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聊聊已經消失的敦煌古樂器,點贊華夏!

敦煌莫高窟, 內容之豐富令人驚歎。 據統計, 壁畫中有音樂題材的洞窟236個, 共繪有各種類型樂隊約500組, 有各種類型樂伎約4000身, 共出現各類樂器44種, 4500多件。 這些數字表明:在世界壁畫史上, 就以反映音樂事物而言, 無論在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 敦煌壁畫都是無與倫比的。

琵琶-初唐-第220窟

模擬復原的琵琶-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藏

琵琶, 在彈撥類樂器中屬於代表性樂器,

琵琶二字早在漢代就有文獻記載, 最早寫作枇杷或批把, 後在字形上與琴瑟連類, 故書為琵琶。 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中, 琵琶的圖形最多, 僅莫高窟就繪有七百余隻, 居所繪樂器之首, 凡畫有音樂形象處必繪有琵琶。

五弦-北周-第428窟

模擬復原的五弦-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藏

五弦, 五弦又稱五弦直項琵琶。 起源於印度, 經由絲綢之路的天山北麓傳入中國。 樂器形態與演奏方式都與四弦琵琶較為接近。 曾一度盛行于唐代, 入宋以後逐漸走向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四弦琵琶。 遺憾的是這件樂器在我國並沒有得到傳承。

現今世上唯一一件唐代五弦直項琵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留存在日本正倉院, 作為鎮館之寶, 每次展示都會吸引世界各地文物愛好者和歷史研究者前去觀展。 但是莫高窟除了圖中的第428窟有五弦的圖像, 第299、301窟也有五弦。

持阮飛天-西魏-第285窟

復原的風頭大阮-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藏

阮-初唐-第220窟

模擬復原的花邊大阮-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藏

阮,又稱阮鹹,彈拉類頸箱型樂器。緣自晉代竹林七賢之的阮鹹善彈此樂器而得名。唐武則天以後才有“阮”的名稱。其歷史比琵琶的歷史還早,最初也稱作琵琶(秦琵琶或漢琵琶),東漢傅玄《琵琶賦》實際描述的就是阮。阮的形態是正圓形共鳴箱,長柄,十二品柱,四弦(或五弦)。阮一直延沿至現代,並派生出月琴、秦琴等。敦煌壁畫中的阮,始自北魏第435窟,以後歷代都有描繪。

箜篌-盛唐-第225窟

模擬復原鳳首箜篌-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藏

箜篌,屬於彈拉類框箱型樂器。箜篌作為外來樂器,屬於世界上的豎琴體系,應源自西亞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古埃及之壁畫及雕塑中也有箜篌圖形。中國的箜篌應是隨印度佛教文化經西域進入中原的。這件樂器雖源於西方,但在中國千年流傳,逐漸被改造,已成為中國民族樂器。以莫高窟為例,箜篌曾在我國隋唐時期的宮廷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在敦煌壁畫中的數量僅次於琵琶,約有200餘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繪有精美的邊框紋樣、華麗的裝飾墜物,並且弦數增多。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有的出現在表現天宮、佛界和人間世俗的歌舞音樂場面中;有的只是圖案性的樂器圖像;如為了表現佛教中的“不鼓自鳴”的意象;有點是護法神手持的“法器”。而壁畫中樂器是富有文化內涵的既是真實歷史上歷代王朝禮樂、典章制度、宴饗娛樂、歌舞管弦的形象化,核心是因為音樂的禮教儀仗作用,也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民間特色,而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配置具有系統性,有群體、族類、派生的特徵。當然壁畫樂器作為美術作品,有一定的虛構和誇張成分,但也間接、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音樂生活。看完全部的樂器,我們第一感覺可能是:中國的樂器來源多元,數量和種類之多,音樂系統的完備是超乎我們的想像,只是非常可惜它們的實物形態大多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唯有壁畫中留存著它們絕美身姿。

阮-初唐-第220窟

模擬復原的花邊大阮-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藏

阮,又稱阮鹹,彈拉類頸箱型樂器。緣自晉代竹林七賢之的阮鹹善彈此樂器而得名。唐武則天以後才有“阮”的名稱。其歷史比琵琶的歷史還早,最初也稱作琵琶(秦琵琶或漢琵琶),東漢傅玄《琵琶賦》實際描述的就是阮。阮的形態是正圓形共鳴箱,長柄,十二品柱,四弦(或五弦)。阮一直延沿至現代,並派生出月琴、秦琴等。敦煌壁畫中的阮,始自北魏第435窟,以後歷代都有描繪。

箜篌-盛唐-第225窟

模擬復原鳳首箜篌-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藏

箜篌,屬於彈拉類框箱型樂器。箜篌作為外來樂器,屬於世界上的豎琴體系,應源自西亞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古埃及之壁畫及雕塑中也有箜篌圖形。中國的箜篌應是隨印度佛教文化經西域進入中原的。這件樂器雖源於西方,但在中國千年流傳,逐漸被改造,已成為中國民族樂器。以莫高窟為例,箜篌曾在我國隋唐時期的宮廷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在敦煌壁畫中的數量僅次於琵琶,約有200餘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繪有精美的邊框紋樣、華麗的裝飾墜物,並且弦數增多。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有的出現在表現天宮、佛界和人間世俗的歌舞音樂場面中;有的只是圖案性的樂器圖像;如為了表現佛教中的“不鼓自鳴”的意象;有點是護法神手持的“法器”。而壁畫中樂器是富有文化內涵的既是真實歷史上歷代王朝禮樂、典章制度、宴饗娛樂、歌舞管弦的形象化,核心是因為音樂的禮教儀仗作用,也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民間特色,而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配置具有系統性,有群體、族類、派生的特徵。當然壁畫樂器作為美術作品,有一定的虛構和誇張成分,但也間接、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音樂生活。看完全部的樂器,我們第一感覺可能是:中國的樂器來源多元,數量和種類之多,音樂系統的完備是超乎我們的想像,只是非常可惜它們的實物形態大多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唯有壁畫中留存著它們絕美身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