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泉州地區的傳世家規家訓數不勝數 從傳世家規中汲取正能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華儒學的重要思想, 也是傳統家規家訓的內核要素。 在泉州悠悠歷史長河中, 眾多貫穿於各家族發展歷程的優秀家規家訓, 為歷代以來泉州才俊的培養與發展, 提供了沃土。 這些家規家訓訓誡子弟、垂飭後代, 是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融入千家萬戶的家風家規家訓, 不僅可以激發泉州人的愛國愛鄉愛家之情, 更能提升泉州人的文化自信。 □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蘇暉 蘇歆悅 文/圖

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建築群, 家規家訓或書於廳堂隔扇上, 或鐫於門匾門額上。

家規家訓可謂字中有意, 意中有心。

蔡氏古民居 家訓大觀園

走入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建築群, 你會發現, 在雕樑畫棟的建築物之內, 竟然還隱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家規家訓, 它們或書於廳堂隔扇上, 或鐫於門匾門額上, 甚至在立面牆磚柱、儀門等處也有不少。 蔡氏家規家訓可謂字中有意, 意中有心, 細細品讀字中真諦, 建築群的締造者蔡資深告誡後人的良苦用心便會浮現。

“讀書欲精不欲博, 用心欲純不欲紛;精則至意得, 純則成功多。 ”此訓題于古民居中醉經堂的下廳堂東側隔扇上, 意為“讀書的精華不在於你讀了幾本書,

而是在於你讀懂了幾本書, 深入細緻的研讀, 才能透徹理解掌握精髓。 對待一件事情要專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馬, 這樣才能做好一件事。 主人的諄諄教誨, 於斯可見。 據介紹, 為了更好教育兒孫, 蔡資深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建造了這座醉經堂, 作為族內眾子弟讀書之處。 這座建造物內有清代泉州進士黃摶扶、黃謀烈, 泉州舉人吳增、蔡壽星, 臺灣進士施之東等人的題字。

“兄弟同居忍便安, 莫因毫末起爭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 留與兒孫作樣看。 ”該訓題于彩樓厝的大廳隔扇、蔡淺厝下廳西隔扇、孝友第門廊兩側等處。 據說, 有一年蔡資深從菲律賓回來巡視大厝的建造情況時, 看見兩個孫子為爭一個皮球而吵架起來,

而兩個兒媳婦不問情況互相指責對方孩子。 目睹這一幕, 蔡資深感到憂慮, 覺得縱有金銀萬兩, 兒孫不和睦, 家運定衰敗。 於是他寫下這幅家訓。 這家訓在宅第中多處出現, 足見蔡資深對兄弟子侄和睦相處寄予厚望。

在蔡氏古民居中還有“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久而不聞其香”(德典別館正廳隔扇東)、“隨時靜錄古今事, 盡日放懷天地間”(梳妝樓窗框上)、“居之安 吉雲蔔”(世用厝兩側儀門)、“明鏡止水以持心, 泰山喬嶽明立身”(德典別館正廳隔扇西)、“祖德留貽全在忠君惠眾, 孫枝踵起猶所樂善好施”(蔡氏宗祠大廳)、“守東平王格言, 為善最樂;遵司馬公家訓, 積德當先”(德典別館正廳隔扇東)、“風波境界立身難, 處世規模要放寬;人事盡從忙裡錯,

寸心順向靜中求”(彩樓厝的大廳隔扇、蔡淺厝下廳東隔扇等處)等等家訓格言, 它們雖歷經百年歲月滄桑, 卻依然生氣勃勃, 時刻在點醒著讀覽之人。

晉江五店市柳青新宅對看堵上亦留有家規家訓

細細品讀字中真諦,家規家訓誡後人的良苦用心便會浮現。

家規遺後世 故園名遠揚

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古稱塗坑)劉氏家規家訓,最初是以手抄本的形式藏在祖祠裡的,由於見過的人對這些家規家訓都交口稱讚,當地人遂將其譯成現代文,直接張貼在村裡的公告欄中,使它們能影響更多人。再後來,這些家規家訓被載入書中,其蘊藏的正能量被四處傳播。

在劉榮安主編的《土坑劉氏家規家訓》中,我們發現劉氏家規家訓多達25條。其中一條《貴守成》曰:“祖宗開創艱難,而孫子不知愛惜,竟使一墜塗地,非惟無面見先人,抑亦何顏對後昆?凡族中弟侄,生為儒士,後宜思父兄書香,勿因淡薄而墜志,勿役紛華而改業。出為農民,嗣當念父兄遺產,勿以一畝為少而輕費,勿以一分為微而妄變。將見書不負人,農為大本,後來顯名厚實,何可量哉!則能守正,所以拓其能創,庶幾足稱善繼善述,而為孝之大者矣!”意思即:祖宗創業艱難,可是子孫不知愛惜,終使家業一敗塗地,不僅無臉面對先人,又有何臉面對後代?凡我族子弟,讀書人出身的,往後應該思慕父輩兄長的讀書風尚,不要因淡忘父兄風範而喪失志向,不要被社會繁華迷惑而棄學改業;農民出身的,後代應當念惜父兄遺產來之不易,不要認為一畝田產太少而輕視荒廢,不要認為一分田產太少而變賣易主。要知道讀書不會辜負人,農業為生活根本,借讀書可以名聲顯達、家業厚實,前途真不可限量!如能恪守正道,依此開拓家業,也許也能稱得上是善於傳承家業、善於弘揚德行,做到 “大孝”了!

除此之外,還有《敬天祖》、《敦孝弟》、《隆師傅》、《嚴亂宗》等條規,語句樸實無華,但卻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劉氏一族在清乾隆年間出了位號稱“劉百萬”的大富豪——劉端弘。他是塗坑劉氏始祖劉宗孔之十二世孫,敕賜儒林郎,誥贈昭武都尉。劉端弘從小受家族傳統的薰陶,貌雖不揚,卻具有開拓進取精神,一度在商海之中高歌猛進,致使家資殷富。他倡建的土坑民居群,至今令人讚歎不已。劉端弘還在塗坑大力興教,培育人才,在他之後家族四代人(至清末),文武並舉,文人、舉子、明經、進士、都尉、將軍層出不窮,踏上仕途為官者,達70多人。村中府第相連,旗杆林立;祖祠裡,牌匾掛滿廳堂。塗坑一時被譽為“書鄉”、“學府”,聲名赫赫。

家訓格言雖歷經風雨,卻依然生氣勃勃,時刻點醒讀覽之人。圖為安海後庫陳氏家訓。

泉州西街董楊大宗祠大廳內的柱聯上鐫有祖訓

洛江區馬甲鎮杜氏鳳棲大宗祠廳牆上掛有其十五世祖拙隱公的遺訓

家風綿延長 德馨滿人間

安溪長坑鄉福春村,位於安溪西北部,是安溪上官氏的發祥地。這裡人傑地靈,底蘊深厚。遠有清代進士、人稱“官翰林”的上官獻瑤,近有愛國僑胞上官光厚,都是名動一時的人物。

安溪《上官氏家族史料》也記載了上官氏家族的族訓,其文稱:“祖考神靈,明照鑒我,將貽令名,為善必果,敦孝行弟,睦族和鄰,上希賢聖,次作善人,勿貪財色,勿競血氣,勤業守分,存仁思義,神則汝福,佑汝勿替,倘有嗜利忘親,遊蕩不常,貽羞宗祖,取惡家鄉,神則汝殃,天不汝昌,悔過自強,轉禍為康,戒哉勿忘!”

族訓大意是:祖先神靈在上,如同神明一樣看著我,督促我,要想留下美好的名聲,只有做善事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要孝敬父母,尊敬先長,與族人鄰里和睦相處。向聖人賢者學習,做善良人,行友善事,不要貪圖錢財和美色,不要因為爭強好勝而招惹事端,勤勉事業,恪守本分,心存仁義,那祖先神明就會降福於你,並保佑你的福氣綿延不斷,無人能替代。假如有人因為利益錢財而不顧親情,遊手好閒,不守綱常,讓祖宗家族蒙羞,讓家鄉蒙受不好的名聲,那神明一定會降禍於你,上天也不會讓你昌盛。假如你悔過自新,必定轉禍為安,希望你們引以為戒,不要忘記!

據介紹,數百年來,福春上官氏族人將此族訓奉如經典,氏族成員從小就被要求要謹守該祖訓,氏族也是蒸蒸日上,賢士輩出。生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上官獻瑤,7歲入裡塾,16歲進入縣學,27歲時被選入國子監學習,得到漳浦學者蔡世遠的賞識,被收為門生,後又經蔡世遠的介紹,受業於桐城著名的學者方苞。乾隆四年(1739年),獻瑤中進士,入選庶起士。乾隆七年,獻瑤入都散館,兩次參加禦試,都列一等,授翰林院修撰。不久,提督粵西學政。乾隆十二年,他提督陝甘學政,遷詹事府司經局洗馬,掌局事,成為朝廷的重要官員。

上官獻瑤一生著有《讀易偶記》3卷、《尚書偶記》2卷、《周官偶記》6卷、《儀禮讀》3卷、《春秋傳習錄》5卷等多部書籍,流芳百世。對於自己的族人及後人,上官獻瑤仁愛有加。據史料記載,他在家撫愛子侄,購置義租,賑恤族親,在他的推恩和教戒之下,全族數千人口,有“外戶不閉、盜竊不作”的風尚。在修葺大小宗祠,增祭田,立鄉規,教導宗人等方面,上官獻瑤也是竭心盡力、絕不含糊,用“澤被後世”來形容他一點不為過,至今,福春村人對他仍是有口皆碑。

安溪參山黃氏後裔在查找族譜中的家規家訓

《南外天源趙氏族譜》中錄有“南外趙氏家範”

細細品讀字中真諦,家規家訓誡後人的良苦用心便會浮現。

家規遺後世 故園名遠揚

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古稱塗坑)劉氏家規家訓,最初是以手抄本的形式藏在祖祠裡的,由於見過的人對這些家規家訓都交口稱讚,當地人遂將其譯成現代文,直接張貼在村裡的公告欄中,使它們能影響更多人。再後來,這些家規家訓被載入書中,其蘊藏的正能量被四處傳播。

在劉榮安主編的《土坑劉氏家規家訓》中,我們發現劉氏家規家訓多達25條。其中一條《貴守成》曰:“祖宗開創艱難,而孫子不知愛惜,竟使一墜塗地,非惟無面見先人,抑亦何顏對後昆?凡族中弟侄,生為儒士,後宜思父兄書香,勿因淡薄而墜志,勿役紛華而改業。出為農民,嗣當念父兄遺產,勿以一畝為少而輕費,勿以一分為微而妄變。將見書不負人,農為大本,後來顯名厚實,何可量哉!則能守正,所以拓其能創,庶幾足稱善繼善述,而為孝之大者矣!”意思即:祖宗創業艱難,可是子孫不知愛惜,終使家業一敗塗地,不僅無臉面對先人,又有何臉面對後代?凡我族子弟,讀書人出身的,往後應該思慕父輩兄長的讀書風尚,不要因淡忘父兄風範而喪失志向,不要被社會繁華迷惑而棄學改業;農民出身的,後代應當念惜父兄遺產來之不易,不要認為一畝田產太少而輕視荒廢,不要認為一分田產太少而變賣易主。要知道讀書不會辜負人,農業為生活根本,借讀書可以名聲顯達、家業厚實,前途真不可限量!如能恪守正道,依此開拓家業,也許也能稱得上是善於傳承家業、善於弘揚德行,做到 “大孝”了!

除此之外,還有《敬天祖》、《敦孝弟》、《隆師傅》、《嚴亂宗》等條規,語句樸實無華,但卻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劉氏一族在清乾隆年間出了位號稱“劉百萬”的大富豪——劉端弘。他是塗坑劉氏始祖劉宗孔之十二世孫,敕賜儒林郎,誥贈昭武都尉。劉端弘從小受家族傳統的薰陶,貌雖不揚,卻具有開拓進取精神,一度在商海之中高歌猛進,致使家資殷富。他倡建的土坑民居群,至今令人讚歎不已。劉端弘還在塗坑大力興教,培育人才,在他之後家族四代人(至清末),文武並舉,文人、舉子、明經、進士、都尉、將軍層出不窮,踏上仕途為官者,達70多人。村中府第相連,旗杆林立;祖祠裡,牌匾掛滿廳堂。塗坑一時被譽為“書鄉”、“學府”,聲名赫赫。

家訓格言雖歷經風雨,卻依然生氣勃勃,時刻點醒讀覽之人。圖為安海後庫陳氏家訓。

泉州西街董楊大宗祠大廳內的柱聯上鐫有祖訓

洛江區馬甲鎮杜氏鳳棲大宗祠廳牆上掛有其十五世祖拙隱公的遺訓

家風綿延長 德馨滿人間

安溪長坑鄉福春村,位於安溪西北部,是安溪上官氏的發祥地。這裡人傑地靈,底蘊深厚。遠有清代進士、人稱“官翰林”的上官獻瑤,近有愛國僑胞上官光厚,都是名動一時的人物。

安溪《上官氏家族史料》也記載了上官氏家族的族訓,其文稱:“祖考神靈,明照鑒我,將貽令名,為善必果,敦孝行弟,睦族和鄰,上希賢聖,次作善人,勿貪財色,勿競血氣,勤業守分,存仁思義,神則汝福,佑汝勿替,倘有嗜利忘親,遊蕩不常,貽羞宗祖,取惡家鄉,神則汝殃,天不汝昌,悔過自強,轉禍為康,戒哉勿忘!”

族訓大意是:祖先神靈在上,如同神明一樣看著我,督促我,要想留下美好的名聲,只有做善事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要孝敬父母,尊敬先長,與族人鄰里和睦相處。向聖人賢者學習,做善良人,行友善事,不要貪圖錢財和美色,不要因為爭強好勝而招惹事端,勤勉事業,恪守本分,心存仁義,那祖先神明就會降福於你,並保佑你的福氣綿延不斷,無人能替代。假如有人因為利益錢財而不顧親情,遊手好閒,不守綱常,讓祖宗家族蒙羞,讓家鄉蒙受不好的名聲,那神明一定會降禍於你,上天也不會讓你昌盛。假如你悔過自新,必定轉禍為安,希望你們引以為戒,不要忘記!

據介紹,數百年來,福春上官氏族人將此族訓奉如經典,氏族成員從小就被要求要謹守該祖訓,氏族也是蒸蒸日上,賢士輩出。生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上官獻瑤,7歲入裡塾,16歲進入縣學,27歲時被選入國子監學習,得到漳浦學者蔡世遠的賞識,被收為門生,後又經蔡世遠的介紹,受業於桐城著名的學者方苞。乾隆四年(1739年),獻瑤中進士,入選庶起士。乾隆七年,獻瑤入都散館,兩次參加禦試,都列一等,授翰林院修撰。不久,提督粵西學政。乾隆十二年,他提督陝甘學政,遷詹事府司經局洗馬,掌局事,成為朝廷的重要官員。

上官獻瑤一生著有《讀易偶記》3卷、《尚書偶記》2卷、《周官偶記》6卷、《儀禮讀》3卷、《春秋傳習錄》5卷等多部書籍,流芳百世。對於自己的族人及後人,上官獻瑤仁愛有加。據史料記載,他在家撫愛子侄,購置義租,賑恤族親,在他的推恩和教戒之下,全族數千人口,有“外戶不閉、盜竊不作”的風尚。在修葺大小宗祠,增祭田,立鄉規,教導宗人等方面,上官獻瑤也是竭心盡力、絕不含糊,用“澤被後世”來形容他一點不為過,至今,福春村人對他仍是有口皆碑。

安溪參山黃氏後裔在查找族譜中的家規家訓

《南外天源趙氏族譜》中錄有“南外趙氏家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