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大巴山皮影戲,興衰與傳承

皮影戲, 雙手對舞百萬兵

此組照片由雷楚、雲淡風清、盧文英等攝

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在巴中, 人們將皮影戲稱之為“皮韃韃戲”、“皮影兒戲”或“燈影兒”。

皮影戲于13世紀初, 隨蒙古軍隊傳到中亞細亞, 明朝時又相繼傳入波斯、埃及、土耳其等國。 在世界上享有“電影的前驅”和電影“開山之祖”的美譽。

皮影戲的內容, 不外說古唱今, 演繹歷代興亡。 小小幕窗, 但見運籌帷幄, 群雄逐鹿, 千軍萬馬, 殺聲震天, 真乃“一口敘說千古事, 雙手對舞百萬兵”。

皮影戲從弄影術來

皮影戲發韌很早, 據史記載, 它演變于中國古代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士、道士的“弄影術”。 在當時, “弄影術”屬於 方士、道士掌握的秘密。 長期以來, 他們只在帝王面前表演, 利用夢、影、幻覺, 使其想像與觀察巧妙結合, 使帝王們相信生命可以無限繼續, 相信不死, 結果使之相信了靈魂的存在, 使“弄影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此處所說的“弄影術”, 後來即成為皮影戲的前身。

這裡有個與皮影戲有關, 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故事, 漢武帝妃李夫人。 這位傾城傾國的美女可惜年輕輕就香消玉殞了。 武帝傷悼不已, 希圖與李夫人再見一面。 一方士剪刻出李夫人畫像, 將其設在紗帳裡, 背後置燈燭, 燈影搖曳, 宛如李夫人翩翩而來,

姣姣玉面, 嫋嫋腰身, 宛若生前, 片刻, 徐徐遠去。 據此, 有人就說皮影戲就是濫觴於此。

由此可見, 在漢代, 由“弄影術”衍生演變而出現的影戲(還不能稱皮影), 只是一種簡單的光影遊戲, 服務物件只限於帝王宮廷, 一般平民百姓無緣得見。 其影人製作和表演形式和真正的影戲還有很大差距, 但那個時候人們已經對光與影有了認知, 畢竟開始發萌孕育中國皮影。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唐開元、天寶以後, 發達的經濟和文化促進了影戲的發展。 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唐時期, 科白類戲空前發展, 歌舞類戲編制進步, 歷史戲具體形成, 傀儡戲等雜技並作, 民間更盛……傀儡戲(包括影戲——皮影戲)皆摹仿“弄影術”而作, 並衍生為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 其共同的一點就是配以說、唱、音樂,形成了民間新型的綜合藝術。這裡有三點很重要,皮影開始在民間形成,二是與傀儡戲相關涉,三是從“弄影術”而來。

“皮影戲”屬於“傀儡戲”, “皮影”稱“平面傀儡 ”,經漢代巫師的“弄影還魂術”發展成“弄影戲”。宋代又稱“喬影戲”(滑稽戲)或“鏃鏤戲”。因皮影戲為“傀儡戲”,所以在巴中皮影劇團班主家的神龕上敬有“傀儡先師”神像。在裝皮影子的道具箱子裡還放有兩個小木雕的菩薩,一個為“田老爺”,又稱“田元帥”,他是唐朝一位樂官,皮影劇團常請他出來“勾願”。還有一位“藥王菩薩”,演青苗戲要請他出場除蝗蟲。

皮影戲的發源地呢?據《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記載:“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陝西,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影戲——故都百戲考(之四)》雲:“按此戲當然始於陝西,因西安建都數百年,玄宗又極愛提倡美術,各種技藝,由陝西興起者甚多,則影戲始於此,亦在意中”。又雲:“汴京之影戲即由長安流傳而來,言頗近理,因二地不但距離不為甚遠,交通盡有頻繁可能,更以其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趨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戲當隨之而去……”。

那麼起于陝西的皮影廣為流傳,自然也傳到了川北一帶,人稱它為“陝燈影”、“川北渭南影子”,延續至今。古時渭南,泛指驪山到潼關渭河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

皮影戲不僅只是戲

皮影是戲,無庸置疑,有故事、有劇情、有表演。但皮影戲不僅只是戲,它是由民間皮雕傳統戲劇人物的工藝美術和民間皮影戲演出兩大部分組成。

皮影戲的影人製作是基礎,對選材、製作都有特殊要求。在選材上,最好是毛驢皮,再是黃牛皮,其次水牛皮。由於川北之地驢少牛多,所以多用黃牛皮,其皮質比水牛皮皮質纖細,透明度高,d而以六至十年的嫩黃牛最好。

宰殺大黃牛後,經“削皮”、“繃皮”、“發汗”、“去灰”、“擂皮”等工序,再進入裁料雕刻。繪畫紙人(又稱格子),將要雕制的皮人頭、身、四肢分畫於紙上,後將紙人畫各部分粘貼在牛皮上,用40多把不同類型的雕鑿進行棰刻,刻好後著色。再用手工熬制的明油(又稱亮油)浸泡,泡得越透明越好。幹後用粗麻繩將13處關節部位進行連接,組裝成人的身軀和四肢,皮影行業稱“樁”,在樁上上三根提簽(背部和手)供走影之人操作。

只有人頭分開單獨製作,演戲時按人物角色變化需要裝上人頭即可。

皮影人物分為“頭”、“身”、“四肢”三大部分,頭可卸下,演出時按需要上頭。一個普通皮影劇團的男女皮人頭不能少於100個,皮人身樁80個以上。按設備可分為“水排場”(演水上戰場戲)、“旱排場”(演陸上戰場戲)和“全套”之分。有“全堂”和“半堂”之分。全堂為4把椅4匹馬,半堂為2把椅2匹馬。“旱排場”和“水排場”全都齊全者稱為“全堂影子”。

皮影人物民間稱“門神”,因其製作過程與民間製作印製門神的木板畫和門神人物形象相似而得名。皮影製作既可作身高0.8尺的“三門神”,也可作身高1.4尺的“二門神”,更可製作身高1.8尺以上的“頭門神”。目前,活態皮影中以“二門神”為主。

川北皮影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學藝術家埃貢·埃耳文斯基來中國考察皮影藝術,曾著書讚美川北皮影藝術。據報導,1988年,川北皮影的代表閬中王文坤祖孫三代4人為主組成的四川省皮影藝術友好訪問團,前往奧地利訪問演出,受到當地政府要員和觀眾的高度讚揚。奧地利前總統辛格總統說:“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驚人的是雕刻。”專家們稱讚:“這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品”。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收藏了皮影雕刻《孫悟空》。

此組照片由楊政保攝

川北皮影如何漸成一派

中國地域寬廣,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調,皮影戲入鄉隨俗,無論流入何方,皆吸收當地的戲劇、俚曲、方言;造型則融合當地民間繪畫、雕刻、剪紙等,以適應八方百姓喜好。因而,形成各地千姿百態、不同風格的皮影戲。川北皮影占其一派,說明地位重要。

皮影戲的演出是在亮子上進行的。而亮子又是掛在由12根斑竹竿組成的一個竹架子上。著地4根柱子稱“四大天王”,拉扯“四大天王”的八根橫擔為“八大金鋼”。左邊中間有一根不剃枝的立柱,名曰“上天梯”,專掛鑼鼓、絲弦之用。竹架正中橫繃的繩子叫“中堂繩子”,用來掛正角皮人;左邊一根叫“走堂繩子”用來掛女角皮人;右邊的走堂繩子用來掛雜角皮人。演出結束要下樁,撥下人頭,將頭、身分開入箱存放。頭放在“帽簍子”裡,生角頭放在“夾鬚子”裡,兵器放進“寶簍子”裡。只有吼班兒頭終年不下樁,下了樁皮影劇團會莫生意。

皮影戲,是用一塊螢幕,通過燈光透視,使螢幕上的人或物亮起來,加上攔門匠對影人或物的操縱與配音來進行。所以它就限制著演出形式:只有左右、上下的平面空間,沒有前後深度的立體空間,不能像人演戲那樣,在三度空間裡,與觀眾直接交流,因而存在著兩大局限:一是平面的局限,二是皮影本身的局限。

但皮影表演者卻在千方百計突破其局限,一是通過“攔門匠”的絕妙操縱和亮度適中的“螢幕透視”,在觀眾視角裡形成自然、美觀的藝術感應。同時,皮影有適應性和可塑性特點,無論什麼內容的劇碼,需要個什麼人或物,就可以雕刻個什麼樣的人或物,不受限制。於是,皮影操縱者充分認知皮影的平面適應和造型可塑性特點,全力去捕捉生活中全側面(半邊臉)姿態出現的人和物,上天入地,騰雲駕霧,雷鳴電閃,月夜星空,挖地劈柴等方面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的特徵,適應皮影的“二度空間”的表演特長。

這是皮影藝術的一般性藝術特點,那麼分析川北皮影如何形成獨具特色的流派呢?任何一個流派的形成,必定與當地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學傳統有著密切關係,以某種藝術形式多方面來反映這一區域人民熟悉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人情、世相、風土、生活和藝術意趣,川北皮影也不例外。

川北皮影可從三個方面來體現特點:

一是影人的製作。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較高,頭帽相連,頭身可以更換。按其大小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高2尺許,俗名“大門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門神”,小巧別致的高0.8尺,叫“小門神”。從影人造型藝術風格上又劃分出三個不同的品類,即土皮影、廣皮影和王皮影。土皮影是川北早先土生土長的,又稱“土燈影”。廣皮影是從陝西渭南傳入的,又稱“陝燈影”或“渭南皮影”。王燈影是閬中人王文坤取土皮影和廣皮影之所長,新創作的一種皮影,故稱“王燈影”。三類皮影的區別主要從頭部、身部、腿部的雕刻方法、大小、刀法的明暗、手腕與手臂聯斷上和主棍在影人的支撐位以及走與唱上等進行區分。

二是皮影戲的內容。從流行於川北一帶的三類皮影戲表演的內容側重點不同,就可看出區別。川北地區土生土長是土皮影和王燈影,陝西渭南傳過來的是廣皮影。從選取劇本的結構上看,外來的廣皮影多演文戲,為什麼?自漢唐以來,黃河流域的八百里秦川是民族文化的搖藍,哺育了無數的文學家、史學家、大詩人,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都深受其影響,皮影亦然。土皮影和王皮影呢,就多演武戲,這就與川北的民族性格、社會歷史、地方風俗有密切關係。川北屬古巴國之地,秦漢以前,這裡聚居著當時的少數民族巴人和賨人。巴人,人稱板盾蠻,早在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巴人即以諸侯國的身份參戰,而且擔任先鋒,史載:“巴人勇銳,歌舞以陵殷人”,“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說明巴人勇武。那麼,好武、剽悍的巴國之遺風自然讓川北皮影以武戲為主。

三是皮影戲的音樂特點。皮影戲產生於漢代皇宮,當時用什麼聲腔不得而知,後來,皮影在全國各地流行,則和那裡的地方音樂緊密結合,多借用地方戲曲曲牌為自己的聲腔。川北皮影就是借用的川劇聲腔,昆、高、胡、彈、燈。也有少數皮影班社自己創編曲調,從山歌、民歌、勞動號子,抑或是小調中吸收營養,這樣就形成了川北皮影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音樂體系及其風格特點。

總之,川北皮影由從陝西傳入的渭南皮影和在這方山水中土生土長的皮影戲,共同完成了獨一個的流派,以其生動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細膩的表演,優美的唱腔,風趣的劇情和樂曲活躍於川東、川北廣大地區,倍受山鄉人民的青睞。

巴中皮影也曾風光無限

巴中皮影是川北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川北皮影以保寧府(今閬中)為大本營,向周邊擴展,據《川北皮影戲》一書載:通江有影響的大華影社,其班主陳壽禹,先是在保甯府做生意,賺了錢,便在保寧城裡買了一箱皮影,又請了一個影師(皮影藝人)回到通江,成立了一個燈影社,自己棄商從藝唱燈影。這個燈影社,不僅在通江,還長期在青川、北川等地演出。r> “巴中皮影”始於何時無書可考。據曾口店子河肖氏皮影,肖德秋爺爺的墓碑序中刻有“戲藝為生,影唱為業”之詞句,他和得字山王氏皮影均在6—7代人以上。據《巴中縣文化志》記載:“川北地區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戲,說明巴中皮影歷史悠久。

新中國建立時,當時巴中縣共有48個鄉場(非鄉級政府)就有68個皮影劇團,清杠渡(今清江)就多達3個,而且全縣有13個皮影雕刻作坊,巴中可謂中國皮影藝術之鄉。

巴中皮影的傳承譜系多為家族加姻親關係。曾口皮影劇團,自湖廣填川移民來的楊奎(無後)傳給姻親關係的肖氏家族肖萬良——肖之忍——肖太原——肖玉成——肖德秋和肖德和。得字山王茂桃、王廷龍等王氏皮影均在王氏家族中傳承。巴州鎮皮影劇團李玉湘是接的他爺爺李凱的班。只有恩陽張純玲的班子,是建立在傳統川劇愛好者的玩友班子基礎之上的。

巴中皮影的唱腔同樣採用的是川劇“昆”、“高”、“胡”、“彈”、“燈”。伴奏樂器與川劇伴奏樂器相同,鑼鼓打擊為主,次為京胡、蓋板、二胡、嗩呐。巴州城區的皮影伴奏樂器中還有揚琴、琵琶等彈撥樂器,打鑼鼓和走影子者必須兼唱。巴中皮影戲自己的特色,就是皮影人演川戲。在皮影劇團中只有班主(有皮影人)是固定的,其次專業性較強的為走影子演員,多為祖傳。打擊、弦樂人員常為機動變化人員,凡是川劇愛好者的玩友班子、民間端公戲班子成員均可參加皮影戲演出。

巴中皮影戲演出的方式有五種,一是廟會戲,如在二月二文昌會、二月十五老君會、三月三蟠桃會、六月十九觀音會等廟會上演出。二是演願戲,民間想求財求子,到廟上向菩薩許願,事成後要還願,其中就有許下一場戲的,稱願戲。三是青苗戲。在栽秧後,待秧苗轉青時演青苗戲除蝗蟲。四是太平戲,指農閒季節的娛樂戲,又稱“耍戲”。五是民俗禮儀戲,指民間辦生祝壽、生小孩後打三朝,辦滿月酒及鄉鄰幫忙辦事,事成後事主為了答謝請皮影劇團演戲娛樂大家。

巴中皮影戲演出的劇碼不受限制,有三、四百個左右。除《封神榜》上的神話戲外,就是《隋唐演義》、《三國演義》上的歷史故事戲。《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在小孩子中非常走俏。同時部分地方戲《斬巴蛇》、《牡丹燈》和《四下河南》都是巴中有史可考的歷史故事劇,深受老百姓喜歡。

觀看皮影表演,藝人在幕後操縱戲曲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藝人不僅手上功夫高超妙絕,嘴上還要說念叫唱,腳下則制動鼓樂,一台戲有聲有色,生旦淨末醜,一人可唱遍。見過高手表演,那奔走跪拜、振衣抖須,只是一般手段,還有如川劇變臉的絕活,眼不錯就將劇中人改色換冠。武戲更見功底,伴隨著鑼鼓,你來我往,騰挪跳躍,刀光劍影,殺得人仰馬翻,令人眼花繚亂。

皮影戲 會像影子樣消失嗎

皮影戲為什麼兩千年經久不衰,靠著皮影藝人一代代人的細心研究,不斷創新,以其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過硬的提手技藝,將各種不同的人物,各類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過螢幕表現得淋漓盡致。螢幕上的影人,在龍樓鳳閣、雕欄亭榭、紅花綠樹、奇峰異壑、碧海藍天中,舉步而蹈,揮袖而舞,提槍廝殺,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觀眾為之驚歎不已。真正的“三尺生綃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

皮影戲,雖然是一種傀儡戲,皮影戲的難得之處正在於將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形式集於一身,從而具有了多方面的藝術價值。演出的燈調唱腔是巴山地區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演出的部分地方戲是研究巴山地區民俗風情、人物傳說、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巴中皮影的雕刻、造型、表演三大藝術,蘊含著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值得光大弘揚。儘管它的人物造型是按歷史戲劇人物造型,但巴中皮影的造型藝術又有比較獨特之處,如“馬靠”和“馬盔”的造型源于巴山民間門神的造型藝術,這在全國其它地區皮影藝術中十分少見。

巴中皮影的雕刻製作仍保持古代的雕刻藝術,對牛皮的選料加工既保持了傳統的加工手法,更保持了牛皮的品質。製作過程由傳統的、無法更改的“皮格子”,改進為可按人物造型需要進行修飾的“紙格子”,這是一大創新。其雕刻工藝的精細程度、色料的選擇、亮油的加工製作等專業技術,真正達到了鏃鏤精巧、五色妝染,永葆明亮、不被鼠咬,可保持200年不變色。表演技藝中的“變臉”是巴中皮影的獨特藝術。曾口肖氏皮影劇團楊益的走影子技藝之高超,是四川皮影戲中的一絕。四川大學教授、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皮影委員會專家江玉祥,看了巴州鎮李玉湘的皮影演出後說:這是四川最好的活態皮影。

皮影作為民間戲曲藝術古老、稀世,伴隨川北人民走過了上千年的時光流程。雖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認識價值,但現在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從演出的角度看,零散鄉村演出的方式在農村正逐漸萎縮。幾年前,母親七十壽辰,我專門請曾口肖氏皮影到老家進行演出,但來客對看皮影不如打麻將興趣大。

皮影戲會像影子一樣消失嗎?這個問題一直困繞著我,前不久,我去閬中遊玩,見古城內正在修建皮影劇場,能將川北皮影努力去保護傳承,我感到欣慰,但願這一民間藝術能老樹發芽,繁茂一片綠蔭。

此組照片由楊政保攝

作者簡介: 陽雲,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巴中新報(巴中廣播電視報)社長,巴中廣播電視臺副台長、巴中市作協副主席、秘書長、巴中市文聯主席,現謀生巴中市政協。出版《人在小城》、《不安的視線》、《巴中的前世今生》、《假如狗開口說話》、《筆走光霧山》等詩歌散文集。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其共同的一點就是配以說、唱、音樂,形成了民間新型的綜合藝術。這裡有三點很重要,皮影開始在民間形成,二是與傀儡戲相關涉,三是從“弄影術”而來。

“皮影戲”屬於“傀儡戲”, “皮影”稱“平面傀儡 ”,經漢代巫師的“弄影還魂術”發展成“弄影戲”。宋代又稱“喬影戲”(滑稽戲)或“鏃鏤戲”。因皮影戲為“傀儡戲”,所以在巴中皮影劇團班主家的神龕上敬有“傀儡先師”神像。在裝皮影子的道具箱子裡還放有兩個小木雕的菩薩,一個為“田老爺”,又稱“田元帥”,他是唐朝一位樂官,皮影劇團常請他出來“勾願”。還有一位“藥王菩薩”,演青苗戲要請他出場除蝗蟲。

皮影戲的發源地呢?據《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記載:“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陝西,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影戲——故都百戲考(之四)》雲:“按此戲當然始於陝西,因西安建都數百年,玄宗又極愛提倡美術,各種技藝,由陝西興起者甚多,則影戲始於此,亦在意中”。又雲:“汴京之影戲即由長安流傳而來,言頗近理,因二地不但距離不為甚遠,交通盡有頻繁可能,更以其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趨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戲當隨之而去……”。

那麼起于陝西的皮影廣為流傳,自然也傳到了川北一帶,人稱它為“陝燈影”、“川北渭南影子”,延續至今。古時渭南,泛指驪山到潼關渭河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

皮影戲不僅只是戲

皮影是戲,無庸置疑,有故事、有劇情、有表演。但皮影戲不僅只是戲,它是由民間皮雕傳統戲劇人物的工藝美術和民間皮影戲演出兩大部分組成。

皮影戲的影人製作是基礎,對選材、製作都有特殊要求。在選材上,最好是毛驢皮,再是黃牛皮,其次水牛皮。由於川北之地驢少牛多,所以多用黃牛皮,其皮質比水牛皮皮質纖細,透明度高,d而以六至十年的嫩黃牛最好。

宰殺大黃牛後,經“削皮”、“繃皮”、“發汗”、“去灰”、“擂皮”等工序,再進入裁料雕刻。繪畫紙人(又稱格子),將要雕制的皮人頭、身、四肢分畫於紙上,後將紙人畫各部分粘貼在牛皮上,用40多把不同類型的雕鑿進行棰刻,刻好後著色。再用手工熬制的明油(又稱亮油)浸泡,泡得越透明越好。幹後用粗麻繩將13處關節部位進行連接,組裝成人的身軀和四肢,皮影行業稱“樁”,在樁上上三根提簽(背部和手)供走影之人操作。

只有人頭分開單獨製作,演戲時按人物角色變化需要裝上人頭即可。

皮影人物分為“頭”、“身”、“四肢”三大部分,頭可卸下,演出時按需要上頭。一個普通皮影劇團的男女皮人頭不能少於100個,皮人身樁80個以上。按設備可分為“水排場”(演水上戰場戲)、“旱排場”(演陸上戰場戲)和“全套”之分。有“全堂”和“半堂”之分。全堂為4把椅4匹馬,半堂為2把椅2匹馬。“旱排場”和“水排場”全都齊全者稱為“全堂影子”。

皮影人物民間稱“門神”,因其製作過程與民間製作印製門神的木板畫和門神人物形象相似而得名。皮影製作既可作身高0.8尺的“三門神”,也可作身高1.4尺的“二門神”,更可製作身高1.8尺以上的“頭門神”。目前,活態皮影中以“二門神”為主。

川北皮影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學藝術家埃貢·埃耳文斯基來中國考察皮影藝術,曾著書讚美川北皮影藝術。據報導,1988年,川北皮影的代表閬中王文坤祖孫三代4人為主組成的四川省皮影藝術友好訪問團,前往奧地利訪問演出,受到當地政府要員和觀眾的高度讚揚。奧地利前總統辛格總統說:“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驚人的是雕刻。”專家們稱讚:“這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品”。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收藏了皮影雕刻《孫悟空》。

此組照片由楊政保攝

川北皮影如何漸成一派

中國地域寬廣,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調,皮影戲入鄉隨俗,無論流入何方,皆吸收當地的戲劇、俚曲、方言;造型則融合當地民間繪畫、雕刻、剪紙等,以適應八方百姓喜好。因而,形成各地千姿百態、不同風格的皮影戲。川北皮影占其一派,說明地位重要。

皮影戲的演出是在亮子上進行的。而亮子又是掛在由12根斑竹竿組成的一個竹架子上。著地4根柱子稱“四大天王”,拉扯“四大天王”的八根橫擔為“八大金鋼”。左邊中間有一根不剃枝的立柱,名曰“上天梯”,專掛鑼鼓、絲弦之用。竹架正中橫繃的繩子叫“中堂繩子”,用來掛正角皮人;左邊一根叫“走堂繩子”用來掛女角皮人;右邊的走堂繩子用來掛雜角皮人。演出結束要下樁,撥下人頭,將頭、身分開入箱存放。頭放在“帽簍子”裡,生角頭放在“夾鬚子”裡,兵器放進“寶簍子”裡。只有吼班兒頭終年不下樁,下了樁皮影劇團會莫生意。

皮影戲,是用一塊螢幕,通過燈光透視,使螢幕上的人或物亮起來,加上攔門匠對影人或物的操縱與配音來進行。所以它就限制著演出形式:只有左右、上下的平面空間,沒有前後深度的立體空間,不能像人演戲那樣,在三度空間裡,與觀眾直接交流,因而存在著兩大局限:一是平面的局限,二是皮影本身的局限。

但皮影表演者卻在千方百計突破其局限,一是通過“攔門匠”的絕妙操縱和亮度適中的“螢幕透視”,在觀眾視角裡形成自然、美觀的藝術感應。同時,皮影有適應性和可塑性特點,無論什麼內容的劇碼,需要個什麼人或物,就可以雕刻個什麼樣的人或物,不受限制。於是,皮影操縱者充分認知皮影的平面適應和造型可塑性特點,全力去捕捉生活中全側面(半邊臉)姿態出現的人和物,上天入地,騰雲駕霧,雷鳴電閃,月夜星空,挖地劈柴等方面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的特徵,適應皮影的“二度空間”的表演特長。

這是皮影藝術的一般性藝術特點,那麼分析川北皮影如何形成獨具特色的流派呢?任何一個流派的形成,必定與當地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學傳統有著密切關係,以某種藝術形式多方面來反映這一區域人民熟悉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人情、世相、風土、生活和藝術意趣,川北皮影也不例外。

川北皮影可從三個方面來體現特點:

一是影人的製作。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較高,頭帽相連,頭身可以更換。按其大小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高2尺許,俗名“大門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門神”,小巧別致的高0.8尺,叫“小門神”。從影人造型藝術風格上又劃分出三個不同的品類,即土皮影、廣皮影和王皮影。土皮影是川北早先土生土長的,又稱“土燈影”。廣皮影是從陝西渭南傳入的,又稱“陝燈影”或“渭南皮影”。王燈影是閬中人王文坤取土皮影和廣皮影之所長,新創作的一種皮影,故稱“王燈影”。三類皮影的區別主要從頭部、身部、腿部的雕刻方法、大小、刀法的明暗、手腕與手臂聯斷上和主棍在影人的支撐位以及走與唱上等進行區分。

二是皮影戲的內容。從流行於川北一帶的三類皮影戲表演的內容側重點不同,就可看出區別。川北地區土生土長是土皮影和王燈影,陝西渭南傳過來的是廣皮影。從選取劇本的結構上看,外來的廣皮影多演文戲,為什麼?自漢唐以來,黃河流域的八百里秦川是民族文化的搖藍,哺育了無數的文學家、史學家、大詩人,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都深受其影響,皮影亦然。土皮影和王皮影呢,就多演武戲,這就與川北的民族性格、社會歷史、地方風俗有密切關係。川北屬古巴國之地,秦漢以前,這裡聚居著當時的少數民族巴人和賨人。巴人,人稱板盾蠻,早在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巴人即以諸侯國的身份參戰,而且擔任先鋒,史載:“巴人勇銳,歌舞以陵殷人”,“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說明巴人勇武。那麼,好武、剽悍的巴國之遺風自然讓川北皮影以武戲為主。

三是皮影戲的音樂特點。皮影戲產生於漢代皇宮,當時用什麼聲腔不得而知,後來,皮影在全國各地流行,則和那裡的地方音樂緊密結合,多借用地方戲曲曲牌為自己的聲腔。川北皮影就是借用的川劇聲腔,昆、高、胡、彈、燈。也有少數皮影班社自己創編曲調,從山歌、民歌、勞動號子,抑或是小調中吸收營養,這樣就形成了川北皮影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音樂體系及其風格特點。

總之,川北皮影由從陝西傳入的渭南皮影和在這方山水中土生土長的皮影戲,共同完成了獨一個的流派,以其生動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細膩的表演,優美的唱腔,風趣的劇情和樂曲活躍於川東、川北廣大地區,倍受山鄉人民的青睞。

巴中皮影也曾風光無限

巴中皮影是川北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川北皮影以保寧府(今閬中)為大本營,向周邊擴展,據《川北皮影戲》一書載:通江有影響的大華影社,其班主陳壽禹,先是在保甯府做生意,賺了錢,便在保寧城裡買了一箱皮影,又請了一個影師(皮影藝人)回到通江,成立了一個燈影社,自己棄商從藝唱燈影。這個燈影社,不僅在通江,還長期在青川、北川等地演出。r> “巴中皮影”始於何時無書可考。據曾口店子河肖氏皮影,肖德秋爺爺的墓碑序中刻有“戲藝為生,影唱為業”之詞句,他和得字山王氏皮影均在6—7代人以上。據《巴中縣文化志》記載:“川北地區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戲,說明巴中皮影歷史悠久。

新中國建立時,當時巴中縣共有48個鄉場(非鄉級政府)就有68個皮影劇團,清杠渡(今清江)就多達3個,而且全縣有13個皮影雕刻作坊,巴中可謂中國皮影藝術之鄉。

巴中皮影的傳承譜系多為家族加姻親關係。曾口皮影劇團,自湖廣填川移民來的楊奎(無後)傳給姻親關係的肖氏家族肖萬良——肖之忍——肖太原——肖玉成——肖德秋和肖德和。得字山王茂桃、王廷龍等王氏皮影均在王氏家族中傳承。巴州鎮皮影劇團李玉湘是接的他爺爺李凱的班。只有恩陽張純玲的班子,是建立在傳統川劇愛好者的玩友班子基礎之上的。

巴中皮影的唱腔同樣採用的是川劇“昆”、“高”、“胡”、“彈”、“燈”。伴奏樂器與川劇伴奏樂器相同,鑼鼓打擊為主,次為京胡、蓋板、二胡、嗩呐。巴州城區的皮影伴奏樂器中還有揚琴、琵琶等彈撥樂器,打鑼鼓和走影子者必須兼唱。巴中皮影戲自己的特色,就是皮影人演川戲。在皮影劇團中只有班主(有皮影人)是固定的,其次專業性較強的為走影子演員,多為祖傳。打擊、弦樂人員常為機動變化人員,凡是川劇愛好者的玩友班子、民間端公戲班子成員均可參加皮影戲演出。

巴中皮影戲演出的方式有五種,一是廟會戲,如在二月二文昌會、二月十五老君會、三月三蟠桃會、六月十九觀音會等廟會上演出。二是演願戲,民間想求財求子,到廟上向菩薩許願,事成後要還願,其中就有許下一場戲的,稱願戲。三是青苗戲。在栽秧後,待秧苗轉青時演青苗戲除蝗蟲。四是太平戲,指農閒季節的娛樂戲,又稱“耍戲”。五是民俗禮儀戲,指民間辦生祝壽、生小孩後打三朝,辦滿月酒及鄉鄰幫忙辦事,事成後事主為了答謝請皮影劇團演戲娛樂大家。

巴中皮影戲演出的劇碼不受限制,有三、四百個左右。除《封神榜》上的神話戲外,就是《隋唐演義》、《三國演義》上的歷史故事戲。《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在小孩子中非常走俏。同時部分地方戲《斬巴蛇》、《牡丹燈》和《四下河南》都是巴中有史可考的歷史故事劇,深受老百姓喜歡。

觀看皮影表演,藝人在幕後操縱戲曲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藝人不僅手上功夫高超妙絕,嘴上還要說念叫唱,腳下則制動鼓樂,一台戲有聲有色,生旦淨末醜,一人可唱遍。見過高手表演,那奔走跪拜、振衣抖須,只是一般手段,還有如川劇變臉的絕活,眼不錯就將劇中人改色換冠。武戲更見功底,伴隨著鑼鼓,你來我往,騰挪跳躍,刀光劍影,殺得人仰馬翻,令人眼花繚亂。

皮影戲 會像影子樣消失嗎

皮影戲為什麼兩千年經久不衰,靠著皮影藝人一代代人的細心研究,不斷創新,以其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過硬的提手技藝,將各種不同的人物,各類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過螢幕表現得淋漓盡致。螢幕上的影人,在龍樓鳳閣、雕欄亭榭、紅花綠樹、奇峰異壑、碧海藍天中,舉步而蹈,揮袖而舞,提槍廝殺,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觀眾為之驚歎不已。真正的“三尺生綃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

皮影戲,雖然是一種傀儡戲,皮影戲的難得之處正在於將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形式集於一身,從而具有了多方面的藝術價值。演出的燈調唱腔是巴山地區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演出的部分地方戲是研究巴山地區民俗風情、人物傳說、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巴中皮影的雕刻、造型、表演三大藝術,蘊含著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值得光大弘揚。儘管它的人物造型是按歷史戲劇人物造型,但巴中皮影的造型藝術又有比較獨特之處,如“馬靠”和“馬盔”的造型源于巴山民間門神的造型藝術,這在全國其它地區皮影藝術中十分少見。

巴中皮影的雕刻製作仍保持古代的雕刻藝術,對牛皮的選料加工既保持了傳統的加工手法,更保持了牛皮的品質。製作過程由傳統的、無法更改的“皮格子”,改進為可按人物造型需要進行修飾的“紙格子”,這是一大創新。其雕刻工藝的精細程度、色料的選擇、亮油的加工製作等專業技術,真正達到了鏃鏤精巧、五色妝染,永葆明亮、不被鼠咬,可保持200年不變色。表演技藝中的“變臉”是巴中皮影的獨特藝術。曾口肖氏皮影劇團楊益的走影子技藝之高超,是四川皮影戲中的一絕。四川大學教授、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皮影委員會專家江玉祥,看了巴州鎮李玉湘的皮影演出後說:這是四川最好的活態皮影。

皮影作為民間戲曲藝術古老、稀世,伴隨川北人民走過了上千年的時光流程。雖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認識價值,但現在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從演出的角度看,零散鄉村演出的方式在農村正逐漸萎縮。幾年前,母親七十壽辰,我專門請曾口肖氏皮影到老家進行演出,但來客對看皮影不如打麻將興趣大。

皮影戲會像影子一樣消失嗎?這個問題一直困繞著我,前不久,我去閬中遊玩,見古城內正在修建皮影劇場,能將川北皮影努力去保護傳承,我感到欣慰,但願這一民間藝術能老樹發芽,繁茂一片綠蔭。

此組照片由楊政保攝

作者簡介: 陽雲,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巴中新報(巴中廣播電視報)社長,巴中廣播電視臺副台長、巴中市作協副主席、秘書長、巴中市文聯主席,現謀生巴中市政協。出版《人在小城》、《不安的視線》、《巴中的前世今生》、《假如狗開口說話》、《筆走光霧山》等詩歌散文集。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