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最贊湘食小吃,永州祁陽涼粑,糯米製成的小糍粑,口感香甜沁涼

涼粑快晉升為傳說級的小吃, 瀕臨滅絕, 當地獨有的傳統小吃

湖南永州祁陽文明鋪鎮有一道傳統小吃, 叫涼粑, 祁陽話當地話讀作“朗粑”, 湖南永州祁陽涼粑, 這種小吃, 是糯米製成的小糍粑, 口感香甜沁涼。 但由於製作工藝複雜, 又賣不出價錢, 兜售涼粑的小販日見稀少, 正宗涼粑製作方法面臨失傳, 在90後已有很多人沒吃過, 涼粑快晉升為傳說級的小吃, 瀕臨滅絕。 與其他小吃不同, 現在製作涼粑的人越來越少了, 但是在鎮上的祖傳工藝製作繼承人文湘夫婦, 製作涼粑幾十年了, 不管是春夏秋冬,

他們拿著涼粑穿行在文明鋪古鎮的大街小巷。

文明鋪古鎮獨有的傳統小吃“涼粑”

”賣朗粑、賣朗粑, 朗粑來了......”只要聽到文明鋪古鎮上這吆喝叫賣聲, 從一歲多的小孩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大多會停下趕集的腳步, 都會購買這道當地獨有的傳統小吃, 帶回家裡和家人一起分享這道舌尖上的美味小吃。


賣朗粑、賣朗粑, 朗粑來了......

文明鋪古鎮--涼粑製作發源地, 全球唯一有在製作售賣涼粑的地方

文明鋪古鎮, 車水馬龍, 是祁陽縣最早設立的三鎮之一。 相傳明朝時一文姓老人在此地文明經商, 待人和善,

後與他結鄰的人增多, 逐漸發展為市鎮而得名“文明鋪鎮”。 40多歲的祖傳工藝涼粑製作繼承人文湘夫婦, 每天的早上到中午, 都會準時出現在這條古老的街上。 一框涼粑加上不斷的動聽吆喝叫賣聲, 形成一道古鎮獨特風景。

文明鋪古鎮--涼粑製作發源地

“涼粑”在文明鋪鎮當地話說成“朗粑”, 是糯米製成的小糍粑, 加上花生芝麻薄荷油口感香甜沁涼, 是祁陽縣最具地域特色的小吃。

朗粑小吃歷史悠久, 價格低廉, 深入人心, 在祁陽, 祖、父、子三輩都能深情回憶起小時候有了幾毛錢買一份涼粑吃的那種美妙滋味。 作者也是在文明鋪鎮長大, 在深圳工作八年時間裡, 每次回家都不忘買些朗粑帶回深圳, 因為小時候經常吃這道朗粑小吃。 在外工作時心裡面總惦記朗粑的味道, 總想著要回到老家去買些, 所以每次回到老家都要多帶些家鄉的味道“朗粑”過深圳。

永州祁陽涼粑, 糯米製成的小糍粑, 口感香甜沁涼

心裡面總惦記朗粑的味道

涼粑--製作手藝快要失傳

因為“朗粑”的製作工藝複雜,又賣不出價錢,現在很少有人傳承“朗粑”製作的傳統工藝,但文湘夫婦卻堅持了20多年,說來他們的手藝,還是跟他老公公那學到的,文湘夫婦說:“這種特產小吃現只有文明鋪鎮在做,“朗粑”也是從本鎮而聞名全國,但其它地方沒人會製作,製作手藝快要失傳了”。

文湘夫婦堅持用傳統手法來製作每一道工序,從糯米的泡發到朗粑的成型需要經歷八道工序,花費十多個小時。首道工序就是精選帶韌性的糯米,用井水浸泡十二小時。為了能在鎮上趕集時間能出售,晚上二點多就起床用石磨出糯米漿,經過沙布袋過濾沉澱,去掉多餘的水分,上蒸籠蒸一個半小時,這時的秘訣在於火候,火候太大,糯米粉就會過硬,火候不夠,糯米粉又太軟,只有軟硬適中,製作的朗粑才有彈性,又不會軟塌。蒸好的糯米粉,文湘夫婦趁熱沖錘,石臼杵舂,這道原始的工藝十分費力氣,文湘夫婦卻固執地堅持不願用機器替代,他認為原始舂出來的糍粑,比機器打出來的糍粑要好吃得多,文湘夫婦倆相互交替的舂,一鍋糯米漿也得舂上半個小時。

文湘夫婦:“我覺得他的粘度,舂的時間越長會越好”。磨漿煮漿舂漿,做完這些已經淩晨5點馬上天亮,來不及休息,還得準備搗成糍粑團和釀夾心餡料。老文和老伴一次做500個朗粑,搗成糍粑團、擠壓,餡料、摸黃油,兩個人得從五點多一直忙到八點多,才能製作好朗粑並拿到集市沿街叫賣。文湘夫婦的朗粑做的實在,人也實在,三個二塊錢,從不還價。

文湘夫婦的朗粑做的實在

文湘夫婦的朗粑做的實在

涼粑--現做新鮮最好吃

朗粑最佳口感時間就是製作出來的12小時內,運輸保存不放便,同時涼粑手藝得真傳者較少,若能一嘗文湘夫婦涼粑,實為幸事!

心裡面總惦記朗粑的味道

涼粑--製作手藝快要失傳

因為“朗粑”的製作工藝複雜,又賣不出價錢,現在很少有人傳承“朗粑”製作的傳統工藝,但文湘夫婦卻堅持了20多年,說來他們的手藝,還是跟他老公公那學到的,文湘夫婦說:“這種特產小吃現只有文明鋪鎮在做,“朗粑”也是從本鎮而聞名全國,但其它地方沒人會製作,製作手藝快要失傳了”。

文湘夫婦堅持用傳統手法來製作每一道工序,從糯米的泡發到朗粑的成型需要經歷八道工序,花費十多個小時。首道工序就是精選帶韌性的糯米,用井水浸泡十二小時。為了能在鎮上趕集時間能出售,晚上二點多就起床用石磨出糯米漿,經過沙布袋過濾沉澱,去掉多餘的水分,上蒸籠蒸一個半小時,這時的秘訣在於火候,火候太大,糯米粉就會過硬,火候不夠,糯米粉又太軟,只有軟硬適中,製作的朗粑才有彈性,又不會軟塌。蒸好的糯米粉,文湘夫婦趁熱沖錘,石臼杵舂,這道原始的工藝十分費力氣,文湘夫婦卻固執地堅持不願用機器替代,他認為原始舂出來的糍粑,比機器打出來的糍粑要好吃得多,文湘夫婦倆相互交替的舂,一鍋糯米漿也得舂上半個小時。

文湘夫婦:“我覺得他的粘度,舂的時間越長會越好”。磨漿煮漿舂漿,做完這些已經淩晨5點馬上天亮,來不及休息,還得準備搗成糍粑團和釀夾心餡料。老文和老伴一次做500個朗粑,搗成糍粑團、擠壓,餡料、摸黃油,兩個人得從五點多一直忙到八點多,才能製作好朗粑並拿到集市沿街叫賣。文湘夫婦的朗粑做的實在,人也實在,三個二塊錢,從不還價。

文湘夫婦的朗粑做的實在

文湘夫婦的朗粑做的實在

涼粑--現做新鮮最好吃

朗粑最佳口感時間就是製作出來的12小時內,運輸保存不放便,同時涼粑手藝得真傳者較少,若能一嘗文湘夫婦涼粑,實為幸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