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別光看8700萬鄭和寫經,這佛像記載下“七下西洋”的秘密

在前一篇的推送中我們說到, 為了配合北京“一帶一路”會議的順利召開, 幾乎絕大部分的北京春拍都往後挪到了6月份。

這樣一來, 廣州華藝國際意外的成為了這一波內地春拍的頭一家了!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華藝春拍都有哪些亮點。

2015年紐約蘇富比春拍 鄭和款寫經

成交價:1402.6 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 8690萬元)

既然說到“一帶一路”, 那我們就說一個應景的話題吧。 4月28日, 上海龍美術館的永樂大展上,

將會展出一件2015年3月紐約蘇富比春拍上署名“鄭和”的明代佛經抄本, 當時, 它的成交價為1402.6 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 8690萬元)。

我們在華藝拍賣, 看到了一尊精美的明初造像, 這尊造像的背後, 便與“鄭和下西洋”有著直接的聯繫, 可以說,

這絕對稱得上是最符合“一帶一路”概念的藝術珍品了!

一尊佛像的背後, 隱藏著太多的歷史資訊, 甚至可能填補了史書的空白!且聽我們細細道來吧。

一眼看去, 造像是最為標準的釋迦牟尼成道像, 左手禪定印, 右手觸地印。

從造像本身的鑄造風格來看, 明顯的帶有明代早期永宣時期宮廷造像的風格特徵, 做工精緻規整。

蓮瓣尖的卷草紋, 以及配置均衡的圓形連珠, 都是明初宮廷蓮花座形式。

造像的開臉雙目細長,鼻翼狹窄,靜謐莊嚴,帶有尼泊爾造像的風格。

相比較我們平時更為常見的標準明初期宮廷造像,這尊造像卻呈現出了兩個不太一樣的特點。

其一,造像的衣紋線條相比較成熟時期的永宣造像,顯得更加的瀟灑流暢,飽滿有力,整尊造像展現出了偏早期造像的藝術張力。

其二,鎏金似乎沒有常見的永宣宮廷造像厚重,色調也更偏暖色調一點,不同于常見永宣造像那種淡黃的金彩。

左:華藝春拍拍品,右:北京故宮藏永樂宮廷釋迦牟尼

我們知道,部分的永宣宮廷造像經常會刻有年款,也有沒有年款的(甚至有後加年款的),如今所見永宣宮廷年款只有兩種——“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明朝初期,為了聯絡西藏地方的宗教上層,在皇家的“御用監”監製下,永宣兩朝製作了許多精美的佛像,作為禮品賜給西藏寺廟和高級僧侶,而為了符合少數民族的文字讀寫習慣,這些佛造像上所刻年款都是從左至右的順讀形式,沒有例外。據考證,這種明初宮廷造像的製作大約始於永樂六年。

2013香港蘇富比秋拍 明永樂釋迦牟尼坐像

成交價:2.3644億港元

而華藝春拍上的這尊明初宮廷風格造像,其蓮座上並未刻有年款,而前文提到,其鑄造風格又和常見的永宣宮廷造像有著細微而又微妙的差異,這其中有著怎樣的玄機呢?

如果翻看這尊造像的底部,其封底和裡面的裝髒已經丟失,而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發現了這尊造像背後的驚人秘密!

原來,在封底裡面,有著內容極為豐富的題記,在佛造像的內膛後壁發現如此之多的銘文題記,這是如今所發現的唯一的案例!當然,如果封底和裝髒完整,這段銘文是不可能看得到的,那為什麼要將題記題在造像的內膛之中呢?顯然,這和我們之前提到的“大明永樂年施”的造像截然不同,其目的並非是為了贈送西藏活佛,我們還是馬上來看看題記的內容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吧!

銘文題記拓片

“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李興,法名吉祥成就,系雲南大理府泰和縣人,本命戊申年吉月日時建生,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鑄造三世佛、文殊、普賢共五尊。”

通俗易懂,原來這是一位永樂年間叫做李興的太監發心願所定制的五尊造像之一,而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是其中的主尊(即三世佛中的現在佛——釋迦牟尼),看到有著如此明確歷史資訊的題記,我們首先需要確保的是,這既然是首次發現佛像內膛裡又如此長的題記,這題記是真實的嗎?

大象的判斷是,一定為真!看真的理由眾多,我們只說兩個。

其一,這銘文字體和我們在永樂宮廷造像中所常見的標準“大明永樂年施”字體幾乎完全一致。而大象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說過,佛造像的年代真偽判定和古代書畫不同,通過目鑒是可以做到百分百“包老”的。

北京故宮藏永樂宮廷造像銘文

華藝春拍該造像的銘文

其二,我們曾經見過一些後加的“大明永樂年施”款,但基本上從字體上能夠分辨得出。而從常理推斷,幾乎沒有造假者會編造出如此多又富含歷史資訊的題記文字,要知道,對於造假者來說,文字越多,露出的馬腳也就越多了。

很顯然,將題記刻在完全看不到的封底裡,施造者並不是要彰揚自己的敬佛功德,而是十分虔誠的發心願。在當時,能夠定制這樣一組五尊體量在30公分左右的精美宮廷風格造像的這位“李興”,究竟是什麼樣的來頭呢,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歷史人物似乎顯得有一點陌生了,但他卻是一位在鄭和下西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人物!

我們翻閱《明史》,能夠發現“李興”赫然在列!《明史》“卷七四、職官三”中有這樣的記載:

“顧中官四出,實始永樂時。元年,李興等齎敕勞暹羅國王,此奉使外國之始也”

《明史》“卷三零四、宦官一”則記載到:

“永樂元年,內官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三年遣太監鄭和帥舟師下西洋。……蓋明世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其中,《明史》所提到的李興的官職“中官”品級絕對不低,在明代位列正四品。

鄭和下西洋的傳奇早已膾炙人口,而整個明朝,派太監出使外國的第一人,並非鄭和,而正是今天的這位主人公——李興。《明史》的記載,李興早在永樂元年就被派到暹羅(今天的泰國)替大明進行賞賜,也就是說,李興很可能是在鄭和之前大明王朝下南洋出使外國的航海使者第一人。

鄭和(1371-1433)下西洋

當然,李興的這個第一次被後來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所掩蓋了,而大象特別要說的是,這位李興後來正是鄭和團隊下西洋的第三號重要人物!

有關這位李興在鄭和團隊中的重要性,《明史》並未詳細記載。但要知道,明史只是清朝初期的後人所編寫,而且令人唏噓的是,中國歷史上如此重要的航海壯舉,我們今天能夠讀到的史料卻十分有限,學術界一直認為,歷史上,有人刻意銷毀了鄭和下西洋的諸多歷史檔案,這使得這段歷史至今仍然有著眾多的謎團撲朔迷離有待解開。而我們通過考古發現,可以找到比《明史》靠譜得多的第一手史料!

上世紀30年代福建長樂南山土的《天妃之神靈應記》石碑,是當時的一個極為重大的考古發現,該石碑是在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在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並新建三清寶殿之後,鐫嵌《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于南山宮殿中。石碑明確記載著鄭和下西洋所經歷的國家,同時記錄了鄭和下西洋的準確時間,鄭和本人所督刻的石碑,其真實性顯然比幾百年後的《明史》靠譜得多!

《天妃之神靈應記》 現存福建省長樂市南山

《天妃之神靈應記》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損外,尚可完整辨識,我們為朋友們摘抄部分重要資訊如下: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曆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裡國、柯枝國,抵于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餘裡。

…………

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裡等國。時海寇陳祖義,聚眾三佛齊國,劫掠番商,亦來犯我舟師,即有神兵陰助,一鼓而殄滅之,至五年回。

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裡、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珍寶、珍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回還。

永樂七年,統領舟師,往前各國,道經錫蘭山國,其主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賴神顯應知覺,遂生擒其王,至九年歸獻,尋蒙恩宥,俾歸本國。

永樂十一年,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臘國有偽王蘇斡剌,寇侵本國,其王宰奴裡阿比丁,遣使赴闕陳訴,就率官兵剿捕。賴神默助,生擒偽王,至十三年歸獻。是年,滿剌加國王親率妻子朝貢。

永樂十五年,統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剌法,並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綠並獅子;卜剌哇國進千里駱駝並駝雞;爪哇、古裡國進麋裡羔獸。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齎捧金葉表文朝貢。

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都者,悉還本國。其各國王益修職貢,視前有加。

宣德六年,仍統舟師,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記于石。

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都指揮朱真、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楊一初稽首請立石。

——《天妃之神靈應記》

由此可見,在鄭和團隊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中,李興的排名僅次於鄭和、王景弘,而位列第三號人物,作為早在永樂元年就已經有著出使暹羅經驗的李興,他在鄭和團隊中一定發揮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就是這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人物,明史對他的記載實在有一點過於簡陋了。而在瞭解了這些基本歷史背景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這尊造像內膛的題記,可以說,這尊造像完全彌補了史書上對於李興記載的空白。而且,從中能夠讀出李興和鄭和之間還有著眾多不為人所知的關聯!我們再來看一遍佛像的題記!

“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李興,法名吉祥成就,系雲南大理府泰和縣人,本命戊申年吉月日時建生,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鑄造三世佛、文殊、普賢共五尊。”

讀這一段題記,我們可以發現,李興出生于戊申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比鄭和大三歲,而一個更為重要的歷史資訊是,和鄭和同為永樂朝大太監的李興都是雲南人!兩人或許有著極為相似的身世!

從題記可知,李興是雲南大理府泰和縣人,即今天的雲南省大理市大理鎮人;而鄭和是雲南昆陽人,即今天的雲南省昆明市晉甯縣昆陽鎮人,兩個年齡相仿的雲南人怎麼會同時進入永樂內宮做太監呢。

洪武十四年-洪武十五年(1381年-1382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和藍玉攻打元朝在雲南的殘留勢力,消滅了雲南的蒙古和穆斯林軍隊。戰爭結束後,至少數百名的蒙古和穆斯林年幼俘虜被傅友德和藍玉閹割帶回南京當太監,歷史記載,穆斯林出生的鄭和便在其列(鄭和原姓馬,先祖是元代中亞地區的色目人,在雲南被明軍俘虜時年10歲)。李興和鄭和年齡相仿,後來都被分配到了燕王朱棣府上(即後來的永樂皇帝),大象足可推斷,李興當時應該和麵臨了和鄭和相似的遭遇了。

從佛像題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李興,法名吉祥成就”,這法名是否似曾相識呢,對了,鄭和的法名叫做——“福吉祥”。

姚廣孝(1335-1418)

鄭和出身雲南的穆斯林家族,而最終卻改奉佛教。從如今發現的實物史料和歷史記載來看,鄭和改奉佛教並最終能夠贏得永樂皇帝的極度信任,便是因為一位永樂朝的第一高人——道衍和尚姚廣孝。眾所周知,姚廣孝是永樂皇帝發動靖難之役攛掇大明江山的最主要幕後策劃者。鄭和在靖難之役中作戰勇猛,開始嶄露頭角。永樂元年,鄭和更是被姚廣孝收為佛門弟子,取法名為“福吉祥”。

宣德七年《妙法蓮花經》局部 平湖縣報本塔出土

鄭和從穆斯林出生改奉佛教,如今發現了不少的實物證據。2001年在平湖縣報本塔內出土了一個木缽,記憶體鄭和於宣德七年(1432)施磁青紙金汗書《妙法蓮花經》,跋文雲:“大明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發心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一座,永遠長生供養。”此外,在如今所保存的鄭和在永樂元年所刊刻的《佛說摩利支天經》上,也留下了姚廣孝親作的題跋。姚廣孝稱,鄭和“懷香過餘、請題”,並稱讚鄭和“所得勝報,非言可盡矣。”

李興在佛像上的題記和平湖縣報本塔內出土的鄭和佛經跋文完全可以相對應,“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李興,法名吉祥成就……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鑄造三世佛、文殊、普賢共五尊。”

鄭和的法名為“福吉祥”,而李興的法名“吉祥成就”,為什麼他們的佛教法名如此相近呢?在密教中,文殊菩薩稱“妙吉祥”、普賢菩薩稱“偏吉祥”、觀音菩薩稱“福吉祥”。而李興法名“吉祥成就”,查“觀音菩薩心咒持誦功德表”,其中“能得各種成就”中正有“吉祥成就”這一項。

這說明鄭和與李興同受菩薩戒,而且正是觀音戒。我想,李興和鄭和對於觀音的特殊信仰和他們的雲南出身或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唐宋時期的南詔大理國,觀音就是開國神和保護神,在雲南享有極高地位,可見,這兩位雲南人皈依佛教後所取的法名,絕非偶然。

儘管《明史》中對於李興的生平介紹不詳,但通過這尊珍貴的造像和如今所發現的和鄭和相關的文物,大象個人由此大膽推斷,李興和鄭和既有可能都是在明初朱元璋發動的平雲南之戰中被擄到了中原,並最終到了燕王府上做了太監。最終,兩人都信奉佛教,並在七下西洋的偉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作為有著相同身世的“雲南老鄉”,他們在真實的歷史上或許有著更多的互動和故事,但可惜史書並無記載,只留下了極少數的珍貴文物讓我們遐想了。

鄭和宣德六年長樂南山三清寶殿銅鐘 國家博物館藏

銘文: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

李興、鄭和二人都篤信佛教,鄭和留下了不少實物可證,而這件造像卻是唯一的一件證明李興的身份和信仰的文物資料。

在前文中我們介紹到,從李興在永樂元年出使暹羅,到宣德六年的第七次下西洋,李興在大明王朝初期的航海事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那麼華藝春拍上的這尊“李興發心願”造像,是否和“下西洋”的偉績有關呢?

佛像內膛的題記寫得非常清楚,“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永樂丁酉是永樂十五年(1417年),前文說過,李興出生于戊申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那麼這尊造像便是李興五十歲時所鑄造。

而更為關鍵的是,“鑄造三世佛、文殊、普賢共五尊”和鄭和下西洋的確有著最直接的關係!李興在佛像銘文中所題到,“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而歷史上記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便正是起航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農曆5月!可見,李興鑄造這五尊造像,便極有可能是為了船隊祈福發心祈福所用了!

為船隊起航鑄造佛像以保平安,並非個例,在明代史料上就有記載。作于明天順元年(1457年)的《非幻庵香火聖像記》(距離鄭和去世僅24年)就有這樣的記載:

“出已緡,命工鑄金銅像一十二軀,雕妝羅漢一十八位,並古銅爐瓶及鐘聲樂師、燈供具等”,“俱送小碧峰(寺)退居供奉。”

——《非幻庵香火聖像記》

所以,綜上所述,這尊如今所見唯一的一尊在內鏜中可有題記的明初宮廷風格造像,便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夕,其首席副使李興為保船隊平安發心願所精心鑄造!

看了我們的層層推斷,我想這尊造像的來龍去脈已經昭然若揭了,而我們的論證也解答了在文章開頭有關於造像風格的疑問,造像基本符合明代初期宮廷造像的特徵,而又有著微妙的差異。同時,這尊造像又成為了鄭和下西洋眾多實物資料中最為獨特和最具唯一性的珍貴文物,填補了史書的眾多空白。如果說,2015年,落款為“鄭和”的發心願寫經能夠拍出近870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那麼這尊確定為在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為保船隊平安而精心鑄造的佛造像,應該有著怎樣的市場價值呢?5月下旬的華藝國際春拍,讓我們一起期待了。

2017年華藝國際春拍

明永樂15年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高29.5cm

估價:400-600萬人民幣

【華藝國際2017春季拍賣會】

中國書畫 | 當代藝術 | 古董珍玩 | 珠寶鐘錶 | 稀世真藏

預展:2017年5月24-26日

拍賣:2017年5月26-27日

地點: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630號)

【大象視界】大象帶您看庫房

造像的開臉雙目細長,鼻翼狹窄,靜謐莊嚴,帶有尼泊爾造像的風格。

相比較我們平時更為常見的標準明初期宮廷造像,這尊造像卻呈現出了兩個不太一樣的特點。

其一,造像的衣紋線條相比較成熟時期的永宣造像,顯得更加的瀟灑流暢,飽滿有力,整尊造像展現出了偏早期造像的藝術張力。

其二,鎏金似乎沒有常見的永宣宮廷造像厚重,色調也更偏暖色調一點,不同于常見永宣造像那種淡黃的金彩。

左:華藝春拍拍品,右:北京故宮藏永樂宮廷釋迦牟尼

我們知道,部分的永宣宮廷造像經常會刻有年款,也有沒有年款的(甚至有後加年款的),如今所見永宣宮廷年款只有兩種——“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明朝初期,為了聯絡西藏地方的宗教上層,在皇家的“御用監”監製下,永宣兩朝製作了許多精美的佛像,作為禮品賜給西藏寺廟和高級僧侶,而為了符合少數民族的文字讀寫習慣,這些佛造像上所刻年款都是從左至右的順讀形式,沒有例外。據考證,這種明初宮廷造像的製作大約始於永樂六年。

2013香港蘇富比秋拍 明永樂釋迦牟尼坐像

成交價:2.3644億港元

而華藝春拍上的這尊明初宮廷風格造像,其蓮座上並未刻有年款,而前文提到,其鑄造風格又和常見的永宣宮廷造像有著細微而又微妙的差異,這其中有著怎樣的玄機呢?

如果翻看這尊造像的底部,其封底和裡面的裝髒已經丟失,而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發現了這尊造像背後的驚人秘密!

原來,在封底裡面,有著內容極為豐富的題記,在佛造像的內膛後壁發現如此之多的銘文題記,這是如今所發現的唯一的案例!當然,如果封底和裝髒完整,這段銘文是不可能看得到的,那為什麼要將題記題在造像的內膛之中呢?顯然,這和我們之前提到的“大明永樂年施”的造像截然不同,其目的並非是為了贈送西藏活佛,我們還是馬上來看看題記的內容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吧!

銘文題記拓片

“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李興,法名吉祥成就,系雲南大理府泰和縣人,本命戊申年吉月日時建生,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鑄造三世佛、文殊、普賢共五尊。”

通俗易懂,原來這是一位永樂年間叫做李興的太監發心願所定制的五尊造像之一,而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是其中的主尊(即三世佛中的現在佛——釋迦牟尼),看到有著如此明確歷史資訊的題記,我們首先需要確保的是,這既然是首次發現佛像內膛裡又如此長的題記,這題記是真實的嗎?

大象的判斷是,一定為真!看真的理由眾多,我們只說兩個。

其一,這銘文字體和我們在永樂宮廷造像中所常見的標準“大明永樂年施”字體幾乎完全一致。而大象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說過,佛造像的年代真偽判定和古代書畫不同,通過目鑒是可以做到百分百“包老”的。

北京故宮藏永樂宮廷造像銘文

華藝春拍該造像的銘文

其二,我們曾經見過一些後加的“大明永樂年施”款,但基本上從字體上能夠分辨得出。而從常理推斷,幾乎沒有造假者會編造出如此多又富含歷史資訊的題記文字,要知道,對於造假者來說,文字越多,露出的馬腳也就越多了。

很顯然,將題記刻在完全看不到的封底裡,施造者並不是要彰揚自己的敬佛功德,而是十分虔誠的發心願。在當時,能夠定制這樣一組五尊體量在30公分左右的精美宮廷風格造像的這位“李興”,究竟是什麼樣的來頭呢,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歷史人物似乎顯得有一點陌生了,但他卻是一位在鄭和下西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人物!

我們翻閱《明史》,能夠發現“李興”赫然在列!《明史》“卷七四、職官三”中有這樣的記載:

“顧中官四出,實始永樂時。元年,李興等齎敕勞暹羅國王,此奉使外國之始也”

《明史》“卷三零四、宦官一”則記載到:

“永樂元年,內官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三年遣太監鄭和帥舟師下西洋。……蓋明世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其中,《明史》所提到的李興的官職“中官”品級絕對不低,在明代位列正四品。

鄭和下西洋的傳奇早已膾炙人口,而整個明朝,派太監出使外國的第一人,並非鄭和,而正是今天的這位主人公——李興。《明史》的記載,李興早在永樂元年就被派到暹羅(今天的泰國)替大明進行賞賜,也就是說,李興很可能是在鄭和之前大明王朝下南洋出使外國的航海使者第一人。

鄭和(1371-1433)下西洋

當然,李興的這個第一次被後來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所掩蓋了,而大象特別要說的是,這位李興後來正是鄭和團隊下西洋的第三號重要人物!

有關這位李興在鄭和團隊中的重要性,《明史》並未詳細記載。但要知道,明史只是清朝初期的後人所編寫,而且令人唏噓的是,中國歷史上如此重要的航海壯舉,我們今天能夠讀到的史料卻十分有限,學術界一直認為,歷史上,有人刻意銷毀了鄭和下西洋的諸多歷史檔案,這使得這段歷史至今仍然有著眾多的謎團撲朔迷離有待解開。而我們通過考古發現,可以找到比《明史》靠譜得多的第一手史料!

上世紀30年代福建長樂南山土的《天妃之神靈應記》石碑,是當時的一個極為重大的考古發現,該石碑是在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在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並新建三清寶殿之後,鐫嵌《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于南山宮殿中。石碑明確記載著鄭和下西洋所經歷的國家,同時記錄了鄭和下西洋的準確時間,鄭和本人所督刻的石碑,其真實性顯然比幾百年後的《明史》靠譜得多!

《天妃之神靈應記》 現存福建省長樂市南山

《天妃之神靈應記》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損外,尚可完整辨識,我們為朋友們摘抄部分重要資訊如下: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曆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裡國、柯枝國,抵于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餘裡。

…………

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裡等國。時海寇陳祖義,聚眾三佛齊國,劫掠番商,亦來犯我舟師,即有神兵陰助,一鼓而殄滅之,至五年回。

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裡、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珍寶、珍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回還。

永樂七年,統領舟師,往前各國,道經錫蘭山國,其主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賴神顯應知覺,遂生擒其王,至九年歸獻,尋蒙恩宥,俾歸本國。

永樂十一年,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臘國有偽王蘇斡剌,寇侵本國,其王宰奴裡阿比丁,遣使赴闕陳訴,就率官兵剿捕。賴神默助,生擒偽王,至十三年歸獻。是年,滿剌加國王親率妻子朝貢。

永樂十五年,統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剌法,並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綠並獅子;卜剌哇國進千里駱駝並駝雞;爪哇、古裡國進麋裡羔獸。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齎捧金葉表文朝貢。

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都者,悉還本國。其各國王益修職貢,視前有加。

宣德六年,仍統舟師,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記于石。

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都指揮朱真、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楊一初稽首請立石。

——《天妃之神靈應記》

由此可見,在鄭和團隊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中,李興的排名僅次於鄭和、王景弘,而位列第三號人物,作為早在永樂元年就已經有著出使暹羅經驗的李興,他在鄭和團隊中一定發揮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就是這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人物,明史對他的記載實在有一點過於簡陋了。而在瞭解了這些基本歷史背景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這尊造像內膛的題記,可以說,這尊造像完全彌補了史書上對於李興記載的空白。而且,從中能夠讀出李興和鄭和之間還有著眾多不為人所知的關聯!我們再來看一遍佛像的題記!

“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李興,法名吉祥成就,系雲南大理府泰和縣人,本命戊申年吉月日時建生,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鑄造三世佛、文殊、普賢共五尊。”

讀這一段題記,我們可以發現,李興出生于戊申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比鄭和大三歲,而一個更為重要的歷史資訊是,和鄭和同為永樂朝大太監的李興都是雲南人!兩人或許有著極為相似的身世!

從題記可知,李興是雲南大理府泰和縣人,即今天的雲南省大理市大理鎮人;而鄭和是雲南昆陽人,即今天的雲南省昆明市晉甯縣昆陽鎮人,兩個年齡相仿的雲南人怎麼會同時進入永樂內宮做太監呢。

洪武十四年-洪武十五年(1381年-1382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和藍玉攻打元朝在雲南的殘留勢力,消滅了雲南的蒙古和穆斯林軍隊。戰爭結束後,至少數百名的蒙古和穆斯林年幼俘虜被傅友德和藍玉閹割帶回南京當太監,歷史記載,穆斯林出生的鄭和便在其列(鄭和原姓馬,先祖是元代中亞地區的色目人,在雲南被明軍俘虜時年10歲)。李興和鄭和年齡相仿,後來都被分配到了燕王朱棣府上(即後來的永樂皇帝),大象足可推斷,李興當時應該和麵臨了和鄭和相似的遭遇了。

從佛像題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李興,法名吉祥成就”,這法名是否似曾相識呢,對了,鄭和的法名叫做——“福吉祥”。

姚廣孝(1335-1418)

鄭和出身雲南的穆斯林家族,而最終卻改奉佛教。從如今發現的實物史料和歷史記載來看,鄭和改奉佛教並最終能夠贏得永樂皇帝的極度信任,便是因為一位永樂朝的第一高人——道衍和尚姚廣孝。眾所周知,姚廣孝是永樂皇帝發動靖難之役攛掇大明江山的最主要幕後策劃者。鄭和在靖難之役中作戰勇猛,開始嶄露頭角。永樂元年,鄭和更是被姚廣孝收為佛門弟子,取法名為“福吉祥”。

宣德七年《妙法蓮花經》局部 平湖縣報本塔出土

鄭和從穆斯林出生改奉佛教,如今發現了不少的實物證據。2001年在平湖縣報本塔內出土了一個木缽,記憶體鄭和於宣德七年(1432)施磁青紙金汗書《妙法蓮花經》,跋文雲:“大明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發心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一座,永遠長生供養。”此外,在如今所保存的鄭和在永樂元年所刊刻的《佛說摩利支天經》上,也留下了姚廣孝親作的題跋。姚廣孝稱,鄭和“懷香過餘、請題”,並稱讚鄭和“所得勝報,非言可盡矣。”

李興在佛像上的題記和平湖縣報本塔內出土的鄭和佛經跋文完全可以相對應,“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李興,法名吉祥成就……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鑄造三世佛、文殊、普賢共五尊。”

鄭和的法名為“福吉祥”,而李興的法名“吉祥成就”,為什麼他們的佛教法名如此相近呢?在密教中,文殊菩薩稱“妙吉祥”、普賢菩薩稱“偏吉祥”、觀音菩薩稱“福吉祥”。而李興法名“吉祥成就”,查“觀音菩薩心咒持誦功德表”,其中“能得各種成就”中正有“吉祥成就”這一項。

這說明鄭和與李興同受菩薩戒,而且正是觀音戒。我想,李興和鄭和對於觀音的特殊信仰和他們的雲南出身或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唐宋時期的南詔大理國,觀音就是開國神和保護神,在雲南享有極高地位,可見,這兩位雲南人皈依佛教後所取的法名,絕非偶然。

儘管《明史》中對於李興的生平介紹不詳,但通過這尊珍貴的造像和如今所發現的和鄭和相關的文物,大象個人由此大膽推斷,李興和鄭和既有可能都是在明初朱元璋發動的平雲南之戰中被擄到了中原,並最終到了燕王府上做了太監。最終,兩人都信奉佛教,並在七下西洋的偉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作為有著相同身世的“雲南老鄉”,他們在真實的歷史上或許有著更多的互動和故事,但可惜史書並無記載,只留下了極少數的珍貴文物讓我們遐想了。

鄭和宣德六年長樂南山三清寶殿銅鐘 國家博物館藏

銘文: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

李興、鄭和二人都篤信佛教,鄭和留下了不少實物可證,而這件造像卻是唯一的一件證明李興的身份和信仰的文物資料。

在前文中我們介紹到,從李興在永樂元年出使暹羅,到宣德六年的第七次下西洋,李興在大明王朝初期的航海事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那麼華藝春拍上的這尊“李興發心願”造像,是否和“下西洋”的偉績有關呢?

佛像內膛的題記寫得非常清楚,“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永樂丁酉是永樂十五年(1417年),前文說過,李興出生于戊申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那麼這尊造像便是李興五十歲時所鑄造。

而更為關鍵的是,“鑄造三世佛、文殊、普賢共五尊”和鄭和下西洋的確有著最直接的關係!李興在佛像銘文中所題到,“發心于永樂丁酉仲夏二十六日”,而歷史上記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便正是起航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農曆5月!可見,李興鑄造這五尊造像,便極有可能是為了船隊祈福發心祈福所用了!

為船隊起航鑄造佛像以保平安,並非個例,在明代史料上就有記載。作于明天順元年(1457年)的《非幻庵香火聖像記》(距離鄭和去世僅24年)就有這樣的記載:

“出已緡,命工鑄金銅像一十二軀,雕妝羅漢一十八位,並古銅爐瓶及鐘聲樂師、燈供具等”,“俱送小碧峰(寺)退居供奉。”

——《非幻庵香火聖像記》

所以,綜上所述,這尊如今所見唯一的一尊在內鏜中可有題記的明初宮廷風格造像,便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夕,其首席副使李興為保船隊平安發心願所精心鑄造!

看了我們的層層推斷,我想這尊造像的來龍去脈已經昭然若揭了,而我們的論證也解答了在文章開頭有關於造像風格的疑問,造像基本符合明代初期宮廷造像的特徵,而又有著微妙的差異。同時,這尊造像又成為了鄭和下西洋眾多實物資料中最為獨特和最具唯一性的珍貴文物,填補了史書的眾多空白。如果說,2015年,落款為“鄭和”的發心願寫經能夠拍出近870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那麼這尊確定為在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為保船隊平安而精心鑄造的佛造像,應該有著怎樣的市場價值呢?5月下旬的華藝國際春拍,讓我們一起期待了。

2017年華藝國際春拍

明永樂15年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高29.5cm

估價:400-600萬人民幣

【華藝國際2017春季拍賣會】

中國書畫 | 當代藝術 | 古董珍玩 | 珠寶鐘錶 | 稀世真藏

預展:2017年5月24-26日

拍賣:2017年5月26-27日

地點: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630號)

【大象視界】大象帶您看庫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