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圓桌|重看徐悲鴻美術思想,中國畫教育出現了哪些問題

上海海事大學有中國唯一一家以徐悲鴻先生命名的藝術學院——徐悲鴻藝術學院。 前不久, 在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繪畫專業正式獲批之際, “文心遊藝”上海青年畫家五人展在上海海事大學藝術館展出。 在展覽舉辦的同時, 結合徐悲鴻的藝術教育思想, 徐悲鴻藝術學院邀請相關藝術界人士就中國畫教育與筆墨話題進行了研討座談。 與會人員認為, 由於歷史的原因, 當下中國畫的教育存在著不尊重中國畫教育規律、過於強調西式美術教育方法等, 在逐步樹立中國文化自信的當下,

有必要重新梳理徐悲鴻先生的美術教育思想到底是怎樣的。

上海海事大學黨委書記金永興表示, 海事大學是一所理工科為主的高校, 成立徐悲鴻藝術學院正是看到在人文教育在當下高校文化藝術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這次展覽與研討會也是徐悲鴻藝術學院成立繪畫專業後的首次大型藝術學術活動。

上海海事大學藝術館“文心遊藝”五人展現場

樂震文(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藝術教育不應“像集裝箱裡的產品”

這次在海大藝術館“文心遊藝”展的參展者包括朱忠民、顧村言、甘永川、牛孝傑、徐旭峰五位元, 從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出筆墨的功力與造詣, 結合他們的作品, 我想就以中國畫教育今後發展的途徑, 做些研討, 我一直在說藝術家包括我們同學們, 在藝術學習與藝術創作的時候 , 除了技術以外, 其實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靈魂是最重要的, 只有把這些東西通過自己的表現語言表達出來, 這才是可以打動人的。

汪滌教授之前說我們當下的美術教育規範性標準型很強,

就像集裝箱裡的產品, 我覺得藝術教育不應該這樣, 應當因材施教, 這方面要向徐悲鴻學習, 確實要重新回看徐悲鴻、劉海粟等先生的美術教育思想。 現在美術類學生考學都必須考核素描色彩, 這真是沒辦法。 以上海國畫教育而言, 學生好像最在行的是工筆, 其實這只是最基本的(技術), 這也反映出中國畫教育缺失的有很多。 中國畫教育有著自己的教育規律, 應當尊重。

研討會現場 , 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樂震文(左)在發言

徐明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中國畫教育不可能脫離傳統文化

中國美術教育在當代經濟背景下如何發展, 這是一個大問題, 但又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我來到這個展廳的感覺, 從我走入校園的時候會發現現在藝術教育的硬體環境非常好, 八十年前當林風眠在杭州創辦美院的時候, 面臨資金, 土地問題, 更重要的還是社會問題。 而藝術發展至今天, 我覺得是有一個新的開始, 要重新再出發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想到了兩件事, 前不久樂震文先生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曾有個展覽, 而劉海粟和徐悲鴻正是中國美術教育史上的兩座高峰, 他們是一個時代的標杆, 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 撇開這些來講, 他們都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 從來都是把中西文化融匯再發展的, 我覺得徐悲鴻藝術學院在一個理工大學裡面, 要有新的出發, 這個基礎是什麼呢, 就是現在社會的一個跨界——文理兼通, 我們現在的大學生需要很多東西比如一個藝術的滋養, 另外一個就是藝術要真正走入生活, 要時常回過頭去, 才有今天的路, 今天的這個展覽是注重筆墨也注重文脈傳統的, 這些有代表性的年輕畫家, 實際上是在對傳統的的理解中找到一個立足點,我覺得美術教育中國畫教育不可能脫離於我們生長的文化中,也就是說我們國畫教育,如果我們放掉對傳統的理解。在教育中,我們的老師與學生內心要有個準繩就是立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文以載道的思想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國畫的教學要找到這個理由,如果我們現在的美術教育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思想。第二個就是中國畫發展流程當中,對傳統不可能是一味作刻舟求劍理解的,今天這個時代如何把握這個傳統,向傳統致敬,在大學裡尤其要強調。

上海海事大學藝術館研討會及五人展開幕活動現場

汪滌(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史論副教授):當下美術院校教育是“西方式的”

我和美術教育其實非常有淵源,父母都是畫家,現在我從事美術教育研究工作,我想先講講這次在海大舉辦的“文心遊藝”展覽,展出的都是上海非常優秀的中國畫家,他們既有傳統,又有自己新的理解。現在大家對傳統文化已經不像二十年前,過去的都要否定,現在國家對傳統文化包括中國畫其實越來越重視,當然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是一個最好的時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候,老一輩怎麼重視,年輕的這一輩怎麼去更接近中國傳統,都是問題。中國畫有著自己的特點,比如,對外形是不像西方藝術那樣要求那麼高的。

說到中國畫的教育,其實現在幾乎所有的美術院校,都是西方式的,而不是傳統中國畫的院校。當下的美術學院就是一個西式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中國畫的發展本身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又需要高校教育,你又不可能完全按照院校裡面。因為我們又需要想辦法去傳承,所以這是一個兩難,一是學校中國畫教育要尊重中國畫的規律。二是這針對現在的學生,要有繼承,另一方面老師也要有開放的態度,這的確是個兩難。

錢保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注重中國畫的陰陽虛實等原則

學習中國畫是個漫長的過程,回過頭來想想這個過程真的是很有意思,在文化的改變過程當中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覺得今天在這裡的老師的帶領下,還有各位畫家都帶領大家體驗筆墨,然後就是這個筆墨或者說這個技術在各個方面在今天是很有必要的,需要看到中國筆墨的基本原則與程式,這意義巨大。

因為個人能力有限,但我想,對於中國畫,古人講虛實,講陰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而這些理念在西式的教育中是缺失的,比如說當下設計專業的學生也想做一些傳統的設計市場,但是缺少對這些理念的理解,也因之缺乏一個手段,從思想到具體的技術環節都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從原則到原理,一直到技術上,在繪畫方面都有講究。從中國畫的教育來說,陰陽、虛實等,對於我們的美術教育國畫教育乃至設計教育上都是一個不可缺的話題。

展覽現場的朱忠民作品

朱忠民(參展者):中國畫教育應當姓“中”

因為中國畫的教學離不開示範,其實在美術院校裡面對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一個老師的示範很重要,藝術它也是不用教的,是自己學的,老師的示範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在院校裡面,好的老師的示範是指路。中國畫教育應當姓“中”,這是第一個概念;第二,中國的繪畫離不開中國的文化,中國畫的基因不能缺失,很多的新時代的繪畫都體現傳統這一方面,所以在中國畫的教育過程當中,這個是根本,不可缺失的東西;第三,我想中國畫的作用不僅僅是繪畫,其實也是培養人,通過中國畫的教學,它對一個人的心智和品性的一種磨練和修煉,來達到一個人的自我的完善。所以在中國的教學過程當中呢,它不僅僅是技巧,更多的是一種人文,比如說我們在繪畫當中,以虛實的關係去做畫,臨時加入一樣東西,但是它在中國畫裡面,它不僅僅是虛實,它是一種虛實的轉換,更多的是一種由物理變成心理的一個過程,一種精神上的東西,它是用虛來概括實,所以這裡面不難理解它是一種文化的體驗,還有一個,中國畫離不開書法,那現在院校裡面相對于書法來說比較的落後,很多學生在課程設置裡面很多時候書法只有兩個星期,那這兩個星期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我們學生考進來的時候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方式,考素描,考速寫進來的,他對這個毛筆很陌生,所以要這個課程方面需要加強。

展覽現場的顧村言作品

顧村言(參展者):美術教育的座標出了問題

因為這裡是上海海事大學,我想到海洋是一種自由的象徵,而這次展覽的“文心遊藝”主題,來自於孔子的“依于仁,游于藝”,其實孔子讓弟子各言其志時還有一句”吾與點也“,從這句話的背景我認為孔子終極指向其實也是指向心性的自在與自由。

中國畫之所以從匠人畫發展到文人畫,中國書法之所以發展到草書,都可以從心性自在與自由的指向進行理解。回到中國畫的教育,因為在徐悲鴻藝術學院,我覺得當下確實很有必要梳理徐悲鴻先生的美術教育思想到底是怎樣的,需要重新梳理,才會對當下有很多啟示。現在的美術教育是必須考素描、速寫、色彩三門的,但徐悲鴻主政北平藝專時,對於教師與學生的要求並沒有現在這樣的只重視素描、速寫、色彩。當時徐聘請並尊重的中國畫教育方面的教師,比如齊白石、壽石工,都可以看出徐的美術教育思想是寬博開放的,既重視傳統,又重視西式基礎。當然,囿於當時”拿來主義“的風氣,徐悲鴻先生對傳統中國畫的認識也仍然有一些不足,這在當下仍需要辨析。

五十年代以來,美術學院何以成為汪滌所言的“西式的美術學院”,除了高等美術教育的一系列問題,還要看到當下中小學的美術教育的不少問題,我覺得是美術教育的座標出了問題,因為這個座標是西式的。比如,如果一個單純學中國畫的孩子,在當下中學的美術教育體系裡,上升空間是非常逼仄的,即使通過書畫考入美術學校,他會發現周圍的主要考核依據依然是西式的,原因何在?這些一方面是受到左的思想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尊重中國畫教育的規律,以西式美術考核作為一個主要的考核標準,而且流於工具化、功利化,以至於出現了“國畫專業本科生不會拿毛筆”這樣的怪現狀。看民國時期的北平藝專與上海美專國畫專業的招條簡章與課程表,可以看到對於古詩文修養、金石書法有著十分明確的要求。 其實中國藝術雖然注重傳承,但也一直是開放性的,近代以來,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關良等因為有深厚的中、西畫素養,多方面探索,也確實開拓了中國畫的新境界。

但中國畫教育真正出現問題其實是在這半個多世紀 ,尤其是蘇式素描教育成為一套準則以後,通過與考試的結合,漸漸趨於八股化。中國畫的教育確實有自己的規律,比如過去是師徒相承式加自學的方式,但現在實施高等教育,而且招收的學生大多是通過蘇式素描考核進來的,這裡面的接軌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中國畫的教育除了筆墨,培養的觀照方式也很重要,中國畫是主觀的,講究澄懷觀道,山水也有咫尺千里的視覺,傳統的西式美術觀照是透視式的。這一點,比如英國藝術大家霍克尼因為受到中國繪畫的啟發,就多次談及西方繪畫“焦點透視”的缺陷。

中國畫的寫意性與書法密不可分,中國人在藝術方面很早就擺脫了對物象的奴性成分,注重內在的情感與抒發。然而,如果站在中國文化發展的立場來看,這幾十年來的中國畫教育是並不成功的,也是有太多反思之處的。要改變,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方面,徐悲鴻藝術學院終於擁有了自己的繪畫專業,是不是可以做些探索。

路燕(上海朵雲軒集團副總):朵雲軒力推“文心遊藝”的背後

這次“文心遊藝”展覽之前是在朵雲軒舉辦的,也是朵雲軒首次自主舉辦的年輕中國畫家的群展。先說朵雲軒,這是一家文化的百年老店,到去年為止,我們已經117年的歷史了,剛剛突然想到我六年前走過這條路,當時去的航海博物館,其實航海博物館裡面有一些作品讓我想到了與我們之間的關聯,上海海事大學從事著航海、技術等專業性的教育,這些年能夠獨具慧眼的開設藝術學院,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中國人現在的很多的一些生活方式,並不是說一開始我一定要創造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大家在開心的時候,做一種表達,可能就後來流傳下來了。我覺得當下很多方面似乎過於沉重,如果我們把它回歸到一種本心,回歸到生活的出發點,以一種“游於藝”的心態表達內心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東西來。

就朵雲軒而言,從去年七月份開始推出注重傳統筆墨的展覽,然後再到現在的“文心遊藝”展覽,其實在藝術界已經傳遞一種信號,對傳統文化必須要真正重視起來。今後我們想把“文心遊藝”作為朵雲軒的一個品牌。

石娟(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黨支部書記):不要把中國畫教育工具化利益化

孔子追求的確實是一種文心,這次研討會提出重新看徐悲鴻的美術教育思想,這對我們當代的美術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教育的公平化是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強調的問題,而我們也要從徐悲鴻的思想中探討他的思想到底是什麼,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而當時的另一位畫家齊白石的想法就很簡單,他就是想畫畫,但齊白石其實還有文人追求的一面。現代中國畫的教育應當是開放的,但是不要把它工具化與利益化。

許承興(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副院長):在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反思

現在上海很多學校都開展繪畫專業,投資也比較大、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是經歷千辛萬苦才建立起來,學校對藝術學院一直重視,比如這樣的展廳,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展示藝術的非常好的空間,包括學校對繪畫專業的申請,也一直大力支持。我想當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前所未有,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我們坐在一起反思中國畫教育的話題,希望今後與朵雲軒等機構合作,繼續多舉辦這樣的活動。

牛孝傑作品(局部)

牛孝傑(參展者、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師):形成文人精神的教育體系

隨著社會轉型,傳統的文人階層包括文人畫的傳統,或許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文人畫的精神要繼承,所以我感覺“文心”這個詞現在提出來,涉及一個教育的改革,對傳統,對文人畫,所以我們當代對於文人,文人畫的這種精神的教學,它這個就是時代的一種精神,像吳昌碩齊白石,他們的繪畫個性這麼張揚,其實與精神相關。在當下,通過梳理中國畫的教育,我想我們更應該形成文人畫、文人精神的教育體系。以徐悲鴻藝術學院來說,繪畫專業已經申請了,今年中國畫專業的學生也要進來,希望在樂震文老師及其他老師的指導下,做成一些事情。

研討會現場

實際上是在對傳統的的理解中找到一個立足點,我覺得美術教育中國畫教育不可能脫離於我們生長的文化中,也就是說我們國畫教育,如果我們放掉對傳統的理解。在教育中,我們的老師與學生內心要有個準繩就是立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文以載道的思想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國畫的教學要找到這個理由,如果我們現在的美術教育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思想。第二個就是中國畫發展流程當中,對傳統不可能是一味作刻舟求劍理解的,今天這個時代如何把握這個傳統,向傳統致敬,在大學裡尤其要強調。

上海海事大學藝術館研討會及五人展開幕活動現場

汪滌(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史論副教授):當下美術院校教育是“西方式的”

我和美術教育其實非常有淵源,父母都是畫家,現在我從事美術教育研究工作,我想先講講這次在海大舉辦的“文心遊藝”展覽,展出的都是上海非常優秀的中國畫家,他們既有傳統,又有自己新的理解。現在大家對傳統文化已經不像二十年前,過去的都要否定,現在國家對傳統文化包括中國畫其實越來越重視,當然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是一個最好的時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候,老一輩怎麼重視,年輕的這一輩怎麼去更接近中國傳統,都是問題。中國畫有著自己的特點,比如,對外形是不像西方藝術那樣要求那麼高的。

說到中國畫的教育,其實現在幾乎所有的美術院校,都是西方式的,而不是傳統中國畫的院校。當下的美術學院就是一個西式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中國畫的發展本身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又需要高校教育,你又不可能完全按照院校裡面。因為我們又需要想辦法去傳承,所以這是一個兩難,一是學校中國畫教育要尊重中國畫的規律。二是這針對現在的學生,要有繼承,另一方面老師也要有開放的態度,這的確是個兩難。

錢保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注重中國畫的陰陽虛實等原則

學習中國畫是個漫長的過程,回過頭來想想這個過程真的是很有意思,在文化的改變過程當中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覺得今天在這裡的老師的帶領下,還有各位畫家都帶領大家體驗筆墨,然後就是這個筆墨或者說這個技術在各個方面在今天是很有必要的,需要看到中國筆墨的基本原則與程式,這意義巨大。

因為個人能力有限,但我想,對於中國畫,古人講虛實,講陰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而這些理念在西式的教育中是缺失的,比如說當下設計專業的學生也想做一些傳統的設計市場,但是缺少對這些理念的理解,也因之缺乏一個手段,從思想到具體的技術環節都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從原則到原理,一直到技術上,在繪畫方面都有講究。從中國畫的教育來說,陰陽、虛實等,對於我們的美術教育國畫教育乃至設計教育上都是一個不可缺的話題。

展覽現場的朱忠民作品

朱忠民(參展者):中國畫教育應當姓“中”

因為中國畫的教學離不開示範,其實在美術院校裡面對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一個老師的示範很重要,藝術它也是不用教的,是自己學的,老師的示範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在院校裡面,好的老師的示範是指路。中國畫教育應當姓“中”,這是第一個概念;第二,中國的繪畫離不開中國的文化,中國畫的基因不能缺失,很多的新時代的繪畫都體現傳統這一方面,所以在中國畫的教育過程當中,這個是根本,不可缺失的東西;第三,我想中國畫的作用不僅僅是繪畫,其實也是培養人,通過中國畫的教學,它對一個人的心智和品性的一種磨練和修煉,來達到一個人的自我的完善。所以在中國的教學過程當中呢,它不僅僅是技巧,更多的是一種人文,比如說我們在繪畫當中,以虛實的關係去做畫,臨時加入一樣東西,但是它在中國畫裡面,它不僅僅是虛實,它是一種虛實的轉換,更多的是一種由物理變成心理的一個過程,一種精神上的東西,它是用虛來概括實,所以這裡面不難理解它是一種文化的體驗,還有一個,中國畫離不開書法,那現在院校裡面相對于書法來說比較的落後,很多學生在課程設置裡面很多時候書法只有兩個星期,那這兩個星期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我們學生考進來的時候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方式,考素描,考速寫進來的,他對這個毛筆很陌生,所以要這個課程方面需要加強。

展覽現場的顧村言作品

顧村言(參展者):美術教育的座標出了問題

因為這裡是上海海事大學,我想到海洋是一種自由的象徵,而這次展覽的“文心遊藝”主題,來自於孔子的“依于仁,游于藝”,其實孔子讓弟子各言其志時還有一句”吾與點也“,從這句話的背景我認為孔子終極指向其實也是指向心性的自在與自由。

中國畫之所以從匠人畫發展到文人畫,中國書法之所以發展到草書,都可以從心性自在與自由的指向進行理解。回到中國畫的教育,因為在徐悲鴻藝術學院,我覺得當下確實很有必要梳理徐悲鴻先生的美術教育思想到底是怎樣的,需要重新梳理,才會對當下有很多啟示。現在的美術教育是必須考素描、速寫、色彩三門的,但徐悲鴻主政北平藝專時,對於教師與學生的要求並沒有現在這樣的只重視素描、速寫、色彩。當時徐聘請並尊重的中國畫教育方面的教師,比如齊白石、壽石工,都可以看出徐的美術教育思想是寬博開放的,既重視傳統,又重視西式基礎。當然,囿於當時”拿來主義“的風氣,徐悲鴻先生對傳統中國畫的認識也仍然有一些不足,這在當下仍需要辨析。

五十年代以來,美術學院何以成為汪滌所言的“西式的美術學院”,除了高等美術教育的一系列問題,還要看到當下中小學的美術教育的不少問題,我覺得是美術教育的座標出了問題,因為這個座標是西式的。比如,如果一個單純學中國畫的孩子,在當下中學的美術教育體系裡,上升空間是非常逼仄的,即使通過書畫考入美術學校,他會發現周圍的主要考核依據依然是西式的,原因何在?這些一方面是受到左的思想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尊重中國畫教育的規律,以西式美術考核作為一個主要的考核標準,而且流於工具化、功利化,以至於出現了“國畫專業本科生不會拿毛筆”這樣的怪現狀。看民國時期的北平藝專與上海美專國畫專業的招條簡章與課程表,可以看到對於古詩文修養、金石書法有著十分明確的要求。 其實中國藝術雖然注重傳承,但也一直是開放性的,近代以來,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關良等因為有深厚的中、西畫素養,多方面探索,也確實開拓了中國畫的新境界。

但中國畫教育真正出現問題其實是在這半個多世紀 ,尤其是蘇式素描教育成為一套準則以後,通過與考試的結合,漸漸趨於八股化。中國畫的教育確實有自己的規律,比如過去是師徒相承式加自學的方式,但現在實施高等教育,而且招收的學生大多是通過蘇式素描考核進來的,這裡面的接軌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中國畫的教育除了筆墨,培養的觀照方式也很重要,中國畫是主觀的,講究澄懷觀道,山水也有咫尺千里的視覺,傳統的西式美術觀照是透視式的。這一點,比如英國藝術大家霍克尼因為受到中國繪畫的啟發,就多次談及西方繪畫“焦點透視”的缺陷。

中國畫的寫意性與書法密不可分,中國人在藝術方面很早就擺脫了對物象的奴性成分,注重內在的情感與抒發。然而,如果站在中國文化發展的立場來看,這幾十年來的中國畫教育是並不成功的,也是有太多反思之處的。要改變,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方面,徐悲鴻藝術學院終於擁有了自己的繪畫專業,是不是可以做些探索。

路燕(上海朵雲軒集團副總):朵雲軒力推“文心遊藝”的背後

這次“文心遊藝”展覽之前是在朵雲軒舉辦的,也是朵雲軒首次自主舉辦的年輕中國畫家的群展。先說朵雲軒,這是一家文化的百年老店,到去年為止,我們已經117年的歷史了,剛剛突然想到我六年前走過這條路,當時去的航海博物館,其實航海博物館裡面有一些作品讓我想到了與我們之間的關聯,上海海事大學從事著航海、技術等專業性的教育,這些年能夠獨具慧眼的開設藝術學院,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中國人現在的很多的一些生活方式,並不是說一開始我一定要創造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大家在開心的時候,做一種表達,可能就後來流傳下來了。我覺得當下很多方面似乎過於沉重,如果我們把它回歸到一種本心,回歸到生活的出發點,以一種“游於藝”的心態表達內心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東西來。

就朵雲軒而言,從去年七月份開始推出注重傳統筆墨的展覽,然後再到現在的“文心遊藝”展覽,其實在藝術界已經傳遞一種信號,對傳統文化必須要真正重視起來。今後我們想把“文心遊藝”作為朵雲軒的一個品牌。

石娟(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黨支部書記):不要把中國畫教育工具化利益化

孔子追求的確實是一種文心,這次研討會提出重新看徐悲鴻的美術教育思想,這對我們當代的美術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教育的公平化是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強調的問題,而我們也要從徐悲鴻的思想中探討他的思想到底是什麼,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而當時的另一位畫家齊白石的想法就很簡單,他就是想畫畫,但齊白石其實還有文人追求的一面。現代中國畫的教育應當是開放的,但是不要把它工具化與利益化。

許承興(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副院長):在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反思

現在上海很多學校都開展繪畫專業,投資也比較大、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是經歷千辛萬苦才建立起來,學校對藝術學院一直重視,比如這樣的展廳,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展示藝術的非常好的空間,包括學校對繪畫專業的申請,也一直大力支持。我想當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前所未有,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我們坐在一起反思中國畫教育的話題,希望今後與朵雲軒等機構合作,繼續多舉辦這樣的活動。

牛孝傑作品(局部)

牛孝傑(參展者、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師):形成文人精神的教育體系

隨著社會轉型,傳統的文人階層包括文人畫的傳統,或許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文人畫的精神要繼承,所以我感覺“文心”這個詞現在提出來,涉及一個教育的改革,對傳統,對文人畫,所以我們當代對於文人,文人畫的這種精神的教學,它這個就是時代的一種精神,像吳昌碩齊白石,他們的繪畫個性這麼張揚,其實與精神相關。在當下,通過梳理中國畫的教育,我想我們更應該形成文人畫、文人精神的教育體系。以徐悲鴻藝術學院來說,繪畫專業已經申請了,今年中國畫專業的學生也要進來,希望在樂震文老師及其他老師的指導下,做成一些事情。

研討會現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