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喊“老王”的

在唐朝以前, 隔壁是沒有“老王”的, 實際上, 從先秦到兩漢時期, “老”字一直是有實際意義的詞彙組成部分, 意指“年老的”。

《論語》中有載“(樊遲)請學為圃,

(孔子)曰:‘吾不如老圃。 ’”孔子就是說“我不如老園丁”。 《韓非子》載“老馬之智可用也”, 就是指年老的馬匹。 《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曾吐露心跡:“吾償三戰三走, 鮑叔不以我怯, 知我有老母也。 ”就是說管仲自己有一位年長的老母親。

孔子教學圖

轉變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老”字本身的含義逐漸淡化, 開始扮演名詞首碼的角色, 用於身份、地位、職業名稱前, 用來表示尊敬或者輕慢之意。

《搜神後記》寫到“肉旁嘗有貴族老爺”, 就是尊稱。 《世說新語》又寫到“何至做老婢聲”, 則是對下層人的輕蔑。 有意思的是, 因這一時期神鬼玄學思想發展, “物老成精”的思想深入人心, 開始在《搜神記》等志怪小說中開始出現“老鼠”、“老狐”、“老雞”等詞彙。 這可以被看作現代“老虎”、“老鼠”、“老鷹”詞彙的源頭。

唐宋是“老”字虛化為詞綴的形成時期。

“老”字放在親屬稱謂前, 用來表示親密。 如“大丈夫豈當以老姊求名?”(《晉書·郭奕傳》)“書畫奇物, 老弟近年視之不啻如糞土也。 ”(蘇軾《與蒲傳正書》)這裡“老”不僅表示親密關係, 還帶有尊敬和自謙的味道。

“老王”、“老李”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湧現。 以詩詞用語平易近人著稱的白居易就反復使用這樣的稱謂。 “每被老元偷格律, 苦教短李伏歌行”(《戲贈元九李二十》), “老元”即是白居易昵稱好友元稹。 而在《夢亡友劉太白同游章敬寺》中白居易又寫下“三千裡外臥江州, 十五年前哭老劉”, 以“老劉”稱自己好友劉太白來寄託哀思。

白居易與元稹

唐代的用法也傳到了宋代。 宋代人周烽在《清波雜誌》中寫到:“老米酷嗜書畫, 嘗從人借古畫日臨拓, 拓竟, 並與真贗本歸之。 ”這位把真畫留下退回贗品的“老米”就是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這種稱法還被當時人用來稱古人:“一談收猘子, 再說走老瞞。 ”(蘇軾《甘露寺》)這裡的“老瞞”就是蘇軾稱曹操的。

“老虎”、“老師”、“老婆”也是這時出現的。

動物前加“老”是表達恐懼、厭惡的情感, 蘇轍在《湖陰曲》寫到“老虎穴中臥, 獵夫不敢窺”, 就是表達老虎的兇猛。

“老師”則是與“宿儒”相對, 表達對教師的尊稱。 韓愈在《施先生墓銘》中寫到“自賢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 聞先生之死,

哭泣相調”。

“老公”、“老婆”之稱則源自口語的話本。 北宋時期的話本《錯斬崔寧》就寫到“你在京中娶了一個小老婆, 我在家中也嫁了一個小老公, 早晚同赴京師也。 ”

米員外像

北宋勾欄瓦肆, 是市民文學興盛之地

元代以後, 市民文學發展, 口語俗語大量進入書面文字, 人們熟悉的各種帶“老”的詞彙也紛紛出現:

“老哥煩你在此等候等候,替我到下處醫了肚皮再來。”(元代話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清明上河圖

“那惡虎素日和老王(知縣)極好,待弄個體面,誰想他翻了臉。”(明《聊齋裡曲集》)

“據我說,鎮日同一個三十多歲的老嫂子看花飲酒,也覺得掃興。”(清《儒林外史》)

“有兩個老百姓,撐著雨傘,跟在後頭。”(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至此,喪失了獨立的“年老”含義的“老”字出現在各種詞彙中。

人們熟悉的各種帶“老”的詞彙也紛紛出現:

“老哥煩你在此等候等候,替我到下處醫了肚皮再來。”(元代話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清明上河圖

“那惡虎素日和老王(知縣)極好,待弄個體面,誰想他翻了臉。”(明《聊齋裡曲集》)

“據我說,鎮日同一個三十多歲的老嫂子看花飲酒,也覺得掃興。”(清《儒林外史》)

“有兩個老百姓,撐著雨傘,跟在後頭。”(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至此,喪失了獨立的“年老”含義的“老”字出現在各種詞彙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