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青島雙星收購錦湖輪胎遇挫 遭部分韓國政企人士反對

在債權銀行門口, 韓國錦湖輪胎公司工會帶領著工人揮舞著拳頭抵制股權出售, 這家公司的母公司錦湖韓亞集團會長朴三求(ParkSam-koo)宣稱拒絕給予收購者商標使用權, 韓國部分政企人士呼籲終止交易、杜絕技術外流……青島雙星(000599.SZ)入主韓國錦湖輪胎這一跨國並購頓時懸念叢生。

在擊敗了德國大陸、法國米其林、上海航太、中國化工等10餘家競購者後, 青島雙星與主要債權人韓國產業銀行簽署了一份高達約9550億韓元(約58億元人民幣)收購所持有的錦湖輪胎42.01%股權的協議。 這預示著, 若收購成功, 青島雙星將躍升為中國最大的輪胎生產商,

還將躋身全球輪胎企業十強。

交易取得階段性進展之際, 韓方工會、母公司、部分政企人士等多方利益的糾結下, 反對之聲迭起。 4月11日, 錦湖輪胎工會已在首爾的韓國產業銀行總部門前舉行了抗議集會。 據報導, 錦湖輪胎工會將於4月28日再次集會, 要求停止出售。

多年前, 上汽集團重組韓國雙龍, 結果遭遇強烈的抵制, 最終功敗垂成。 如今, 正在重組錦湖輪胎的青島雙星會否重蹈這一覆轍呢?

懸念叢生

“雙星並購錦湖輪胎, 從目前來看, 不確定因素較多。 ”儘管擊敗了眾多海內外競購對手、簽署了收購協定, 儘管避過了錦湖韓亞集團優先購買的風險、成為了最終的收購者, 但青島雙星董秘劉兵仍然對這一跨國並購的前景感到不樂觀。

青島雙星發起這一“蛇吞象”的並購宛如黑夜在激流中行船, 剛剛躲過一個漩渦, 看似風平浪靜, 卻又隨時要面對一個個潛藏在水下的暗礁威脅。

2017年3月13日, 青島雙星發佈公告, 其投資的並購基金——星微基金控股子公司青島星微國際投資公司已經與錦湖輪胎的債權團——韓國產業銀行等簽署了協定, 擬以9549.8億韓元(約折58億元人民幣)收購韓國錦湖輪胎42.01%股權。

錦湖輪胎另外兩大股東是金融機構, 合計持股不到30%, 一旦青島雙星拿下韓國產業銀行所持的股權, 將得以掌控這家輪胎企業。

青島雙星被指定為優先競標方, 但這一跨國並購的一個先決條件卻是, 擁有優先購買權的錦湖韓亞集團社長朴三求放棄這一權利。

也就是說, 債權銀行在與青島雙星達成出售協議時, 如果樸三求給出相同金額, 將優先出售給後者。

當初, 錦湖韓亞集團並非自願讓出錦湖輪胎公司的控制權。 多年前, 錦湖輪胎因欠貸, 與韓國產業銀行達成債轉股協定, 後連年虧損, 而債權人擬出售變現。 為了奪回控制權, 樸三求當即表示, 將籌資回購股權。 錦湖韓亞集團發言人也公開宣稱:“朴社長時常表達他回購錦湖輪胎股權的決心, 股份回購一事毋庸置疑。 ”

樸三求能否短期內融到足夠的資金、行使優先購買權, 一度成為了青島雙星入主的最大變數。

4月24日, 青島雙星收到錦湖輪胎債權人的不行權通知——“優先購買權持有人在優先購買權到期日,

未能行使優先購買權, 因此根據股權購買協定, 交割程式將於收到本通知後啟動。 ”這意味著, 青島雙星成為錦湖輪胎的最終購買者。

然而, 放棄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同時, 錦湖韓亞集團樸三求卻公開表示, 拒絕授予青島雙星(000599)錦湖輪胎的商標使用權。

錦湖韓亞集團與三星、LG、現代汽車一同被稱為“韓國八大企業集團”, 旗下擁有錦湖輪胎、錦湖高速、錦湖化工等多個獨立子公司, 業務範圍橫跨航空、運輸、石油化工、輪胎、租賃等眾多領域。 多個產業共同使用“Kumho”商標。

據韓國媒體報導, 錦湖方面從錦湖輪胎收取的商標使用費相當於銷售額的0.2%。 錦湖輪胎的銷售額為每年3萬億韓元左右, 錦湖輪胎上交的商標使用費約為60億韓元左右。

最近錦湖母公司剛剛與錦湖輪胎續簽了為期一年的商標使用合約。

商標、品牌是企業的核心資產。 拒絕出讓商標使用權, 被業界稱為樸三求阻止錦湖輪胎大權旁落的殺手鐧。

對於如何應對商標使用權的責難, 青島雙星董秘劉兵稱, 商標使用權是並購眾多先決條件中的一個。 這是債權銀行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應由其先行解決。

韓國產業銀行能否說服樸三求授予並購後的錦湖輪胎繼續使用商標, 成為這起並購新的變數。 一旦因此導致收購失敗, 樸三求對錦湖輪胎的優先購買權就會復活, 持續半年多的出售又會回到原點。

工會的阻撓

這一拋售還遭到來自企業內部工會的阻撓。

韓國錦湖輪胎工會於2017年2月12日、13日已經舉行了小規模罷工, 約有2900名工人進行了兩小時的抗議。錦湖輪胎公司工會於去年6月與公司管理層開始談判,要求將員工工資增長5.16%,保證最低工資和提高就業機會。目前雙方已進行長達22輪的談判,但由於企業連年虧損,股東方始終未能與工會達成一致。

3月21日,青島雙星發表聲明,“公司已同意與錦湖輪胎的投資方達成共識,約定保留錦湖輪胎旗下所有員工的崗位,並計畫從韓國招募更多的人才,提升錦湖輪胎的品牌價值及持續增長”。

青島雙星的此番承諾並未平息錦湖輪胎工會的抵制。4月11日,錦湖輪胎工會組織了一次工人集會,工會人員紛紛頭系紅色絲帶,打著標語,一臉怒意,揮舞著拳頭抗議股權出售。工會相關人士稱,如果被中國企業收購,將招致技術外流,最終會使本國產量逐漸下降,進而導致韓國工人被減薪減崗。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相似的一幕。

2005年1月,上汽集團以5億美元成為已陷入困境的韓國雙龍汽車的第一大股東。3年後,雙龍汽車因運營資金枯竭,無法支付職員工資,申請破產保護。最終2008年12月上汽被迫逃離,付出了40億元人民幣的慘痛代價。

開張容易關門難。結果,韓方工會指責中方股東“竊取雙龍汽車核心技術”,還不依不饒要求“上汽應做出賠償”;中方卻認為是韓方工會不斷組織罷工,葬送了雙龍的未來。

如今,十年前的一幕似乎在重演。

在4月11日的集會中,錦湖輪胎工會公開提出了維持現有雇傭關係、維持雇工數量、維持韓國工廠數量和產量、保證勞工各項權益、公司經營體制獨立等5項要求,並明確表示,“在要求尚未滿足的情況下,如果韓國產業銀行推進出售,將繼續展開鬥爭”。

據韓國媒體報導,錦湖輪胎工會多次公開表示,將於4月28日下午兩點在首爾韓國產業銀行門口再次舉行集會。工會對於將股權轉讓給經營不善的樸三求也持否定態度。

面對多種利益訴求交織的複雜並購形勢,第一次參與國際並購的青島雙星董秘劉兵稱,公司已經在韓國聘請了公關公司,處理急需應對的各項事宜。

對於《經濟觀察報》採訪,韓國錦湖輪胎公司回函表示,“相關事項正在進行中,尚不方便接受採訪。”

衝突的縮影

這原本是一次雙贏的並購。

青島雙星董秘劉兵稱:“雙星出價並非最高,之所以能夠從眾多競購者中勝出,主要原因在於雙星與錦湖之間在品牌、產品和工廠佈局的互補性最強、競爭性最小。並購後,雙方能夠最大化發揮各自優勢。”

錦湖輪胎在全球排名第14位,擁有全球性的銷售網路和品牌影響力。從產品上看,青島雙星大多是全鋼輪胎,應用於卡車為主;錦湖輪胎的優勢在於半鋼輪胎,配套于寶馬、賓士、雷諾等高端轎車市場。青島雙星根基在中國內地,業績大多來自本土,正在謀求向海外拓展;而錦湖輪胎在韓國、中國、美國、越南擁有8家工廠,急於挽救中國市場的大面積潰敗。

目前,錦湖輪胎在全球的8家工廠,有4家位於中國,超過了韓國本土的3家;總共約有一半的產能佈局中國,年產能高達3000萬條。而錦湖輪胎連續三年虧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中國市場的頹勢。

2011年之前,錦湖輪胎在中國乘用車領域市場佔有率最大,超過五分之一。自從2011年“3·15”晚會曝光錦湖輪胎未按規定配比生產輪胎引發爆胎等安全隱患後,消費者對錦湖輪胎的產品品質和服務頓失信心,市場份額急劇下降。目前錦湖輪胎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僅為10%-15%。“消化了佈局在中國的產能,開拓出中國市場,也就解決了錦湖輪胎的最大問題。”董秘劉兵稱,韓國產業銀行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考慮,特地為錦湖輪胎挑選了一個中國企業作為股東。青島雙星為其制定的商業計畫書打動了債權人,最終以相對低價成功在眾多競標者中脫穎而出。

根據2016年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錦湖輪胎排名第14位,雙星輪胎名列第34位。如果並購成功、二者銷售額相加,青島雙星將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輪胎生產商,還將躋身全球前十名。

金聯創高級分析師劉欣稱,中國輪胎產業在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帶動下,產量已連續10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技術方面卻始終相對滯後,中低端輪胎產能過剩,常常受到國際貿易壁壘的阻擊。通過跨國並購,青島雙星就能調整產品結構,迅速打開高端市場的突破口。同時,收購也讓錦湖找到了理想的股東——青島雙星利用在本土的優勢,也能助其迅速改善業績。

一起原本單純的並購卻在經濟、政治等諸多因素干擾下,招致了原股東、企業內部工會、經銷商以及部分政企人士等多方的極力反對。

眼下,由於駐韓美軍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中韓關係進入多事之秋。值得關注的是,4月11日舉行的抗議集會中出現了錦湖輪胎工會的上級組織“全國金屬工會”的身影。而且,多名在野黨所屬的國會議員也參與其中,齊聲高喊:“技術實力超強的錦湖輪胎不能賣給中國!”

錦湖輪胎總部所在地光州議會也發表聲明,“從國家安保和產業保護、培育國家基礎產業和地區經濟發展角度出發,錦湖輪胎的出售有必要綜合性考慮。”

一方面,韓國經濟疲弱,錦湖輪胎急需中國企業救助,在中國市場拓展生存空間;另一方面,部分韓國政企人士反對之聲迭起。

約有2900名工人進行了兩小時的抗議。錦湖輪胎公司工會於去年6月與公司管理層開始談判,要求將員工工資增長5.16%,保證最低工資和提高就業機會。目前雙方已進行長達22輪的談判,但由於企業連年虧損,股東方始終未能與工會達成一致。

3月21日,青島雙星發表聲明,“公司已同意與錦湖輪胎的投資方達成共識,約定保留錦湖輪胎旗下所有員工的崗位,並計畫從韓國招募更多的人才,提升錦湖輪胎的品牌價值及持續增長”。

青島雙星的此番承諾並未平息錦湖輪胎工會的抵制。4月11日,錦湖輪胎工會組織了一次工人集會,工會人員紛紛頭系紅色絲帶,打著標語,一臉怒意,揮舞著拳頭抗議股權出售。工會相關人士稱,如果被中國企業收購,將招致技術外流,最終會使本國產量逐漸下降,進而導致韓國工人被減薪減崗。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相似的一幕。

2005年1月,上汽集團以5億美元成為已陷入困境的韓國雙龍汽車的第一大股東。3年後,雙龍汽車因運營資金枯竭,無法支付職員工資,申請破產保護。最終2008年12月上汽被迫逃離,付出了40億元人民幣的慘痛代價。

開張容易關門難。結果,韓方工會指責中方股東“竊取雙龍汽車核心技術”,還不依不饒要求“上汽應做出賠償”;中方卻認為是韓方工會不斷組織罷工,葬送了雙龍的未來。

如今,十年前的一幕似乎在重演。

在4月11日的集會中,錦湖輪胎工會公開提出了維持現有雇傭關係、維持雇工數量、維持韓國工廠數量和產量、保證勞工各項權益、公司經營體制獨立等5項要求,並明確表示,“在要求尚未滿足的情況下,如果韓國產業銀行推進出售,將繼續展開鬥爭”。

據韓國媒體報導,錦湖輪胎工會多次公開表示,將於4月28日下午兩點在首爾韓國產業銀行門口再次舉行集會。工會對於將股權轉讓給經營不善的樸三求也持否定態度。

面對多種利益訴求交織的複雜並購形勢,第一次參與國際並購的青島雙星董秘劉兵稱,公司已經在韓國聘請了公關公司,處理急需應對的各項事宜。

對於《經濟觀察報》採訪,韓國錦湖輪胎公司回函表示,“相關事項正在進行中,尚不方便接受採訪。”

衝突的縮影

這原本是一次雙贏的並購。

青島雙星董秘劉兵稱:“雙星出價並非最高,之所以能夠從眾多競購者中勝出,主要原因在於雙星與錦湖之間在品牌、產品和工廠佈局的互補性最強、競爭性最小。並購後,雙方能夠最大化發揮各自優勢。”

錦湖輪胎在全球排名第14位,擁有全球性的銷售網路和品牌影響力。從產品上看,青島雙星大多是全鋼輪胎,應用於卡車為主;錦湖輪胎的優勢在於半鋼輪胎,配套于寶馬、賓士、雷諾等高端轎車市場。青島雙星根基在中國內地,業績大多來自本土,正在謀求向海外拓展;而錦湖輪胎在韓國、中國、美國、越南擁有8家工廠,急於挽救中國市場的大面積潰敗。

目前,錦湖輪胎在全球的8家工廠,有4家位於中國,超過了韓國本土的3家;總共約有一半的產能佈局中國,年產能高達3000萬條。而錦湖輪胎連續三年虧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中國市場的頹勢。

2011年之前,錦湖輪胎在中國乘用車領域市場佔有率最大,超過五分之一。自從2011年“3·15”晚會曝光錦湖輪胎未按規定配比生產輪胎引發爆胎等安全隱患後,消費者對錦湖輪胎的產品品質和服務頓失信心,市場份額急劇下降。目前錦湖輪胎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僅為10%-15%。“消化了佈局在中國的產能,開拓出中國市場,也就解決了錦湖輪胎的最大問題。”董秘劉兵稱,韓國產業銀行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考慮,特地為錦湖輪胎挑選了一個中國企業作為股東。青島雙星為其制定的商業計畫書打動了債權人,最終以相對低價成功在眾多競標者中脫穎而出。

根據2016年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錦湖輪胎排名第14位,雙星輪胎名列第34位。如果並購成功、二者銷售額相加,青島雙星將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輪胎生產商,還將躋身全球前十名。

金聯創高級分析師劉欣稱,中國輪胎產業在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帶動下,產量已連續10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技術方面卻始終相對滯後,中低端輪胎產能過剩,常常受到國際貿易壁壘的阻擊。通過跨國並購,青島雙星就能調整產品結構,迅速打開高端市場的突破口。同時,收購也讓錦湖找到了理想的股東——青島雙星利用在本土的優勢,也能助其迅速改善業績。

一起原本單純的並購卻在經濟、政治等諸多因素干擾下,招致了原股東、企業內部工會、經銷商以及部分政企人士等多方的極力反對。

眼下,由於駐韓美軍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中韓關係進入多事之秋。值得關注的是,4月11日舉行的抗議集會中出現了錦湖輪胎工會的上級組織“全國金屬工會”的身影。而且,多名在野黨所屬的國會議員也參與其中,齊聲高喊:“技術實力超強的錦湖輪胎不能賣給中國!”

錦湖輪胎總部所在地光州議會也發表聲明,“從國家安保和產業保護、培育國家基礎產業和地區經濟發展角度出發,錦湖輪胎的出售有必要綜合性考慮。”

一方面,韓國經濟疲弱,錦湖輪胎急需中國企業救助,在中國市場拓展生存空間;另一方面,部分韓國政企人士反對之聲迭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