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豐臣秀吉敢於向大明王朝挑戰的底氣是什麼?

核心提示:接觸過日本戰國史的讀者, 大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何剛剛結束百年戰亂的日本, 在實現初步統一後, 就敢於挑戰東亞國際秩序, 接連發動兩場大規模的侵朝戰爭, 矛頭直指東亞霸主明朝?學界研究認為, 除了在戰爭中練就出的超強戰鬥力和盲目自信之外, 充裕的經濟實力也是豐臣秀吉敢於發動對外戰爭的最大底氣, 特別是他掌握了石見銀山、佐渡、生野等金銀礦山之後。

豐臣秀吉圖片

幾年前, 我曾到日本島根縣參加本州西部的旅遊推介會。 會議期間, 主辦方安排我們前往縣內的一些著名景點考察, 讓我喜出望外的是, 此行如願以償地參觀了慕名已久的石見銀山遺址。

遺址位於島根縣中部的大田市山區, 海拔600多米, 面朝蒼黑的日本海。 作為國家級“指定史跡”, 當時石見銀山遺址剛對遊客開放不久, 還不大為人所知。 這是一座荒廢了近百年的銀礦遺跡,

連同部分發掘出來的古代礦山生活遺跡, 如溫泉、商業大街和礦工子弟接受教育的私塾“寺小屋”等, 基本保留了16-19世紀礦山運營時期的樣貌。 此處遺址因其歷史文化價值, 50年前被列為日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0年前又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審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6世紀初, 石見銀山的發現和隨後進行的大規模生產, 是東亞史上一個極具意義的事件。 以貿易為媒介, 日本的白銀開始介入到中日貿易, 以及以明朝為核心展開的全球貿易體系中, 這在大航海時代以來的東西方交流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記。

15世紀初, 即明朝永樂年, 日本向中國稱臣納貢, 加入以大明王朝為主導的東亞冊封朝貢體制,

與中國開展勘合貿易。 明朝中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內外貿易的日益頻繁, 白銀成為流通主幣。 與強勁的需求相比, 明朝高度缺銀, 經常從海外進口白銀。 以前, 日本產銀不多, 為了從中日貿易中獲取高額利潤, 就從朝鮮和東南亞進口白銀, 再轉手出口到中國。 但這一情況隨著石見銀山的開採而發生了改變——日本從白銀進口國一躍成了白銀出口國。 15-16世紀, 東亞海域的貿易十分頻繁, 日本需要中國的銅錢、生絲和藥材, 明朝則需要白銀, 投入生產後的石見銀山於是成了明朝白銀進口的一個主要來源。 1540年代開始, 白銀成了日本對華輸出的一項大宗物品。 據載, 整個16世紀日本石見銀山生產的絕大部分白銀流到了中國。

白銀是促使全球貿易體系誕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16世紀以後, 來自日本的白銀與其後的美洲白銀一起, 不僅對中國的社會變革和國家轉型產生影響, 也給十六世紀中期的亞歐國際貿易形態帶來巨大變化。 就像美國學者李露曄(LouiseLevathes)所闡述的:“伴隨著白銀的貨幣化, 市場不斷擴大, 而日本和美洲白銀的大開發, 與明朝經濟社會形成互相促進的作用。 由於國內不斷增加的白銀巨大需求, 拉動了白銀的大量流入, 最終把中國和整個世界聯繫起來, 中國經濟為一個整體的世界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日本版“金銀島”傳奇

我們常說, 日本是個資源缺乏的國家, 其實並不儘然, 日本的金銀等稀有金屬資源甚至可以說是極為豐富的,

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以及後來到日本傳教的西方傳教士都肯定了這一點。 在16世紀大規模開採美洲銀礦之前, 日本一度是全球最大的白銀生產和出口國, 除了規模最大的石見銀山, 還有生野、院內等大型銀礦山, 大多分佈在本州中西部山區。 據日本貿易史學者小葉田淳的研究, 從16世紀初後約90年間, 日本平均每年向中國出口白銀38噸(約百萬兩), 占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 其中絕大多數來自石見銀山。

石見銀山的發現和開採始于14世紀初。 據日本礦業史料《石見銀山舊記》載, 1309年周防國(今山口縣東南)的掌權者大內弘幸夢見妙見菩薩對他說, 其領地內的銀峰山下埋藏著大量的銀子。 隨後, 大內氏派人按菩薩夢中所授前往探查, 果然在領地內的山中挖出了銀礦石。然而,銀礦的開採和精煉是一項高難度作業,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大規模展開,又受到戰亂的影響,石見銀山的開採時斷時續,長期默默無聞,直到百年後才大放異彩。

1520年,九州博多商人神谷壽幀前往出雲國(今島根縣東)收購生銅。當他搭乘的商船行駛在日本海上時,他看到石見山上銀光閃閃。由於神穀長期與金屬礦打交道,他據經驗判斷山裡必有儲量豐富的金屬礦藏。神穀是從事海外貿易的九州豪商,長期在地方領主的扶持下與明朝開展勘合貿易,所以他知道白銀對中國來說有多重要。於是,在大內氏和銅業大亨三島清衛門的支持下,神穀自1526年開始傾注全力從事銀礦的開採和生產。1533年8月,神穀從博多招來宗丹和桂壽兩個精于冶煉技術的朝鮮工匠,他們傳入的灰吹法給銀山開採和生產帶來飛躍性的變化。

果然在領地內的山中挖出了銀礦石。然而,銀礦的開採和精煉是一項高難度作業,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大規模展開,又受到戰亂的影響,石見銀山的開採時斷時續,長期默默無聞,直到百年後才大放異彩。

1520年,九州博多商人神谷壽幀前往出雲國(今島根縣東)收購生銅。當他搭乘的商船行駛在日本海上時,他看到石見山上銀光閃閃。由於神穀長期與金屬礦打交道,他據經驗判斷山裡必有儲量豐富的金屬礦藏。神穀是從事海外貿易的九州豪商,長期在地方領主的扶持下與明朝開展勘合貿易,所以他知道白銀對中國來說有多重要。於是,在大內氏和銅業大亨三島清衛門的支持下,神穀自1526年開始傾注全力從事銀礦的開採和生產。1533年8月,神穀從博多招來宗丹和桂壽兩個精于冶煉技術的朝鮮工匠,他們傳入的灰吹法給銀山開採和生產帶來飛躍性的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