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軾的巔峰藝術成就——蘇文,我國文言文的最高峰

在蘇軾的文學成就中, 蘇文的聲譽尤大, 超過了蘇詩、蘇詞。

文有眾體, 其中最重要的是古文。 古文是我國古代文言文之正宗, 分為兩種,

一是秦漢以上的古文, 二是唐宋以下的新古文。 新古文之“新”在於它是自覺創造的產物, 是繼承韓愈打破六朝隋唐的駢體文而追求高古的秦漢文章。 至宋歐陽修宣導平易暢達的風格, 使得古文再次取代駢體, 從“仿漢”的唐體成長為成熟的宋體。 由此新古文的平易流暢的文風正式形成。 蘇軾正是繼承了歐陽修所宣導的文風, 把新古文推上了藝術的頂峰。 蘇軾古文作品數量巨大, 分為論、策、序、說、記、傳、墓誌、行狀、碑、表狀、奏議、啟、書、尺牘、雜著、史評、題跋、雜記等。 總的說來大致又可以分為三類來研究:一類是以論政、史評等為內容的策、論, 這是唐宋古文中最鄭重的體制;一類為記、傳、書序等以記敘為主的文體;一類為尺牘、題跋、雜記等抒情性較強的隨筆小品。

其中政論和史評類文章不是純粹的文學散文, 是研究蘇軾政治思想和史學思想的重要材料。 蘇軾的政論和史評是用很成熟的新古文寫作而成的, 具備新古文基本的風格:文從字順、條理分明。 語言明晰、準確, 結構曲折條暢、層層深入、首尾呼應。 蘇軾的政論、史評的個人風格則是論辯滔滔、辨析周密, 有一瀉千里之勢, 體現著他泉源湧出、行雲流水般的創作個性。 不同于韓柳政論千字以內, 史評短截, 蘇軾論說文章多長篇力作。 其中《進策》一文更是一組完整、系統的策論, 文中議論風發、廣征博引, 說理曉暢。

記、傳和書序類的文章比政論、史評更能體現蘇軾的文藝匠心。 蘇軾的亭臺樓閣記打破了一般先敘述、次描寫、後議論的格局,

而是將三種成分按照主題的開展而靈活使用, 運思謀篇多樣化。 如《超然台記》先議論, 說一番道理後進入敘事, 最後才點出命名“超然”的原因, 照應文章的開頭。 《放鶴亭記》則將議論置於中段, 在敘述亭子的建造緣起和周圍景色之後, 以蘇軾和亭子主人對話的形式來發表議論, 最後以一首歌詞結尾。 《淩虛台記》開頭將議論和敘述交織來寫, 通篇以敘帶議。 《石鐘山記》是辨誤, 考察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但中間卻夾雜了一段神采飛揚的記敘描寫。

蘇軾的隨筆小品文幾乎是純粹的藝術散文, 具有特殊的美學意義, 在提高我國古代散文的文學性和個性化程度上有重要作用。 特別要指出的是,

蘇軾的隨筆小品大都作于貶居黃州、惠州、儋州時期, 其寫作特點為信手拈來、自然為文、絕少藻飾。 就總的內容來講, 則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歷經磨難但卻豁達超曠、極富生活情趣的智者形象, 是蘇軾人格昇華、思想結晶的一個過程展示。 可以說, 蘇軾用自然清新的小品文寫出了自己真率純粹人格。 有很多篇目都十分有名, 為歷代人們傳頌不息, 如黃州時期的《書清泉寺詞》《記承天寺夜遊》《記游定惠院》, 惠州時期的《記遊松風亭》《遊白水岩》, 儋州時期的《書上元夜遊》等, 融對自然景物的賞會和對人生哲理的領悟於一體, 讀來令人耳目清爽、心中舒暢。

蘇軾有些隨筆小品中還時常有雅謔, 其中諧語戲言迎面而來, 細細體味,

那諧趣不同於淺薄的油滑, 而是透露著蘇軾思想、哲理和感情的深度, 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尤其在厄運之中, 蘇軾將這種幽默的能力用於調劑生活、調適心理狀態, 使他度過困苦的歲月, 而能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這種體制短小, 言簡意賅, 而筆法極其靈活生動, 其效果又頗耐人尋味的小品文, 是新古文中完全擺脫了‘漢’味的新文體, 他繼承了歐陽修為新古文奠定的平易長達、婉轉多姿的基本風格, 而由蘇軾發展出自由活潑、著處生春的面貌, 為後世的藝術散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典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