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學熱”背後的冷思考

學習國學的小書童。 陳帆 攝

大部分的學生在經歷高考之後, 便任網路的洪流, 將從中小學語文中學到的詩詞歌賦變成丟失的泡影, 偶爾朋友圈裡出現了唯美的句子, 讚歎之後輕點收藏, 就再難去打開, 去欣賞……而身在中文系中的我有所不同, 我們需要專心學習中國的文學史, 學習不同時期不同人物以及不同的代表作品。 縱觀整個中國文學史, 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唐詩宋詞,

尤其是宋詞, 對詞作的喜愛可算是深入骨髓。

前段時間,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這個節目大熱。 其實它與近幾年來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以及《中國謎語大會》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是之所以比另外3個節目更火爆更受歡迎的原因, 在我看來, 大概是因為以下緣由:人們在平常生活中, 漢字不會寫可以去查, 成語少用一兩個不會影響自己的表達。 有時候成語用得多了反而會給人“孔乙己”那樣文縐縐的形象, 謎語更是要到某些特定環境下, 才會引發的熱度或思考。 而詩詞在日常表達中, 卻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它展現出一個人言談的深度, 更會讓人有飽讀詩書的形象。

《中國詩詞大會》吸引觀眾之處, 還在於勾起了“無數國人的學習記憶”。

在不少觀眾的記憶深處, 都會對詩詞有或深或淺的印象。 當他們跟隨著節目中的參賽者一起答題時, 共鳴之情溢於言表。 在這個過程中, 如若答對, 心中範起小小的成就感, 喃喃一句“我竟然還沒忘”。 節目的熱播, 正是契合了當下社會人群知識面的寬度與廣度。

回望歷史, “國學”一詞, 古已有之。 “國學”在中國古代, 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 與漢代的“太學”相當。 唐代貞元中, 李勃隱居讀書于廬山白鹿洞, 至南唐時, 在其遺址建學館, 以授生徒, 號為“廬山國學”。 到宋代, 又改稱“白鹿洞書院”, 這時的“國學”實為藏書與講學之所。 清末民初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

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 即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

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 《漢書·藝文志》對國學有一個基本的分類, 將其分為六個部分。 這六部分構成了國學的前身。

現如今, 社會上如何定義“國學”呢?這在學術界存在著若干不同的觀點。 章太炎先生稱國學為“一國固有之學術”, 吳宓先生稱之為“中國學術的總體”, 張岱年先生界定為“中國學術的簡稱”, 曹伯韓先生認為, 國學的範圍是指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 還有一個與之相關聯的說法:錢穆先生曾經分析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人統、事統和學統, 亦即為人、做事、治學的三大傳統。

及至目前, 汕頭大學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國學”概念。 他認為:“新國學宣導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念,

各種文化的對立不要看得那麼重, 每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 它視中國文化為一個結構整體, 是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在內的中國學術的總稱。

當今國際社會, 不同文化林立。 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大舉佔據電影文化市場, 韓國的“韓流”文化深刻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還有不少癡迷於日本動漫的青少年, 這都不同程度的對國學的傳承造成了影響。

“國學熱”的出現不是偶然。 在國際方面, 由於科技的發展出現了某些消極的作用, 為了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回歸人文關懷,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孔子學院的創建, 正是適應了這種思潮的要求。 在國內,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民族意識更為強烈,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成為對下一代傳承和教育的重要指向。所以“國學熱”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

“國學熱”的興起,是好事;在“國學熱”興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和爭議,也是好事。如果能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開展國學的爭鳴,聽見延續的聲音,這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毫無疑問會起到推進作用。(竇國卿)

在國內,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民族意識更為強烈,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成為對下一代傳承和教育的重要指向。所以“國學熱”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

“國學熱”的興起,是好事;在“國學熱”興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和爭議,也是好事。如果能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開展國學的爭鳴,聽見延續的聲音,這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毫無疑問會起到推進作用。(竇國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