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兼維:一個人的文化擔當

3月10日, 張兼維以總票數第四奪得“中國播音主持網2017朗誦者”桂冠。

這是他繼南陽漢畫、仲景學說、篆刻、書法、詩賦、散文、手機攝影之後,

又一藝術成就。

他是一個多元多維、多才多藝的文化“雜家”, 更重要的是, 他的心中, 始終裝著一個“文化夢”……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張 燕 文/圖

大文化·踐行者致讀者

文化, 是南陽的城市靈魂。

張兼維, 南陽文化圈的一位奇人。 他深深地癡迷于博大豐厚的南陽文化, 貪婪地吸吮著她的滋養, 全心全意地醉心在一切轉身之間無處不在的美好, 並心甘情願地與眾人分享。 他在南陽漢畫、仲景學說、篆刻、書法、詩賦、散文、手機攝影等等諸多領域取得傲人成績。 3月10日, 他又以“2017朗誦者”的嶄新身份, 再度成為刷屏“網紅”。

用心做南陽文化, 做南陽文化的挖掘者、實踐者、創造者、引領者, 是他畢生孜孜以求的夙願。

文化早已不是個人的事了,

每一個南陽人都要做些文化事兒

在南陽, 張兼維是一名能在一個又一個領域裡閃閃發亮、星光璀璨的文化學者。 他的書法、篆刻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並獲得全國九成杯書法大賽優秀獎、全國首屆現代篆刻展特等獎;他的藏書票入展全國藏書票二屆、四屆展覽, 國際藏書票德國展;他的散文詩《塤殤》曾獲全國雞足山杯散文詩大賽二等獎;他曾主持編輯《漢畫》《掬紅一葉》等書籍、雜誌, 設計的《南陽漢畫像石墓》獲河南省圖書出版一等獎;他的由中國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手機攝影集《轉身之間》, 用手機背後的眼睛打開一個微觀世界, 在手機中盡情釋放情與理、靈與肉、生與死的激烈衝突。 其組照《樹魂-1》獲《大眾攝影》全國攝影擂臺賽一等獎,

獲河南省廣播電視新聞獎2001、2014年度一等獎;他用五體投地的態度去接受、傳播、分享中國傳統文化, 受邀在市文聯、臥龍區委黨校中青班、總經理培訓學校、金融系統等講述國學與文化、國學與做人、國學與工作、國學與社會、國學與馬克思主義……

這一次, 中國播音主持網舉辦“2017朗誦者”大賽, 他憑藉朗誦餘光中的《鄉愁》從500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 獲得第4名的好成績, 成為“2017朗誦者”。 而這一榮譽的獲得, 恰恰發生在他緊鑼密鼓籌建南陽朗誦學會期間, 可謂如虎添翼。 南陽文化是個豐厚的資源, 他打算借助南陽朗誦學會之力, 用聲音和視頻進一步推廣南陽文化。

張兼維認為, 文化早已不是個人的事了, 建設南陽新文明, 需要每一個南陽文化人為之做貢獻。

在文化還沒有被社會廣泛關注的時候, 南陽就有一大批人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付出時間、精力、青春甚至生命, 成為南陽文化的踐行者。

南陽文化豐厚多元, 多姿多彩。 很幸運, 我是個南陽文化人

張兼維深深地為自己是個土生土長的南陽人而驕傲, 他說是南陽豐富的漢代文化讓他把心穩穩地放在了南陽, 是博大、豐厚、生生世世享用不盡的南陽文化成就了他, 沒有南陽文化就沒有他。 生為南陽人他感到十分幸運。 而幸運的南陽人張兼維, 數十年來, 始終如一、持續不斷地在為南陽文化增光添彩, 為弘揚南陽文化殫精竭慮。

1983年, 26歲的張兼維來到南陽博物館工作, 之後的30多年裡, 他先後在南陽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南陽張仲景博物館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工作,

並在書法、篆刻、攝影、文學、美術學、漢畫等方面傾心鑽研, 取得豐碩成果。 張兼維認為, 南陽文化為他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環境和廣闊的舞臺, 他願意用赤子的情懷和謙卑的態度為她付出, 他願做一個文化的雲遊者, 遊走在南陽文化的世界。

轉身之間, 美就在你身邊;轉身之間, 美無所不在。 張兼維說, 創造美的工具是什麼不重要, 鏡頭背後的眼光、握筆的手、表達藝術的一顆心是什麼, 你的藝術便是什麼。

在他眼裡, 每一個文化物件都是活生生的, 有著鮮活生命的, 都要用心對待。 而每一次的用心對待, 都會留下豐滿、浪漫、美好、溫暖和馨香。 他有句口頭禪“真好玩”, 因為文化對他來講,不是功名利祿,不是鮮花掌聲,就是“好玩”。但“好玩”是他骨子裡對文化的極致喜愛,一旦做起來,他的那份執著、刻苦、全心全意、不眠不休,凡人均不能望其項背。

此生最愛仲景文化,我所有的文化情懷凝聚在《醫聖頌》裡

在張兼維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生涯中,他最傾心鍾愛的,是仲景文化和仲景學說。他認為,仲景品牌的貢獻不僅在中國,更在於對全世界人類的健康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仲景學說造福人類。2015年,他主持出版楊鶴汀七言白話歌訣《傷寒論淺歌》《金匱淺歌》普及版本,為現代中醫學子學習、研究、傳承仲景學說,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在醫聖祠工作16年,深深受到仲景文化的感染和薰陶,走在醫聖祠,彌漫其中、無處不在的仲景文化、仲景精神,便走進了心靈。2006年,他為大型電視劇《張仲景》創作的主題曲《醫聖頌》凝聚了他所有的文化情懷和文化生命。《醫聖頌》由張兼維作詞,曾寫作《南京,南京》的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的作曲家楊鶴作曲,上海交響樂團演奏,上海歌舞劇院合唱隊合唱,這首宏大的交響樂,在南陽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和仲景文化論壇上演奏,被當代國醫大師盛讚為“中醫的國歌”。

他說,一首《醫聖頌》,一生足矣。⑦5

可以說,傳播並用好南陽優秀的文化資源,親近文化、研究文化,運用文化,讓文化淨化心靈,讓文化融入人心,讓文化壯大經濟,讓文化浸潤城鄉,融入一座城的發展,是南陽跨越崛起的需要,也是“以文塑城”戰略的需求。

為此,2013年我們推出了“文化復興與跨越崛起百日談”,從理性的深度探討如何用文化引領南陽發展,探討南陽文化發展缺失什麼,研究南陽文化的特質,思考如何讓文化為南陽的跨越崛起服務。

今年,本報再次把目光投向南陽大文化,並於3月16日起推出“大文化·踐行者”大型系列報導,報導南陽文化的傳播者、推廣者、宣導者、引領者、建設者……講好他們的故事,傳播“以文化人”好聲音。我們試圖對南陽文化人、對南陽文化發展成就來一次梳理。

“大文化·踐行者”分三個篇章:人物篇、訪談篇、風采篇,三個篇章同時推出。人物篇:報導、推介致力於文化的傳播、普及、推廣並作出成就的民間文化人、民間文化群體、文化工作者、文化學者、文化研究者等;訪談篇:專訪文化大家、文化引領與建設者、文化管理部門、城市管理部門等;風采篇:南陽文化建設的新成就、新氣象、新思路、新構想等當頌之歌之,我們將予以重點報導、推介。

為把報導做大做強做出影響力,我們將派出優秀編輯、記者組成報導組深入城鄉、社區,走進基層貼近百姓,選准報導物件,推出真正能反映我市文化踐行著風采的好作品,為南陽文化的復興及“以文塑城”戰略的實施,為南陽的跨越崛起盡一份作為責任媒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為了南陽文化,為了“以文塑城”與南陽的跨越崛起,請把你知道的線索和故事告訴我們:13838995896、13838992677、13838959792、

同時,歡迎冠名或聯辦。

攜起手,為了南陽大文化。

本報編輯部

因為文化對他來講,不是功名利祿,不是鮮花掌聲,就是“好玩”。但“好玩”是他骨子裡對文化的極致喜愛,一旦做起來,他的那份執著、刻苦、全心全意、不眠不休,凡人均不能望其項背。

此生最愛仲景文化,我所有的文化情懷凝聚在《醫聖頌》裡

在張兼維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生涯中,他最傾心鍾愛的,是仲景文化和仲景學說。他認為,仲景品牌的貢獻不僅在中國,更在於對全世界人類的健康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仲景學說造福人類。2015年,他主持出版楊鶴汀七言白話歌訣《傷寒論淺歌》《金匱淺歌》普及版本,為現代中醫學子學習、研究、傳承仲景學說,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在醫聖祠工作16年,深深受到仲景文化的感染和薰陶,走在醫聖祠,彌漫其中、無處不在的仲景文化、仲景精神,便走進了心靈。2006年,他為大型電視劇《張仲景》創作的主題曲《醫聖頌》凝聚了他所有的文化情懷和文化生命。《醫聖頌》由張兼維作詞,曾寫作《南京,南京》的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的作曲家楊鶴作曲,上海交響樂團演奏,上海歌舞劇院合唱隊合唱,這首宏大的交響樂,在南陽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和仲景文化論壇上演奏,被當代國醫大師盛讚為“中醫的國歌”。

他說,一首《醫聖頌》,一生足矣。⑦5

可以說,傳播並用好南陽優秀的文化資源,親近文化、研究文化,運用文化,讓文化淨化心靈,讓文化融入人心,讓文化壯大經濟,讓文化浸潤城鄉,融入一座城的發展,是南陽跨越崛起的需要,也是“以文塑城”戰略的需求。

為此,2013年我們推出了“文化復興與跨越崛起百日談”,從理性的深度探討如何用文化引領南陽發展,探討南陽文化發展缺失什麼,研究南陽文化的特質,思考如何讓文化為南陽的跨越崛起服務。

今年,本報再次把目光投向南陽大文化,並於3月16日起推出“大文化·踐行者”大型系列報導,報導南陽文化的傳播者、推廣者、宣導者、引領者、建設者……講好他們的故事,傳播“以文化人”好聲音。我們試圖對南陽文化人、對南陽文化發展成就來一次梳理。

“大文化·踐行者”分三個篇章:人物篇、訪談篇、風采篇,三個篇章同時推出。人物篇:報導、推介致力於文化的傳播、普及、推廣並作出成就的民間文化人、民間文化群體、文化工作者、文化學者、文化研究者等;訪談篇:專訪文化大家、文化引領與建設者、文化管理部門、城市管理部門等;風采篇:南陽文化建設的新成就、新氣象、新思路、新構想等當頌之歌之,我們將予以重點報導、推介。

為把報導做大做強做出影響力,我們將派出優秀編輯、記者組成報導組深入城鄉、社區,走進基層貼近百姓,選准報導物件,推出真正能反映我市文化踐行著風采的好作品,為南陽文化的復興及“以文塑城”戰略的實施,為南陽的跨越崛起盡一份作為責任媒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為了南陽文化,為了“以文塑城”與南陽的跨越崛起,請把你知道的線索和故事告訴我們:13838995896、13838992677、13838959792、

同時,歡迎冠名或聯辦。

攜起手,為了南陽大文化。

本報編輯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