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禹治水疏九河 三過家門而不入 治水功高益九州

堯在位時, 黃河流域多次發生大洪水, 莊稼被淹了, 房子被毀了, 百姓饑苦, 民不聊生。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 商量治水的問題。 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

大禹治水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 沒有把洪水制服。 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 造堤築壩, 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 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 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後來舜任命鯀的兒子禹代替鯀治理洪水, 禹吸取其父鯀治水失敗的教訓, 而領著助手, 仔細看察地形地勢, 踏遍九州大地, 以疏濬法取代防堵法, 開山劈石,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 終於把洶湧洪水引到大海裡去, 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新婚不久, 為了治水, 到處奔波, 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有一次, 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 嬰兒正在哇哇的哭, 禹在門外經過,

聽見哭聲, 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 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 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 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 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 常常溢出河道, 鬧起水災來。 禹到了那裡, 觀察好地形, 帶領人們開鑿龍門, 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 這樣, 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治服洪水 鑄九鼎

禹鑿龍門的傳說最早見於《墨子.兼愛中》:“古者禹治天下, 西為西河漁竇, 以泄渠孫皇之水。 北為防原泒, 注後之邸, 池之竇, 灑為底柱, 鑿為龍門, 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 ……”, 此言禹之事。 今山西、陝西中間的黃河, 古人稱作西河。 禹鑿龍門是為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得利。 但在大禹那個時代, 就當時的生產工具與技術水準是很不容易的。

大禹治水的事蹟傳至後代, 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 尊稱他是大禹。

伊闕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二十裡處的龍門石窟前。 此地兩山對峙, 伊水從中穿過, 稱為伊闕。 在杜甫時期已將伊闕叫作龍門了。 《左傳》昭西元年記載:“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於潁, 館於洛汭。 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 微禹, 吾其魚乎!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候, 禹之力也”。 這裡是說, 劉定公到了河、洛地區, 看見伊闕, 大為感歎地說:禹功美哉!要不是大禹, 我們或許早就變成了魚。 這說明春秋時人已相信伊闕是禹開鑿的, 他們對禹治水之功績是十分崇敬的。 伊闕兩岸的山體, 岩石堅硬, 以大禹當時的技術條件是極為艱難的。

疏九河此事見於《爾雅.釋水》, 文中指出太史、複釜、胡蘇、徒駭、鉤盤、鬲津、馬頰、簡、潔等九河的名字。 九河故道經流之地, 均在黃河下游, 即今河北、山東之間平原上。 黃河中下游流經黃土地帶, 飽含泥沙, 在禹治水以前, 當夏秋兩季常在東方大平原上氾濫。 這裡的主流有十幾條, 大禹順水勢之自然, 把主流幹道加深加寬, 使“水由地中行”, 上流有所歸, 下流有所泄, 使九河不至為患, 東方水患得到治理, 於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 發展農業生產。 正如史籍所載:“禹疏九河, 瀹濟漯而注諸海”, “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禹疏九河是大禹治水期間在北方治理洪水時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

大禹完成治水任務後, 接替舜正式成為部落的領袖,

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 大禹是第一個國君。 那夏朝的疆域, 是從南到長江流域;東南到浙江一帶。

為了紀念治服洪水這件大事, 夏禹使用當時九州生產的銅礦石, 鑄了九個鼎, 代表九個州, 後來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

開啟大夏朝

禹年老的時期, 曾經到東方視察, 並且在茅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 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 儀式十分隆重。 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 到會最晚。 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 把防風氏斬了。 這說明, 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

禹本來也想要仿照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來做繼承人, 伯益是大禹治水主要的助手, 擅長畜牧和狩獵,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夏禹的繼承人的。但是,夏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一下小編哦!小編會一如既往的寫一些大家喜歡的歷史乾貨,謝謝!

擅長畜牧和狩獵,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夏禹的繼承人的。但是,夏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一下小編哦!小編會一如既往的寫一些大家喜歡的歷史乾貨,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