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記憶大師》一不留神就寫了一篇高考滿分作文

欣賞一部懸疑電影, 緊張刺激的懸念環節, 以及謎底最後一刻揭曉的驚奇效果, 是最重要的體驗。 因此對於一篇評論文章來說, 最重要的是不劇透, 如果在一篇文章裡劇透而泄到了謎底, 那才是最大的“沒勁”, 因此本文毫無劇透, 請放心閱讀。

陳正道這部作品實際上晚拍了18年, 這位一不留神就拍出來當年一道高考作文題。

沒錯, 又到了暴露年齡的階段, 故事還要追溯到1999年的全國高考, 一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讓無數考生比較懵逼, 為此依稀記得當年新聞還格外關注這件事, 說這類作文有助於發散思維云云, 而且捧紅了《科幻世界》, 因為這本科幻雜誌上當月有篇小說恰恰是這個類型。

在當年, 關於“記憶”的電影真的不是很多, 比較著名的就是《全面回憶》之類的, 但是到了新千年之後, 同元素不同題材的作品一下子多了起來, 包括懸疑片《記憶碎片》《記憶裂痕》,

愛情片《暖暖內含光》。 甚至連《諜影重重》這類作品, 也有“失憶”的梗。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記憶的電影不少, 但真正涉及到“記憶移植”的電影, 也是比較罕見。

《記憶大師》就是一部“記憶移植”作品, 確切的說, 跟去年那一對《超腦48小時》和《幻體》那樣主動進行記憶移植不同的是,

本片中的記憶移植是“被動”的驅動, 因為是黃渤被人偷換了記憶, 這樣一來, 就跟《全面回憶》的開場有些類似了, 主人公遭遇莫名其妙的記憶片段, 莫名其妙的惹禍上身, 從而捲入一場凶案之中。

從這方面來看, 陳正道是一為影迷, 尤其是一位懸疑電影的粉絲, 因為對於喜歡看電影的朋友來說, 電影中的橋段和噱頭, 能看到很多電影的影子, 真的是如數家珍。

比如《記憶碎片》, 片中這樣用未知記憶進行倒敘和插敘的手法, 就是取材於前者。

還有《禁閉島》, 片中花房的破落外景, 像極了小李子回憶中的家園。

而《記憶大師》中提取記憶的裝置、那座遍佈齒輪、機械感十足的機器, 讓人想起了庫布裡克的《發條橙》。

而整部電影的故事靈感, 這裡不敢多說, 畢竟電影的故事原創性很高, 除了上文提過的《全面回憶》, 但還是讓俺想起了當年基努·裡維斯的《捍衛機密》, 後者主要描述“人腦運輸機密”, 與本片“腦中開戰”的設定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這樣一來, 作為一部懸疑電影, 《記憶大師》算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這是好事, 將“記憶”作為主線, 融合了大量懸疑片的格式, 而且沒有落入套路之中。

黃渤在“記憶重載”的過程中, 其實有些類似案件推理中的“實景重現”, 這是本片的最大亮點和噱頭。 從第一人稱視角到第三人稱, 漩渦裝的夢境結構, 對案件蛛絲馬跡的一點一點重構和解構,是本片最令人過癮的地方。

有觀眾表示沒看懂?不要緊,其實電影的故事線索很清晰,一個不斷重建、解構、直到發現真相的過程,從一條主線分化出幾條線索,用句大白話來說這叫“線頭”。整體故事中,“誰是真凶”作為故事的牽引力,整合了這幾條“線頭”,令黃渤這位倒楣蛋不斷的進行記憶空間解構。同時,72小時之後,新記憶將無法被剔除,這就相當與為本片設定了一個“限時任務”,令整體故事有著很強的壓迫性。

而且在這個“限時任務”的設定之下,全片最牽動人心,除了找出真凶之外,還有對黃渤這個角色的定位。當兇犯的記憶逐漸在其腦海中越來越清晰的時候,電影劇情推動力的一大“反作用力”就出現了。那就是↓

“當他人的在自己腦海中記憶越來越清晰的時候,這個人會不會變成另一個人?”

這是本片的暗線,大概是很多涉及到“記憶移植”的電影忽略的一點。片中黃渤在被植入記憶之後,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一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形象,逐漸浮現出那殺人一般的眼神,還有“吞刀片”的行為,讓觀眾覺得這個角色正在一點一點發生變化。

而這條暗線的著力點,正是黃渤的妻子徐靜蕾。當黃渤一次又一次的打算逃獄,回到妻子身邊,那麼他的行為,究竟是為了妻子的安危,還是“打算如腦海中那位一樣,靠近自己親近的人,然後殺掉她?”

這樣的設定,在科幻片中很常見,叫做“異化主體”的設定:其概念為:

由“非己”或“他人”的異化現象構成的二元行為統一體(區別於克隆人)。

《天外魔花》、《極度空間》、《傀儡主人》都是代表作,最著名的是《萬能鑰匙》,簡單而言,就是被“鬼上身”之後,行為個體是“鬼”還是“人”?

陳正道這個老影迷,將這個噱頭用到這裡。“記憶移植”好似“鬼上身”,在懸疑主線之外,要矛盾激發點在於“異化主體”對自己的身份判斷,當後者的意識在無意之間突然強加給主人本身時,人性化的思考就成了電影的論點,意識主導主體的大環境下,對於黃渤本人來說,意識是“非我”,原本的二元行為統一體變成了矛盾的統一體,好比精神分裂,一個軀體裡擁有兩種人格,那種人格主導才是關鍵。

這個設定,是《記憶大師》中,個人最喜歡的地方,甚至要比主線更加牽動人心。

假如用這個劇本,參加當年的高考的話,這個故事,沒准會滿分。因為所有人都在關注“記憶移植”的行為,但很少有人去關注“記憶移植”之後,你還是不是“你”了?

對案件蛛絲馬跡的一點一點重構和解構,是本片最令人過癮的地方。

有觀眾表示沒看懂?不要緊,其實電影的故事線索很清晰,一個不斷重建、解構、直到發現真相的過程,從一條主線分化出幾條線索,用句大白話來說這叫“線頭”。整體故事中,“誰是真凶”作為故事的牽引力,整合了這幾條“線頭”,令黃渤這位倒楣蛋不斷的進行記憶空間解構。同時,72小時之後,新記憶將無法被剔除,這就相當與為本片設定了一個“限時任務”,令整體故事有著很強的壓迫性。

而且在這個“限時任務”的設定之下,全片最牽動人心,除了找出真凶之外,還有對黃渤這個角色的定位。當兇犯的記憶逐漸在其腦海中越來越清晰的時候,電影劇情推動力的一大“反作用力”就出現了。那就是↓

“當他人的在自己腦海中記憶越來越清晰的時候,這個人會不會變成另一個人?”

這是本片的暗線,大概是很多涉及到“記憶移植”的電影忽略的一點。片中黃渤在被植入記憶之後,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一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形象,逐漸浮現出那殺人一般的眼神,還有“吞刀片”的行為,讓觀眾覺得這個角色正在一點一點發生變化。

而這條暗線的著力點,正是黃渤的妻子徐靜蕾。當黃渤一次又一次的打算逃獄,回到妻子身邊,那麼他的行為,究竟是為了妻子的安危,還是“打算如腦海中那位一樣,靠近自己親近的人,然後殺掉她?”

這樣的設定,在科幻片中很常見,叫做“異化主體”的設定:其概念為:

由“非己”或“他人”的異化現象構成的二元行為統一體(區別於克隆人)。

《天外魔花》、《極度空間》、《傀儡主人》都是代表作,最著名的是《萬能鑰匙》,簡單而言,就是被“鬼上身”之後,行為個體是“鬼”還是“人”?

陳正道這個老影迷,將這個噱頭用到這裡。“記憶移植”好似“鬼上身”,在懸疑主線之外,要矛盾激發點在於“異化主體”對自己的身份判斷,當後者的意識在無意之間突然強加給主人本身時,人性化的思考就成了電影的論點,意識主導主體的大環境下,對於黃渤本人來說,意識是“非我”,原本的二元行為統一體變成了矛盾的統一體,好比精神分裂,一個軀體裡擁有兩種人格,那種人格主導才是關鍵。

這個設定,是《記憶大師》中,個人最喜歡的地方,甚至要比主線更加牽動人心。

假如用這個劇本,參加當年的高考的話,這個故事,沒准會滿分。因為所有人都在關注“記憶移植”的行為,但很少有人去關注“記憶移植”之後,你還是不是“你”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