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精讀《唐詩三百首》019:孟浩然《春曉》

文 | 謝小樓

01

中國的古詩詞中, 流傳得最廣的, 我覺得就是李白的《靜夜思》, 王維的《相思》, 孟浩然的《春曉》。

這三首五絕, 語言淺白, 大家看一遍就能讀懂記誦,

韻味悠長, 值得大家反復品讀, 所以自然傳誦極廣。

今天我們就讀孟浩然的《春曉》。

02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曉:早晨, 天剛亮的時候。 春曉即春天的早晨。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聞:聽見。 啼鳥:鳥啼, 鳥的啼叫聲。 “聞啼鳥”是“聞鳥啼”的倒裝。

春夜熟睡, 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 醒來時, 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夜來, 昨夜, 來是助詞。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 表示推想。

回想起昨天夜裡的陣陣風雨, 不多少美麗的花兒被風雨打落?

03

我們賞詩, 經常會看到一個詞——韻味悠長, 但是到底怎麼個韻味悠長, 似乎有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而我, 則希望把這種解讀落到實處。

那麼, 這首詩是怎麼韻味悠長的呢?

首先, 看這首詩中的關鍵轉折, 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刹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 春睡醒來, 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

是能夠讓人想像他感情發展的最富於生髮性的頃刻。

詩人醒了, 但他並沒有起來, 而是聽到了四處的鳥叫, 春天的勃勃生機通過聽覺傳達至詩人的心靈。 然而, 詩人沒有繼續寫醒來後的情景, 而是詩筆一蕩, 由鳥啼聲聯想到昨夜的風雨聲, 又由風雨聲聯想到被風雨打落的花兒。

這個轉折很耐人尋味。

很多人再讀前面兩句的時候, 都會覺得詩人昨夜睡得很好, 因為詩人是自然醒來, 而且醒來後聽到的是生機勃勃的鳥啼聲。 但是, 如果睡得很好, 那他怎麼會聽到昨夜的風雨聲呢?

要知道, 詩人特意提到昨夜的風雨聲, 那便不是詩人在酣睡間不經意聽到的, 而是這風雨聲已經觸動了詩人的情感。

我們也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在一個風雨蕭蕭的夜裡, 失眠了, 思緒隨著風雨飄蕩, 然後不知不覺入睡, 如果沒有什麼事的話, 我們也許同樣會在鳥啼聲中醒來。

所以, 這首詩寫的才不是什麼喜春惜春的情感, 而是詩人昨夜的情思。

那麼, 詩人昨夜再想什麼呢, 其實, 人的內心活動是複雜的, 詩人躺在床上, 被風雨聲所觸動的是一種情緒, 並沒有具體的的物件, 而只有大概的指向, 所以, 詩人用“落花”來隱喻這種情緒。

落花, 可以指青春的逝去, 可以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消逝。

其次, 這首詩韻味悠長的地方還在於它情感的複雜性。

讀後面兩句, 有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然而你回頭前面兩句, 卻又是眾鳥啼鳴的勃勃生機, 詩人在春睡醒來之時, 昨夜的情思未過,

今朝的新緒又來, 兩種情思交織, 形成獨特的詩境。 而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 也只有剛剛睡醒之時才會有。

詩, 一般都有特定的主題, 有的就專寫對美好事物的留戀, 有的就專寫萬物生髮的喜悅之情, 而孟浩然這首《春曉》, 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刹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 巧妙地將兩種情緒糅合在一起, 悲喜莫名, 我們只有不斷地咀嚼, 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唐詩解》有雲:昔人謂詩如參禪, 如此等語, 非妙悟者不能道。

04

我讀這首詩,看了諸家的解讀,卻都不甚滿意。

有說這首詩是寫喜春惜春的,前兩句喜春,後兩句轉而惜春,可是,這些都是解詩的套話,看到鳥啼,花落,嗯是春天,前兩句情感積極,便是喜春,後兩情感消極,便是惜春了。這是解詩的文字,不是解詩的情感。

一個詩人的內心活動,是敏感而複雜的,我解詩,是代入詩人那一刻的內心活動,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當然,我解的也不一定對,歡迎大家批評!

關注,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04

我讀這首詩,看了諸家的解讀,卻都不甚滿意。

有說這首詩是寫喜春惜春的,前兩句喜春,後兩句轉而惜春,可是,這些都是解詩的套話,看到鳥啼,花落,嗯是春天,前兩句情感積極,便是喜春,後兩情感消極,便是惜春了。這是解詩的文字,不是解詩的情感。

一個詩人的內心活動,是敏感而複雜的,我解詩,是代入詩人那一刻的內心活動,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當然,我解的也不一定對,歡迎大家批評!

關注,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