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德不配位的暴富:貪污、炒股、彩票……

原標題:為什麼我“也”從來不炒股?

這個標題有兩個意思:1、我從來不買彩票(純屬為福彩、體彩作貢獻, 買後立即將彩票撕掉或扔掉的情形不算),

“也”從來不炒股;2、財經作家吳曉波說他從來不炒股, 我說我“也”從來不炒股。

這裡簡單說說我為什麼既不買彩票也不炒股的原因, 同少數“有緣人”(價值觀相同或相近)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無緣者請莫拍磚。

一、我為什麼不買彩票?

曾經, 我也屢屢幻想一夜暴富, 經常在清醒的時候做一些不勞而獲的白日夢。 比如, 花2元錢, 中個500萬乃至更多的大獎, 那該多好!

事實上, 這也不是純粹的幻夢, 很多人都把它變成了現實。

但是, 這個現實最後的結局真的是那麼美好嗎?

據美國社會學家長期跟蹤調查, 世界上買彩票中大獎的, 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最好最好的結局是, 20年後打回原形。

關鍵是, 這種“最好”的情形的占比還不到萬分之一。

更多的情形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遭遇各種災難, 遭受巨大損失, 乃至丟命。

即便是“最好”的結局, 財富可以打回原形, 可是, 心理與情緒能夠回到原形嗎?快樂與幸福指數能夠回到原點嗎?還有這期間丟失的很多東西(機會成本), 能夠算得清楚嗎?

為什麼買彩票中大獎的會是這樣的結局?

美國社會學家發現了現象或規律, 卻無法解釋其原理。

其實, 用中國的哲學解釋很簡單, 就是厚德載物的原理。 放在一個完整的“報應週期”內, 必然是“德不配位, 必有災殃”。

“德”是指做事準則和事物運行的本來規律的吻合度, 做事準則越吻合規律, “德”則越大、越美、越厚;反之, 則少、壞、薄。

“德”有兩個作用, 其一是為你提供施展平臺。 德薄或缺德的人是很難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的, 他們經常懷才不遇, 感歎生不逢時, 其實哪裡是沒有機遇、沒有資源和條件, 根本原因是缺德。

其二是承載你的各種收穫、福報。 富翁破產, 貪官入獄, 都是德薄或缺德的原因, 承載不了, 享不起這個福報。 最直觀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掙錢的規律是什麼?

錢, 是價值的衡量尺規, 是價值的名字, 是價值的附屬產物。 要掙到錢, 就得創造價值;要掙到大錢, 就要創造大的且含金量高的價值。

這就是掙錢的規律。

如果沒有創造價值而掙到錢了, 就是違背規律, 沒有“德”來承載你所掙到的“錢”, 那麼, 必然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還要付出高昂的利息。 比如, 貪官貪污1000萬, 最後必然失去, 不僅如此, 還要付出丟官入獄的代價作為“利息”, 太沉重了。

2元錢的彩票, 得到了500萬, 你說, 你能承載嗎?

所以, 我不敢買彩票。

二、我為什麼不炒股?

吳曉波為什麼不炒股, 他說:

我為什麼從來不炒股的原因——

這個股市從誕生的第一天就是“怪胎”, 它從來為國有企業——現在叫藍籌股服務, 為國家的貨幣政策背書,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牆上寫著一句話:“保護小股東的利益就是保護了所有股東的利益”, 此言在我國股市是一個錯誤;

這個股市裡的企業從來沒有把股價視為公司價值的晴雨錶, 因此, 信奉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的人從來沒有在這裡賺到過一分錢, 相反,它是“禿鷹們”的冒險樂園,就如同米蘭·昆德拉曾經寫道:“事情總比你想像的複雜”,在中國股市發生的那些故事,謎底總比你想像得還要陰暗;

這個股市的基本表現,不但與上市公司的基本表現沒有關係,甚至與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表現也沒有關係,它是一個被行政權力嚴重操控的資本市場,它的標配不是價值挖掘、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而是“人民日報社論+殼資源+並購題材+國企利益”;

在最近股市大波瀾中,上述特徵不但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些股票的表現更證明了“劣幣”的能力,很難想像,一個正常的投資者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羅伯特·希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這樣寫到:“金融應該幫助我們減少生活的隨機性,而不是添加隨機性,為了使金融體系運轉得更好,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其內在邏輯,以及金融在獨立自由的人之間撮合交易的能力——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

我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不得不遠離充滿了隨機性的中國股市。

我為什麼不炒股,吳曉波所說的上述原因還在其次,我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在我們這樣的股市,賺不了錢是正常的,這我當然不願意;但即便能夠賺錢,我所獲取的財富,它的來源也不符合“掙錢的規律”,最後仍然無德承載,並且還會付出高昂代價,我為什麼還要追逐呢?

還有,一個人一旦炒股,心理驅動就會發生變化,不管炒股結果的盈虧,他都從此對踏踏實實做實事不感興趣,這種行為的指揮標準已經根深於潛意識,這就會丟掉無數的人生樂趣,完全得不償失啊。

還有很多原因,但是,以上兩點足以讓我遠離股市。

相反,它是“禿鷹們”的冒險樂園,就如同米蘭·昆德拉曾經寫道:“事情總比你想像的複雜”,在中國股市發生的那些故事,謎底總比你想像得還要陰暗;

這個股市的基本表現,不但與上市公司的基本表現沒有關係,甚至與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表現也沒有關係,它是一個被行政權力嚴重操控的資本市場,它的標配不是價值挖掘、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而是“人民日報社論+殼資源+並購題材+國企利益”;

在最近股市大波瀾中,上述特徵不但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些股票的表現更證明了“劣幣”的能力,很難想像,一個正常的投資者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羅伯特·希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這樣寫到:“金融應該幫助我們減少生活的隨機性,而不是添加隨機性,為了使金融體系運轉得更好,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其內在邏輯,以及金融在獨立自由的人之間撮合交易的能力——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

我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不得不遠離充滿了隨機性的中國股市。

我為什麼不炒股,吳曉波所說的上述原因還在其次,我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在我們這樣的股市,賺不了錢是正常的,這我當然不願意;但即便能夠賺錢,我所獲取的財富,它的來源也不符合“掙錢的規律”,最後仍然無德承載,並且還會付出高昂代價,我為什麼還要追逐呢?

還有,一個人一旦炒股,心理驅動就會發生變化,不管炒股結果的盈虧,他都從此對踏踏實實做實事不感興趣,這種行為的指揮標準已經根深於潛意識,這就會丟掉無數的人生樂趣,完全得不償失啊。

還有很多原因,但是,以上兩點足以讓我遠離股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