧:其實是國際最佳實踐,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很多引領的機構投資人已經在實踐之中,也根據市場變化而不斷地演變。像三十年前,所謂的杠杆收購還沒有,後來有了,或者二十年前還沒有所謂的量化對沖,後來有了。像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養老金、國家的主權基金也在不斷學習探索,對於私募股權的配置,從過去不是那麼多,現在到了30%,這也是一個階段的積累產物,而且今後也會不斷隨著市場的變化有所調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年都推出資產配置指引,繼2016年推出的三原則之後,2017年有了資產配置策略指引,但是我不期待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挑戰資產配置的根本邏輯,或者對於資產類別有什麼180度的轉變,短期之內是不可能的。

中國經濟資訊:今年兩會期間,從政府到行業再到民間,“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被多次提及,作為“金融科技”的優秀實踐者,宜信對此怎樣看,未來金融科技將如何更好的作用於實體經濟?

唐寧:我們所做的普惠金融跟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成長一直是緊密結合的,通過解決他們的借款、保險、支付、理財等相關需求,或者提供能力建設的雲平臺和雲服務,都是我們在實踐的。過去是體現在企業軟體和服務的提供上,現在市體現在“雲”上,這也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非常好的案例。

從財富管理的角度上來講,我們也在做很多創新的嘗試。像剛剛發佈(4月15日)的宜信財富IDG天使投資母基金,就是支持天使投資母基金的,這也是切入創新創業的關鍵點。一開始創業的時候都需要啟動資金,像我們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的母基金,就是通過支持頂級的VC實現的。參加論壇的很多客戶過去是從事舊經濟的,他們的財富得到積累,然後通過母基金的方式,把舊經濟所得投入到新經濟中,他們從中受益的同時,也促使新經濟之中的企業受益,創業者能夠有更多的資源發展自己的企業,這是多贏的格局。可以說,這也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直接例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