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自六歲開始習字,自成一派,皇家垂愛,賜以“字聖”名號

黃自元(1837--1918), 字敬輿, 號澹叟, 湖南安化縣龍塘鄉人, 清末書法家, 實業家。 生於道光十七年, 清同治六年舉於鄉, 次年殿試列第二, 授翰林院編修。

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 民國7年(1918)病逝。

黃自元出身名門望族, 家裡不僅有良田萬頃, 更藏得四壁圖書。 他從小受傳統文化的浸染和薰陶, 有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 有良師的循循善誘, 加上他本人自幼天資穎慧, 勤勉上進, 在苦讀經史子集之餘,

尤其傾心于書法。

黃自元自六歲始, 從祖父德濂習字。 初學顏真卿、柳公權, 接著又學歐陽詢、王羲之、王獻之等歷代帖學大家。 為鍛煉臂力, 求得其筆下的精氣神, 他一直懸腕書寫, 常年堅持, 每日一練幾個時辰。 其字學誰像誰, 學一家成一家。 少小就名滿鄉里。

後來, 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 其書法上的成就也為其榮登皇榜立下了汗馬功勞。 遺憾的是, 雖其書法屢有變更, 卻不能獨闢蹊徑, 難得當代書林見賞。

黃自元的書法諸體皆能, 各種體式的作品都有流傳, 存世最多影響最廣的當屬行書和楷書。

黃自元的書法藝術尋求雅俗共賞, 他的字端莊秀蘊, 靜雅內斂, 文氣蔚然, 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兼及很強的實用功能, 其風格特點和審美取向秉承的是晉人鐘繇, 羲、獻父子所開創的帖學傳統。

其行草書表現得尤為明顯, 看得出其書法藝術的取法淵源和傳承脈絡。

他學王羲之的《聖教序》、《蘭亭序》, 學王獻之的《十七帖》、《鴨頭丸帖》等, 在結字上中宮緊縮, 不偏不倚, 較之前人更為整肅, 在用筆上雖缺少變化, 但講究筆筆中鋒, 神完氣足, 用墨則體現出清代人普遍存在的筆酣墨飽的遺風。 黃自元一生致力研究且成就最高的, 還是他那被人貶為“館閣體”的黃氏楷書。

在中國書法史上,歷朝歷代,書法大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楷書一途能成大氣者並不多。屈指數來,晉有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唐是楷書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薛稷、顏真卿、柳公權、李邕等大師;宋代有蘇東坡;元有趙孟頫;明代往後,擅小楷的高人不少,諸如王寵、文征明等,然而以中楷、大楷名世者確乎僅黃自元一人而已。

在書法一途,楷書法度森嚴,其規整的結字和用筆缺少隨意性和流動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書家個性的表現和感情的抒發,縮小了書法家創造自我的空間。所以,寫楷書最難突破前人窠臼,最難成就一家面目。

正因為上述原因,很多書家僅把楷書作為入門的基礎,因為畏難而不再深究,及至當今整個書壇,在篆、隸、行、草各種書體齊頭並進的情況下,唯獨楷書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幾百年裡再沒有出現一個大家。 

在這個前提和背景下,與開一代風氣之先的那些大師們相比,黃自元的楷書儘管有個人風格和面目不鮮明,得整肅而失靈動,多法度而少情趣的種種問題,但其能自成一派,受皇家垂愛,得大眾歡迎,同化一朝一代的審美趣味,引領一代書風,那也絕對是功德千秋的事。

哪怕有人貶其為“館閣體”,然而“館閣體”也是獨立一體,在書法史上自當有其重要的位置。就此一項,就當是一代大家。

在中國書法史上,歷朝歷代,書法大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楷書一途能成大氣者並不多。屈指數來,晉有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唐是楷書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薛稷、顏真卿、柳公權、李邕等大師;宋代有蘇東坡;元有趙孟頫;明代往後,擅小楷的高人不少,諸如王寵、文征明等,然而以中楷、大楷名世者確乎僅黃自元一人而已。

在書法一途,楷書法度森嚴,其規整的結字和用筆缺少隨意性和流動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書家個性的表現和感情的抒發,縮小了書法家創造自我的空間。所以,寫楷書最難突破前人窠臼,最難成就一家面目。

正因為上述原因,很多書家僅把楷書作為入門的基礎,因為畏難而不再深究,及至當今整個書壇,在篆、隸、行、草各種書體齊頭並進的情況下,唯獨楷書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幾百年裡再沒有出現一個大家。 

在這個前提和背景下,與開一代風氣之先的那些大師們相比,黃自元的楷書儘管有個人風格和面目不鮮明,得整肅而失靈動,多法度而少情趣的種種問題,但其能自成一派,受皇家垂愛,得大眾歡迎,同化一朝一代的審美趣味,引領一代書風,那也絕對是功德千秋的事。

哪怕有人貶其為“館閣體”,然而“館閣體”也是獨立一體,在書法史上自當有其重要的位置。就此一項,就當是一代大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