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港媒評外資銀行入華十年:仍是滄海一粟

港媒稱, 2007年, 當滙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和東亞銀行計畫讓它們在中國內地開設的分行在同一天營業時, 它們的目的極其一致並且極其明顯。 這四家銀行爭相成為“最早”在內地開設分行的外資銀行, 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個人和零售銀行業務市場之一。 此外, 中國人越來越富裕, 開設分行就意味著一隻腳已經邁進了中國市場的大門。 但十年後, 對於這四家銀行以及其他外資銀行而言, 中國的零售銀行業務收益依然難以捉摸。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29日報導, 由於中國本土競爭對手已經對業務進行了優化,

並且技術因素一直在不斷改變消費模式, 想要爭取到替中國高淨值客戶和中等富裕客戶管理資產和境內財富的業務一點都不比十年前容易。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張春說:“外資銀行最初憑藉對國內銀行的投資以及自身開展的業務打入國內市場時, 它們帶來了資本、企業管理和風險控制方面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外資銀行對國內銀行的投資帶來了豐厚利潤, 相比之下它們自己在中國開展的業務卻沒有那麼成功, 表現似乎沒有達到預期。 ”

報導稱, 對中國消費者來說, 外資銀行也沒能像它們自己所期望的那樣迫使本土銀行提高業務水準。

在包括星展銀行和滙豐銀行在內的四家外資銀行辦理過業務的行銷專業人士艾達·徐(音)說:“外資銀行的業務水準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好。 有時候我還感覺到, 和互聯網公司提供的簡單、靈活、便利的金融服務相比, 它們太過死板。 ”

當有跨境需求時, 艾達·徐還是會使用外資銀行, 但她說:“如果國內銀行能提供可以相媲美的類似業務, 我很樂於換成國內銀行。 ”

報導稱, 甚至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銀行業改革之初, 分析人士就指出過, 對外資銀行而言, 和本土競爭對手廣泛的支行和網點網路進行競爭是它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儘管如此, “四大”外資銀行——滙豐、花旗、渣打和東亞銀行——仍然在2007年4月引領了外資銀行在內地開設分行的第一波浪潮,

開設分行意味著這些銀行能夠開辦以人民幣計價的各種業務和中國境內業務。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資料顯示, 截至2016年底, 外資銀行已在華設立了39家法人機構。

在這些銀行的資產、貸款和存款中, 人民幣業務占70%。 在過去十年中, 外資銀行貸款業務的重點關注對象已經從跨國公司變成了中國公司。

報導稱, 外資銀行的機構網路已經有所擴大, 資產也有所增加, 但仍是滄海一粟。

滙豐銀行和東亞銀行均報告稱, 去年在華零售銀行業務出現虧損。 然而, 這些銀行雖然有些緊張, 但卻沒有被中國業務是一項長期投資這一事實嚇倒, 即使這意味著對擴大客戶面和產品面進行的必要投資會影響收益,

甚至在短期內還會出現虧損。

寄希望於通過與技術公司的合作來提升銀行數位業務水準的東亞銀行副總裁李民斌說:“公司戰略就是在大城市中重點開展個人銀行業務。 ”

分析人士認為, 若想在中國境內實現業務增長, 外資銀行必須拉大與中國本土銀行之間的差異化。

資料圖片:2007年4月23日, 北京的呂先生(前左)在一家外資銀行櫃檯辦理業務。 新華社記者 薛東梅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