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唐喜成-唐派聲腔藝術簡介

豫劇表演藝術家、唐派藝術創始人——唐喜成, 是豫劇著名鬚生之一。 在五十年的舞臺生活中, 他付出了辛勤的、富有獨創性的勞動,

以他宏亮、委婉的“二本腔”聲腔和細賦、大方的表演塑造了許多正直、廉明、瀟灑、俊帥的生角形象, 創造出文武兼備、聲情並茂的唐派藝術, 在豫劇生角的唱腔、表演藝術上獨樹一幟, 成為豫劇的一個重要流派。

唐喜成出身貧苦, 入科學戲, 對他這個衣難以蔽體, 食難以裹腹的苦孩子來說, 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舊社會, 貧苦往往也可以磨練一個人的意志。 用他的話說:“舍不了孩子打不住狼, 怕挨打受氣就學不成戲, 死活也要在唱戲這條路上走到底。 ”

“法向師邊學”唐喜成學藝于河南省長葛縣, 拜師魏海潮、高永安、吳同保、秦良恩。 後又向“沙河調”老藝人、名鬚生孫淘氣再領真帝。 由於他心眼靈, 肯鑽研, 不恥下問, 虛心求教, 入科不久,

就學會了豫劇«困銅台»中的八賢王的戲, 後又毛遂自薦, 大膽地扮演了國母。 再加上他生就的一副明亮、甜美的委婉歌喉, “娃娃腔”。 使他有幸地間入了“旦角”行當。 十三、四歲就扮演了«雙官浩»中的三娘、«刀劈楊落»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門陣»中的穆桂英、《對花槍》中的姜桂技等旦角形象。 當地群眾熱情地稱讚他是“小銅腔、嘴頭巧”。 但好景不長, 隨著年齡增長, 變聲期的到來, 嗓子變啞了。 對於初露鋒芒、嶄露頭角的唐喜成來說, 筒直是天不應、地不靈, “倒嗆”就意味著把飯碗給端了。 善良的師父們一面陪著他流下同情的淚, 一面安慰他、鼓勵他不要灰心, 沒有大本腔(指童聲), 還可以喊“二本腔”嘛!路是人走出來的, 功夫是練出來的。
尊師命, 只有背水一戰。 他冬練三九, 夏練三伏, 村頭、場邊, 甚至挖個尿坑喊。 “練呀練, 喊呀喊”, 喜成深知萬一喊不出嗓的後果, 它意味著, 窮困、饑餓、失業。 因而除了拼命喊嗓, 他還在武戲上下狠功夫。 真是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他終於以驚人的毅力, 超人的磨煉, 奪來了藝術生命的復蘇。 “‘二本腔’喊出來了!‘二本腔’到底喊出來了!”他激動萬分, 欣喜若狂。 誰知道, 當年唐喜成喊出的“二本腔”, 竟成為日後形成的唐派藝術所投下的第一塊奠基石, 與此同時, “長靠”、“短打”、“虎跳”、“小翻”, 都沒白練, 不然以後怎麼能演好«長板坡»中的趙雲、«對花槍»中的羅成、«餘賽花»中的楊繼業等等一些角色?扎實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藝術技巧, 造就了唐喜成日後將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文、武兼備,
昆亂不擋的藝術流派的奠基人。

文字錄入:王寶雲(生活教授)

排版校對:張國偉(張喜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